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1999年国内外的重大战争都有那些
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法越战争,金门炮战,中印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共VS国军
解放军VS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军&南韩李承晚集团)
越共VS美军
埃及等VS以色列
英军VS阿根廷军队
美军VS伊拉克军队
美军VS前南斯拉夫
伊拉克VS伊朗
阿富汗VS苏联 阿富汗(塔利班)VS美军
伊拉克VS美军英军等
2. 有关战争理论的书籍
战争理论,是关于战争问题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
科学的战争理论,是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南。它是军事学术的骨干,由战争观、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理论组成一个整体。其基本功能是:揭示战争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揭示战争的本质、性质、目的和历史作用,从而明确对待战争的态度,揭示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揭示战争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在战争中利用这些因素的指导理论与原则;创造指导战争和作战方法的理论与原则等。战争理论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是血的经验升华的结晶,它受铁面无情的战争实践的检验。其先进与否,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关系到国家和军民的生死存亡。战争理论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民族特有的爱国精神和尚武精神,对战争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战争理论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符合时代、战争的发展方向和能反映未来战争实践需求的战争理论,才有生机和战斗力。
战争理论的书籍有:
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写下了《君主论》、《战争艺术》等军事著作,被认为是近代军事理论的先驱。在18世纪,俄国大元帅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法国大元帅萨克森伯爵的《幻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战争原理》,以及拿破仑的一些回忆录和军事评论,均为重要的军事著作。至19世纪30年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兵法概论》先后出版,双双被公认为近代西方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后,以建立思想体系、阐明战争性质为宗旨的总论性著作逐渐减少,而注重分支研究的军事著作则大量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和《海军战略》等著作,被认为是海权论的开创性之作。法国元帅福煦出版了《作战原则》和《战争指导》等多部军事著作,对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英国学者麦金德出版了《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是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之作。曾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利芬出版了《坎尼战》,是速决战、歼灭战理论的代表作。美国军事理论家索普出版了《理论后勤学》,是西方最早的军队后勤理论专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美国米切尔的《空中国防论》,都是空中战争论的代表作。英国富勒的《装甲战》和《机械战》创立了机械化战争理论。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提出了“全民战争”的总体战理论。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沦》阐发了“间接路线”的战略思想。……()
3. 2017还有哪些国家正在战争。
1、中东地区,现在主要有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也门的极端组织以及沙特和埃及等国境内的恐怖组织。特别是伊斯兰国组织已经成为一个跨国恐怖极端组织。从广义上来说,泛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也处于战乱中。
2、非洲地区,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些国家国内斗争不断,而且突然发生突然结束,外人毫无规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战乱恐怖组织也在增加。以活跃在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严重危害当地以及周边国家安全。
3、乌克兰。乌克兰冲突,是由乌克兰亲美势力,幕后美国政府支持下演变的示威运动,后通过街头抗议活动,以及乌克兰军方倒戈,由俄罗斯扶植的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
4、中美洲地区,比如海地、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地,贩毒武装和国内正规军天天打仗。
(3)战争创造国家理论7年战争扩展阅读:
2018年叙利亚当地4月14日凌晨,美英法联军动用航母、舰船和飞机,对叙利亚进行“精准打击”。
美国:约100枚导弹打入叙境内
美国军方透露,至少一艘位于红海的美军战舰参与了打击行动;B-1B轰炸机参与行动;约100枚导弹打入叙境内。
英国:四架“狂风”+四枚“暴风影”
英国国防部消息,英国皇家空军的四架“狂风”战机当天各携带一枚“暴风影”巡航导弹参与行动。
法国:海空双线发射巡航导弹
法国国防部公布的视频显示,位于地中海的一艘法国战舰向叙境内发射了巡航导弹。与此同时,“阵风”战机也从法国本土基地起飞参与了打击行动。
4. 2017还有哪些国家正在战争
叙利亚内战、缅北战争、苏丹达尔富尔争夺战、伊拉克“伊斯兰国”残余势力战争、利比亚冲突等。
1.叙利亚: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以来,其战争一直延续至今。2017年4月4日,亲反对派的“叙利亚人权观察”称当天早上在伊德利卜南部,叙利亚政府空军或者俄罗斯空军实施空袭,并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了至少58人死亡,其中11人为儿童。
收治此次空袭受害者的医院在下午遭到了空袭,死伤情况不详。俄罗斯否认实施了袭击。法国已经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次袭击。
2.缅北战争:2015年元旦以来,缅北地区的战火因为克钦独立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政府军之前的冲突再次点燃,战火一度蔓延至中缅边境地区,给当地中国居民的生活带来威胁。直到2018年5月13日,缅北冲突致流弹落入中国境内,中方呼吁立即停火。
3.苏丹达尔富尔问题: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 “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2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略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迄今,冲突已造成1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4.伊拉克isis极端宗教组织:阿拉伯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称为“达伊沙”(DAESH),“al Shams”的意思是“大叙利亚”,即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该组织的目标是消除二战结束后现代中东的国家边界,并在这一地区创立一个由基地组织运作的酋长国。
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
2018年9月,26名“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在阿富汗首都被捕。
5.利比亚战争: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杀身亡,利比亚分崩离析。“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群雄割据,各种地方势力崛起,为争夺地盘,冲突不断。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台采访,承认出兵利比亚是任内最大错误。
5. 腓特烈在7年战争中输了几场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熏陶的腓特烈大帝继位被当
腓特烈二世
