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是谁如何考证呢
文字肯定不能是由某一个人创造的,必定是某一群人,然后由一个具有权威的人出面做归纳、汇总、推广,正如秦始皇统一后下令六国“书同文”一样。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及神农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公以乂,万品以察。”
《世本·作篇》说:“黄帝使仓颉作书。”
《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关于“苍颉造字”的记载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做归纳推广的人很可能就是苍颉。除了史料上的记载,实物方面还挺难验证的。苍颉所在的时期大概是公元前4500年前后,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大致推断一下。
带有文字(刻画符号)的文化遗存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了,比如大汶口文化,恰好就在那个前后。
大汶口文化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尊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在我看来这些就是文字,只是我们读不懂罢了,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成功解读就判定那不是文字,至少也算是简单的文字吧。而后面比较成熟的甲骨文,那肯定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了。
『贰』 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
仓颉
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叁』 创造中国汉字的人是谁
创造中国汉字的人是仓颉,《说文解字》中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仓颉自己回观星宿的走势答,看乌龟背面的纹路,飞禽鸟兽爪子残留的痕迹,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们手掌的纹路,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呕心沥血数十载,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将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创造出来进行分门别类,共计分为六大类,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声字的如江、河,有指会意字,如武、信,有指转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长。这些都被称为字。
(3)第一个创造出字的人叫什么扩展阅读
仓颉将异体殊形的文字统一起来,创制出了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为后世文字的统一和简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石刻字符、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汉字是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肆』 古代第一个创字人是谁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参考资料: http://www.huaxia.com/wh/jdgs/shcs/00097838.html
『伍』 中国发明的第一个字的人叫什么。发明的第一个字叫什么
仓颉造字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要找历史上第一个字的发明者,恐怕不可能。但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
文字。历史上的第一个字就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了。
苏美尔古文字泥版
约公元前4000年。这是一块出土于古苏美尔城乌鲁克的泥版。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实例之一。
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基本成形。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也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苏美尔文字是公认的最难懂的文字之一,在他们的文字里,甚至没有固定的语法。
『陆』 世界上第一个创造字的人是谁
没有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文字是逐渐由演化,由象形到抽象发展而来,
『柒』 传说中第一个创造汉字的人是谁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年的历史了。
古人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对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汉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记载。如《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特别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语言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参见附录《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下同)中谈得最详细:“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由上可见,在古代社会,仓颉造字说已是定论。而许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仓颉造字的缘起、思路和结果。
不过,后世特别是近世学者对仓颉造字说多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一地造出来的,而是汉民族先人集体长期累积的结果。
要讨论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得先对汉字起源的涵义做一界定:即汉字的起源是针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体系而言的。明确了这一前提,这些学者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第一,由以上介绍和其他史料记载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仓颉造字说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常识。近代以来,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及与不同来源资料的多方互考印证,我国古史记载的可信度相当之高。如西晋初年,由盗掘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为魏地)魏王墓冢而现世的《汲冢书》中的编年古史——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关于商周史实很多记载与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国大型史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文献资料很大程度上依据了《竹书纪年》。再如,通过对甲骨卜辞等不同来源资料的研究表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帝王世系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历来为史学家以其言不雅驯而不屑的传统文献,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经》等,也被证明具有表示事实的一面。所以,在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是但也同样没有确凿证据证非的情况下,对古史的记载一概采取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现知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其历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经过专家学者考证研究,已辑录甲骨文单字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个左右),发现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完全符合“六书”造字原理。这说明,甲骨文的产生,应该是更久远的事情。仓颉所处的年代大约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仓颉造字是一种有缘起(“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有理论指导原则(“分理之可相别异”)、有实现结果(“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的自觉的创造活动。以甲骨文相对照,说汉字为仓颉所造,从历史沿革上讲是合理的。
第三,通过对创新规律的研究发现,历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的发明、发现,都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而且这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即使让大众认识和接受,往往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和困难的过程。由此可见,仓颉造字说符合创新规律。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仓颉造字说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认为,汉字成为成熟的、有体系的文字是从仓颉开始的。至于说仓颉是人名是官名还是其他什么含义可以暂不细究,因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汉字起源这一事实。
中国人(实际上远不止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是仓颉所创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多种电脑汉字输入法当中,就有一种名为“仓颉汉字输入法”。作为“中华文字鼻祖”,几千年来,仓颉不但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王集乡的仓颉墓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游客。
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为了记载事情,传递信息,黄帝命他造文字。仓颉首先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因象形文字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又发明了会意字、形声字等。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对仓颉发明和推广文字的功劳非常看重,仓颉死后,他命人将其悬棺而葬之。如今的仓颉墓前,枝叶繁茂的古柏掩映着一座大殿,殿门两旁的木柱一有副对联:“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
『捌』 第一个造字的人是谁
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