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太平篮技术是发明的

太平篮技术是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8-17 04:32:31

⑴ 科学家的故事。有关于船模科学家的。谢谢大家了,要演讲。

船的发展

说起航海,不能不提及船。最早期的船是独木舟(即把一块大木头的中间挖空)和皮筏(用动物皮缝制),加上橹或桨。慢慢地,人们发现在木制桅杆上加上一张动物的皮做帆,船借助风力跑起来更快,但当时只懂得顺风走。渐渐地,人们又通过调整帆的角度,船也可以逆风行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进步,造船工艺也随之改进,船也就越造越大,先是有木头的,后来发展成有钢铁的、水泥的、玻璃钢的等等。海运业的发展,推动了港口和码头的建设。蒸汽机的发明,给航海带来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包括后来内燃机及核动力在船上的应用,使海船能够造得越来越大。海船也由过去靠人工或借助风力来推动,改为动力推动。

船有了动力,还得配上一个有效的推进器,才能使船动起来。最早的推进器是装在船两边的叶轮,这种船跑得很慢。后来才使用螺旋桨。关于螺旋桨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早在1752年,有个瑞士科学家就设想过螺丝一样的螺旋桨,但一直没能付诸试验。70年后,才有人按这种设想去设计船用螺旋桨,但航速最快也只能达到七节半(一节即一海里=1.85公里),可惜这条创记录的船在一次试航中机器发生爆炸,试验就此中断。到了1838年,一个名叫佩蒂特·史密斯(Francis Pettit Smith)的英国人,在试验他的一条船时,把船开到最高时速4节,突然,船底下传来一声巨响,史密斯赶紧关掉机器下去查看,原来是用来作为螺旋桨的那根长长的螺丝绞到了一个玻璃瓶,被弄断了一大截。史密斯想,无论如何,船还是得开回去。所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重新发动了机器,没想到船飞快地跑了起来,时航竟然达到了13节。史密斯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短的螺旋桨要比长长的螺丝状的螺旋桨更有效,更能产生推力。

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认准东西南北至关重要。以前林彪讲过一句话,叫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实这是外行话,大海航行不是靠舵手,因为开大船不象开汽车,舵手是听命于驾驶员的舵令而操作的。如果真要说出靠什么的话,我认为是靠罗经。罗经可以说是大海航行中最重要的设备。罗经有两种,一种叫磁罗经,一种叫陀螺罗经或叫电罗经。磁罗经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事实中国人最清楚。电罗经是德国人于1908年发明的。磁罗经利用地球磁极相吸和相斥的原理,而电罗经则是利用地球本身的引力场和旋转以及陀罗仪自身的特性而工作的。

船在大海上,有动力可以前进,有罗经可辨别方向,但这样还不够。当肉眼观测不到周围物体的情况下(如夜间或雾天),驾驶员又是怎样避开障碍物的呢?雷达的发明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据说发明雷达的灵感来自于蝙蝠的启示。雷达是利用无线电脉冲波对目标进行探测和测距的设备。其测定的方法是将参考信号与所测目标的反射信号相比较,从而得出距离和方位。应该说,雷达也是航海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船上有了雷达比人有了眼睛更管用,可以全天候地时刻注视周围的一切。

一条船有了机器、螺旋桨、罗经和雷达,再配上船员,似乎可以出海了。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应该不会忘记SOS这一求救信号吧。为确保船与人命的安全,船上还需要配备通信工具。船与岸上的联系以及船与船之间联络靠的就是电报。电报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船上的电报主要采用莫尔斯信号(Morse Code),即按约定的规则给每个字符赋予固定的编码,用长短无线电声号来发送。
http://ajxx.xhe.sh.cn/cms/data/html/doc/2005-06/28/25679/

中国舟船发展史

筏子与独木舟 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25)这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目前尚未见有实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解放后却多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二十余只。这些古独木舟已成为研究早期独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据。从后世的独木舟看,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图14)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从舟体外形变化来看,第一种应属时代较早的一种,随着行驶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舟头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于是出现第二种形制,继而产生了第三种。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二、木板船的诞生 筏子与独木舟都还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26)非常低,装载量一大,筏子便浸没在水中。而独木舟的大小则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过改进舟形来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难。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水上运输活动日渐频繁,而且载重量也日渐增加,筏子与独木舟的“短处”便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问世,在我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代。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写作:■、■、■,均是象形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船的结构:它已不是独木刳成的舟,而是用数块木板组装的木板船。这表明,至迟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完成了由独木舟到木板船的变革,且此时的木板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当然,这一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奴隶们长期实践,不断改进,逐渐创新的结果。雏型的木板船是非常简陋的,它无非是在独木舟的基础上加装木板,以扩大独木舟的装载量。这种改进的独木舟在考古资料中曾有发现。1975年江苏武进出土了一条汉代木船,(27)船体是用三块木料拼接而成的,它已脱离原始独木舟的形制。以后,人们干脆抛开独木舟,直接用木板造船。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和两块弦板组成的最简单的“三板船”。至今在我国广西一些河窄滩多,水道曲折的地方还能见到这种原始木板船的踪影。全船仅由三块板构成,底板两端经火烘烤向上翘起,两侧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堵塞,最后涂以油漆。商代尚未有铁钉和油漆,因此想必当时制造这种三板船时或靠榫卯连接,或用藤蔓、兽皮条等缚扎。板缝则用草秆、麻丝、竹茹之类的纤维物质塞堵。另外从甲骨文“■”字的结构上看,在船的首尾部位还各加有一、二根横木,使船体联接得更加牢固。这种三板船是后世各类舢板船的祖先。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一号墓的南侧发现一大型葬船坑,出土三条大船、两条小船和若干支木桨。(28)这五条船是目前我国所见时代最早的木板船实物。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至此,人类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状和体积大小的限制,而能够根据人的意愿,对材料进行加工了。在这一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从而给古代漕运、海上交通、水战带来了众多辉煌壮观的场面。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杜注:“舟师,水军。”可见春秋时期大规模的船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因而水军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各国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楼船”、“戈船”、“桥舡”等等。艅艎 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突冒 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 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这些战舰仿照陆军的车战形式而编制:艅艎相当于陆军的旄车(指挥车),大翼舰有如重车(革车),中翼舰有如冲陷车,小翼舰有如轻车,突冒船相当于陆军的冲车,楼船相当于陆军的行楼车,桥舡船相当于陆军的轻骑兵。(29)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战舰组成强大的舟师,有如现在由各种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由单纯的泛舟渡河,到大规模的水战;从简陋的三板船到各类战舰的建造,表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诸侯国还建立了专门造船的工场——船宫。(30)先秦时期的战舰实物,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是从战国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中,(图15)(31)可以窥知当时战舰的大致结构:船体窄长,船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三、四个佩带短剑的划桨手,身体前弓,正奋力操桨划船。为减少伤亡,保证战舰攻守自如,桨手藏于船舱之内。上层则站立有四、五个击鼓、射箭、挥戈剑的武士,正与对方格斗。从每只战舰仅有七或九人来看,这种双层战舰属于一种轻型小舰,适于近战,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三翼舰中的一种。

