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无意识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来说具有何种重要意义
梦幻无意识:梦也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一般认为,梦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心上梦,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这种心上梦有可能会反映作者构思的具体情景,显得很完美,很理想,很动人。这种梦中出现的艺术灵感,在文艺史上是不乏其例的,艺术家朝于斯、暮于斯,不断在某个艺术环节的构想或反复辛苦地寻求他要寻求解决的艺术构思中的重要问题时,而且需要在没有任何其他干扰脑细胞活动的安定环境和宁静的心理条件下,才有可能在梦中得之。实际上是某些脑细胞在长时间辛苦做功的基础上,在睡梦中也继续进行习惯无意识的(心理定势中的)心理活动的结果。第二类是荒诞梦,即梦中所展示的情景显得离奇、怪异、荒诞、飘忽。第三类是混杂梦,即心上梦和荒诞梦交织在一起的混合体,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日有所思”的心理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神经功能的紊乱。荒诞梦、混杂梦以及病患无意识中的思维状态通过心理分析能够折射出某些内心的隐秘和幻觉,有时会表现为作品中人物的特定心理表现及特定场景等,在超现实主义等作品中有所展示。
习惯无意识:在无意识的家族中,是不是真有“习惯无意识”一员?不少艺术家异口同声地谈到他们曾经历过的不想主题,主题自来;未思平仄,平仄天成;未思形象,灵感突降等的思维现象。实际上这是长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渐入佳境时,其多姿多彩的舞姿是怎样被快速调遣的却怎么都意识不到…这是习惯意识在投入工作的表现。
集体无意识:它包含着人类生理进化方面的本能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身上体现得是十分突出的。因为艺术家对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知识经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得最多,其中对集体无意识的继承自然也是相当丰富的。每个艺术家的头脑中所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就包含着文化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包含书籍资料和教师与父母等人的言传身教所逐渐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当然也包含有他自己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个体无意识和个体本能无意识内容。艺术家正是靠这种艺术心理定势和文化素养的支撑,才能产生创作冲动,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文化风格或韵味的艺术作品。
⑵ 文学概论课程的一道题,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何在求专业解答。非常感谢!
意识,就是我们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当我们有目的地去做某一件事情时,意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对的,无意识,就是潜在的,我们所不能觉察、非自觉的心理活动。
19世纪初,弗罗伊德提出人类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为了说明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他打了个比喻,人的精神世界大部分是一片无意识的苍茫大海,而意识仅仅像大海中的小岛。后来,也有人打比喻说,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漂浮的冰山,意识仅仅是露出海面的七分之一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海水中的七分之六。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是意识的功劳,还是无意识的功劳?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人布瓦洛的回答是:“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甚至连作品的一个韵脚的安排,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之下”。20世纪的布列东却这样回答:创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是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关系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超现实主义宣言》)。哪个对,哪个错?这个问题不能仓促回答。文学,离不开形象,离不开情感,离不开传达.
在文学创造中,无论是文学形象的创造、还是情感的表露、文学的传达,无意识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歌德把英国大诗人拜伦作诗比作“女人生孩子”,“灵感代替了思考”,“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出来了”;马克思说英国诗人弥尔顿作《失乐园》好象“春蚕吐丝”,是他“天性的能动表现”;托尔斯泰则提出,只有把头脑的智慧变为心灵的智慧,一种由衷说出来的要求的时候,艺术创作才能获得成功;歌德在一封信中把这个意思说得更加明白:“只有进入无意识之中,天才方成其为天才”。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把原先通过感受和体验所把握到的东西,经过理性的改造和加工之后,重新返回到无意识。文学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作而不是制作,就是从摆脱人工进入自动开始的。只有到了这时,作家的创作才进入化境.
