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立陶宛发明

立陶宛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16 13:32:55

1. 立陶宛为什么可以第一个从苏联独立出来

二战之后,苏联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可以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甚至军事方面还一度超过美国的势头。但是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而这一切是小国立陶宛最先开始的。在1990年,苏联解体前1年多的时间,立陶宛率先独立,打开了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小国立陶宛,敢于第一个从苏联独立?或者说立陶宛为何第一个带头独立呢?

当时苏联面对立陶宛的独立乐可派出了50万大军镇压,立陶宛组织了100多万民众到边界,手来手成人墙,阻挡苏联军队进入。最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默许立陶宛独立,这才险象环生,获得了独立地位。于是在立陶宛带头下,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仿效,于是苏联快速走向解体。

2. 立陶宛大公国的历史,详细

东欧封建国家。13世纪前期,明多夫格(1230~1263在位)统一立陶宛各部落,在涅曼河下游地区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末~14世纪兼并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罗斯的西部领土,建都维尔诺(今维尔纽斯)。此时受到日耳曼人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和莫斯科公国的袭扰。波兰和立陶宛为了对付条顿骑士团的侵略,保持和扩大在罗斯地区领土而日益接近。1385年8月,两国在维尔诺近郊的克列沃村签订条约。后通过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1351~1434)与波兰女王雅德维佳联姻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的方式,使立陶宛和波兰联合为一个国家,史称克列沃联合。此后,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保持着时松时紧的国家联盟,立陶宛在联盟中保留着很大的独立性。两国的联合,既有利于促进立陶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国从条顿骑士团国家手里收复波罗的海沿岸失地。但是,这一联合也使波兰卷入了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国之间的长期冲突,并促使波兰贵族向东扩张。 1569年7月,波兰与立陶宛在卢布林重新签订联盟条约,规定两国有一个共同的议会、共同的选王制和执行一致的对外政策,原来属于立陶宛的乌克兰地区直接并入波兰版图,史称卢布林合并。从此两国正式合并,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波兰权贵企图继续向东扩张,与俄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波兰国势的急剧衰落和沙皇俄国对波兰的瓜分,立陶宛为沙俄所兼并。

3. 立陶宛简介

国家概况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全称为立陶宛共和国。国名源于波兰语,意为“多雨水的国家”。面积6.53万平方千米。人口346万,主要是立陶宛族,其余为俄罗斯族、波兰族等。主要语言为立陶宛语、俄语,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货币为立特,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

立陶宛国旗

国旗由三个平行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颜色为黄、绿、红。

历史沿革
公元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85年后,立陶宛和波兰曾三次联合。1795年后,立陶宛爱步被沙俄兼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占领。十月革命后,立大部分领土上曾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秘约,立陶宛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旋即被苏联占领。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3月 1 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经济文化民俗
农业高度发达。农产品主要有长纤维亚麻、马铃薯、谷物和豆类。乳肉兼用的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专业化部门,主要饲养牛和猪。远洋渔业发达。

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800年的历史,城市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风光秀丽。市内有1 00多座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其中以圣安娜大教堂最为著名,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苑中的明珠。此外,还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旧居,被誉为“维尔纽斯”摇篮的格基明纳斯古城堡。

圣安娜大教堂

立陶宛古教堂。位于维尔纽斯市的维尔尼亚河畔。建于16世纪。被誉为哥特式建筑中的一颗明珠。教堂高22米,宽l咪。正面由33种不同截面的瓷砖铺砌,结构复杂。顶端有主塔,凌空高耸,若干个小塔簇拥捧护,似众星捧月。其线条奇特美观,犹如彩云悬挂。整个教堂似由线条、图案和角塔构成的绚丽多姿的图案,造型玲珑剔透,雕刻精致细腻。

立陶宛主要机场
Kaunas (KUN), Palanga (PLQ), Vilnius Airport (VNO)

