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百慕大电音创造

百慕大电音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17 03:22:51

⑴ 超级金刚捍卫“百慕大”,死亡三角地底真有另一个世界吗

电影里的超级金刚捍卫“百慕大”应该只是虚构的而已,属于人们的创造想象。但没准还真有,这也说不定。关于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更是版本多多,关于是另一个世界的这个说法也是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

这里很多人将会联想到了UFO,百慕大三角是外星人在的确的一个秘密基地。让人联想到可能埃及金字塔也是外星人建造的这种说法。的确,就目前科学计算来说无法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而且现在的推测也有许多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科技愈发先进,谜底也就慢慢的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了。你我仍需等待科学的考证说明。

⑵ 历史上的百慕大三角真有灵异事件发生吗

没有灵异事件发生,只不过因为百慕大三角有很多未解之谜,所以才会很神秘。

⑶ 主角去百慕大三角考古穿越到异世,主角叫叶枫,有一把高科技的刀,还创造了一种游戏头盔。种马类型的小说

有一部叫异世之风流掌门,主角叫楠枫,不知道是不是这一部

⑷ 百慕大三角 有很多的历史事件仍然还没找到答案!是不是百慕大可能是地球人与外星人交接的地方呢 两点之

不是不要速度,而是速度很快,两个空间重合,但又处于相对独立的面,面与面的穿越需要极大的速度支持,瞬间的力产生一个足够链接两个位面的虫洞,而虫洞是极不稳定的,维持它的稳定需要庞大的能量,可能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能量,谁知道呢。。穿越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崩塌的虫洞需要极大的速度,极大的速度又可产生极大地破坏力更加速虫洞的摧毁,在地球科技之下,速度大超越音速就会产生音爆,相同的道理。假设外星人能到地球来而且用的是这种方法,我们至今也没发现虫洞的存在,可能是三个原因要么是政府隐而不报,要么是外星人的科技已经达到随开随毕的境界,可产生虫洞的力量大得惊人,在两个位面都会有巨大影响,不可能不为人知,要么就是外星人也无法掌控虫洞,只能靠随机的虫洞进行时空穿越。
我还是觉得外星人是通过漫长的时空旅行到达地球,建立隐蔽的基地的可能性大。
个人意见~~~~!

⑸ 百慕大是真的那么奇怪吗

百慕大是个骗局,

冯·丹尼肯所持外星球生物来访过地球的论点是对早期人类聪明才智的一种轻视。与此相同,一味相信“超科学”说也是对人类健全发展起来的运用“正常”感官能力的一种轻视。再也找不出任何相信超科学,即相信有超出科学可知性范围的事,会比相信百慕大三角更为糟糕的了。百慕大三角是超科学、伪科学、科学幻想和宣传上胡作非为的最典型的例证。

对百慕大三角最普遍的错觉是,为证实想象中的奥秘,所报道的失踪事件乃是对“远处”正在发生的情况的描述:尽管关于原因的解释可能不同,尽管对是否需要作出超科学可知性的解释可能有争论,但我们“的确知道”远处确实发生了非比寻常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件事从根本上作出解释。这种推理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经常发生奇异失踪事件的百慕大三角只是存在于纸上和电影中,只是靠一些拙劣的调查资料和谣传来证明和支持的,既属谬见,又缺乏逻辑性。

要了解有关百慕大三角的幻想是怎样产生的,最好是仔细看一下我在写作《百慕大三角之谜—已经解决》(1975)时我所研究的两个奥秘。这本书已被伦教劳埃德船舶协会、美国海岸警备队及其他有名望的组织和科学家誉为这一问题上最有权威的著作。书中还有大约六十五个例子也可以看一下。

1972年,我在开始撰写关于百慕大三角的书之前,已经收集了许多杂志、报纸的文章和书中的章节,这些文章和章节将百慕大三角说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下秘密话题。照这些文章的说法,自哥伦布时代以来水手们就谈论着百慕大三角,谈论着轮船如何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们说,这完全可能是一种巧合,然而经资料证明的奇怪情况太多了。人们说,一切普通的解释,如风暴、机件失灵和人为的过失等,都不足以解释这一奥秘:还说,海军、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船舶协会和第一流的科学家也迷惑不解。

支持这种“超出现今科学所知范围的”现象的证据,主要由一张假想的船舶、飞机和船员的神秘失踪事件清单构成。当我开始写书时并没有想到我会发现什么,或者我的调查研究将会得出什么结果。我也没有想去试图揭示这一奥秘,而只是想报道我对它所能发现的每一件事。

1972年谈论百慕大三角最多的资料是自由作家文森特·加迪斯写的两篇文章。他的“致命的百慕大三角”一文刊登在人的冒险活动杂志《大商船》1964年2月号上。翌年,这篇文章经过稍微修改和补充,成为他《看不见的地平线》一书中的第十三章“死亡的三角”。加迪斯谈论的事件成为神秘事件的核心。

我所研究的第一批事件中,有一件是“萨达弗科”号案件。据加迪斯称,“萨达弗科”号是一艘货轮,它于1926年“由纽瓦克港(新泽西)向南航行时,连同它的二十九名船员从此一去不复返”。整个神秘事件只牵涉到一艘轮船。然而,案件对情况陈述之简短,使我怀疑加迪斯实际上究竟作了多少调查。我纳闷的是,这一事件是真的神秘莫测,还是仅仅由于缺乏资料。一些人对这两者分辨不清。我注意到有些作者提出的资料同样简短,他们明显地用加迪斯的著作作为资料来源,并且不耐烦去做进一步的核实。对新奇事物调查研究的欲望看来低得惊人。

