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社会网络创造力

社会网络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08-16 20:02:05

❶ 粉丝文化、社交网络市场,对于重新想象创意产业有何启发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粉丝文化和社会网络都十分得流行,但对于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难道就任由他们发展么?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去击败他们。但在这个网络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比如说现在的快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粉丝,他们也是靠粉丝才能生活下去。

❷ 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学从
1960
年代兴起的一种分析视角。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讯技术的兴起,社会呈现越来越网络化的趋势,发生“社会网络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与移动革命(mobile
revolution)、互联网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并列为新时期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革命
特征: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服务。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结合,可以使众多的个人计算机不仅能够同时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❸ 请问:社交网站有哪些最有创意

文化创意为主图博社交网站,是现在最流行的模式,以文化、图文故事为内容载体的门户社交平台,是“慧生慧色“网站的主要特点,它是一个图片门户网站,感觉挺好的,看过后感觉内容丰富且很有创意,涵盖了宗教、艺术、情感、儿童、漫画、连环画、科普、历史、娱乐、猎奇、想象力、西方文艺、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胎教到临终关怀,适合所有的地球人阅读 。通过“慧生慧色”。能轻松有效的维护社会关系,通过它可以跟亲朋好友、周围的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❹ 社会网络的发展历程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学视角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并在 1960 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和西方普遍出现的社会动乱开始在西方广为发展。社会网络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个体规范或者独立群体的共同活动所驱动,相反它关注人们的联系如何影响他们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限制。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都在使用“社会网络”这一隐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然而直到 1950 年代他们才开始系统化而自知地使用这一词汇表示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有边界的社会群体(比如村庄和家庭)和将人看作分离的个体的社会类别(比如性别与种族)的联系方式。自 1960 年代中期开始,一种详尽的学说开始出现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以网络化方式相互连接的。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兴起,源于其对社会互动的恰当描述。如果将咖啡馆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联网上互动的人认为是一个有边界社会群体,就会错误地认为他们是相互认识的,而对共同群体有归属感。然而事实上人们是在不断地进入和退出一个社会网络,而这种社会网络中又具有复杂的结构,含有丛、裂痕和分离的联结。而其中一些重要联结往往是越过网络边界的。

❺ 社会网络有哪些功能

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❻ 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而是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中包含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于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包括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网络个体属性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网络的整体属性分析包括小世界效应,小团体研究,凝聚子群等。该方法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所构成网络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该网络的改进策略。
从社会网络分析来看,传播网络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个体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近年来在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亦发现了众多的幂律分布。例如:电子邮件网络、电影演员合作网络、引文关系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这样的社会性网络,虽然网络在结构及功能上是如此的千变万化,相差迥异,但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值k,相对于它的概率P(k)满足幂律关系,且幂指数多在2和3之间,这一现象是如此的普遍,令人惊叹不已,以至于人们给具有这种性质的网络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无标度网络Sacle-free。无标度是指网络缺乏一个特征度值(或平均度值),即节点度值的波动范围相当大,所以正态分布统计思想下无法洞察幂律分布下的网络动力学行为和结构,甚至我们可以把社会网络,传播网络称为幂网。
现在,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也正在对这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进行了社会网络角度的引文分析,舆情与传播扩散的研究,人际和群体传播关系对微观信息传播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等研究。
与此同时基于海量数据的关系数据获取,将带来数据挖掘技术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融合,形成数据挖掘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社会和商业应用价值。
现在来看,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解决或可以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人际传播问题,发现舆论领袖,创新扩散过程;
2、小世界理论,六度空间分割理论;
3、Web分析,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形成交叉销售,增量销售,也就是啤酒和尿布的故事;
4、社会资本,产业链与价值链;
5、文本的意义输出,通过追问调查研究文本的关联和意义;
6、竞争情报分析;
7、语言的关联,符号意义;
8、相关矩阵或差异矩阵的统计分析,类似得到因子分析和MDS分析;
9、恐怖分子网络;
10、知识管理与知识的传递,弱关系的力量;
11、引文和共引分析。