立陶宛主要经济数据
GDP: 同等购买力:
$49.21 (单位:10亿) (2005 估.)
GDP - 真实增长率:
7.5% (2005 估.)
人均GDP: 同等购买力:
13,700 (2005 估.)
通货膨胀率 (消费价格):
2.7% (2005 估.)
劳动力:
1.61 (单位:百万) (2005 估.)
出口:
$10.95 (单位:10亿) f.o.b. (2005 估.)
主要出口伙伴:
俄罗斯 10.4%, 拉脱维亚 10.2%, 德国 9.4%, 法国 7%, 爱沙尼亚 5.9%, 波兰 5.5%, 瑞典 5%, 美国 4.7%, 英国 4.7%, 丹麦 4.3% (2005)
进口:
$13.33 (单位:10亿) f.o.b. (2005 估.)
主要进口伙伴:
俄罗斯 27.9%, 德国 15.1%, 波兰 8.3% (2005)
人口:
3,585,906 (July 2006 估.)
人口增长率:
-0.3% (2006 估.)
贫困线以下人口:
NA
主要行业:
金属切割机械及工具, 电动车, 电视机, 冰箱和冰柜, 石油提炼, 造船(小船), 家具制造, 纺织品, 食品加工, 化肥, 农业 机械, 光学设备, 电子元器件, 计算机, 琥珀首饰
立陶宛公司注册
难度排名(2006 世界银行排名:共175个国家或地区)

雇佣工人: 119*
资产登记: 3*
合同执行: 4*
公司关闭: 30*
下表显示注册一个公司平均所需的步骤和时间:

指标 立陶宛 地区
程序 (个) 7 9.4
时间 (天) 26 32

立陶宛地图

立陶宛主要港口

KLAIPEDA 克莱佩达
KOBE 神户

4. 立陶宛的简介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 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并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和东欧争霸,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宣布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5. 立陶宛国家的历史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面积65300平方公里,人口335万(2008年12月)。国境线总长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最高点海拔293.6米。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19℃。
历史沿革
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
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12月至194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版图,随后苏军进入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再度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社交习俗

立陶宛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位居东欧立陶宛,国民性格有特点;

内向文雅持稳重,仪表风度不死板;

喜欢幽雅的环境,乐于轻声把话谈;

“十三”、“周五”为凶兆,一火忌讳点三烟;

众人面前厌耳语,否则会惹人生嫌。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立陶宛人在平时谈吐中,“请”与“谢谢”非常普遍,即使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与宾客攀谈时,总习惯轻声细语的气氛及温和、幽雅的场面。他们在社交场合很注重“女士优先”。无论是行走、乘车等,他们都惯于对女士给予特殊的优先和照顾。他们喜爱清洁,从不随便在公共场所乱丢废弃物。设宴用餐总乐于保持餐桌洁净、整齐和美观。他们昵爱红色。认为红色为喜庆、欢乐、胜利之色。

五、礼节礼仪

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在好友谊间相见时,大多施拥抱礼。在亲友间相见时,还常施吻礼,吻额、吻面颊、吻手等都比较赏见。

六、信仰忌讳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他们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他们在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他们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主伙这些都属于隐私的范畴,打听这些属不礼貌行为。他们对用一火为三人点烟很忌讳。认为这样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他们对“13”数和“星期五”很反感。认为“13”和“星期五”是令人丧气的数字和日期,因其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他们饮食上不喜欢吃虾及海味的菜肴,也不爱吃清蒸类的菜肴。

七、饮食习惯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们对中国菜肴也很感兴趣,尤为喜欢熟透的风味菜肴。

立陶宛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要熟透,注重菜品要量大油重。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微辣味道。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

④副食 爱吃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鱼及蛋类等;蔬菜喜欢土豆、卷心菜、豌豆、西红柿、洋葱、黄瓜等;调料爱有胡椒粉、蕃茄酱等。