古老中国

秦汉造船的高峰 一部中国舟船发展史,上下数千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基本完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灭关东六国,统一了中国,在造船业上,继承和发展了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使当时的船舶航行已经能够通江达海。秦代的船实物,目前尚未发现,但在广州却发现一处规模巨大的秦汉造船工场。(32)该船场中心部分平行排列着三个造船台,滑道长度都在88米以上。其中1号、2号两个船台都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水平式船台。2号船台宽5.6—8.4米,以此长度和宽度计算,该船台可建造宽6—8米,长20—30米,载重50—60吨的大型木船。若1、2号两船台并台造船,则可以造出载容量更大的船只。据专家考证,这个造船场是秦代统一岭南时建造的,汉代继续沿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时期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船只因用途不同,在制造形式上也划分成许多种类:艑 是一种内河运输船。《正字通》:“形扁,故呼为扁子。”《通雅》释为浅船。艇 是一种形狭而长的小船。《释名·释船》:“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径挺,一二人所乘行者也。”■ 是一种体型短宽的运输船。《释名·释船》:“三百斛曰斛。■,貂也;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可见■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 是一种航海大船。《说文·舟部》和《广韵》中,均称■为汉代海中的大船。 舲 是一种内河小船。《广韵》称:舲为上有小屋而设窗的船。舫 又称“方”或双帮船。晋郭璞说:“舫,并两舟也”,即两船并联一体的船。《史记·张仪传》记载:“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斗舰 是一种有防御装置的战舰。《释名·释船》:“上下重床(板),曰槛(同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先登用于运送士兵登陆攻击的前驱快艇。即“军行在前曰先登,登之以向敌阵也”(《释名·释船》)。斥候 一种用于观察敌阵的小船。“五百斛以下,还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释名·释船》)。赤马舟轻巧速疾的小船。艨艟 一种进攻型的轻捷小战船。“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释名·释船》)。外部用生牛皮蒙覆,两舷开有划桨孔,左右设有“弩窗矛穴”,敌船难以接近,又不怕矢石攻击,便于快速攻敌。楼船是汉代最富盛名的一种船,也是最能反映汉代造船技术水平的一种船。楼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建楼,一般是根据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楼数层,最高可达三层。每一层都有专门名称:“船上屋曰庐,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候望,若鸟雀之惊视也。”(《释名·释船》)广州东汉墓曾出土过一件木制船模,其舱房是双层的,(33)可称之为“飞庐”楼船。楼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在军事上,它是水军作战的主力战舰,因此汉代水军统帅也有“楼船将军”之称。以上所述汉代各类舟船,均见于文献记载,至今还没有发现遗存的实物。但汉代的舟船模型在江陵、长沙、广州等地却时有发现,这为人们了解汉代舟船的结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如1956年广州西郊西汉墓中出土一具木质船模,(34)此船模当为内河航行之舲船模型。(图16)1955年广州东汉墓也出土一件陶制船模。(35)据估计,这种船长约20米左右,是一种中型内河客货船。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不仅舟船的种类日益增多,而且各种行船设施也日趋完善。人类建造舟船,其目的不仅能浮于水面,顺流漂泊,而且要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在水中航行。然而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停船靠岸,都需要有驾驭船只的推进工具。汉船的推进工具有:篙 一种撑船工具。用篙支撑河底使船前进。因为篙与筏子同期出现,所以说篙是时代最早、形制最简单的推进工具。为了便于用篙撑船,一般船的船舷或船尾部都修建有撑篙用的走廊,这是我国船舶结构的独有特征。后世,按篙钻形状和用途不同,篙又有挽篙、独钻、叉篙、钩篙和桡板篙之分。桨 一种用人力推进舟船的木质工具。其出现时期几乎与篙相同或稍晚。人手握桨柄,用桨板向后划水,通过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只前进。桨在汉代又叫楫、札、棹。《释名·释船》:“在旁拨水曰棹。棹,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棹进也。又谓之札,形似札也。又谓之楫,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最初多为短桨,随着船体的增大,干舷的增高,又出现了长桨。桨越多,船行速度也越快。从出土的汉船模型看,当时已有用五桨、十桨划的木船,最多还有用十六桨的。橹 古代又称“樐”、“橹”,是一种效率较高,兼能控制航向的人力推进工具。《释名·释船》:“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摇”。舵桨的操作方式从“划”变为鱼尾式的摇动,就形成了从桨到橹的质变。只要在橹手处施加不大的力,就能产生较大的推力,所以效率大大高于桨。橹是中国在人力推进工具上独具一格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造船业的贡献之一。帆 又称篷。张挂在桅杆上的驶风装置。利用风对帆面的压力推船前进。帆的出现大约在商代。至汉代,帆已普遍使用。桅 又称桅杆、椳、樯。有帆必有桅。桅是竖立在船上用以挂帆驶风的粗木杆。汉代已有此名称。《释名·释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高貌也。”在航行中,避浅滩、绕礁石,准确地掌握和控制航行方向,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小船上的篙或桨既是行船的动力,又可兼作定向工具。至汉代,船体逐渐增大,推进工具与定向工具的分工也日益明确,出现了一种专司方向的舵桨。1951年在湖南长沙西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和1974年在湖北江陵西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36)其尾部的舷边上均置有一长木桨,显然它已不是作为划水之用,而是用于控制方向。在舵桨的基础上,继而又产生了通过自身转动控制航向的工具——舵。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那只陶制船模,其船尾就有一支舵,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古舵形象。舵不但见诸出土文物,文献中也有记载。《释名·释船》:“其尾曰柁(即舵)。柁,拕也,在后见拕曳也,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为了使船能停泊于水中,人们又发明了靠泊工具——矴和锚。一般来讲,先有矴、后有锚。矴,又写作碇,“系石为碇”(《三国志·吴书·董袭传》),就是说用绳索缚石,沉于水底或掷于岸边,利用其重量以定船身。所以停船也叫“下碇”,开船可称“启碇”。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模,其首部系有一物,正视呈“十”字形,侧视为“■”形,已有后世多齿锚的特点。所以专家称之为“石锚”。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锚。 四、造船技术的缓慢发展 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这漫长的七百多年里,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虽然进入一个低潮期,但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在缓慢地前进、发展,在为我国造船史上第二个高峰的到来积聚着物质与技术的力量。这一时期的船舶制造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出来。1.沙船的出现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另三种是福船、广船、鸟船)。如前所述,中国古船种类繁多,但如果仅从船体型制来看,它们大致又可归为两大类:方头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沙船就是前一类船型的代表。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据专家考证,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以出崇明沙而得名”。(37)其船型特征是:平底,方首方尾,尾部出方艄,身长体宽而且扁。正由于沙船具有宽、大、扁、浅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以下这些优点:其一,船形宽大,横摇角度小。首尾俱方,又增强了抗纵摇的阻力。船身扁浅,使重心降低;上层舱房少,使受风面积减小,因而不易倾覆。再加上船舷两侧装有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安全设备,所以沙船的稳定性居诸船型之首。在七级大风下,其它船型的船均要进港避风,唯有沙船可以与狂风巨浪搏击,仍旧航行无阻。所以后世有人赞道:“诸船唯此(沙船)最稳”(明《兵录》)。其二,因是平底,吃水浅,不易搁浅,尤适宜在浅滩上行驶,“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碍”(清《日知录集释》)。因此我国沿海的浅海水域广为使用沙船,特别是在江浙一带最为流行。其三,吃水浅弥补了方头增加阻力这一缺陷,所以沙船航速较快,驾驶起来轻便灵活。其四,船体宽大,可多置桅帆,充分利用风力。其适航性强,不但顺风逆风可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正因为沙船具有这些优点,所以产生以后,便很快为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用,不仅用作各式客、货民用船,而且也充当各类军用战船,成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内河、近海、远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沙船在唐代定型,宋朝称“防沙平底船”,元代名“平底船”,明嘉靖初年已通称“沙船”。元明时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图17) 2.设置水密舱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水密隔舱的建造始于宋代”。但江苏扬州(38)和如皋(39)唐船的出土则纠正了这一说法。扬州唐船的船体用木板隔成了五个大舱和若干小舱。如皋唐船则分九个舱。船舱和船底用铁钉钉牢,缝间用石灰、桐油填塞。设置水密舱具有许多优越性:其一,在发生触礁的意外事故中,即便有一、二个船舱破裂漏水,其他船舱也不致进水。这样船仍有浮力,不会沉没,从而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险系数。其二,隔舱板和船体紧密钉合,从横向支撑船体,增强了船体的抗压能力。另外船上分舱,也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保管。正因为水密舱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同时期的外国船只在触礁船体破裂的意外事故中,很快葬身海底。而同样情况下,中国的海船却能够继续航行,安全返港维修。所以说,水密舱的出现也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到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⑵ 请问开元通宝背太平篮王42mm是什么年代的值多少钱

