1. 中国孩子真的没有创造力吗
读了一篇报道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我们的孩子真的缺少创造力吗?我觉得这个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绝对,建国六十年了,在各个领域,我们的确还没有培养出一位影响世界的大师,世界级的科学奖项我们也是包揽的很少。但我还是认为我们的孩子不缺少创造力,而是创造力被扼杀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实行大一统的教育体制,所有的学校都用一样的教材,在这严格的统一的制度下,学校成了工厂,教室成了车间,教师成了工人,学生成了一样的产品。还有更可怕的就是统一的考试和评判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的人为了“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老师为了“分”工作,学生为了“分”学习(多一点都不肯学),家长为了“分”奔命,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如何让孩子们有创造力呢?这种应试教育让孩子对学习缺少了最基本的探究兴趣,每个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在这个机器上磨来磨去,磨平的棱角,磨去了我的兴趣,磨没了我们的创造力,有人说这种教育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的登峰造极,我觉得不夸张。
2. 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的聪明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善于推卸责任,获不回了诺贝尔奖,出答不了大师,中国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这是教育的责任,海归派的教育空谈家们指责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指责高考制度造成高中应试教育,高中老师指责初中学生底子差,初中还可以指责小学老师年龄老化,教育跟不上时代。教育改革应该从下而上,我们现在是从上而下,空谈家们提出方案,大学开始改,中学、小学按兵不动,真正有教育实践的人都知道,这种改革最终会改成什么。
我以为,不是中国人失去了创造力,而是中国不允许存在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中国的习惯势力认为,哪些人应该有想象力,哪些人应该没有,领导应该有,权威应该有,大领导下有小领导,大权威下有小权威,一级一级压下来,创造力和想象力被一级一级地否定,哪怕一个很小的设想,如果过于聪明外露的话,会让领导和权威不加思索地否决。对于每一个有过独立思考的普通人,大概都经历过这种事。现在从上而下的这种改革,其实更加巩固了权威势力,更加忽视和压制草根的创造力。
3. 关于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人缺乏创造力
假如某人经常出现灯泡一闪的情况,旁人自然就可以称赞他为“充满创造力”的人。但我以为这种理解过于肤浅,因为作出“中国人缺乏创造力”这个判断,显然并不是通过统计或考察中国人的idea,而是通过最知名的那些工业产品,科学发现,艺术作品,公共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私人生活等等各种加在一起统称为“文化”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印象。因此,就语境来说,创造力在此处并非个人的,思考的能力,而是群体的,行动的能力。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提出,正义(justice)作为一种个人品质是难以言说或定义的,不如考察何为城邦的正义。城邦的政体决定了它是否正义以及正义的程度。就我对正义的理解而言,不存在正义的法官,只存在保证法官根据正义来判决的制度。按照同样的思路,考察作为个人的中国人的创造力是缺乏统计意义的,但检讨那个扼杀创造力的社会土壤却对我们了解问题有着积极的价值。
谈到这里,感觉话题被偷换了。 是的,开始我说:创造力意味着产生新主意的能力。后来又说,其实不如讨论创造文化成品的行动力和协作力。前者是想,后者是做。我的意见是,在做的方面,我们基本没有什么能力。因为行动需要个人的献身,协作需要人对人的诚实。想要创造出好东西来,需要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和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协作,还有制度保障他们不会被其他团队通过作弊的手段淘汰出局。这种团队作为公司也好,政党也好,在当下,个个都如同中国足球一样,你懂的。
有志于讨论这个问题的各位同学,我建议大家深入了解当前中国的各行各业的具体状况,比如,医疗,制药,轻工,广告,地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电影,娱乐等等,甚至反政治的政治领域,反法治的法律领域。抽象的思考,轻易的建模,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来说,最多也止于夸夸其谈。
据我所知,多数同学的最大生活理想是赚足钱,买一座小岛,与自己的家人整天吹海风晒太阳。稍微勤快一点的,就是环游世界,吹不同的风,在不同的地方晒太阳。再虚荣一点,就是赚点钱让傻逼们都知道。所以也别整天说什么中国人缺乏创造力这种没有意义的话。都从自我做起,培养点更具创造力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些把理想实现的行动力,才是最迫切实际的。
4. 为什么中国没有创造性思维
中国没有创造性思维,怎么会有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怎么会有现代中国的两个诺贝尔奖(屠呦呦和莫言)?
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不要听信个别学者妄自菲薄、胡说八道。
5. 为什么中国青年缺乏创造力
第一: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死板,把所有的人都打磨成一个模样,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比如高考数语英都是必考,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以后走进社会这些知识能否派上用场,反正就是你非学不可的,而且要费很大的精力在上面。如果改成学分制,在所有的课程里选,只要你选的课的学分加到一块达到要求并且考试合格就能毕业,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样学习才会有积极性,效率才会更高。也不至于磨灭每个孩子的天赋。
第二:只注重知识性教育,忽视德育教育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人说外国人是从小让小孩学做人的道理,处理问题的能力,长大了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专攻知识性学术性的东西。而中国是从小给孩子灌输一大堆知识,数学学的很深奥,各个都是考试高手,而素质教育欠缺。所以走上社会后中国学生在个人道德素质、生存能力上不及老外,而学的一大堆知识又很多派不上用场,缺乏自己的主见,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