⑤制法 对烧、炸、煎、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鲁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干烧鸡脯、烤肉、蜜煎海棠、锅烧肘子、油爆双脆、糖醋鲤鱼、锅塌豆腐、涮羊肉、焗大虾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对格瓦斯、葡萄酒、啤酒很喜欢,饮料爱喝矿泉水、果子露等。

⑨果品 喜欢葡萄、西瓜、荔枝、香蕉、苹果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等。

6. 立陶宛和美国有什么历史渊源



立陶宛和美国的渊源主要体现在立陶宛从19世纪中期开始有大量移民前往美国,在很多大城市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移民社区。
当然,在这之前,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有立陶宛血缘的波兰贵族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就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后来回到了波兰,余生都在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独立和反抗沙俄的侵略而奋斗不息。)而自此以后,美国就成了很多波兰-立陶宛政治流亡者和不愿受沙俄殖民统治的波兰人、立陶宛人的移民目的地。
随着1861年沙俄开始改革,被沙俄瓜分的波兰-立陶宛境内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失地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由于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在美国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低技术工作,工作条件恶劣,待遇低下。厄普顿·辛克莱的名著《屠场》,就描绘了20世纪初芝加哥立陶宛裔屠宰工人在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
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立陶宛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境遇也不断改善,也更多地参与到美国的社会生活中来。一个最明显的事例就是立陶宛移民在美国广泛参与了在美国普及中的篮球运动,并把这项运动带回了祖国发扬光大。
二战前后,为了躲避纳粹德国和共残主义苏联的迫害,有大量立陶宛人逃离祖国来到美国,其中包括著名人类学家、印欧语族群到来前古欧洲文化的卓越研究者玛丽亚·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也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东欧最伟大诗人之一的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而在更早的时候,很多犹太人就已经从维尔诺(Wilno)这一立陶宛-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有将近700年历史的东欧最大的犹太隔都(Ghetto)出发,走向欧洲,最终来到新大陆。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20世纪一代小提琴家之王——亚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当然,很不幸的是,维尔诺大多数的犹太人都在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及部分立陶宛人帮凶屠杀殆尽了。
苏联再次侵占立陶宛并成立所谓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美国始终没有承认这一占领(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合法性。到苏联解体为止,美国始终承认立陶宛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并支持立陶宛境内民众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发起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时至今日,美国境内的立陶宛裔公民共有65万余人;作为对比,今日立陶宛共和国境内立陶宛人人口不到三百万。立陶宛裔美国人在美国各行各业仍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或许你看过的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三部曲和或许你一定看过的《阿甘正传》,它们的导演就是一个来自芝加哥那个曾经的“屠场”贫民区的立陶宛人——罗伯特·赞米基斯(Robert Zemeckis,准确的发音应该是泽梅茨基斯)。

7. 立陶宛的独立过程

立陶宛的独立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 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 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版图,随后苏军进入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再度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决议脱离苏联,成立立陶宛共和国。独立的第一步行动将是从苏联KGB手中接管边境,其次是驱逐苏联驻军。1990年 3月11日,立陶宛通过了独立法案。3月14日,立陶宛政府要求苏军立即“体面”的撤离,否则双方将成为“敌对”的国家。1990年4月,苏联开始对立陶宛进行了长达74天的经济封锁,停止了石油电力供应,要求立陶宛放弃独立主张。同年,立陶宛无法承受严苛的经济封锁,被迫撤消了独立法案...........
然而,苏联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内矛盾层出不穷。这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突然宣布废除与苏联合并的协议,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过程,最终将实现独立。这又给了立陶宛一丝独立的希望......
1991年1月2日,苏军进占里加,控制了所有的新闻出版单位。苏军空降兵和内务部队闪电般的袭击了立陶宛的主要城市,当地警察和准军事部门基本上被解除了武装。1月9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严令苏军“立刻消灭立陶宛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1991年1月10日,苏联当局占领首都维尔纽斯的主要出版社,立陶宛实施军事管制,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基本中断。
1991年1月11日,立陶宛成立“救国委员会”, “将承担起共和国的命运”。当天“救国委员会”要求与莫斯科对话,但是,莫斯科的回复是“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在用餐”。当日,维尔纽斯的铁路、机场全部被苏联内务部队接管..........
1991年1月12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利用仅存的警察学校和政府警卫部队组成了立陶宛独立武装力量,并且动员部分大学中接受预备役训练的学生,任务是保卫还未被占领的电视台.......
1991年1月13日,苏联又采取武装行动占了维尔纽斯的电视塔,在此过程中14被害,700多人受伤。自称”救国委员会”宣称政府已被推翻,不过最终未成功占领最高苏维埃等政府机构。
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把苏共和俄共全部财产归俄罗斯政府所有,苏联军队、内务、安全、外交、财政等重要部门被改组。叶利钦并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戈尔巴乔夫大权旁落。
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立陶宛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8. 立陶宛历史简介