要得到这艘船的资料并不难。纽约时报对于轮船遇难事件有着出色的报道,它先后发表过五篇有关这艘货轮的文章。据第一篇文章揭露,货轮失踪后的三个半星期内,轮船公司方面一直未能请到海军去搜索“萨达弗科”号的踪迹。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萨达弗科”号沿着海岸航行时,海岸上正刮起大风暴。”而加迪斯和其他作者一次也没有提起风暴之事。据其余几篇文章报道,搜索未获进展,最后于五月初大家公认这艘船已经丢失。我还发现了一篇关于“阿基塔尼亚”号远洋航轮的文章。这条船到达纽约时,“萨达弗科”号正离开港口。“阿基塔尼亚”号船长报告说,船是在他前所未见的糟糕夭气里航行的。“象热带旋风一样的大风”迫使轮船不得不返航。

2 [转]百慕大三角骗局

我的结论是,以“萨达弗科”号作为百慕大三角发生的一件难解之谜,乃是草率研究的结果。

在我进行研究的初期,我发现了一本当时还鲜为人知的1969年版平装书,书名为《一去不返》,作者是约翰·华莱士·斯潘塞。当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改写和节略的纽约时报文章(在斯潘赛描述“萨达弗科”号轮船的一节中,有一个二十二字的句子,除了变换一个动词的时态外,与纽约时报文章中的报道完全雷同)。然而,斯潘塞的书中却不见该报中最关键的一句:“‘萨达弗科’号沿着海岸航行时,海岸上正刮起大风暴。”他在报道其他几则神秘事件时也做了同样的删节。

1974年秋季,在我的手稿完成后六个月,离该书出版也还有六个月时,另外有两本关于这一题目的书问世。理查德·威纳尔写的《魔鬼的三角》和查尔斯·伯利茨写的《百慕大三角》都说到《萨达弗科》号事件是一个未解之谜。从词句上看,威纳尔的写作材料取自纽约时报,而伯利兹的则取自加迪斯的文章。他们谁也没有提到大风暴。应当说,加迪斯、斯潘塞、威纳尔、伯利茨及其他一些作者遗漏了这一关键的情节,至少也是研究中的疏忽。我在研究其他一些事件时发现,所有将这一问题写成神秘事件的作者都是仿照这种蹩脚研究方式行事的。

也许,百慕大三角的主要故事之一“埃伦·奥斯汀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各个作者如何处理一份并不可靠的给定“原始”资料。对大多数作者来说,不论他们是否已经知道,这一故事的出处是1914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占星家谈话集》的书,作者是鲁珀特·古尔德。以下是他的全部叙述:

“最后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适于航海的环境中出现弃船的情况。英国轮船“埃伦·奥斯汀”号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了这种情况,时间是1881年。“埃伦·奥斯汀”号派遣一小组押送捕获船的船员登上陌生弃船的甲板,并指示他们开往纽芬兰的圣约翰,那也是“埃伦奥斯汀”号的目的地。两条船在浓雾中分手了,几天后再次相遇。那条陌生船只又遭遗弃,押送捕获船的船员们和他们的前任一样,也永远消失了。

遗憾的是,古尔德没有让他的读者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一资料的。为了与以后的文章对比,现将古尔德文章的基本材料列举如下:

字数统计:86
地点:大西洋中部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适于航侮
两船分离的原因:浓雾天气
第二次发现:几天后两船再次相遇,这条陌生弃船再次被遗弃
弃船的最终命运:未提及

这一故事后来又在文森特·加迪斯的文章和书中出现。他承认古尔德的文章是他书中资料的来源。加迪斯1964年的文章摘要如下:

字数统计:115
地点:亚速尔群岛以西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一切正常,有(在暴风雨中)挣扎过的痕迹。
两船分离的原因:暴风
第二次发现:纵帆船被抛弃,新船员消失
最终命运:在第二批救援队员经劝说登上被抛弃的船只之后,又刮起暴风,使两船分开。纵帆船及其船员即不复见

在加迪斯一年后出版的书中,描述情况与他的文章不同,也与推测中他取材的古尔德的文章不同。

字数统计:188
地点:大西洋中部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适合于航海的天气,一切正常,无任何物件丢失,无(在暴风雨中)挣扎过的迹象
两船分离的原因:浓雾天气
第二次发现:两天后,浓雾消散,船长发现被抛弃的船只。他看到它的航线飘忽不定而感到惊奇,遂命令舵工使船接近它。给予信号,而无反应。登船人员搜索了陌生船只的每一角落,但未发现有关失踪人员命运的任何线索

最终命运无法劝说“埃伦·奥斯汀”号的其余水手再次登上弃船。“埃伦·奥斯汀”号驶离时,它被遗留在后面,最后消失在地平线处

加迪斯关于这一事件的两次说法相当矛盾。他在书中的描述比他资料来源的古尔德报道要长一倍多,主要是由于他增添了描述的细节。他告诉我们,船长曾感到惊奇,弃船的航线飘忽不定,船长给舵工下达了命令,向弃船发出信号,并搜查了它的每一个角落等。如果这一事件当真发生过,所有这一切当然是合乎逻辑的,而且完全可能如此。然而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他作出如此详尽的叙述,但在其引以为资料来源的著作中又没有这样的描述,这就是不正当的了。