❼ 社会网络的群体性社会和网络化社会的区别

社会“网络化”的趋势取代的是有严格边界和明确秩序与认同感的“群体”组织形式。在这一转换中人们常常忽视网络化趋势中的个人主义成分,因为人们倾向于表现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人们要么以群体形式存在,要么以个体形式存在,似乎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网络化社会既不是群体性社会,也不是个体社会。在网络化社会中个体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不像群体社会中那样有明确界限和秩序。 群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可以是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甚至是志愿服务组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与群体有所关系。群体由个人组成,群体以组织的形式出现时,具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秩序性,比如军队中的首长和士兵,公司里的老板和员工,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每一个群体可以看做一个缩小化的社会,在群体中人们没有充分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群体间的交流也是有限的,并且常常是点对面、上对下的浅层信息传达。
但是,人们却更愿意呈现自己的群体身份。当考虑自己的社会关系时,人们总是刻板印象地把自己放到群体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在群体中可以进行广泛的利益交换,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互相帮助变成了一种义务,群体中每个人都兼有助人者和受益者的双重身份;第二,群体使很多人获得认同的来源,在群体中,每个人都被其他成员所接纳,能力较强者通过群体树立威信,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是在给予成员社会支持的同时,群体也会限制他们获得更多机会;第三,群体关系由于紧密更趋于固定性,相比之下,其他松散关系则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 人们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减弱。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们不再将自己框定于有严格边界、以群体为中心的世界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关系也开始向网络化发展。人们不再仅局限于Facebook的小圈子中,而是通过更为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如Twitter、微博,在天南海北建立并不稳定的社会关系,以自己为节点向外发散。人们的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项目的达成越来越需要创造力,因而团队协作的重要凸显。通过远程技术,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团队中工作,“互联网办公”成为新兴的潮流。信息传播更加自主化、个人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总之,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网络正在逐步代替现实中的组织和Facebook等基于线下关系的社交网站所建立的网络小圈子。
网络化社会并不是完全个人化的,互动性仍然是重要的社会特征。人们的选择会受到自己所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其他个体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仍然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网络尽管是不可见的,却是人们信息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
以美国的医疗保健为例,具有专业医疗水平的家庭医生固然重要,但是网络化的个人还会去寻找一些个性化的医疗方式作为补充。人们的社会关系网越发达、越多样化,就会获得来自各个关系网的医疗信息和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在社交网站上发言询问会收到各式各样的回复,选择也就越多,尽管人们通常只会采纳自己信任的朋友和亲戚的成功经验。
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处在网络中的人们既不是毫无关联的一盘散沙,也不是休戚相关的小圈子,而是在开放和互动中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琐碎联系。 群体性社会与网络化社会特征对比如下 : 群体性社会
(Group-Centered Society) 网络化个人主义
(Networked Indivialism) 群内或群间传播
Contact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人际传播
Contact between indivials 多对多交流
Group contact 一对一交流
One-to-one contact 基于社区的群体
Neighborhood community 多样化群体
Multiple communities 单一联系
Homogeneous ties 多元联系
Diversified ties 以亲戚和邻居为基础建立关系
Somewhat involuntary kin and neighbor ties 以朋友为基础建立关系
Voluntary friendship ties 较强的社会控制
Strong social control 较弱的社会控制/转向其他网络
Weak social control/shift to another network 与其他群体有严格界限
Tight boundaries with other groups 与其他网络界限模糊
Permeable boundaries with other networks 高度组织化
Organized recreational groups 多变性、不确定性
Shifting networks of recreational friends 公共空间
Public spaces 私人空间和线上活动
Private spaces and online 布告牌
Bulletin boards 社交网站平台
Facebook, Twitter 高度集中的工作集团
Focused work unit 网络化的组织
Networked organization 封闭自守
Autarky 全球化、对外联系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❽ 社会网络 如何影响生活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极其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如此众多的青少年上网都看些什么呢?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青少年上网,是有益还是无益呢?就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为记者进行了分析。

记者:国内目前青少年上网是一种什么状况?

负责人: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记者: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都有哪些影响呢?

负责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记者:以上4点都是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负责人: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记者:针对上述负面影响,我们有什么好的对策呢?

负责人: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三、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七、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今年5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北京市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愈来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❾ 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它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等。

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为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这两类要素都对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网络信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表达出来,而特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又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因此,网络信息常常是信息发布者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发布的,他想达到的就是意识形态效用和功能。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兴起,源于其对社会互动的恰当描述。如果将咖啡馆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联网上互动的人认为是一个有边界社会群体,就会错误地认为他们是相互认识的,而对共同群体有归属感。

阅读全文

与社会网络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