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

9. 立陶宛是以什么最为出名

立陶宛海岸以产琥珀闻名选1。参考:http://..com/question/33082917.html?si=1

10. 立陶宛大公国的历史

史书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是在奎德林堡编年史中,这个编年史记载日期从1009年开始。12世纪,斯拉夫编年史将立陶宛记载为罗斯人攻打的地方。起初立陶宛异教徒向波洛茨克进攻,但随后势力增强,并组织自己的小规模袭击。在1180年至1183年的某一时刻,事态发生变化,立陶宛人开始连续不断地进袭斯拉夫地带,袭击波洛茨克公国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胁到了诺夫哥罗德。这样星星点点的军事袭击体现出立陶宛人在奥克什泰蒂亚的领土的巩固。
军事修士会利沃尼亚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出现在这一地带,前者在1202年建立于里加,后者1226年扎根于普鲁士。基督教骑士团形成了对信奉异教的波罗的部落的重大威胁,并进一步促使这一地区形成国家。签订于1219年的与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的和约证明了立陶宛人与萨莫吉希亚人的合作。这份条约罗列出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来自奥克什泰蒂亚的高等公爵(日温布达斯、道约塔斯、维利凯拉、道斯普伦加斯和明道加斯)和几位来自萨莫吉希亚的公爵。尽管立陶宛人和萨莫吉希亚人双方此前彼此交战,但现在他们得面对共同的敌人。可能日温布达斯拥有最大权力,至少几位公爵来自同一家族。对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认,和建基于条约签署人的统治阶级的建立,预示着一个新生国家的兴起。 南立陶宛公爵明道加斯在与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的条约中被提到,是5位高等公爵中一位。根据利沃尼亚押韵编年史,到1230年代中期,明道加斯就已得到统治整个立陶宛的最高权力。1236年,维金塔斯领导的萨莫吉希亚人在苏勒战役中击败利沃尼亚骑士团。该骑士团被迫成为普鲁士条顿骑士团的一个分支。这意味着,萨摩吉希亚这一将利沃尼亚与普鲁士分隔开来的狭长地带成为了两大骑士团的主要目标。这场战役让骑士团和立陶宛在战争期间得以喘息,而立陶宛利用此机会向鲁塞尼亚地带进攻,吞并新格鲁多克和格罗德诺。
1248年明道加斯与他的侄子陶特维拉斯和埃迪维达斯之间爆发内战。后两者与维金塔斯、利沃尼亚骑士团、加利西亚的丹尼尔和沃里希连的瓦西里科结成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明道加斯利用内战与利沃尼亚骑士团结盟。他保证昄依基督教,并献出西立陶宛的部分领土以换取骑士团对他的侄子的军事打击和王位。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英诺森四世发布教宗诏书,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内战结束后,明道加斯在1253年被封为立陶宛国王,开始10年的相对和平时期。明道加斯试图将其影响力向道加瓦河岸重要商业中心波拉茨克与平斯克蔓延。条顿骑士团利用这一时期在萨摩吉希亚和利沃尼亚加强地位,但却在1259年的斯库奥达斯战役和1260年的杜尔贝战役失利。这两次失利激起瑟米加利亚人和普鲁士人反抗骑士团。