3 [转]百慕大三角骗局

在加迪斯的两次报道中有几处重大的矛盾,其中包括地点的矛盾。他在文章中写道:“有挣扎迹象”,但在书中写的是“无挣扎过的迹象”。这可能是由于排字工人在文章中排漏了一个“无”字,因此这一矛盾不一定是加迪斯的错误。可是,古尔德唯一提到纵帆船当时所处环境是适合于航海的。加迪斯没有丝毫根据可以说有挣扎迹象或者无挣扎迹象。两种情况的证据他都没有。关于挣扎的任何说法都会使读者以为加迪斯实际上掌握着更多的资料。

两次说法中关于两船分离时所处环境的矛盾以及救援队员人数的矛盾,表明研究工作做得既匆忙又粗糙,可靠程度很小;然而,我也不赞成将事实小说化,例如描写船长的惊奇以及古尔德书中所没有的另外一些情节。如果这看起来有些吹毛求疵,那么让我们研究一下以下有关这个事件的报道。

伊万·桑德森在七十年代出版的《看不见的居民》一书中说明,他使用加迪斯和古尔德的书作为他叙述“埃伦·奥斯汀”号的资料来源。我再总结如下:

字数统计:对事件的描述——242,分析——187,合计429
地点:大西洋北部
时间:1881
弃船的情况:船上无人,其他情况完全正常。发现时船只完好,食物和水都很充足,无暴力或事故的迹象。船舵受到波浪冲击,船只处于下风,在微风吹拂下飘忽不定。横桅索松开。船长向纵帆船发出询问,未获回答,于是派出登船搜查人员,并决定由押送捕获船的人员设法援救
两船分离原因:当他们驶向纽芬兰时,天降大雾
第二次发现:大约两昼夜后,大雾消除得见纵帆船在海上飘忽不定。它再次被舍弃了。但船上一切都很正常。索具已修复,船帆已扬起
最终命运:其余船员拒绝登上纵帆船,船被留在后面

桑德森在分析这一事件时报道说:这一事件可能与海上抢劫、(通常为得到保险金而谎报轮船遇难的)欺骗行为或“埃伦·奥斯汀”号的船员有关;在第一次发现纵帆船后并没有找到船的证件;救援队写的临时航海日志或已丢失,或未找到,也没有进一步提到。(“进一步”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这件事曾经提到过,但他不说是在哪里提到过。)桑德森提出,这件事可能是个神话,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押送捕获船的船员,或许他们已经被谋害。但另一方面他却写道:“他们的名字已记录在案”(也不说记录在什么地方)。还说,剩下的船员能若无其事地干一场暴行,而每个人又顶住盘问,这未必可能。(他并不说明假定他们受到的审讯的细节或根据推测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录。)这里请再读一下古尔德的著作,它会使我们想到这就是桑德森所用资料的直接出处,也是他通过加迪斯的著作所得资料的间接出处。然后,请想一想,桑德森告诉读者的其他“资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查尔斯·伯利茨于1974年写的《百慕大三角》一书中也讲到“埃伦·奥斯汀”号的故事。他在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加迪斯和桑德森的书名,但没有明确谈到关于“埃伦·奥斯汀”号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出处很明显是加迪斯的文章,他却没有列举出来。他也没有列举古尔德的著作,显然他并不知道,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资料。

字数统计:172
地点:亚速尔群岛以西
时间:1881
弃船的情况:船被抛弃,一切井井有条,船帆卷起,索具完整
两船分离原因:风暴骤然而起
第二次发现:两天后重新发现弃船,派人登上该船,前一批登船人员已消失,无迹象表明他们为什么离开和到哪里去了。伯利茨还告诉我们船长坚持查清情况,船员的态度有保留,但他最后说服第二批船员登上弃船
最终命运:又刮起一场暴风,失去联系,纵帆船和第二批船员均不复见。伯利茨并未将该船的目的地告诉读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怎样发展起来以及著作者创造伪科学的生动例子。桑德森报道中对船长的行动、船桅的松散支索、修复的索具的详细描写以及对航海日志的渲染,使人们看起来好象作者确实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少读者在听了这些完美的细节之后,最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切是否真正发生过?作者真正了解的有多少,有多少又是虚构的?

4 [转]百慕大三角骗局

现在,流行着一种荒诞的说法。认为有些作者在思考超科学可知范围的问题,深入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看来不敢涉足的领域,探索“科学的边缘”方面是领路人,他们是勇敢地用光辉照亮崎岖小路的先驱者,有朝一日墨守成规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将不得不遵循他们的道路。我完全不能赞同这种说法。我发现,有一些人的意见和这类作者对自己作用的看法相反。这些作者往往以不合逻辑的错误资料和公众的错误意愿将科学界搞得混乱不堪,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或至少妨碍了公众对科学进步的了解。我在他们身上着不到一点对问题的好奇心和彻底的探究精神,看到的只是十足的轻信和疏忽。他们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的兜售者。

我不知道,对“埃伦·奥斯汀”号和其他一些事件十分好奇,因而去作一些有益的研究并试图找到当时对实际发生事情进行报道的作者现在哪里?我也不知道,由于十分尊重群众智慧因而将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的作者在哪里?我希望了解“事实真象”,并开始亲自去弄清“事实真象”。

在开始调查研究之前,我分析了古尔德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其他说法都是由它而来的。我认为他的资料来源和报道都是不充分的;否则他所报道的日期会更加精确。人们未予注意的一个关键之点就是他所报道的事件发生地点为大西洋中部,那是至少在百慕大以东1000英里处。任何人如果把这一事件写作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区之内或附近,那么他不是十分粗心就是以为他的读者是十分粗心的,以为读者不会自找麻烦地到地图上查找这个地点。然而我在调查研究了其他事件之后,了解到百慕大三角的“边界”是极为灵活的,它的“边缘”十分宽广。有些作者把百慕大三角描述为“佛罗里达海岸附近的一小片海洋”,但他们把实际发生在“百慕大三角边缘地带之谜”包括到远至纽芬兰、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甚至令认不可思议地远至太平洋!为了探讨这一误差的范围,如条件允许,请参看一下地球仪,否则看看地图也可以。首先请确定一下百慕大—佛罗里达—波多黎各三角地带的位置:然后看看上述的其他地方位于何处,并自我询问一下,另外的一些作者怎么会出现这样大误差?

