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肥料是谁发明

肥料是谁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17 12:00:49

『壹』 化肥是谁发明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贰』 化肥是谁研发出来的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试验田左边是没有使用化肥的,右边是使用化肥的,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压力锅结构示意图

『叁』 化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谢谢

化肥工业的崛起是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博士发表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后用 论文

『肆』 化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由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发明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

『伍』 中国的控释肥是谁首先发明的

控释肥料是指能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速度的新型肥料。广义上的缓释肥料包括了缓释肥与控释肥两大类型。“缓释”是指化学物质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控释”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因此,生物或化学作用下可分解的有机氮化合物肥料通常被称为缓释肥,而对生物和化学作用等因素不敏感的包膜肥料通常被称为控释肥。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中量元素,农博士控释肥释放完的空壳破碎后可直接参与养分释放被作物吸收。

『陆』 化肥是袁隆平发明的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拉克罗斯首先发现的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L.B.Ross)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
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
2.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

『柒』 化肥的发明者是谁

袁隆平最大的贡献,是在于他发明了化肥。如果没有化肥,各个品种的粮食及农作物无论怎样杂交,都是没有效果的,是因为自身所需养分供应不足;在袁隆平发明化肥之前,就没有农作物杂交。
袁隆平发明化肥的经过
1954年,还在农校教学的袁隆平,一心想着怎样能够让中国人吃饱饭,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费了很多精力琢磨这个问题。
一次,他看见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庄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粪更有效的东西更快的促进庄稼生长?他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袁隆平发现,粪都是臭的,是因为有氨类的物质,如果能够制造出高含量的氨类的物质,就一定能提高粮食产量,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袁隆平最大的贡献,是在于他发明了化肥。如果没有化肥,各个品种的粮食及农作物无论怎样杂交,都是没有效果的,是因为自身所需养分供应不足;在袁隆平发明化肥之前,就没有农作物杂交。
袁隆平发明化肥的经过
1954年,还在农校教学的袁隆平,一心想着怎样能够让中国人吃饱饭,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费了很多精力琢磨这个问题。
一次,他看见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庄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粪更有效的东西更快的促进庄稼生长?他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袁隆平发现,粪都是臭的,是因为有氨类的物质,如果能够制造出高含量的氨类的物质,就一定能提高粮食产量,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于是,袁隆平就开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试验。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实验室放在家里,家里摆满了各种粪和尿桶作为试验材料,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他没有灰心,到处收集了许多科技资料,制造了试验设备,采用了以煤炭、水、空气中的氮气为原料的合成方法,终于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氢氨。
经过田间试验,化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2倍以上。
袁隆平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化肥厂,从此后,中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于是,袁隆平就开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试验。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实验室放在家里,家里摆满了各种粪和尿桶作为试验材料,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他没有灰心,到处收集了许多科技资料,制造了试验设备,采用了以煤炭、水、空气中的氮气为原料的合成方法,终于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氢氨。
经过田间试验,化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2倍以上。
袁隆平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化肥厂,从此后,中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捌』 化肥什么时候发明的

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作物营养元素和化肥分类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16种。按作物生长需要量分两大类:常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常量营养元素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碳、氢、氧,作物能直接从空气和水中取得,这不属于肥料的范围;第二类氮、磷、钾,称主要常量营养元素,是化肥的主要内容;第三类钙、镁、硫,称为次要常量营养元素(中国习称中量营养元素),它们在一般土壤中不缺,所以不是重要的化肥内容。微量营养元素是硼、铜、铁、锰、钼、锌、氯等,其中的氯在土壤中不缺,在化肥中通常不讨论。
化肥一般是无机化合物,虽然尿素等是有机化合物,但习惯上,将化肥常称作无机肥料;又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矿物,所以化肥又称矿物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的天然有机废物称为有机肥料或天然肥料,这不属于化肥范围。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它们是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对作物有效性评价 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组分与土壤发生复杂的反应,有些化肥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却对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选用其他溶剂来度量化肥对作物的有效性。各国规定的溶剂种类和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它们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来度量,只有缓释肥料例外。由于不少磷肥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还用中性枸橼酸铵、碱性枸橼酸铵、 2%枸橼酸或甲酸溶液来评价其有效性。但是,所有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模拟作物根系土壤条件的相对方法,化肥对作物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通过农业肥效试验结果来确定。
化肥的质量 各国政府一般都订有化肥质量管理条例和产品标准,规定化肥的主要质量指标并且标志在包装物上。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N、P2O5、K2O;CaO、MgO、S;B、Cu、Fe、Mn、Mo、Zn的百分含量。化肥质量的其他内容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动性(与结块、含湿量等有关的性质)、均匀性(包括颗粒大小)和起尘性等。在化肥市场上,化肥的这些质量内容一般缺少定量的指标,而是用户在使用中直接观察到的。

化肥-辨别真假
一是视觉识别法。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其外包装规范、结实,并注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登记许可证、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电话等。而假冒伪劣肥料的包装一般较粗糙,包装袋上信息标示不清,质量差,易破漏。

二是手触摸识别法。将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压转动,根据手感来判断肥料。手上若留有一层灰白色粉末并有黏着感的为质量优良,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的则很可能是冒充的。

三是嗅觉识别法,即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来简单判断。如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臭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有酸味等,而假冒伪劣肥料则气味不明显。

四是燃烧识别法。将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熔融情况、烟味、残留物情况等识别肥料。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直接分解,会发生大量白烟,有强烈的氨味,无残留物。尿素能迅速熔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能燃烧,或取一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见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色结晶物。

『玖』 化肥的发明

网上可以查到,化肥是袁隆平发明的
袁隆平最大的贡献,是在于他发明了化肥。如果没有化肥,各个品种的粮食及农作物无论怎样杂交,都是没有效果的,是因为自身所需养分供应不足;在袁隆平发明化肥之前,就没有农作物杂交。

袁隆平发明化肥的经过
1954年,还在农校教学的袁隆平,一心想着怎样能够让中国人吃饱饭,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费了很多精力琢磨这个问题。
一次,他看见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庄稼追肥,他想:能不能有比大粪更有效的东西更快的促进庄稼生长?他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袁隆平发现,粪都是臭的,是因为有氨类的物质,如果能够制造出高含量的氨类的物质,就一定能提高粮食产量,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于是,袁隆平就开始了合成氨的研究试验。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实验室放在家里,家里摆满了各种粪和尿桶作为试验材料,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他没有灰心,到处收集了许多科技资料,制造了试验设备,采用了以煤炭、水、空气中的氮气为原料的合成方法,终于合成了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氢氨。
经过田间试验,化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2倍以上。

袁隆平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化肥厂,从此后,中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拾』 化肥是怎么被发明的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试验田左边是没有使用化肥的,右边是使用化肥的,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阅读全文

与肥料是谁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