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代货币的创造原理是什么
两个层次,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二是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存款货币的创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铸币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要。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代表;则如下式:
2.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
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二)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2、现金进入流通3、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 )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 )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 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
(4.)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
㈡ 痛苦啊,关于货币创造乘数的疑问
D是派生存款总额,是通过银行原始存款派生出来的,而Cu是游离于银行系统以外的,因此不包含在D中。Cu之所以是高能货币是因为它和存款准备金(法定的和超额的)一样,只要存入银行作为银行的原始存款,就可以使派生存款总额D增加。楼主给出的公式中的M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货币供给M1——通货加存款总额。
这里关键是理解高能货币H,H=Cu+Rd+Re,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准备金的存在,才使得D变小了。试想如果一笔存款没有准备金,那么D将趋向于无穷大,有了法定准备和超额准备,D变小了,有了现金漏出,D进一步变小。
㈢ 试述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试述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居于决定性地位。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贷款,扩大其派生能力。二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量,以增强其派生能力。三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企业单位、居民把现金存入商业银行,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贷款,亦可扩大其派生能力。 (2)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条件: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商业银行不必对所有的存款保留100%的准备金,而只要按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来保留准备金即可,其余的可以用来发放贷款,也可以用来进行证券投资。 二是非现金结算制度。当存款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某商业银行,若法定准备金率比率为10%,则该商业银行就可以把其中的9000元贷放出去。如果借款人在获得这笔贷款之后,立即以现金的形式将其全部从银行提走,而且在贷款归还之前这笔现金始终在公众手中流通,而不被存入银行,此时就不会有存款创造。因此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必要提案件。 (3)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扩张系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货币乘数是影响货币供给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比基础货币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正相关,即货币乘数越大,基础货币所支撑的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多;反之,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少。(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
㈣ 影响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主要有( )。
选ACD,具体你可以看看卡甘,乔顿等人的货币供给模型!
㈤ 货币创造的定义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①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资产;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③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7.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
8.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
9.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10.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2.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 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
………………
㈥ 关于货币创造的问题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㈦ 货币创造带来的利弊并且我们怎样正确看待货币创造!
利大于弊,而且也方便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货币的产生并不具备什么影响。关键是社会变化的趋势,即使货币没有被创造出来,那么也会有另一种东西去代替,说到底是价值观不同而已。
㈧ 什么是货币创造
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又称货币扩张,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或个人)内通过信贷关容系共同作用,使得在银行体系内流通货币量扩大的金融行为。
对货币扩张的控制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不是所有的流通货币都需要有货币现金、实物资产或政府资产作后盾。一国的货币是以国家的经济潜力或政府的法定货币法令作后盾的。这种潜力也成为政府发行货币的理论上限。
(8)货币创造问题扩展阅读:
模型构建
B:实际资本D:总资本 C:现金提取量 rd: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 k:现金漏出率=C/D
模型构建第一步
B=rd×D+CD=B/(rd+k)
模型构建第二步
引入超额准备金Re e:超额准备金率B=rd×D+C+ReD=B/(rd+e+k)
模型构建第三步
引入定期存款T (t,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例)B=rdXD+rt×T+C+ReD=B/(rd+rt×t+e+k)
㈨ 影响银行金融货币创造的因素
1 法定存款准备率
2 货币结构比率
3 超额存款准备率
㈩ 货币创造,新创货币是什么现象
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内转移和交换,没有货币乘容数效应,货币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而银行资产扩张(如发放贷款、购买债券和外汇等)会派生存款,增加全社会货币供给。因此,要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四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有效控制信贷增长,防止银行资产过度扩张。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减低货币乘数效应,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同时,较好地保持物价稳定,管理好通胀预期。
以往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体系过于单一,而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不仅不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也不利于提高融资效率,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显然,大力发展包括直接融资在内的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也能使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