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榴弹的由来是怎样的
大约在1600年,法国发明了霰弹,随后英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装有许多金属弹子的炮弹。它在爆炸时,就有很多的弹子向四方飞散,增大了杀伤范围和杀伤威力。由于这种炮弹象石榴一样多籽,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榴霰弹”。这就是“榴弹”一名的来源。
⑵ 世界上第一门榴弹炮是谁发明的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 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 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 °~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 “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迫击炮“利特尔·戴维”就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存放于美国马里兰州军械博物馆。该炮的口径为 914mm,炮筒质量为65 304kg,炮座质量为72 560kg,发射的炮弹质量约为1 700kg。它是为当时盟军正面攻破德军“齐格菲”防线而秘密设计制造的。然而,这门独一无二的迫击炮刚刚造好,战争就结束了。因此该炮还没有来得及放一炮,就宣布退役了。
求采纳
⑶ 加农炮什么时候发明的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专时,欧洲人便开始把属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世纪 60年代,炮身长为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公里。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 海岸炮、坦克炮、反坦克炮和航空机关炮都具有加农炮弹道低伸的特性。20世纪70年代,有些国家新研制的榴弹炮也具有弹道低伸的特性,
⑷ 枪榴弹什么时候出现的
枪榴弹最早是在16世纪末出现的,17世纪有了用黑火药发射的枪榴弹。
20世纪初,枪榴弹是利用手榴弹加尾杆,直接插入枪口,用空包弹发射的。后来在枪口安装发射筒发射的专用枪榴弹也得到了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能以枪口兼作发射具,弹上带瞄准具,弹体尾管内装有弹头吸收器,使用实弹就可发射。
60年代初,随着装甲目标的发展,各种破甲枪榴弹也相继出现。但枪榴弹因体积、质量和后坐力等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受到了冷落。 70年代初,通过对未来战争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明确枪榴弹的主要战术任务后,枪榴弹在结构、发射方式、使用材料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尤其是捕弹器的出现,战斗部结构的改进,引信的更新,火箭增程技术以及新材料与非金属材料在枪弹上的应用,更使枪榴弹在提高威力、扩大用途、增大射程、简化操作和降低成本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并逐步向着轻量化、系列化、多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⑸ 榴弹发射器的发源历史
最早的榴弹发射器出现于16世纪末期,但发展缓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发射手榴弹的掷弹筒。后来,才有了发射专用弹药的掷弹筒,提高了精度,有的射程可达60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曾在27毫米信号枪上加折叠枪托,抵肩发射小型定装式榴弹。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使用了M79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外形与结构很象猎枪,亦称榴弹枪(图1)。它采用高低压发射技术,火药在高压室中燃烧,产生压力高达240兆帕的火药燃气,高压燃气冲入空间较大的低压室后,压力降为20兆帕,继续膨胀,射出弹丸。这样,可使火药充分燃烧,能量得到较好的利用。发射筒内压力低,可用轻金属制造,武器重量仅2.72千克。后坐力也小,能抵肩射击,曲平两用。其初速为76米/秒,最大射程400米。可弥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单发榴弹发射器有些还可与步枪结合。 美国 M16A1自动步枪上安装的M203式榴弹发射器,重量1.36千克,发射40毫米榴弹;联邦德国 HK步枪上安装的HK69A1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重量约1.8千克,有伸缩枪托,并可离枪使用。这类武器为步枪提供了点面杀伤,摧毁轻型装甲和工事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自动榴弹发射器,如美国40毫米M174式和MK19式、苏联30毫米АГС-17式等。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结构大体与机枪相似,所以亦称榴弹机枪。人力携行使用的多装两脚架或三脚架,有的还可离架手持发射。装在车辆、舰艇、直升机上的设有专用架座,一般采用弹链或弹鼓供弹,理论射速300~400发/分,武器重量10~40千克,带弹鼓和弹药后重量为20~50千克。最大射程400~2200米。
榴弹发射器可配用杀伤弹、杀伤破甲弹、榴霰弹以及发烟、照明、信号、教练弹等。榴弹一般配触发引信,也有的配反跳或非触发引信。如美国M433式杀伤破甲弹(图2),全弹重量230克,配触发引信,垂直破甲50毫米以上,杀伤破片约300个,密集杀伤半径可达8米以上。有的国家还利用弹射原理,研制了能抵地曲射、微声、无光、无烟,并能联装齐射的新型榴弹发射器。
⑹ 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什么时候
榴弹炮──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中程火炮,榴弹炮口径较大,杀伤威力大,并可打击山背后的目标。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出身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一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榴弹炮有了很大发展。从17世纪到今天,榴弹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之比由6─8倍加大到30─44倍,火炮最大射角由12 。加大至75 。,最大射程由1000多米增大至25 000米,现代火炮增程榴弹的射程可达到30 000米。在历史上和现代炮兵中,榴弹炮一直是使用量最大的炮种。
⑺ 榴弹的发展历史
几百年来,榴弹在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榴弹最早是由中国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制造的,当时的榴弹只是将中国人的革命性技术——火药加以应用。到了15和16世纪,欧洲人也学会了制造榴弹,并极大地提高了榴弹的威力。
早期榴弹的典型设计是在一个中空的金属容器中填满火药。士兵只需点燃油绳,然后尽快将榴弹投掷出去。到了18世纪,这种武器逐渐被人们摒弃:在当时的战斗模式中,榴弹并不十分有用,其简易设计又使得它异常危险。