我从事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访问伦敦劳埃德船舶协会,这一机构保存着此类海上事件的记录(要不是古尔德死了30多年,我还要找他询问此事)。不过,这次事件是异常复杂的,因为不知道纵帆船的名字,因此劳埃德船舶协会不能找出有关它的任何资料。我查阅了许多讲述船只失事的权威书籍,但一无所获。我也查阅了《纽约时报》和伦教《泰晤士报》的索引,这两家报纸对于研究船只事件颇有价值,但没有一份列出这一事件。由于报道中说那船是开往纽芬兰圣约翰港的,所以我与当地图书馆取得联系,看看他们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结果在档案中或在1881年的《电讯晚报》上都没有查到有关资料。我借了圣约翰另一家报纸《纽芬兰人》的缩微胶片,由于不知道确切日期,我就从1881年1月1日到1882年7月1日,逐日、逐页、逐栏地查阅,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资料。细读这种通常没有大字标题的文章中的小而模糊的印刷字体,是一件使人厌烦的工作。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每晚都要花费几个小时。在1881年,圣约翰完全不是世界观注的中心,任何一件有趣的当地新闻都能登上头版甚至可能冠以大字标题。然而在那一年及其后的半年内,根本没有提到“埃伦·奥斯汀”号或任何一艘船只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假如发生过那样轰动的事件,会在报纸上登载好几天。有些远为逊色的船只事故都以显著的地位刊登了。

正当我结束对“埃伦·奥斯汀”号事件的调查研究之时,在1974年下半年出版的里查德·威纳尔所著《魔鬼的三角》一档中又出现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新说法。作者提出的日期是1881年8月20日,地点为巴哈马群岛和百慕大之间,目的港为波士顿。威纳尔在此书的第198页上写道“许多作者为了更好地引起读者兴趣而多少有点歪曲事实。但完全歪曲事实,就是耸人听闻了。”威纳尔在这段话里,明显地宽恕了“为了更好地引起读者兴趣”而“歪曲事实”的作法。而且,这种作法的一个实例却充分表现在他在“埃伦·奥斯汀”号的论述中。他的大部分论述读起来象是一部小说,而且明显地超出了他的实际知识范围。他谈到当纵帆船停驶在大西洋巨浪中时,靠三眼滑轮拉紧的索具如何随着缓慢漂移的船身节奏而令人悲叹地嘎嘎作响”。他描述了现代的上面铺有砂石磨面的柚木舱面,整齐卷起的船帆、纵帆前缘的主帆、旋线和随着船身摆动而不时砰然开关的厨房门。他写道,贝克船长为了证实他的四名船员仍然和他同在,如何“扭头从右肩上向后观望”,以及当他挥舞科尔特左轮手枪指挥这四名船员随着他向前冲时,如何把一只拇指大小的蟑螂踩在脚下。威纳尔甚至“告诉”他的读者,当这位船长登上弃船的甲板时还在想着“玛丽·赛莱斯特”号。按照威纳尔的说法,当押送捕获船的船员登上弃船的甲板后,风暴把这两条船吹散了。几天以后,有人发现这只船在海上飘忽不定。人们登上弃船的甲板,看到押送捕获船的船员的食物原封未动,床铺也没有睡过,哪里也找不到新的航海日志,而纵帆船看上去还是初次被发现的样子。威纳尔详细地叙述了保证第二批登船人员安全的预防办法以及这只纵帆船如何在一个午后雨天的潮湿浓雾中慢慢地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看到这只船或听到它的消息。

5 [转]百慕大三角骗局

我怀疑报道中冗长而又添枝加叶的虚构故事,但还是重新开始调查,希望能根据这一新的日期和地点我到当时发表的某一报道。过去在伦敦劳埃德船舶年鉴上、《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上没有找到,现在我必须核查波士顿的报纸。查找了当年到10月15日的那些结果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的文章或记载,仅仅从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获知,的确有过一只名叫“埃伦·奥斯汀”号的船,可是无法证明确实发生过弃船事件。

我长时同研究的结果表明,那些谈论所谓“埃伦·奥斯汀”事件的作者们的立足点并不稳固,他们以想象出来的、小说化了的说法作为依据,却不想提供有权威性的资料出处。他们不能证明事件确实发生过。他们实际上在告诉读者要毫不怀疑地信赖他们。在调查研究了这些作者们撰写的其他事件并发现他们常常是错误的之后,我不能接受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说法。“埃伦·奥斯汀”号事件是“超科学可知范围”报道的一个典型例证。公众应该要求作者们为他们说过的一切提供依据,而不是接受报道的本身。

在我深入研究百慕大三角同题时,我调查了将近七十起“令人费解的神秘事件,”按照推测,这些事件提供的证据表明,百慕大地区存在着奇异的力量。我在《百慕大三角之谜——已经解决》一书中逐项表明的调查结果是十分广泛的,此处就不打算概括了,但却可以介绍一下结论。

▲没有一种全面的统一的“理论”能以恰当、简洁和标语式的语句去说明所有的船只失踪事件,这些事件是彼此无联系的。

▲没有证据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地带失踪的飞机和船只数目高于别处海洋。不过,可以肯定,被人们虚伪报道为神秘地失踪于百慕大三角地带的船只数目却比任何地方都要多得多