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就是无意识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文学就是写人的无意识,或如德国人尼采所说:文学的第一推动力是无意识,艺术家要保留“常醉”的状态。创作过程中,作家选择题材、确立主题、塑造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乃至一些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意识活动的参与与介入。文学创作作为作家的一种精神活动总是离不开理性的支配,要是没有意识的参与,那就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创作活动了。
因而,文学创作离不开无意识,无意识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又不能因此抹煞意识、理性的作用,文学创作不是纯粹无意识的活动,而是两者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的。
⑶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含义
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与创造者和创造物有关,这是没有疑问的。创造者是主体,创造物是客体。因此,考察文学创造主客体的性质,是必要的。
学习这一部分,我们把文艺理论史上相关的观点加以介绍和评说,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根据作出结论。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中外古代文艺理论中虽然有说到文学创造主体客体的内容,但是并没有主体客体这样的概念,没有分为主客体去认识这样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模式是现代人的。以创造活动及其主客体这种三分模式来理解文学生产,显得较有条理。不过,这种理解立场是一种只是为着理解的理解立场,而不是为着文学创造实践的理解立场。两种认识立场所要追究的问题是不同的。
第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是两个很大的范畴,各自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会得到更多的认识结论,因此,教材所列举的观点,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说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含义都说完了,都说准了,新的认识角度和新的认识结论的可能性都还存在着。
第三,教材的许多说法和概念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本节说:“人类任何生产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活动。”用“统一”、“矛盾”这类词语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模糊而具有多义性的。“统一”是表示两者保持一致呢?共处一体呢?混合在一起呢?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呢?相互作用呢?还是一方作用于另一方呢?行文中需要推敲的道理和用语很多。文学概论课本来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如果不加推敲,所接受的知识更模糊,更没有用处。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什么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教材说“即文学反映的对象”。这样理解客体是偏狭的,应该说,除了主体和创造活动以外,主体在创造活动中所处理的对象,都属于客体的范围。这样去看客体,就应当包括:1、反映对象;2、加工的成品即作品;3、把反映对象制成成品的材质即语言。但教材赋予“文学创造客体”的内涵只是第一项,未涉及2、3项,下面我们也就只谈论文学的反映对象。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把有些主张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观点(如莱辛、巴尔扎克)也归入“自然”概念之中,所以“自然”前面加上“独立于人之外”的限制,因为不仅自然界的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也可以说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A、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论”。代表者,从公元前六世纪的赫拉克利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等等都持这样的观点。
B、中国文论中“观物取象”说。在中国,如《周易·系辞》、画论中的观点、诗论中的“物感”说等等。《乐记》、《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有这种观点的表述。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评价:这一派观点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文学创造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联系是对的,初步认识到了文艺创作的客观源泉;它的缺陷是,对“自然”的内涵缺乏确切的规定,无法区别文学生产客体与其他精神生产客体,对文学作品内容内指性蕴涵解释较为含混。
2.客体即“情感”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这一派文学客体观念,具体的主张很多,但可以笼统概括为: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至于文学反映人的心灵中的什么方面,则有的侧重主张反映思想理性,有的侧重主张反映人的意志抱负,有的侧重主张反映人的无意识,等等。其中主张文学反映人的的情感,这种意见比较普遍,影响较大,教材着重阐述的是这一种见解。
A、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言志”说、“缘情”论等。从古老的《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到明清诗歌创作中的“性灵”、“格调”派,都可归入文学反映人的情感这一派意见。
B、西方文论自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以后主张“创作是作家情感的流露”。 现代主张者的理论更深刻而有系统性,20世纪以来苏珊·朗格、艾略特等文论家有对情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
评价:人的情感、心灵,作为文学反映对象之一,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情感、心灵作为文学唯一的反映对象,割断情感与社会社会生活的联系,或否定客观世界是文学的根本对象,那就不对了。这一学说只看到了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情感产生的客观前提及其它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这是一个特殊的理论派别,它的提出者是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依德的学生荣格。表现了对文学原始根基的追求,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亘古不变的神话主题及原始意象。
这一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核心概念“原始意象”,其所指事实是无法用科学方法证明的,他们的立论建立在对古往今来一些文献纪录的现象作想象的联系。“原始意象”究竟是这派学者心造的理论幻象,还是社会历史中实际存在的事实?正如基督徒把上帝的存在说得确凿无疑,局外人仍然不免惶惑一样,文学作者如果靠捕捉原始意象去完成创作,未必比等待上帝赐福更靠得住。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深层心理体验产生基础及其重要性,但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A、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
B、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第一,从生产过程来看,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第二,从创作题材看,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神话题材、科幻小说,其创作内容、对象都来自于社会生活。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的创造同样来源于社会生活。以《西游记》为例。
第三,反对错误倾向:文学创作来自于书本资料或前人的创作。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A、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指文学家把社会生活作为完整的对象加以反映,而不是把社会生活分割开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反映。这一点是文学创作和其它精神性活动的重要区别所在。
B、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时,会获得不同的美、丑的评价。就本质而言,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与丑。苍蝇可以传播疾病,从自然科学角度甚至从人文学科角度来审视,苍蝇也很难说有美的价值,但文学家却不然,《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来,无庶予子憎”苍蝇成为夫妻之间述说衷肠的兴起之物,它有什么丑的呢?
C、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所反映的自然、社会生活虽然广袤,却是以人为其核心和最终的归宿的。即使那些妖魔鬼怪、乃至自然景观,无不投射着人的影子,人的情感灵魂、人的思想。哲学也研究人,但这个人是抽象的“人”,是概念的“人”,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个体的人。
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来理解:
第一,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按我们在上面分析的客体存在系列状态,属于哪一种存在状态?显然属于“自为的反映对象”。
第二,“体验”的心理含义及其活动意义是什么?