开元通宝背太平蓝大王价格 价格:1,680元 时代:隋唐五代十国 古币币种:古币 形制:方孔圆钱 材质:铜质 相信您在知道这个平台 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如果有疑问可以继续追问我哦 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哦6185

⑶ 篮球技术

投篮技术之一: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投篮的姿势一书是美国人马丁所著,此人为多支NBA球队邀请做投篮训练,为美国非官方最为权威的关于投篮的教材,琳猫扫描!!)

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是唯一的得分手段。比赛中进攻队员运用其他各种进攻技术、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进攻机会,力求投中得分。而投篮得分多少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因此,掌握好投篮技术并不断的提高投篮命中率,对于在比赛中取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单手原地投篮主要用于罚球,或试图发动3分投篮。尽管用得不太多,但却是当今最流行的跳投的基础,也是某些上篮的基础。

所有基本投篮虽然密切联系,但我试图为每种投篮专立一章:罚球、跳投、跑篮、勾手投篮和投篮,并把每种投篮技术分成以下几个要点:

瞄篮

投篮时瞄篮点在哪里?你的眼睛应注视篮圈的后沿部分。当看这一点时,就能投进网里。许多教练教队员瞄篮圈前缘一点,那么做,你不得不比瞄篮点投得更远些。应该每次都投向瞄篮点,犹如神投手一样

站位

不管是罚球还是跳投,你站位正确吗?如果右手投篮,右脚应直接指向篮圈中央。罚球情况下应把右脚放在罚球线中点,稍前于左脚。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站位舒适。请记住,你要培养的是稳定性,而这来源于习惯,来源于感觉舒适和自然。

持球
持球要小心,用手指和掌根触球,手掌心不得触球。在球与手之间应有空隙,这样才能感觉柔和。用指端控制住球,不要太紧。



我提倡罚球时稍微屈膝即可。像其它投篮,膝关节必须保持稳定与一致。基本前提就是:投篮越简单,动作就越小,获得一致的稳定出手的机会就越好。
球出手与出手后手的跟随动作

出手要柔和、流畅,不要猛然用力,否则会使球离手太快,这样命中率就下降。要使球柔和人网,球应从指端出手,自然离开手指,如果球触手掌,球就不能柔和地触篮圈。

弧线

如果球触篮圈后又弹回来,这告诉你投篮太平,即弧度不够。弧度不够使球不能柔和触及篮圈。罚球时弧线的最高点应在篮圈上3——4英尺(约1米),投得越远,弧线就相应高一点。

眼睛注视(球出手后)

你的眼睛是否跟随球的飞行曲线?这是一个普遍的毛病。不要把眼睛集中于球的飞行——投手注视球飞行就容易在球出手前偏离目标,这样就影响命中率。

球的旋转

和弧度一样,球的旋转取决于球离篮圈的距离。罚球线左右的球,在到达篮圈前应旋转一周到一周半。如果没有适当的后旋,就会使球碰及篮圈后向外而不落入球网内。

自信心

适合的练习带来成功,从而给人自信,而自信又使你深信练习的效果,并继续练习。这是一个美妙的循环。大多数优秀的投手投前就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带着自信心站在罚球线前吧
投篮技术之二:轻松自如的罚球

(投篮的姿势一书是美国人马丁所著,此人为多支NBA球队邀请做投篮训练,为美国非官方最为权威的关于投篮的教材,琳猫扫描!!)

罚球时队员的压力很大——对方教练在你罚球前叫个暂停,对方队员嘲笑你,观众在篮板后疯狂地挥舞着双臂,但这不要紧。队员应把这些干扰视作有利因素。如果球迷狂乱地挥舞着双臂,好的投手就应认识到篮圈和篮板是他面前唯一不动的东西。这样就帮助了瞄篮。所有篮板后面的挥动只能使篮圈显得比平时更大。

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利用所有这些外来干扰,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在困难环境下放松——是基于一项主要特征——自信心,真正的、毫无水分的自信心。唯一的自信心是知道能投中,而这来自你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罚球

一、瞄篮

罚球始于瞄篮点:蓝图的后面一点(篮圈上离你最远的一点)。许多教练教队员瞄篮于篮圈最前面的点,使球击于此点之上。如果要投中,队员必须比瞄篮点投得更远些。为什么要瞄准一点而又放弃这一点呢?如果确定一个瞄篮点,就努力瞄准这一点。

当你看到篮圈后面的点时,就能看“进”篮圈里面,这里才是球要去的地方。大多数人投得轻,这是因为太多的人瞄篮于篮图之前。相反,投手瞄篮于篮圈之后,辅以合适的弧度,很少会投得太重。当瞄篮于篮圈之后,蓝图看起来显得更大一些。因为你注意篮围的部分变多了。大目标总比小目标更加容易把球投入网中吧。

二、投蓝站立姿势

双腿不要并拢,而是分开,以便能向各个方向移动。对于右手持球者来说,右脚应靠近罚球线,稍领先于左脚,指向篮圈中央。每次罚球你都做同样的姿势。这种固定化模式非常重要,是关键所在。

投篮手同侧的脚放在罚球线前面,稍领先另一只脚几英寸(约数lo厘
米),两只脚直接向着篮圈,膝略屈。

[IMG]三、持球
开始投篮时持球要小心谨慎一—像拿住一个鸡蛋,而不是柠檬一样。每一次投篮都非常关键,与胜负相连,要经常记住这一点。许多球不是空心入网,而最后却进了。持球方法与此有关:它能缓冲球触篮圈的冲量,如果球末直接命中,球在篮圈上的时间能更长些,这样球滚人网的机会就越多。(图5、图6)