▲人们发现,对于能找到当时资料的每一事件来说,都有合乎逻辑的、实事求是的解释。

▲仅有的一批“悬而未决”的不幸事件就是那些尚未找到资料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提供文献,至今没有人能证明象描述的那样发生过那些事件。唯一的证据就是作家的话。但现已发现,他们对其他一些能取得资料的事件的描述,是一贯不可信的。不能将缺乏资料误认为是奥秘。

▲许多据信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带的失踪事件实际上发生在遥远的爱尔兰、纽芬兰、非洲等地和太平洋中。

▲有些船只可能通过了百慕大三角地带,而且人们公认这些船只并未在那里“失踪”。

▲由于时间的流逝,或缺乏通讯系统,几乎完全不知道某些船只失踪的地点;而搜索目标则是大面积的海域,而且有时是在船只失踪几个月后才行动的

▲大多数失踪事件是“追溯以往的奥秘”。在这些事件发生后许多年:直到作家们寻找新的事件去补充有关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时,它们才成为“奥秘”。实际上,所有的例子都已有人作过变动,使这些事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与通常的故事相反,在许多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天气是恶劣的,但作者们往往并不提及这一点。或许这是故意的,或许是研究工作做得不慎密

▲大多数对百慕大三角之谜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糟的。作者和电影制片人依靠的是未经很好调查的第二手报道,而不愿花费必要的时间去找出可靠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往往与神秘之谜相矛盾)。

▲在许多情况下,作者们会将明显可以解答失踪之谜的消息隐瞒下来。

▲飞行、航运、航海、迫降、搜寻和无线电技巧的技术细节已简化到不精确的程度。

我将百慕大三角客气地称之为“虚构之谜”。另外有些作者更为直率地称它为彻头彻尾的骗局或诈骗行为。一些作家和电影制片人有效地利用了粗心的研究,各种各样的错觉,错误的推理,技术上的误差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将这一传说说成是不朽的。

从百慕大三角之谜的解答中也可以吸取到积极的教训。我们必须极其谨慎地对待我们读到或看到的事情。“言论自由”的意思,一方面是作者们具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可向他们的读者谈论任何他想要谈论的事情,而不论这些事情的真假;但另一方面,别人也应有权指出这些在真理和逻辑面前站不住脚的错误。

作者简介

拉里·库什是亚利桑那州坦佩人,现已飞行170多小时,其中包括民航飞行、教学飞行、仪表飞行、仪表教学飞行和研制飞行的额定时间。他对百慕大三角发生兴趣,利用可靠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875年问世的《百幕大三角之谜——已经解决》是他的处女作,书中包括研究结果和结论,认为百慕大三角是“虚构之谜”。这本书在许多国家出版,受到伦敦劳埃德船舶协会、美国海岸警备队和其他团体及科学家的称赞,被誉为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权威的著作。库什在1980年又写了一本书,名叫《第十九飞行小队的失踪》,其中对五架海军复仇式鱼雷轰炸机和一架侦察机于1945年12月5日起飞后未返航这一百慕大三角地带最有名的失踪事件作了详尽的研究。库什为进行研究亲自按失踪飞机的航线作了飞行。他已有好几百次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并在美国许多大学里作过演讲。

(张瑚 译 蔡伟蓉 校)