到了20世纪,随着新型战斗模式的出现,这种武器又逐渐复苏。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士兵不用暴露自己的位置,即可用榴弹端掉敌方的机枪手。榴弹的机械点火系统使它变得相对安全实用。正是有了这种系统,榴弹才逐渐变成现代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1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⑻ 枪榴弹的发展简史
枪榴弹最早是在16世纪末出现的,17世纪有了用黑火药发射的枪榴弹。20世纪初,枪榴弹是利用手榴弹加尾杆,直接插入枪口,用空包弹发射的。后来在枪口安装发射筒发射的专用枪榴弹也得到了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能以枪口兼作发射具,弹上带瞄准具,弹体尾管内装有弹头吸收器,使用实弹就可发射。
60年代初,随着装甲目标的发展,各种破甲枪榴弹也相继出现。但枪榴弹因体积、质量和后坐力等问题,在一段时间里受到了冷落。
70年代初,通过对未来战争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明确枪榴弹的主要战术任务后,枪榴弹在结构、发射方式、使用材料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尤其是捕弹器的出现,战斗部结构的改进,引信的更新,火箭增程技术以及新材料与非金属材料在枪弹上的应用,更使枪榴弹在提高威力、扩大用途、增大射程、简化操作和降低成本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并逐步向着轻量化、系列化、多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⑼ 炮弹的发明和完善都经历了什么
所有早期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大约14世纪末才出现,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圣博尼法斯的战斗中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威尼斯人1376年在贾德拉也使用了这种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1510年,又出现了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作“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研究榴霰弹。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都把炮弹称为“枪榴弹”,这个词原意指“石榴”,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象无数的石榴籽。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里面装的炸药不多。而在此以前设计的炮弹都装药甚多,因为人们认为是用爆炸力量使弹片向四面八方飞散的。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弹壳,让弹壳内的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飞。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
炮弹的种类现代炮弹的种类繁多,达上千种。若按用途分,可分为主用弹、特种弹、辅助弹3种。
主用弹即直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的炮弹,如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这3种俗称“榴弹”)以及混凝士破坏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纵火弹、化学弹、霰弹等。特种弹即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如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曳光弹、干扰弹、电视侦察弹等。辅助弹是部队训练和靶场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炮弹。如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等。
按装填物的类别,炮弹可分为常规炮弹、原子炮弹、化学炮弹、生物炮弹等。
按配用炮种可分为加农炮弹、榴弹炮弹、坦克炮弹、航空炮弹、高射炮弹、岸(舰)炮弹、迫击炮弹和无坐力炮弹等。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炮弹和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射药质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可分为药简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药简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射速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发射药包和点具分3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其射速更慢。
按弹丸稳定方式可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类。旋转稳定炮弹由线膛炮发射,出炮口时获得高速旋转而产生陀螺效应,使弹丸稳定飞行。尾翼稳定炮弹可在滑膛炮或线膛炮上发射,利用其尾翼使气动力压心移到质心后面,形成稳定力矩以保持弹丸飞行稳定。
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可分为适口径、次口径和超口径3种。次口径炮弹的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初速高,有些穿甲弹和杀伤弹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这种结构。超口径炮弹的弹径大于火炮口径,弹丸露于炮口外,可获得较好的毁伤效果,如迫击炮弹、长榴弹等。
对付活动目标的末制导炮弹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状目标或集团群体目标,所以一般使用具有显著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状目标,普通炮弹就无能为力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发射这种“铜斑蛇”炮弹时,火炮就象发射普通炮弹一样,把末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飞行到靠近目标的一定范围时,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所以是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这种未制导炮弹集中了许多优点,如火炮初速高、弹丸飞行大部分时间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弹丸在飞行最后阶段可改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
炮弹的构成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体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
⑽ 谁发明的榴弹枪
宋朝的神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