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创造国语

中国创造国语

发布时间:2021-08-16 18:13:48

㈠ 普通话在中国是谁创造的啊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 朱文熊 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 瞿秋白 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 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 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 ,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希望采纳

㈡ 普通话是神马时候开始被创造并使用的如题 谢谢了

1、普通话的定义演变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又称现代标准汉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称为华语,也有部分人称其为中文。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在内的语言,也是目前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更是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同通用语文。 1902年,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归来后,首次提到“普通语”之名。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与留日学生组织“演说联系会”,拟定简章中也出现“普通话”名称。1906年,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俗语(方言)”三大类别,第一次明确提出“普通话”名称,并定义为“各省通行之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文中说到,“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对普通话的名称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体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中国决定对国语及其文字进行改革。1951年,毛泽东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必须简化汉字。” 1955年10月15~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共207人,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文字改革、教育、科学、作协、外交、邮电、新闻、广播、出版、民委、总政、全总、青年团、妇联等部门。张奚若作主题报告:“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所以最后决定叫普通话,“普通”意为“普遍”和“共通”。 2、普通话的地位演变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内涵明确规定和阐述了普通话标准,使普通话定义更科学、更周密。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因为词汇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严整,不能使用某地方言为标准或基础,否则过于狭窄。语法方面,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论著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1956年1月,首批简体字被创造出来。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汉语拼音方案》,开始推广普通话。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要把六亿汉族人民的方言逐渐统一起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究竟多长?就要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认真地工作,这个任务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1959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238个简体字。1957年-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颁布《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三编)》。1977年,国务院又公布853个简体字,给语文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混乱,1986年宣布取消。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8年,中国政府确定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3、普通话的英语翻译 普通话英语词汇为“Mandarin”,或直接使用汉语拼音“Putonghua”,实际生活中也有人使用“Chinese”这个词汇。普通话英译为“mandarin”并非“满大人”谐音,明朝就和中国官方来往的葡萄牙人开始使用该词专指中国官员,后来其他欧洲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泛指中国官员、中国官话、国语等。 普通话是在明清时期才英译为“mandarin”,西方人所用名称“mandarino”从葡萄牙文动词“mandar”而来,意指“指挥、管理”。利玛窦在《中国札记》(台湾地区译为《利玛窦中国传教史》)说:“所有军职或文职大臣都称官府,意思是司令官或主管,其尊称或非官方称呼则是老爷,意思是指主人或父亲。”葡萄牙人称中国官员为“Mandarin”,是由“Mandando”或“Mando Mandare”而来,即指挥或命令。英文“Mandarin”及意大利文“mandarino”均来源于葡文“mandarim”,“mandarim”则由葡文“mandar(命令)、mando(权力、命令、军权、 裁决)”等派生而来。 现存最古老的澳门平面图(约绘于1615~1622)已标有葡文“mandarim”一词,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葡萄牙人已将中国官员称为“mandarim”。1749年的澳门平面图中则把前山寨用两种文字分别标作“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 Witte Hof , Huiz des Mandaryn”,说明“mandrin、mandaryn”等均为“mandarim”的转写。 四、普通话与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中国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分支,并非与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变革密切相关,旧中国长期处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体制下,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逐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汉语方言。广阔的地域、山川的阻隔等地理条件,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方言的自我封闭式发展。 1955年,罗常培、罗叔湘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文中将汉语方言分成八大片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中原、江淮、西南等地区)、吴方言区(包括苏南、皖南、上海、浙江)、闽方言区(包括福建、海南、粤东等地区,东南亚国家及海外部分华人深受闽语影响,可细分为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广义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粤方言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和部分海外华人)、湘方言区(湖南大部,通常分为新、老两类,新湘语更接近北方话,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方言以双峰话为代表)、赣方言区(包括江西大部、湘东等地区)、客家方言区(以梅州话为代表,包括粤东北、闽西、赣南、桂东南等地)。 1988年,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又将汉语方言划分为十大片区,分别是:官话区(包括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包括闽南区、蒲仙区、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琼文区、雷州区、邵将区)、粤语区、平语区、客家话区。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与会者就普通话基础方言的选定争论激烈,最后采用投票办法,从汉语区十五种主要方言中选出普通话基础方言,各方言投票结果按照得票率排序如下: 北京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52票 西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51票 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46票 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25票 中原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开封语音为标准音):7票 冀鲁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鲁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济南语音为标准音):6票 江淮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扬州语音为标准音):6票 闽语(以闽语为基础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语音为标准音):2票 东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沈阳语音为标准音):1票 西北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兰州语音为标准音):0票 胶辽官话(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胶辽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旅大语音为标准音):0票 晋语(以晋语为基础方言、以太原语音为标准音):0票 客家语(以客家语为基础方言、以梅县语音为标准音):0票 赣语(以赣语为基础方言、以南昌语音为标准音):0票 湘语(以湘语为基础方言、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0票 弃权:11票 五、北京话,并不只是北京人的话! 北京话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读音标准不是偶然。元明清三朝除明朝初年短短几十年以南京为都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均为北京,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凡夫俗子,无不以会说北京话为荣。七百余年以来,北京话实际发挥着中国贵族语言、官方语言和民族通用语言的作用,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国初年,中国政府曾有将广东话定为国语的议案,结果不了了之,后来的“京国之争”也同样以北京话胜出而收尾。 北京话,并不只是北京人的话!

㈢ 中国普通话是谁创立的

这种问法是不成立的呢。你只能说普通话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因为普通话的发展不是短暂的时期内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得了的。它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就像中国的历史一样,你不能说是由谁谁谁创造的一样。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这里有关于普通话更详细的说明。http://ke..com/view/4591.htm

㈣ 普通话是谁发明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㈤ 古代人都讲什么语言 每个朝代都有创造一种国语吗一个国家这么大 人文学科都不便通 他们用交流

古代各地和复现在一样还都制是有不同的方言,而历代一般以国都周围的语言为国语,一般称为雅言。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历史上人群迁移的原因,古代的方言和现在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周代的雅言(洛阳方言)其实是接近于现在的粤语的,唐朝的雅言(长安方言)则类似于现在的客家话·······
其实把整个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字,不是语言,文字都是通用的,也正是古代地域交流的不便,不同地方交流起来也是很麻烦的,历代皇帝都很头疼方言的问题,很多王朝也曾在朝廷里面推广“普通话”,就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历史上也有因为地方官因为国语说的标准而被皇帝重用的例子。

㈥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有普通话的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其实那时候好象不认识的人很难交流。

我记得光绪皇帝不喜欢康有为,就是因为康有为说不来北京话。而光绪又听不懂广州话。

不过另外一方面。那时的人出趟远门也挺难的。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交流的问题吧。

还有就是北京话那时被称为官话。有的地方比较发达, 北京人来得也多,比如苏州。他们的方言就搀杂了很多官话,变得和周围不同了。

㈦ 普通话是什么时候出现,谁发明的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普通话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是根据人民群众总结而来的。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7)中国创造国语扩展阅读:

“普通话”的“普通”其实是“普遍通行”的节缩。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浅谈》中专门设了个小标题“什么是普通话”,他说:“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通行全国的话。”“普通话就是普遍通行的话。”

其实“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

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

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㈧ 中国的普通话是怎么发展来的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㈨ 普通话是怎么创造的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d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阅读全文

与中国创造国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