小心持球,不要太紧。使球放在手指上,不是手掌上。在球与手掌心之间要有空隙。 图5

对于单手投篮,用投篮手的食指尖端接触球的平面中心部位投篮手的拇指应该展开,与食指呈60度夹角。扶球手扶球的一侧手指全面展开到最大程度。

假设你持球,球两边接合处从左到右,显著的商标也从左到右。这种位置很容易保持,一旦掌握投篮,每一步就定型成机械化,你就会自动把手放球上,然后不用考虑球的两边接合处在哪里,商标在哪里(一旦持球不看这些东西时,你就不知道哪里是球的接合处一一不管怎么持球,不看球时感觉就一样)。

当小心持球时,一定要记住只用手指和掌根触球,不要用掌心触球。在球与掌心之间可以有光线穿过。

四、膝

膝关节不要过分弯曲。许多教练坚持膝关节屈得多点;相反,轻微的屈膝才是必要的。过分身体运动只能增力口不中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以下这些不适当的场合:对方教练叫暂停来分散你的注意,最终影响你的出手习惯。但如果习惯动作中没有过多不必要的身体运动时,你就更容易处理这种情况。应该在罚球时努力争取简单流畅的运动,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身体和上臂的运动。

五、球出手和出手后手臀跟随动作

整个投篮,从开始到球出手的跟进,应该连续地一次性地流畅进行。应该训练这一点,即使一开始你的准确性不高也应如此。柔和地拨球在动力定型中非常重要:柔软而流畅的出手有助于球命中篮圈而人网。应该使脚跟稍稍抬起。

球出手时,投篮手的手臂、手腕和手指应充分伸直。抖腕柔和,不能太猛——这样使球有必要的后旋。正确的出手跟随动作是:手腕与手指呈鹅颈型。(图8、图9)

吩咐队员肘关节内收靠近身体是教练特别喜欢强调的。而这并不那么重要,记住——投篮由手腕来进行,上臂主要是协助手腕做投篮。如果投得已很好,并且肘关节姿势平而直,从而感到很舒适的话,就不要改掉而接受不舒适的姿势。只要不影响其它重要的投篮因素,舒适是很重要的感觉。

[投篮时,脚后跟要抬起,前脚趾与地面相触。投篮时注意脚后跟。]

六、弧线

理想的投篮应有一个好的弧线——球在抛物线最高点时,应比篮圈高度高3.5—4.5英尺(约1米左右)。本书列出的所有基本功,连同良好的球出手和出手后的跟进,适宜的弧线与旋转,应有助于球柔和地触篮圈。这样的话,如果球不空心入网,也会落在篮圈上,滚动几下最后仍然入网。

[球出手后跟随动作必须充分,即使投完篮,也要使手掌充分伸直,使手与手腕至鹅颈的形状。]

图9

七、眼睛

还记得眼睛向哪儿看吗?即使球在飞行,也要使眼睛注视着篮圈后面的点。不要使眼睛跟随球的飞行,不管你认识到没有。它会影响你的注意力。这种毛病很普遍,甚至职业队选手中也有。

即便球马上要触及蓝图,也不要立即放下上臂,而一直保持在空中,直到球进为止。否则会使球猛然碰篮图而不中。我知道手保持如此之高、

八、旋转

从罚球线到篮圈,球旋转一周到一周半就足够了。旋转太多,如果球不会空心人网,就会使球滚出篮圈。指端对球的控制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你在投篮过程中最终触球的部分。

使手臂保持在舒适的高度和姿势,扶球手扶球一侧,使两拇指几乎接近,不要过分注意你的肘关节弯曲,采用感到舒适的姿势。]

图11

九、自信

如果站在罚球线上毫无信心,那你可能就会投不进。投篮要有准备。

十、注意力

当你罚球时,场上有五名队员希望你不进。无数观众也这么想,特别是作为客队比赛,但你不要被分散注意力。注视瞄篮点,用步伐调整到自己感到舒服。一颗炸弹在球场上空爆炸,球进了。

十一、怎么练习

很明显,最好的练习方法是罚球。特别制作的球架使球回到你身边,来帮助你训练。我有规律地用一个球,不用球也有其它方法来帮助投篮。

如果你在家牛,没有篮架,就手拿一个球,正确持球,击墙投篮。这不会有助于你瞄篮和出手弧度,但能帮助你持球,出手,出手后跟进以及适宜的站位姿势。在家里你也可以做同样的事:躺在床上,向空中投出又接住。记住——每次处理球时,都要合理。

我建议你一天罚球500次,这只需要一个小时(对我,30一40分钟就行了)。如果你真想罚球更准,这只付出了一点点代价。
一旦你按部就班地练习所有这些基本功,你的自信心(这非常关键)将逐步得到增强。我希望你能很认真地采纳这些基本功的意见,并逐个练习,即使一开始命中率不高。生活中你不得不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罚球也不例外,亦需努力。