⑹ 百慕大三角是如何得名的拜托各位大神

百慕大三角区(又称“魔鬼三角区”)是大西洋中的一个三边形区域,大致位于迈阿密、百慕大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之间。飞机、船只和人进入到百慕大三角区后,其中有一些就出不来了。这本身并非是异乎寻常的。对旅行者来说,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是非常危险的。而这个三角区有名,主要是因为这些船只和飞机往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残骸,没有尸体,无人生还。 百慕大三角区传说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欧洲人第一次横穿大西洋之时。于1492年出航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碰上了一个名为“藻海”的奇特海洋现象,而“藻海”位于这个三角区的中央并非是出于巧合。那片“藻海”是一个巨大的浮动海藻群,没有人曾目睹过这样的东西。它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危险,但实际上无甚危害。每年都有成群的鳝鱼迁徙到那里交配后死去,而这同样也是表面看起来比实际情形要危险得多。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志中记录了罗盘方位在这一地区中出现了异常,并写道曾目睹了一个发光的球体(可能是陨石)从天空中坠落。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大量关于无法解释的失踪事件和神秘的弃船的报告。美国在这一地区最早的船只失踪记录始于1918年3月,当时美国军舰“独眼巨人号”消失不见了。而在这一地区失踪的飞机则包括:1948年的一架载有27名乘客的DC-3型飞机和1951年的一架载有53名乘客的C-124型“全球霸王”飞机。位于失踪船只之列的还有1963年与船上39人一起消失的“海上硫磺女王号”油轮。 不过,这一地区直到1964年8月才得名,当时文森特·盖迪斯为《舰船》杂志撰写了一篇封面故事,内容是关于一个出了差池的美军训练团——第19飞行大队的失踪事件,文中杜撰出了“百慕大三角区”一词。这篇文章开启了一种近乎作坊式的神话创作手法。而这个现代版的百慕大三角区传奇并非是发生在海上的,而是在天空之中。1945年12月5日,名声不佳的第19飞行大队在这个三角区展开了一项训练任务。 第19飞行大队是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罗德代尔堡的海军航空站出发的。当天下午2点10分许,5架TBM“复仇者”鱼雷轰炸机载着14人升空,执行例行的航行训练任务。由教练海军上尉查尔斯·泰勒指挥的这次任务,是要飞行一个三角形路线,进行一些轰炸科目的演练。轰炸演练刚开始没多久,泰勒就彻底地迷失了方向。1945年,在水域上飞行的飞行员必须要有罗盘,并且要知道他们在某个方向上的航距和航速。而泰勒飞机上的两个罗盘明显都失灵了。飞行通讯记录显示,他没有戴手表。大海之中也没有任何地标。当夜晚临近时,这几架飞机不断变换着方向进行飞行。听说泰勒曾制订了一个方案:一旦某架飞机用完了燃料,所有5架飞机就在海面上进行迫降。“复仇者”飞机非常重,空载时重量超过4500公斤。迫降时,它们会猛烈急速下降。在远海降落中有人生还的可能性是渺茫的,而在寒冷的水域中捱过夜晚的概率几乎就是零。 虽然曾经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陆地和海上搜索,但既没有发现尸体也没有发现残骸。而且,在救援飞机中还有一架和其13名机组人员一起失踪了。所有这一切在当地催生出一个精彩的奇幻故事,不过却算不上我们时代重大的超自然神秘事件之一。而创造了百慕大三角区传奇的那个人则是查尔斯·伯利兹。 1974年,伯利兹出版了一本粗糙滥制的“非小说类”图书——《百慕大三角》,列述了各种失踪事件,对其肆意添枝加叶,并且对这种(失踪)趋向提供了多种解释,有些解释比其它解释还要荒唐,如外星人绑架、亚特兰蒂斯的失落科技、由奇异磁暴造成空间之门的开启,以及与时光旅行有关的模糊理论。客观地讲,伯利兹的行文风格还算出色,部分上归功于此,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极其成功的畅销书,一版再版,为众多电影以及数不胜数的无线电视台专题记录片提供了灵感。有些时候,伯利兹只是把失踪事件的现有官方记录进行了添枝加叶。而在另一些时候,尽管证据是截然相反的,但他还是无中生有地弄出了一些所谓的事实来。 为了解释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事情,出现了许多奇谈怪论。这些失踪事件被归结于超大海怪、巨型乌贼,或天外来客的阴谋。外星人劫持、由不明生物创造的神秘三维空间的存在,以及海样气胀(海水突然间喷发大量截留的沼气)都被看作是罪魁祸首。 而有许多人则认为,现实要平淡无奇得多。他们认为,变化无常的大自然、人为错误、差劲的工艺或设计,以及纯粹的厄运都可以为这么多的失踪事件提供解释。根据美国海军对百慕大三角区发表的官方声明所言,“有无数理论试图对这一地区历史进程中的众多失踪事件提供解释。最切合实际的理论似乎都是与环境有关的,以及那些引证是人为错误造成的理论。” 考虑到罗盘是报告中提交的第19飞行大队的失踪原因,海军指出,这个三角区是世界上两个罗盘既指向磁场北极又指向“真北方向”的地区之一。一般来说,罗盘对于“北方”和“真北方向”的指向是拥有巨大差异的,而这种现象就需要航海员配备特殊的标度。在东半球的相应地点有一个相似的地区,也是以失踪事件而闻名的。 根据一份官方声明所言,“美国海岸警卫队对以超自然方式来解释海难不以为然。” 官方的怀疑态度也许是存在的,不过,对许多人而言,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仍在延续。

⑺ 百慕大海底到底有什么为什么科学家不敢公布真相

不是他们不敢公布,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下面到底有什么,百慕大作为神秘三角区的存在,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尽管现在有很多关于百慕大的传说,也有各种各样猜测表示下面有另一个世界,有黑洞,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是官宣的并没有。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公布,而是还没有研究出来。

毕竟其实百慕大的传说比它本身名气还大,被媒体报道外加一些文学作家的润色,百慕大就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但是很多却是没有真正的求证过的。

所以说,有可能百慕大本身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算有,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而不是科学家们不说。

⑻ “魔鬼三角”百慕大事件

作者:惠家明
编辑: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岛,人口不到10万,离北京有一万公里之遥。照理说,这个地方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联。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号,当代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在我们从小读到大的课外书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镜率相当之高。所谓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迈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连成的三角形区域。传说中,这个地区灵异事件频发,无论是飞机还是轮船,一进来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图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说法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时空隧道,会把飞机传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间蒸发”。还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亚特兰蒂斯神话,或是外星人联系起来,猜测那些失踪人口是被神秘势力捉走了。

这些灵异故事确实很吸引人,简直能拍成好几部科幻大片。不过,大家可千万别当真。现实中的百慕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禁地,也没有你向往的时空隧道,有关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过编造和扭曲事实得来的。 所谓的魔鬼三角本质上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现象。

(现实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乐土,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图片来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听上去神秘莫测,其实也不外乎这两类:要么是船只失事,要么是航班失踪。可是要问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轮船飞机,相关的论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确的数字。有民间爱好者曾统计过,该地区200年来一共有900余起交通失事,但这一数字很可能有所偏颇 [1] 。实际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间专家们从没想过用惊人的统计数字来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扑朔迷离的个案故事。

在船只失事类故事中,最常被用来佐证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军舰失踪案和幽灵船(在海上如幽灵般漂荡,没有人驾驶的船),经典案例当属“独眼巨人号(Cyclops)”和“卡罗迪林号(Carroll A. Deering)”。独眼巨人号是海军运输舰,船上载员300多人,排水量近两万吨。1918年3月,它满载着矿石出发,结果在途径魔鬼三角区的时候突然失踪,连船带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 。设备强大、吨位相当于轻型航空母舰的钢铁巨船居然会莫名其妙消失,甚至连痕迹都没留下,这确实让人很诧异。