在特莱尼奥塔的鼓动下,明道加斯撕毁与骑士团的和约,可能重新信奉他的旧神明,并与诺夫哥罗德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盟。他希望将所有波罗的部落联合在立陶宛的统治下。因为军事行动不成功,明道加斯和特莱尼奥塔的关系恶化。特莱尼奥塔与道曼塔斯在1263年刺杀明道加斯和他的两个儿子鲁克利斯和鲁佩基斯。立陶宛此后陷入多年的内战阴霾之中。 自1263年到1269年,立陶宛出现3位大公——特莱尼奥塔、瓦伊什维尔卡斯和斯瓦尔恩并存的局面。但是,国家没有分裂,特莱德尼斯在1269年掌权。他加强了立陶宛在黑鲁塞尼亚的控制权并与利沃尼亚骑士团交战,取得了1270年卡鲁塞战役和1279年艾兹克劳克莱战役的胜利。至于在1282年特莱德尼斯死后到1295年维特尼斯宣称拥有大公之位之间的这一段时期,立陶宛大公是谁至今仍存较大争议。这一时期骑士团定下他们的征服行动。1274年大普鲁士起义结束,条顿骑士团继续征服其他波罗的部落:1274年到1277年征服纳德鲁维亚人和斯卡尔维亚人,1283年征服约特温吉亚人;利沃尼亚骑士团则在1291年继续征服立陶宛最后的波罗旳盟友塞米加利亚。骑士团现在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立陶宛了。由其他波罗的部落构成的“缓冲地带”消失,立陶宛大公国被迫自己与骑士团作战。
格迪米纳斯王朝统治立陶宛大公国已历几个世纪,而维特尼斯是该王朝第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时期被看做是与骑士团、波兰王国和鲁塞尼亚之间的连年交战。维特尼斯被卷入与波兰王权继承权相关的斗争之中,他在斗争中支持马佐夫舍的博莱斯瓦夫二世,后者与立陶宛女公爵高德蒙达结婚。在鲁塞尼亚,维特尼斯试图收复在明道加斯遇刺后失去的土地,攻下平斯克公国和图罗夫公国。在与骑士团的冲突中,维特尼斯与里加市民结盟。里加利用其稳固的地位巩固了贸易路线,并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根据地。大约1307年,重要商贸中心波洛茨克被军队包围。维特尼斯也开始在尼曼河沿岸建设防御工事网。这条防御工事网逐渐成为对抗条顿骑士团的重要防线。 领土扩张在格迪米纳斯治下达到高潮,此人建设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并建立了一个国土由黑海向波罗的海延伸的帝国。1320年,西罗斯人的公国不是向立陶宛称臣,就是被立陶宛直接吞并。1321年格迪米纳斯攻下基辅,流放统治基辅的最后一位留里克王朝成员斯坦尼斯瓦夫。格迪米纳斯重建了立陶宛大公国的永久首都维尔纽斯,这个首都可能是在1323年从特拉凯移过来的。包括16世纪的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新格鲁多克是13世纪立陶宛的首都。
立陶宛是基辅罗斯西部和南部的理想继承者。几乎周围的所有国家被蒙古人劫掠或击败,但是蒙古的铁骑却在现在的白俄罗斯边界停了下来,立陶宛大公国的大部分地方未受荼毒。立陶宛的扩张浪潮也加快了,因为蒙古人对他们征服的地方统治薄弱。罗斯诸公国从未被直接编入金帐汗国。相反,它们一直是附庸国,享有程度尚可的独立性。立陶宛的扩张在东斯拉夫人的领土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而蒙古人对他们的抵御也非常有限,立陶宛的崛起进入理想状态。
但是立陶宛大公国不只建基于赫赫武功,外交与军队对立陶宛而言一向同样重要。立陶宛所征服的绝大多数城市,但非所有城市虽然在战场上未被打败,但也情愿向立陶宛大公国称臣。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此前已向金帐汗国或莫斯科大公国称藩,对它们而言这样的决定不是放弃独立,只是换了个主子而已。在诺夫哥罗德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国家经常进入立陶宛的势力范围,但只是偶尔附庸立陶宛大公国。一定程度上,立陶宛的统治是城市内部斗争的结果,这些城市试图避免向马佐夫舍投降。但是这样建国并不稳固。