投篮技术之三:在对手面前跳投
(投篮的姿势一书是美国人马丁所著,此人为多支NBA球队邀请做投篮训练,为美国非官方最为权威的关于投篮的教材,琳猫扫描!!)
~~~~~~~~
跳投只是定点投篮的演变形式,这样就可以让队员在防守者上空出手。跳投现在广泛被应用。因为防守队员比从前更强壮,更有运动天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跳投也让进攻队员更具攻击力。

跳投的许多基本功与定点投篮一样:像持球,球的旋转。但当我们一点一点分析跳投时,可以看见有些差别需要考虑。

最明显的差别是准备投篮的时间。对于罚球,你有足够时间来准备,而对于跳投,简直可以说没有,这意味着所有准备必须事先做好,而这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才行。好的投手完全准备好何时发动跳投———从运球到跳投或从传球到跳投.

正确的抛物线或弧线,对跳投很重要。但与罚球相比,更难于掌握。几乎每位选手都为球出手后飞行太平而苦苦挣扎。即使一些较好的投手投得也太低。这是一个容易改正的毛病,但涉及合理的心理态度。

队员最不想改正的一个部分就是跳投。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队员在街道上、在球馆里就形成了今天跳投的模样。他们的投篮风格,从场外一看就看出来。你知道一个家伙,他投篮号称“J”形。(我为什么要改变我的“J”形?那是我的专利。)

这“J”字形或许使你无法参加比赛。

要灵活!要勇于改正。在我看来,人们说跳投命中率就如说罚球命中率似的。他们说55%就是优秀的,住嘴!

我坚信,每位选手都应从三分线内跳投命中率在60%,三分线外要达到50%。

那么难以控制的失去平衡的投篮的命中率呢?很简单,不要投。那么,不常见的长距离投篮呢?你必须知道自己的投篮范围。如果最大投篮范围是l 5英尺(5米左右),就不要试投U英尺(6米左右)的球。那样的话,你就会甩手臂。这对你保护动力定型毫无益处。

时时想着要提高,独自一人一天不能跳投太多。的确,我又在重复你教练所说的,但是一些建议值得重复。如果在板凳上坐一天比练两小时更重要,那很好,但经常要明白那是与你自己在做约定。那样的话,录取栏上没有你的奖学金时,就不要感到奇怪。

教练也应受到一些指责。他们似乎把篮球看做两人间的下棋比赛,过多强调其它重要的技术—一—防守脚步动作,篮板球挡人和运球,而投篮的技巧常常被遗忘。许多教练自以为队员自己私下已经花了大多数时间练投篮,教练的职责是教别的一些东西。的确,从某种角度看这是对的。但如果我的球队投中50球,你的球队投中49个球,如果别的一样,那我就赢了。

人们过分强调强攻内线,好的教练确实根据队伍实力来选择技战术。如果球队有许多大块头,你可以强攻篮下,但那样容易被对手的阵容所控制。如果对手内线有一极具威力的队员,你就不得不采用不很得心应手的进攻战术。但是如果你的五名队员都善于l 2—15英尺(5米左右)投篮,对方如何防守内线就不很重要了。五名队员都会投篮,你就会得分。如果五名防守队员不得不在外围进行防守,突破上篮的机会就增多了。

跳投

一、瞄篮
你是不是常跳投太轻了?这不在少数。比赛中大多数跳投未中是因为投轻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许多队员瞄篮于篮圈前沿,瞄篮偏前造成球不中。瞄篮点应在篮圈后沿部分,这样就能看到篮圈里面。这里正是球要落入的地点。
二、身体姿势

投篮前双肩与篮平行,如果脚步落地正确,自然双肩就会与篮平行。如果运球,在停止运球、举球做跳投时,脚与肩应很好地对着篮圈。如果接球,面朝传球人,双手伸开并放松。当接到球后,使球与手迅速靠近身体。

当准备要投篮时,投篮手一侧的脚就稍领先于另一脚。两只脚的脚趾应朝向篮圈。前面脚的大拇趾直接指向篮圈中央。(图12、图13)

图12

图12

三、持球

持球方法与罚球相拟:食指位于球后半部的中点。扶球手扶球一例,拇指向后展开对准球的中央。

跳投持球比罚球应更紧一点——跳投,不是罚球,不是随意的,但不要忘记你越小心谨慎对待篮球,球柔和出手的机会就越大,也就是人网的机会就越大。

四、膝

记住膝关节不必过多弯曲——只需比罚球稍弯曲一点就行。不要使膝关节角度小于135度。如果那样,就可能会更关注起跳而不是关注投篮,而投篮才是目的。

五、球出手和出手之后的跟进

手臂动作与罚球时方法相同。持球于投篮手一侧,接近身体重心,是手腕而不是手臂投篮。

当你很舒适地持球准备投篮时,把重心由全脚掌转移到脚趾,然后开始垂直向上跳,不要向前或向后跳。

好的投手很精确地知道他们应该跳多高,不要太注意跳的有多高。如果比赛中拼命向上跳,双脚累了,那你的跳投出手一定会与平时不一样。而关键是重复——每次投篮方法都一样。(图14、图15、图16)

图14

图15

图16

当达到跳起的最高点时,柔和抖腕拨球。不是用手臂力量使球出手,球应从指端离开手指。手腕的抖动速度不要太快,只要使球有适宜的后旋就行。如果手腕抖动拨球太快,球就会过分旋转。出手时扶球手不能触及球。投篮手应保持充分伸展,以完成球出手后手的跟进动作。记住——不要过早收回投篮手。
六、弧线

在6至15英尺的跳投距离(约2—5米)做跳投,球在抛物线最高点离篮圈的距离不要超过3.5—4英尺(1米左右)。在15英尺(约5米)以外的投篮需要更高一点的弧度。

七、眼睛

绝不允许眼睛跟随球的飞行曲线。要使眼睛集中于瞄篮点——篮圈后缘部分。
八、旋转

跟罚球一样,5米左右的跳投最多旋转一周到一周半。自然的,当跳投距离延长时’,球的旋转次数也要增多。如果投篮范围扩大到7.5米——相当于NBA三分线外——那么球旋转2周到2周半。

适宜的旋转加上柔和的出手,使球触及篮圈后增加进球的机会。球旋转太多,碰篮圈后会滚出,合适的旋转会使球在篮圈上呆的时间长些,更容易滚入网中。

九、自信

如果你投篮,一出手就感觉不特别对劲,球不会进,那很可能球就不进。好的投手知道要投中之前是什么感觉。在比赛一开始,特别是在一个不熟悉的球馆,那些你认为该进的球结果没有进是会发生的。继续按既定感觉投篮,要不了多久就会对周围环境熟悉,感觉又找回来了。

重复是关键。你有足够的练习,并充分了解你的身体情况、能力和动作定型,那就知道你能投什么样的球,就会尝试只投这样的球。好的投手对投球有好的感觉——这就是自信。

十、注意力

跳投时有许多干扰。一些防守队员总想把一只手放在你眼前,另外一些防守队员会在出手投篮时打你的肘部。但如果了解自己的习惯,并且集中目标于篮圈,只有身体接触可能会干扰你。那样的话,还有追加罚球一次的机会。

十一、变化

年轻的选手常常看到有经验的高手能有效地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把球投进——一如挤投以引起对方犯规,或拉开与防守者的距离造成空间差 —这样他们就会模仿这样的投篮形式。练习这些内容或许挺有趣,但对好的投篮动作的基本功来说。就起破坏作用,摧毁动力定型。

世界上最好的网球运动员在掌握合理的直线快速击球之前从不去学打弧线球。这道理同样用于篮球。学习、练习、理解和完善基本跳投动作,然后你才能练习其它变化的跳投方式。
十二、三分球

三分球使篮球进攻与防守都得到扩大,使外线队员又重新回到赛场。高中和大学三分线的距离是l 9英尺19英寸(约6.2米),国际上的三分线的距离是20英尺(约6.25米)。二者都从篮圈前沿到于分络。而NBA的三分线距离是23英尺9英寸(约7米3),从球网中点到三分线。每一位教练对三分球的运用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教练,特别是对大学比赛这一层次来说,如果缺乏1至2名好的三分选手,三分球会使赢球更艰难。(图19)

由于三分球现在在比赛中变得如此重要,教练应比过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三分球的训练.

有几次你见过训练有素的三分投手在比赛中发挥失常?平时三分球投得准的,在比赛时也常常如此。

对于一名篮球运动员,如果在运动能力上没有严重缺陷,那三分球就有可能为其创造奖学金的机会;好好练习吧,基本道理是一样的。

不要靠改变动作定型来增加投篮的距离,而要靠提高身体技能,使三分球投起来轻松自如。如果为了投三分球不得不猛力起跳或大力抖腕出手,成功的机会就要小得多。

十三、不要投擦篮板球

我对投擦篮板球的观点是:不要投擦篮板球。

许多教练提倡投擦篮板球。许多投篮——上篮,强行投篮——借助了篮板,的确可以提高命中率,使投篮更加熟练。但我总认为跳投时擦篮板球会带来两个不利因素:

第一。改变投篮动作。瞄篮于篮圈——而不是篮板——一是投篮的基本点之一。在动力定型中突然改变投篮方式必定会影响投篮命中率。

第二,投篮不果断。在关键的场合,投手平时如果总是依靠篮板投篮,不可避免地会在特殊的角度,不知瞄篮于何点。我该碰篮板好还是不碰篮板好?这种优柔寡断可能就是中与不中的区别。而这一投也可能是胜与负的关键所在。

好的棒球手确切知道在任何场合下该怎么做,好的篮球队员也是如此。不要把自己置于一种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的情景之中。

十四、重复练刁

跳投,罚球一—任何投篮的基本点就是重复。在动力定型的机制之下。不断练习,使投篮成为无意识的自然反应。优秀的投手不必要淮确地说出他会跳投有多高,把扶球手放在篮球的何处,球在最高点时有多高,等等。但你要能辨认出来这些因素,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发生着。