“体验”是一种心里活动。在这种心理活动中,主体要认识生活现象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态度,并对生活现象作出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评价。这种体验活动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必须有的心理活动,是文学创造的特征性活动。与科学生产比较起来,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必须作体验活动,但是必须作分析、实验之类的认识活动。
第三,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与自在的社会生活有何区别?
与客观自在的社会生活比起来,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经过作家的评价而赋予了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由于作家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作用,必然使它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意义,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摹仿”与“创造”在这里是用于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性质的概念,这两个词在含义上是对立的。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文学所摹仿的对象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用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来给作家定性。
A、 “摹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强调世界的作用(具体看法各家观点有异)
西方的“模仿论”中,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如柏拉图的“摹仿说”、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等。认为文学创造活动的性质是摹仿外在的对象,持这种观点的人自然就认为作家是摹仿者。
主张这一观点的人主要是西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代表者主要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
B、“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艺术想象——强调作者的作用
“创造说”兴起于18世纪,对“模仿说”的批判,是在反对“摹仿说”中崛起的。该学说在尊重客体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抒情感渗透的创造性主体。代表:歌德、黑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例如: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自然。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对“摹仿者”与“创造者”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摹仿者理论突出了主体观察生活、复制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了创作的客观前提与来源;但忽视了主体的才性和主动性,将艺术家降为工匠;
第二,创造者理论突出了主体的创造才能和天才因素,但相对忽视了物质客体的存在,以至于具有“自我表现”的倾向。
(二)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旁观”与“移情”也是一组有一定对立性的概念,它们也是对文学创作活动性质的说明。用“旁观”与“移情”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比用“摹仿”与“创造”说明文学创造活动,更具有近代理论的深刻与细致。
1.“旁观者”—— 审美非功利性与心理距离说
西方:毕达哥拉斯——康德(审美无利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叔本华(旁观者、静观)——布洛(审美心理距离说)
中国:庄周哲学中的“虚静”理论——苏轼的“游心物外”主张——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学说。文学创造活动摆脱利害关系,这是主体具备审美心态的必要条件。庄子很多寓言非常细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意识到这一点,思想已经很深刻细致了。
西方和我国都是说要排除利害观念的干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都与“旁观”的含义是一致的。该学说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光和态度对待文学生产客体的创作者。
2.“移情者”—— 情感外射
“移情”说对文学创造活动的说明也是很深刻的。理论提出者及基本观点见教材114页第3段。如19世纪末,立普斯提出了“移情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德国的费舍尔父子、伏尔盖特,后经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按照移情说的理解,“感时花溅泪”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花中去了。该学说认为“文学生产主体是一移情者,他使对象具有人情化。”案例:《葬花词》中的移情现象简析 。
对两种对立学说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旁观者理论指出了创作主体的非功利心态,审美与认识评价是统一的;但具有明显的超社会现实倾向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趋向。
第二,移情者理论注意到了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因素;不足在于片面夸大了这一因素,具有唯心主义趋向。
(三)主体即“集体人”
这是前面介绍文学创造客体中,“原始意象”说的主张者荣格的观点。
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意识即从其中发展而来。”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我们发现了早期进化阶段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测,人们心里在它的接都内部同样与种系发生的规律一致。神话主题也市场穿着现代外衣出现,在文学研究中,研究这些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们是对意识清醒时的态度的补充性。
1、内涵: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其提出依据是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2、提出过程及代表人物:20世纪初,荣格提出;20世纪中期,朗格将其发展,“艺术是人类普遍情感的表现”。
3、评价:其提出有助于克服前此的“自我表现”理论的不足;但同时,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片面而抽象。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生产者: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作家并不等于创作主体,因为主体只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个人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尽管他也许早已不再写小说了,人们还是可以称之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创作主体了,因为只有相对于创作客体,并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创作主体。一个作家即使依然进行着文学创作,但是当他从创作过程中抽身而出时,例如他去从事体育锻炼或其他日常事物时,他也就不再是创作主体了。一旦他重新回到创作过程中,他就又成了创作主体。所以说,创作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A、内涵:具有主体地位、具有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者。
B、同物质生产主体的区别:劳动生产性质、方式上差异使得劳动生产主体不同。我们认为,只有处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应具有“主体性”。 精神生产者。
C、作为文学创造主体不仅是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而且还不能是被动的,受胁迫地从事文学创造活动。这因为在受胁迫情况下个人的活动心理发挥的不正常。教材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这观点其实也是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包括不受他人胁迫和不受自己利益动机的胁迫,其含义与上述的“旁观者”的观点是相通的。
总之,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A、人类掌握世界的活动及主体在该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人类掌握世界活动的类别: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和价值实践活动;