(独眼巨人号运输舰旧影。 图片来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灵船卡罗迪林号的经历就被描述得更加诡异。这艘多桅帆船建于1919年,平时就负责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货物,结果刚下水没两年,船就不见了。直至1921年,人们在美国北卡州海岸发现了它,船体是完好无损,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个也没有了 [3] 。

同样的,军机失踪案也是广为流传。1945年12月,五架轰炸机外出训练,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号消失。紧接着,海军派出一架水上飞机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飞机不久之后也失踪了 [4] 。加在一起,这一天共有6架飞机和27名飞行人员失踪。

(失踪的海军轰炸机旧影。图片来源:Lt. Comdr.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这几个经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灵异故事还有不少,但故事结构都差不多,讲的大多是某类交通工具到了该地区就无端失踪的案例。乍一听上去,百慕大好像确实邪门,并且给人们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险,交通工具的失踪有悖于生活常识,无法用科学解释,而只能引入时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讲得通”。但实际上,这种观念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因为百慕大并不危险,该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学解释 ,并且被拿来和时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无根据。

全球最危险海域,百慕大连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关的交通失事案确实存在,另有少部分是凭空捏造,当时的新闻报纸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它们被夸张的成分实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细节又被故意抹除。

客观的说,军舰军机失事是一件很遗憾、但也很常见的事。 就说过去这两年,我们的南亚邻国几乎每个月都会坠毁一架军机,海军事故十年来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围内军舰潜艇失事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而在GPS还没有诞生、计算机还没广泛应用、飞机还在用螺旋桨、天气预报多半靠猜的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飞机轮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统计过全球航运事故高发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区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湾等地,而百慕大连前十名都没排进去 [5] !而且,船只或飞机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寻找其残骸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针”,所以人们很难发现其踪迹,容易形成一种“无端端失踪,没留下任何痕迹”的错觉。

至于所谓的幽灵船,那更是一点也不稀奇。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岸仅2017年就漂来了100多艘幽灵船。这些船只的主人可能在海难中逝世,而尸体被海浪冲走。也有可能本来是停在码头无人看管,后来缆绳断了,就被冲进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些幽灵船,很可能就是这么出现的。另外像前面说的卡罗迪林号,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它应该是遭到了海盗袭击,船员逃走或被杀死,所以被发现时才空无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库社(Larry Kusche)的飞行员(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硕士)从自己的驾驶经验和文献记载出发,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发现,以往有关船只飞机失事的灵异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天气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飓风。 图片来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经常有飓风或雷暴天气出现,这对海上交通来说是个很大威胁。像独眼巨人号,其事故报告中就已经提到,船只很可能是遇到了时速50-70公里的暴风雨而沉没。在此之外,该地区很多船只航班失踪案件的当天都有恶劣天气发生。不过,热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却故意不提天气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属性。毕竟,如果失踪案只是恶劣天气的结果,那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了。

一场流行文化的狂欢

总的来说,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灵异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所谓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么自然界现象,更不是科学家发现的学术成果

但如果要问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们应该回答:它确实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的书本、电视、网络和脑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图片来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个作家。1964年,他写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发表在《大船》(Argosy)杂志上。关键在于,这个杂志其实是一本流行文化杂志,上面发表的内容大部分是虚构小说,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会》。而《大船》杂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儿童文学杂志,相当于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大王》。

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会》或是《童话大王》发了篇文章,讲了讲某地频发的灵异事件。你会觉得这是虚构的小说,还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和自然科学研究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确实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这一海域是上世纪的热点地区。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游胜地弗罗里达,南边是冷战交锋前线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贸易航线。而在时间上,它又刚好赶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UFO热”。一口气蹭了四个热点,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难。一时之间,各类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杂志、电视节目、B级电影、文化衫等等周边文化产品喷涌而出 [7]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受到启发,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类接触》。后来,百慕大三角的说法传入中国,成了不少80、90后的“集体记忆”。

(百慕大三角,曾经蹭了度假胜地佛罗里达的热点。 图片来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来,百慕大三角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内容,甚至还激发了我们身边许多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还给百慕大以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虚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Wallpaper Abyss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rmuda_Triangle_incidents
[2]The Washington Times, 19 April 1918, page 11, column 2
[3]Ghost Ship of Diamond Shoals, The Mystery of the Carroll A. Deering (2002), Bland Simpson
[4]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2/12/bermuda-triangle-mystery-disappearance/
[5]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2806362
[6]Kusche, Lawrence David (1975). 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7]Brett Neilsen.Deterritorializing the Bermuda Triangle: Popular Geography and the Myths of Globalization. Space and Culture, 2000.

⑼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到底骗了你多少年

作者:惠家明

编辑: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岛,人口不到10万,离北京有一万公里之遥。照理说,这个地方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联。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号,当代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在我们从小读到大的课外书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镜率相当之高。所谓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迈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连成的三角形区域。传说中,这个地区灵异事件频发,无论是飞机还是轮船,一进来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图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说法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时空隧道,会把飞机传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间蒸发”。还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亚特兰蒂斯神话,或是外星人联系起来,猜测那些失踪人口是被神秘势力捉走了。

这些灵异故事确实很吸引人,简直能拍成好几部科幻大片。不过,大家可千万别当真。现实中的百慕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禁地,也没有你向往的时空隧道,有关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过编造和扭曲事实得来的。 所谓的魔鬼三角本质上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现象。