把这一点作为你的目标,每次投篮动作定型,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比以往提高得要快。

十五、怎么练习

如果只有一个球而没有篮架,你仍可以通过墙壁练习,培养出手的动力定型—一持球、起跳、出手、出手后手臂跟进。你也可以用墙壁练习接球和起跳的难备动作。当球来时,像本章所说的那样准备双手接球,手臂、手和手指充分伸展,但要放松。当球快到时,双手迅速接球靠进身体,持球准备投篮。

如果你的确已经掌握基本姿势和要点,就可以尝试一天跳投300次,只要你的双腿有力量。如果腿累了,就不要投了,因为那样会迫使你改变动力定型而进行投篮。一开始经常离篮近些进行练习。你的头50次跳投应该保持在距篮圈3—4米之间,然后在下面的loo次跳投中延长到5米左右。如果还可以增加投篮距离,再投100个距篮圈5.5米的球。你的最后50个球可以投一投三分球。

⑷ 投篮问题

呵呵 ,多看看高手都是怎么投的,还有科比,麦蒂什么的,至于技巧什么的。一网络一大片,还有就是靠自己的领悟,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手感确实是天生的,但是不排除后天的勤奋

⑸ 我国古代的“帆”,是怎样出现的

人们在水上行船,常常要跟风打交道。风大浪急,可能会翻船,从船尾方向刮来的风,会使划行省力,并且加快航行的速度。可是顶风行船,不但费力,而且速度也慢。风对行船有弊也有利,能否利用风的有利方面,减少弊害,甚至变弊为利呢?


也就是说,披水板的装置,增加了船舶遇风浪时候航行的稳定性,可以防止船受横向推力而发生倾覆的危险。同时,由于横向推力减弱,也更便于调戗变换船身的方向,正如《天工开物》中所说:

“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

披水板起源于九世纪以前的唐朝,可能是受水鸟在浮动的时候利用两翼起平衡作用的启示而发明的,当时的海鹘船两舷就装置了浮板。宋朝的海鹘船每侧的浮板有四到六具的。到明代,简化成一具。

除披水板外,如宋朝客舟中,在两舷侧用大的竹子捆缚成口袋形状来抗拒风浪;明朝沙船设置竹制太平篮,平时悬挂船尾,遇风浪的时候装石块放置水中,都能起到披水板的作用。在明清时期,在船舶上又出现了中插板,就是在船底增设两根梗水木,它跟船尾升降舵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少船舶横向漂流偏移,保证船只在航线上正常航行。

⑹ 关于篮球的突破技术问题

投篮的时候要给人晃起来一定要真实,其次要懂得突破分球,组合晃人动作是需要基本功运球的,想单打晃人的时候不能着急,我们运球没有失误的情况下就运到他着急让他去抢断你眼睛要够犀利找到他的失误点然后进行突破,千万不能急!!!,如果包夹直接传队友,打小场3V3或者4V4要懂得运动一些小战术,比如无球人员挡拆. 求采纳,不懂请追问
找了一些以前发表的资料你看一下.

投篮技术之一: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篮是进攻队员为将球投进篮而采用的各种专门动作的总称。 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是唯一的得分手段。比赛中进攻队员运用其他各种进攻技术、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进攻机会,力求投中得分。而投篮得分多少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因此,掌握好投篮技术并不断的提高投篮命中率,对于在比赛中取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单手原地投篮主要用于罚球,或试图发动3分投篮。尽管用得不太多,但却是当今最流行的跳投的基础,也是某些上篮的基础。 所有基本投篮虽然密切联系,但我试图为每种投篮专立一章:罚球、跳投、跑篮、勾手投篮和投篮,并把每种投篮技术分成以下几个要点: 瞄篮 投篮时瞄篮点在哪里?你的眼睛应注视篮圈的后沿部分。当看这一点时,就能投进网里。许多教练教队员瞄篮圈前缘一点,那么做,你不得不比瞄篮点投得更远些。应该每次都投向瞄篮点,犹如神投手一样 站位 不管是罚球还是跳投,你站位正确吗?如果右手投篮,右脚应直接指向篮圈中央。罚球情况下应把右脚放在罚球线中点,稍前于左脚。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站位舒适。请记住,你要培养的是稳定性,而这来源于习惯,来源于感觉舒适和自然。 持球 持球要小心,用手指和掌根触球,手掌心不得触球。在球与手之间应有空隙,这样才能感觉柔和。用指端控制住球,不要太紧。 膝 我提倡罚球时稍微屈膝即可。像其它投篮,膝关节必须保持稳定与一致。基本前提就是:投篮越简单,动作就越小,获得一致的稳定出手的机会就越好。 球出手与出手后手的跟随动作 出手要柔和、流畅,不要猛然用力,否则会使球离手太快,这样命中率就下降。要使球柔和人网,球应从指端出手,自然离开手指,如果球触手掌,球就不能柔和地触篮圈。 弧线 如果球触篮圈后又弹回来,这告诉你投篮太平,即弧度不够。弧度不够使球不能柔和触及篮圈。罚球时弧线的最高点应在篮圈上3——4英尺(约1米),投得越远,弧线就相应高一点。 眼睛注视(球出手后) 你的眼睛是否跟随球的飞行曲线?这是一个普遍的毛病。不要把眼睛集中于球的飞行——投手注视球飞行就容易在球出手前偏离目标,这样就影响命中率。 球的旋转 和弧度一样,球的旋转取决于球离篮圈的距离。罚球线左右的球,在到达篮圈前应旋转一周到一周半。如果没有适当的后旋,就会使球碰及篮圈后向外而不落入球网内。 自信心 适合的练习带来成功,从而给人自信,而自信又使你深信练习的效果,并继续练习。这是一个美妙的循环。大多数优秀的投手投前就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带着自信心站在罚球线前吧。

房主,给采纳啊!!!!!

⑺ 消防工具求解答

消防工具是指用于消防的一些器材。消防工具种类繁多,比如:消防斧,消防栓,消防桶,消防钩等等。消防工具应该由保管人员进行经常性检查。
太平斧
消防工具一:太平斧的起源
太平斧起源于海上航行,大海里往往危机四伏,提前防范必不可少,所以我首先说说船上三个叫“太平”的东西:太平锚、太平斧和太平篮。太平锚就是船上最大一个锚,放在船头,平时不用它。一但渔船遭到风浪,就要将太平锚抛下去,好让这个船在海里扎根稳住自己。如果风浪继续加大,连桅杆都成了树大招风的东西,就要将桅杆砍倒,以解眼前的危急。砍桅杆用的便是这把太平斧,不过平时不能叫它斧头,只能说“快家伙”。太平篮是竹子编的大篮,到大锚下了、桅杆砍了也不抵用的时候,才把这太平篮放下海,以增加阻力,不让风把船刮到远洋里。这三大太平工具,是渔民救命的法宝,是神圣的物件。平时不准动用,更不准有人从上面跨过,或者在它们面前说出犯忌讳的话,否则出错的人要烧香磕头来谢罪。
后来,为了方便灭火、救人,多用于消防。
现代太平斧的作用:
太平斧主要适用于船舶上消防员用,消防斧一般配备于消防员装备中。 逃生时用来砍除障碍物的斧头,一般要求能够轻松的斩开木门、薄铁门等,斧柄很长,用硬木或钢管制成,斧头宽阔而扁平,另一头有尖,可以用来破坏砖墙。斧头采用优质工具钢并经热处理,质地比其他斧头要坚硬且韧性较好,多摆放在公共场所的显眼位置,同其他消防设施摆放在一起。

消防腰斧
消防工具二:消防腰斧
用优质碳结构钢煅造,外形美观,刃口锋利、坚固耐用。
消防(腰)斧符合GA138-1996标准,并通过省级鉴定。
材质:45#,刃口硬度HRC48-45。
功能:平砍、尖劈、撬门窗、弯栅条。
特点:破拆性好、短小轻巧。
规格:0.8-1.0kg

消防钩
消防工具三:消防钩
安全钩分普通式和弹簧钩两种。外形呈“8”字形。弹簧式在活瓣的一端装有弹簧,普通式不装弹簧。使用时与安全绳配合。安全绳的两端各连接安全钩,一端的安全钩挂钩在消防安全带上的半圆环上,另一端的安全钩在登高后挂钩在其他固定的建筑物上。

⑻ 篮球起源于哪个国家,是由谁发明的

篮球起源于美国,是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1891年12月21日,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现译名为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 College)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1896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并且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入选NBA,开启了中国篮球新的狂潮。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36年,篮球在柏林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职业选手可以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