第二,主体在各类活动中的地位。物质实践活动——实干家、行动者——物质改造;认识实践活动——思想家、理论家——观念活动;价值实践活动——伦理道德、情感评价、审美价值判断——体验者。
B、文学生产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一,文学生产主体是特殊的体验者和评价者,需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之中。
第二,文学审美评价与认识活动的关系,审美活动中包含着认识因素。
第三,文学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关系,审美活动中含有实干家成分。
第四,文学创造主体是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以审美评价为核心的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A文学生产主体是具体的人
第一,生产主体的性格、生活经历、创作个性等都是具体的;
第二,但需要反对“自我表现”理论。
B文学主体是社会的人
第一,“就其本质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即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第二,社会性因素(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社会思潮等)对文学生产者的影响。
C文学生产者是具体的、社会的人的有机统一
案例:曹雪芹创造《红楼梦》。
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马克思把艺术创造看做是一种艺术“生产”,这就意味着艺术创造(包括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过程。因为,任何生产都是作为生产主体的人对于作为生产对象的客体的活动,离开了任何一方,“生产”就不存在;反过来亦是。马克思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在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之后,还要进一步阐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审美活动属于价值评价活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首先是审美者,是审美价值的评价者和创造者,而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或两者的统一)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对象,作为审美的价值客体。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的关系具有两个特点: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的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主要的思维特征。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生产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生产;主客体的关系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运动,而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也应该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来进行,将它看做是一种主客体双向建构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表现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创造主体的主导性、主动性首先体现在对创造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已客观存在着的精神世界。这是笼统的说法,也称作“一般客体”。但文学创造所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我们称之为“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例如鲁迅主要选择“病态社会”和“病态人生”为“具体客体”。
其次,创造主体的主导性、主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点缀、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总之,创造主体的能动创造,从对具体客体的选择和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的“内在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的。不同的作家对生活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他们所选择的具体客体和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主体从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客体进行重塑整个过程,都是在生活的制约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创作始终受客体的支配和制约。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也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案例:“我眼中的废墟文学”——作为体验者的作家。
小结: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⑷ 文学概论中的“无意识”的名词解释
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后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因此,无意识、即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⑸ 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什么区别
区别:
1、本质区别:无意识就是意识不到的但在起着意识作用的那部分意识。潜意识应该属于无意识的部分,因为它躲在意识的下面,使意识无法发觉它的存在它是清晰的符合人的性格特点的。
2、驱动能力的区别::无意识它“做出的决定”符合理智合乎当事者的利益。人的很多正常行为都是被无意识支配着的。与正常无意识不同的是,潜意识涉及的是事主不敢面对的欲望、动机、想法、事件。人的很多正常行为都是被无意识支配着的。
3、最终结果的区别:无意识是人类进化的成就,它是一种节省注意力资源的功能。意识的功能还是存在的,他会在梦境中和矫情的行为背后出现。潜意识是人类文化、道德意识与社会形态挤压出来的副产品。
4、影响形式的区别:潜意识有时会混杂在一般无意识中,对人类的动机发生毫无察觉的影响。但潜意思发生作用的更常见的形式是,扭曲的、矫情的、变态的。这一点也是发觉潜意识和区分无意识的要点。
潜意识概念是也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5)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扩展阅读
弗洛伊德精神层次成就影响: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unconsciou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⑹ 与无意识的关系.(2)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
这个很高深,是讲有意识的创作?还是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它们都是建立在认知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至于意义.这个不好说...
⑺ 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文学创造的意义与价值
我认为文学创造是以真实或以其为基础的架空思想(科幻文章等)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内,裁断等,所谓容真理往往产生在常理之中,文学就是这样,以现实为基础。文学创造是引领文学潮流的关键,文学中所有的派别(如红学)是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文学创造能引领世界文学走向多级化,也就是“文化多样性”(政治中有讲),这样有了不同的文化才使世界丰富多彩,各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才有借鉴,吸收并创新的价值!(以上纯属个人见解)
⑻ 艺术发现在文学创造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首先,明确它的定义。艺术发现是指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的一种无意识的审版美趋向,它通过对外权在事物进行审视,从而领悟到一种独特的“事物”和感受。
然后,说明它的作用: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艺术发现强调的是一种顿悟,它通过独特眼光进入深思,发现外物的某一点与心灵契合,它并未改变原先事物,而是观察创造出了新事物,是文学创作构思过程(文学创造的过程大体有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必要的前提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