城市内部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将其拉出立陶宛的统治范围,诺夫哥罗德和其他东斯拉夫城市多次出现这种情况。 立陶宛在1387年昄依基督教。此次改宗由约盖拉发起,而此人又将基督教祈祷文译为立陶宛语。立陶宛在维陶塔斯大帝统治时期(1392年到1430年)国力达到顶峰。维陶塔斯是立陶宛大公国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他在1401年到1430年是大公,此外还是格罗德诺(1370年-1382年)与卢茨克(1387年-1389年)王公。维陶塔斯是科斯图提斯之子,约盖拉堂兄,和瓦西里二世祖父,他的堂弟约盖拉在1386年成为波兰国王。1410年,维陶塔斯亲帅大公国军队参与格伦瓦德之战。此战波兰-立陶宛联军对条顿骑士团取得决定性胜利。维陶塔斯支持国内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维陶塔斯在统治时期内在立陶宛大公国逐步推行中央集权,他用忠于自己的地方长官取代那些与大公有着血缘关系的本地王公。这些地方长官为富有地主,形成了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阶层。维陶塔斯治下,拉齐维乌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开始获得影响力。
但是,莫斯科大公国因其影响力的迅速扩张成了立陶宛大公国的敌人,在1478年吞并诺夫哥罗德后,莫斯科大公国确实是东北欧最突出的国家。1492年至1508年间,伊凡三世在关键之战维德罗沙战役取胜后,收复了基辅罗斯故土,譬如切尔尼戈夫和布良斯克。 立陶宛的领土遭到莫斯科的侵占,以及后者对立陶宛国家产生威胁的局面,迫使立陶宛与波兰走得更近,立陶宛与它的西部邻国在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中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两国联邦”)。根据联合, 过去由在很大程度上被鲁塞尼亚化的立陶宛大公国的诸多领土被转给波兰王国领地,立陶宛自身在波兰的统治下也逐渐被波兰化。大公国在联邦仍保留诸多权力(包括也已拥有自己的政府、国库和军队),直到1791年五三宪法通过。
波兰立陶宛王国成立初期,开始对周围各国展开侵占,如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并与沙俄君主伊凡雷帝于1558年展开维持25年的拉脱维亚战争,争夺拉脱维亚。战争中王国虽获胜,但之后又与沙俄及瑞典持续战争与冲突,国力因此日渐消耗。16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以蚕吞方式逐渐入侵该王国,并兼并大片土地,王国摇摇欲坠。18世纪,普鲁士崛起,最终,该王国土地遭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瓜分。1795年,波兰立陶宛王国正式灭亡。 在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后,前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被俄罗斯帝国直接吞并,而不置入波兰会议王国(由联邦的剩余部分构成,君主是俄罗斯沙皇)但是,在1812年,在俄法战争前夕,前大公国领土发生反抗俄国的暴动。在拿破仑抵达维尔纽斯后,他宣称成立立陶宛大公国临时代表政府,并相应地重建波兰立陶宛联合。但是,因为仅半年后拿破仑的“大军”被俄国击退,并继续向西撤退,联合从未实现。1812年12月,维尔纽斯被俄军重新占领,将所有重建大公国的计划画上句号。

阅读全文

与立陶宛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