(8)太平篮技术是发明的扩展阅读:

发展两历程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之后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

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篮球自1951年起一直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32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男子篮球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46年,美国出现职业篮球联赛,并发展为目前的NBA。

⑼ 介绍一些关于古时候船的事情。别如说结构,种类等等,凡是你知道的,都可以说。

船舶建造
南京市汉中门挹江门之间的三汉河中保村,相传是宝船厂遗址。遗址上分布着许多长方形大型水塘,依次称一、二、……有几个塘长二百到二百四十米,宽二十七到三十五米,深二米左右,当地居民都知道这是建造宝船的地方,至今仍有"上四坞"、"下四坞"的名称。在这几个大船坞遗址当中,1953年、1957年和1965年先后发现长一一·○七米的大舵杆以及残损的绞关木(复原长四·七五米)等船上设备构件。这八个大船坞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制造宝船的历史见证。
在造船过程中设计船模,以及利用船坞造船,历史文献累有记载。宋代有黄怀信用大船坞修理大船,明代有"二十五日出坞,坞那造船之所"等记载。金代张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记述了建造船舶先制船舶模型的过程。这比战船"木样"的记述更加明确地表示了设计建造船舶的程序。由此上溯到秦汉时期,汉墓中几次发现的木制、陶制船舶明器,类似船舶模型。这至少可以说当时在造船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先制造船模的条件。而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发现,似乎更加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船工很早就利用船台造船,利用滑道使船舶下水了。
1974年底在广州市发掘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古代船舶工场,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还有木料加工场地。船台和滑道相结合,外形和铁路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枕木分大小两种。滑板宽距可以调节。一号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一·八米,船的宽度应是三·六到五·四米;二号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二·八米,能造五·六到八·四米宽的船。滑板上平置两行承架船体的木墩,共十三对,两两相对排列,高一米左右。在船底钻孔、打钉、艌缝,有这样的高度是比较合适的。
一号船台南侧有木料加工场地,场地上有烘弯木料的"弯木地牛"结构。还出土了划线铅块,这是下料时划线用的。造船台出土铁铸、铁凿、铁钉和艌缝用的"挣凿",此外还有方锥形木垂球(取垂线用)。
秦汉时期相当规模的造船基础,为以后唐宋时期我国远洋帆船的高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就使我国航海木帆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声誉卓著达一千年以上。
船舶性能
我国古代船舶有很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快航性。如江苏沙船由于多桅多篷,篷又高,能充分利用风力,船体吃水又浅,阻力小,所以快航性好。鸟船头小肚膨,身长体直,由于型线比较好,在速度方面和沙船、唬船差不多一样快。明清时期各种船型当中具有快航性能的不少,如淮扬课船、江西红船等内河船,也都具有快航的特点。
第二,抗沉性。我国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闻名的。唐代的船已用桐油石灰艌缝,使船舶具有很好的抗沉性。有人认为晋代八槽舰就是八个不漏水的舱(水密隔舱),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明,但是当时的确已经具备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宋元时期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许多外国朋友提到中国船,就要称誉中国船的抗沉性和水密隔舱(一舱两舱漏水,不至于全船沉没)。而西方到十八世纪才有水密隔舱。
第三,适航性。我国古代的船舶船型众多,多能因地制宜。各种不同船型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例如北方沿海多沙滩,我国船工就创造了平底沙船,少搁无碍。不管顺风逆风,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至于各水系的内河船,适航性能好的也很多。
第四,稳定性。宋代大龙舟用压舱铁八十万斤才能保持船舶的稳定性。福船分四层,最下层装士石压舱。这说明我国船工对于船舶的稳定性一向予以极大的注意。
公元九世纪以前,唐代海鹘船两舷有浮板,起稳定作用,这是披水板的起源。宋代海鹘船图每侧浮板四到六具,到明代已经简化为一具。这就是披水板,遮称橇头。后来,到明清之际,船底增设了梗水木两根,有如今天的舭龙筋,起稳定作用。梗水木的出现是一大进步。沙船又备有竹制太平篮,平时悬挂船尾,遇风浪时装石块放置水中,使船不摇荡。因此,中国船的安全平稳在当时获得了世界好评。
船舶动力
充分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利用人力推进时,从桨、楫发展到橹是一大进步。俗话说"一橹三桨",说明橹的效率是桨的两倍甚至三倍。用桨划船一半做实功,一半做虚功;而橹的整个运动过程都是做实功,使船舶推进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秦汉造船遗址,汉代楼船,以及高效率推进工具橹的出现、船尾舵的出现和风帆的使用,说明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到汉代已经成熟了。
汉魏时期,我国船工就经常把帆转到一定的角度,它的使用面积是随风力大小而增减的。
宋人说:"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这说明十三世纪以前我国在使用风力方面,除当头风以外,其余七面都可以行船。而西方的帆船,到十六世纪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
至于逆风行船,在我国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逆风行船的记载首见于沙船。"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逆风行船必须戗走(斜行),否则不能前进。为了保持正确航向,又必须"调戗"(轮流换向),必须走"之"形航线。逆风行船,披水板、船尾舵和风帆要密切配合。
二桅沙船两舷各装披水板一块,调戗时轮流使用下风一侧的披水板。把披水板放落水中,伸到船底之下,以增加船舶横向移动的阻力,来减少船舶偏航角度。
我国船工曾经创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风帆。例如同是沙船,而风篷不同:内河沙船风篷狭长;外海沙船风篷比较宽而短,大约宽一倍,短三分之一左右。大概因为海风强劲,海船风篷必须降低风压中心。我国南海帆船的风篷,把下风的边缘做成折角或曲线形,上部比较小而下部比较宽大,使风压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风吹翻。
风帆的利用,从初期的单桅单帆说,帆不大,船跑得不快。后来逐步发展到三帆、四帆、五帆、七帆,甚至十二帆。人们并发现帆挂桅顶最有效。所谓"头巾顶可以提吊船身轻快",顺风时使用"头巾顶"航行速度就加快。在大篷的两边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侧。"插花"多在旁风时使用。大篷下面再加"篷裙",更能降低风压中心。
