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民族一词由谁创造

民族一词由谁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17 12:22:01

❶ 在中国,民族一词起源于何时

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是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

❷ “中华民族”这个词谁发明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❸ 中华民族这个称呼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中华是中原华夏中国华夏的简称,他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华夏民族由中原向四方扩张,对外自称中国,意思文化兴盛,力量强大,绵绵不尽,内中国外夷狄,对外自称中国,这是文化概念的意思,后来泛指华夏族的土地,又有了地名的意思,1912年后又有了国号的意思,当中原华夏各取第一个,中华一词就出来了,后来感觉好,大气有内涵就用出来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民和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民组成的族,人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为邦本,民本,民族,感觉好也就用下来了,民族这个词的提出已经相当早,根本不是什么拥清派梁启超提出来的,那时他还没生呢,章太炎不晚于1900年的《序种姓上》中说"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并出五帝之臣属",有人说梁启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词,出于1899年拥清派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经考证这是梁启超的《东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还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谋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颇难于剂宽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1872年8月24日《申报》中《论治上海事宜》一文),当然还能找到比这更早的,"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陆路渡约耳旦河也,正渡之际,皇上帝尔主宰令水涸,犹干江海然,则普天下之民认皇上帝之全能,且尔恒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论约书亚降迦南国》一文),在往前早还有,唐时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只要愿意找还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中华和民族这个词一结合一思考感觉挺好,于是就用下来了,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提出也比较早,只要愿意考证,有人说是梁启超提出来,一是想揽功,二是有政治目的,中华民族的意思,由中原华夏民族建立的国家中国境内所包含的一切民族就叫中华民族,追求中华民族这个词谁提出来的也是没意义的,这个词先用的肯定很多,只是没有记载和去考证,但作用却流传了下来,敬那些爱思考的人,为华夏的人。

❹ 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是

民族早已有之,就像人类在十九世纪前很少用并不代表没有人类样,民族主义是基于语言文字习俗血缘利益等产生,是种性,自古就有,有人说是梁启超提出来的目的是揽功,同时打击汉人民族意识,民族一词提出来梁启超还没出生呢,民和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民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族,感觉好也就用下来了,民族这个词的提出相当早,章太炎不晚于1900年的《序种姓上》中说"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并出五帝之臣属",说梁启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词,出于1899年拥清派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经考证这是梁启超的《东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还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谋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颇难于剂宽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即1872年8月24日《申报》中《论治上海事宜》一文),再往前早还有,"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陆路渡约耳旦河也,正渡之际,皇上帝尔主宰令水涸,犹干江海然,则普天下之民认皇上帝之全能,且尔恒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论约书亚降迦南国》一文),在往前早还有,唐时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只要愿意找还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只要愿意早还有更更早的。

❺ 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分子创造的吗

据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郝时远考据,古汉语“民族”有可能在近代传入日本,然而现代意义的赋予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

❻ 中华民族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近代学者梁启超:“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表述。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他在评介当时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时称这些论著“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政治之异同得失,……乃能言之详尽焉”。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专叙其民族争竞变迁,政策之烦扰错杂”。
梁启超从这种民族竞争的理念出发,又大胆地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
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其称: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梁启超钟情于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是他认定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❼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不知楼主问的是这个汉字词是哪个国家发明的还是这个概念是哪国提出的。

如果是问这个汉字词,那么是日本创译,后被中国吸纳的。
如果是问“民族”这个概念是由哪国人提出,那么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毫无疑问是来自西方国家。

❽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一、通俗意义和是哪个的“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出现在希腊。

二、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是出现有三种说法:

1,1898年出现。
1989年版的《辞海》在“民族”的词条下有这么一段话:“在汉语中,古代文献对‘民’和‘族’这两个概念都有阐述,但是将他们合成‘民族’一词,据今人考证,始自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1898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

2,1895年出现。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全史简读本。民族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人考证,‘民族’一词最早见于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的《强学报》的第二号上的《论回部诸国何以削弱》的文章中:“计五十年来,由鸭苏劣地爹士蒲地士唔(译言,意思为全权无限刑威独擅)之国,无不或弱或亡,其何故哉?夫国之易治者,莫如君权之独擅者也,莫如民族之顺命也。”

3,1882年出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韩景春,李毅夫两位研究员研究,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是王韬,是在1882年的《洋务在用其所长》的文章中:“我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殷繁”。

❾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
是梁启超。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年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1898年秋,梁启超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随后,他又从民族进化和竞争的理念出发,大胆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他在《新史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这里所谓的人群进化,实质上也就是民族进化。梁启超的民族观念已经开始上升到理论层面。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
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吏,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日国家观;二日世界观”。
由“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杨度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党人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出发,本来不大关心民族融合问题,但在梁启超、杨度这些大学问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随着中华民国的创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进一步将现代民族主义落到了实处。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

我是沙发~~~~~~~~~~ LZ 我要最佳答案嘛 ~~~~~给我嘛~~~~~~~~~.....................

❿ 请问“中华民族”一词是谁提出来的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133682501人。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于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过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还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种不同的系统特征。在华夏、夷、三苗等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或稍后,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濮、越等族开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狄、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年的诸侯割据,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阅读全文

与民族一词由谁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