(现实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乐土,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图片来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听上去神秘莫测,其实也不外乎这两类:要么是船只失事,要么是航班失踪。可是要问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轮船飞机,相关的论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确的数字。有民间爱好者曾统计过,该地区200年来一共有900余起交通失事,但这一数字很可能有所偏颇 [1] 。实际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间专家们从没想过用惊人的统计数字来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扑朔迷离的个案故事。

在船只失事类故事中,最常被用来佐证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军舰失踪案和幽灵船(在海上如幽灵般漂荡,没有人驾驶的船),经典案例当属“独眼巨人号(Cyclops)”和“卡罗迪林号(Carroll A. Deering)”。独眼巨人号是海军运输舰,船上载员300多人,排水量近两万吨。1918年3月,它满载着矿石出发,结果在途径魔鬼三角区的时候突然失踪,连船带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 。设备强大、吨位相当于轻型航空母舰的钢铁巨船居然会莫名其妙消失,甚至连痕迹都没留下,这确实让人很诧异。

(独眼巨人号运输舰旧影。 图片来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灵船卡罗迪林号的经历就被描述得更加诡异。这艘多桅帆船建于1919年,平时就负责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货物,结果刚下水没两年,船就不见了。直至1921年,人们在美国北卡州海岸发现了它,船体是完好无损,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个也没有了 [3] 。

同样的,军机失踪案也是广为流传。1945年12月,五架轰炸机外出训练,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号消失。紧接着,海军派出一架水上飞机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飞机不久之后也失踪了 [4] 。加在一起,这一天共有6架飞机和27名飞行人员失踪。

(失踪的海军轰炸机旧影。图片来源:Lt. Comdr.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这几个经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灵异故事还有不少,但故事结构都差不多,讲的大多是某类交通工具到了该地区就无端失踪的案例。乍一听上去,百慕大好像确实邪门,并且给人们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险,交通工具的失踪有悖于生活常识,无法用科学解释,而只能引入时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讲得通”。但实际上,这种观念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因为百慕大并不危险,该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学解释 ,并且被拿来和时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无根据。

全球最危险海域,百慕大连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关的交通失事案确实存在,另有少部分是凭空捏造,当时的新闻报纸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它们被夸张的成分实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细节又被故意抹除。

客观的说,军舰军机失事是一件很遗憾、但也很常见的事。 就说过去这两年,我们的南亚邻国几乎每个月都会坠毁一架军机,海军事故十年来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围内军舰潜艇失事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而在GPS还没有诞生、计算机还没广泛应用、飞机还在用螺旋桨、天气预报多半靠猜的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飞机轮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统计过全球航运事故高发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区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湾等地,而百慕大连前十名都没排进去 [5] !而且,船只或飞机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寻找其残骸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针”,所以人们很难发现其踪迹,容易形成一种“无端端失踪,没留下任何痕迹”的错觉。

至于所谓的幽灵船,那更是一点也不稀奇。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岸仅2017年就漂来了100多艘幽灵船。这些船只的主人可能在海难中逝世,而尸体被海浪冲走。也有可能本来是停在码头无人看管,后来缆绳断了,就被冲进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些幽灵船,很可能就是这么出现的。另外像前面说的卡罗迪林号,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它应该是遭到了海盗袭击,船员逃走或被杀死,所以被发现时才空无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库社(Larry Kusche)的飞行员(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硕士)从自己的驾驶经验和文献记载出发,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发现,以往有关船只飞机失事的灵异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天气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飓风。 图片来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经常有飓风或雷暴天气出现,这对海上交通来说是个很大威胁。像独眼巨人号,其事故报告中就已经提到,船只很可能是遇到了时速50-70公里的暴风雨而沉没。在此之外,该地区很多船只航班失踪案件的当天都有恶劣天气发生。不过,热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却故意不提天气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属性。毕竟,如果失踪案只是恶劣天气的结果,那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了。

一场流行文化的狂欢

总的来说,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灵异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所谓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么自然界现象,更不是科学家发现的学术成果。

但如果要问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们应该回答:它确实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的书本、电视、网络和脑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图片来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个作家。1964年,他写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发表在《大船》(Argosy)杂志上。关键在于,这个杂志其实是一本流行文化杂志,上面发表的内容大部分是虚构小说,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会》。而《大船》杂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儿童文学杂志,相当于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大王》。

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会》或是《童话大王》发了篇文章,讲了讲某地频发的灵异事件。你会觉得这是虚构的小说,还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和自然科学研究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确实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这一海域是上世纪的热点地区。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游胜地弗罗里达,南边是冷战交锋前线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贸易航线。而在时间上,它又刚好赶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UFO热”。一口气蹭了四个热点,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难。一时之间,各类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杂志、电视节目、B级电影、文化衫等等周边文化产品喷涌而出 [7]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受到启发,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类接触》。后来,百慕大三角的说法传入中国,成了不少80、90后的“集体记忆”。

(百慕大三角,曾经蹭了度假胜地佛罗里达的热点。 图片来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来,百慕大三角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内容,甚至还激发了我们身边许多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还给百慕大以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虚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Wallpaper Abyss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rmuda_Triangle_incidents

[2]The Washington Times,19 April 1918, page 11, column 2

[3]Ghost Ship of Diamond Shoals, The Mystery of the Carroll A. Deering(2002),Bland Simpson

[4]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2/12/bermuda-triangle-mystery-disappearance/

[5]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2806362

[6]Kusche, Lawrence David (1975).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7]Brett Neilsen.Deterritorializing the Bermuda Triangle: Popular Geography and the Myths of Globalization. Space and Culture, 2000.

⑽ martingarrix是百慕大第一电音吗

2016年是百大DJ第一

阅读全文

与百慕大电音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