风篷增多固然可以充分利用风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加重了船工的劳动。如遇风暴突然来临,不能把帆及时降下,就有折桅翻船的危险。于是又逐步简化到一桅只有一帆,而帆的面积加大,使得既能充分利用风力,又便于操作和节省劳力。明代公元十五世纪以后,我国帆船的篷帆便逐渐简化。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进步到在同等效率下力求简化,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古代,我国船舶动力大多使用风力,特别是长途航行。至于短途航行,却多使用桨橹。而桨轮船(车船)的出现,在一千多年当中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造千里船,日行一百多里。千里船可能是一种桨轮船。唐代李皋(733-792)创造桨轮船,史书记载十分明确:"为战舰,扶二轮踏之,翔风破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桨轮船到南宋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在洞庭湖起义的农民领袖杨么(?-1135),他的部下高宣曾经创造许多桨轮船。宋代大型的桨轮船长二三十丈,可容战士七八百人。杨么的桨轮船有楼两三重,载一千多人,吃水一丈左右。桨轮船车数从四车、八车增到二十车、二十四车、三十二车。当时还有一种飞虎战舰是四车船,四轮两轴,每一轮桨一般有八叶桨片。以后一直到清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南方地区还曾有过少量桨轮船。桨轮船的动力是用人力,不如帆船使用风力经济,因此,虽然在一定时期里面也曾形成高潮,但是终于未能十分广泛地使用。
桨轮船也叫明轮船,是把桨楫改成桨轮推进,把桨楫的间歇推进改成桨轮的旋转推进(连续运转)。桨轮船的出现是船舶推进技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从唐代李皋算起,我国创造桨轮船比西方桨轮船的出现要早七八百年,欧洲到十五、十六世纪才有桨轮船出现。
船舶的动力问题解决了以后,同样重要的是航行方向问题。
这个问题又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航向,一是辨别方向。掌握航向靠舵。我们知道,用桨橹推进的船舶,可以不需要船尾舵:而帆船却非有船尾舵不可。在我国,汉代陶船明器(广州汉墓出土)上的船尾舵,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当时船尾舵的出现。我国船工创造船尾舵比西方约早四个世纪。以后逐步发展,甚至有了正舵、副舵、三副舵。两千多年来,我国船工创造了各种形式的舵,如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各种式样。平衡舵和开孔舵都可以降低转舵力矩,使转舵省力。我国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平衡舵。
至于用指南针辨别方向,那更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突出成就。航海船舶沿海岸航行,不需要辨别方向的仪器,老舵工熟悉沿海岸水域的海水深浅,看海岸远近趋深避浅,船上往往只有舵工。在大洋中航行,舵工掌舵就要听"火长"指挥(火长就是现今所谓"领航员")。所谓"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在大洋中航行,一望无边,指南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航行仪器。"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朱或:《萍州可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宋代用于航海,是我国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比西方要早两个世纪。
船 型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彩。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在唐代出现于江苏崇明。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元明海运最盛时期年运量达三百五十万石以上。远洋航线沙船也很活跃。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二十世纪初有人认为,当时从我国北方到新加坡航线上的沙船,就是中世纪以前从我国到红海以及东非港口贸易的那种船。
公元十五世纪初的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二十多年间访问了三十多国,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每次出动船舰一百多艘或两百多艘,其中宝船四十多艘或六十多艘,共载两万七千多人。当时在南京和太仓造船,集中在太仓刘家港整队出海。郑和宝船长约一百五十米,舵杆长一一·○七米,张十二帆,这是最大的沙船了。
五桅沙船。
沙船有许多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详见船舶动力一节),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沙船采用平板龙骨,比较弱,宽厚是同级缯船艍船的百分之四五十,而大�(是沙船两舷前后纵通材,非常粗壮坚实)特别多,大中型沙船每侧有大�四根到六根,直压到头,川口镶口(沙船舱口前后的纵通材)也很粗壮,直通前后。因而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大。采用多水密隔舱以提高船的抗沉性。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航程远达非洲。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1974年七八月间,福建泉川湾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宋代海船,尖底而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头尖尾方,从龙骨到舷侧有船板十四行,一到十行是两层船板叠合,十一到十三行是三层船板叠合,三层总厚度十八厘米(里层八厘米,中层五厘米,外层五厘米),用三层板是防水线附近波浪冲击,这和沙船用大�甚至用护�是一个道理。船板搭接和平接两种方法混合使用。板缝有麻丝、竹茹和桐油灰捣成的艌合物。泉州古船十三舱,复原以后的船长三四·五五米,宽九·九米,深三·二七米,排水量三七四·四吨。
公元七世纪的唐代,我国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闻名于世。此后,阿拉伯商人常乘中国帆船往来于东南亚一带。九世纪中叶晚唐时期以后,我国建造的大海船更为许多亚非国家的人民所乐于乘坐。宋元时期,我国造船业又进一步发展。许多外国朋友往往用"世界最进步的造船匠"来称誉我国船工。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特点,是能创造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各种不同性能要求的优良船型。例如,周代的方舟,是一种双体船。战国时期有舫船,也是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不仅能提高稳性,更便于装货载人。汉代的楼船非常高大雄壮。三国时期海上大船长二十多丈。晋代卢循(?-411)作八槽舰。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作千里船。唐代有海鹘船,又出现新型漕船叫歇艎支江船。宋代最大的车船(桨轮船),长三十六丈,宽四丈一尺。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连坏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坏驶回。连坏舟还长时期地用于民间运输,也很方便,在弯曲小河中可以分成两截,便于转弯。子母舟后部中空藏小船,人敌阵后发火和敌船同毁,战士乘小船返回。
我国船工还善于吸取儿种优良船型的优点,综合起来,创造新船型。例如宋代的江海两用船,就是采用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新船型。又如清初康熙年间的福州运木船,又称三不像船,它不像沙船,不像鸟船,不像蛋船,实际上就是吸取了这三种船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新船型。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keji/739508.html 可以看上面的链接

阅读全文

与太平篮技术是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