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托弗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弗里德里希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大帝,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弗里德里希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腓特烈二世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安然逝世
1786年8月17日,弗里德里希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莉萨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费迪南德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2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
腓特烈大帝漫画(18张)
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认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仑齐名的军事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6. 近10年来有哪些国家发生过战争
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是2008年8月8日至8月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
缅甸内战,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的一场独立战争。
叙利亚内战是指从2011年年初持续至今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之间的冲突。
伊拉克与ISIS极端组织的为了争夺领土的战争。
也门内战是指也门北部什叶派武装与也门政府军的一场争夺也门最高统治权。
伊拉克战争2003年美英盟军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进攻。
2001年, 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攻击,在反塔利班武装的支持下, 美英盟军推翻塔利班政权。
7. 1945年以后各国所发生的战争
1、海湾战争
是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1990年8月~1991年2月,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2、科索沃战争
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3、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4、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2016年7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放缓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将在2017年1月其总统任期结束前在阿保留大约8400名美军士兵。
5、朝鲜战争
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8. 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这句话是谁说的
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蒂利所言:“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其意思就是国家的建立就是通过战争得来的,而国家机器主要作用就是捍卫政权的稳固,也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
9. 中国七几年是什么战争和哪个国家对战
只有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官方称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或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之间的战争。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后,宣布越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通过十年边境战争,中国打击了越南自越战胜利后膨胀的信心,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促进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并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了道路。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1979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破坏了越北地区的军政设施、公路、铁路、矿山。
10. 为什么说7年英法战争
英法之间的战争通常被称为“百年战争”吧?没听说过英法7年战争的说法。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原因
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国和英国早已累积多年恩怨。
政治
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阿基坦(Aquitaine)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爱德华在法国的主要领地。爱德华作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领地,又不受制于法王的独立地位。
腓力和爱德华都没考虑过向对方妥协,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中世纪骑士,他们都有打一场骑士战争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爱德华提出收回阿基坦领土的要求,从此触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战争。对腓力的领土要求,爱德华断然拒绝,并对腓力展开咄咄逼人的攻势。
1340年,爱德华宣告鉴于与美男子腓力的血缘关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国国王。此后的400年里,只要是公开的礼仪场合,英国王室都会反复重申爱德华的这项声明。
经济
不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才是两国交恶的罪魁祸首。
英国的经济命脉和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羊毛贸易。中世纪后期,佛兰德斯(Flanders)是羊毛贸易中心。生产羊毛的英国人在这里卖羊毛,而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商品(呢绒)则取原道返回英国。由于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制成品进口商都要向英王缴税,因此佛兰德斯的羊毛制品厂商和经销商顺理成章地都愿意支持英国利益。
然而,佛兰德斯伯爵却是一位法国王侯,佛兰德斯贵族也认同自己为法王一脉。对他们来说,法国王侯自然希望独享佛兰德斯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损害他们的老对手英国人的经济利益。
社会关系
英国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纪便在法国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由于金雀花家族在法国拥有土地,他们据此自认为属法王诸侯,但法王则并不信任他们的这些英国表兄弟。相反他们认为英国人的存在使他们无法获得英国人所占领的土地,进而无法进行领土扩张以及有效地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中世纪后期,长子继承权意味着一切。
1314年被誉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逝世,由此触发严重的危机。根据王位继承规则,王位应由腓力的三个儿子继承,后来腓力的三个儿子也死了,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是1328年,始于987年的法国卡佩(Capet)王朝王室男性子嗣灭绝。
按理说,法王王冠应该落在腓力的外孙头上,因为其母系腓力的女儿伊莎贝拉;然而,不巧的是这位外孙恰好是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法国贵族一致反对将法王王冠授予英国国王,为此他们专门推举腓力的侄子、瓦卢瓦王朝领袖为新法王。
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称腓力六世(Philip VI)。爱德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