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徐志摩与创造社

徐志摩与创造社

发布时间:2021-08-16 11:23:11

1. 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异同 在艺术主张上的异同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分别引领着当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思潮而并行。两者同为二十年代的文学社团,但文学取向却不同。前者”文学为人生”,后者”文学为艺术”,直接显现着其思想倾向,此时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学社团。但其本相同。
所谓本质相同,也要看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当时国情战局的变化,到了40年代的时候,创造社转型,现实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终于与文学研究会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另外,有的作家分别担任这两大文学社团的重要成员也是主要的原因,如郭沫若等。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的特点:
1、把“为人生”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把对黑暗污浊社会的不满,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
创造社的特点: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回答满意吗?希望可以帮上你的忙哦 ~\(^o^)/~

2. 请问新月社的代表人物,语丝社的代表人物,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创造社的代表人物各是谁,请详细列举。

1、新月社来:胡适、徐志摩自、闻一多、梁实秋

2、语丝社:孙伏园、周作人

3、文学研究会: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

4、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

(2)徐志摩与创造社扩展阅读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

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

创作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 徐志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徐志摩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3)徐志摩与创造社扩展阅读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4.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有什么异同点吗求解

他们把“为人生”作为文学主张,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这样陈述:“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主旨。
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其中多数成员创办过《现代评论杂志》,故又称为“现代评论派”。该社取名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曾于1926年借北京《晨报副刊》出过《诗刊》和《剧刊》,对新诗和戏剧发展有过一定贡献。1926年多数成员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又于1928年创办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杂志《新月》。该社政治上宣扬英美式的“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性论”,在文艺上主张“艺术至上”和“天才论”。
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实文学特点就是文学倾向,你回答的时候把语言组织一下就行了,我们上学期考现代文学差不多也就这些内容祝考试顺利

5.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有什么异同点吗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著名的文学团体,由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发起。他们把“为人生”作为文学主张,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这样陈述:“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主旨。

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其中多数成员创办过《现代评论杂志》,故又称为“现代评论派”。该社取名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曾于1926年借北京《晨报副刊》出过《诗刊》和《剧刊》,对新诗和戏剧发展有过一定贡献。1926年多数成员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又于1928年创办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杂志《新月》。该社政治上宣扬英美式的“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性论”,在文艺上主张“艺术至上”和“天才论”。

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实文学特点就是文学倾向,你回答的时候把语言组织一下就行了,我们上学期考现代文学差不多也就这些内容
祝考试顺利

6. 徐志摩是哪个学派

一、是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二、新月诗派,讲究诗歌音乐、绘画、建筑的美。
新月社成立于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

三、徐志摩诗的特点
1. 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 。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
2. 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
3. 对爱和美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
4. 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物:徐志摩、闻一多

注:中国现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1930年代: 中国现代派诗群、七月派、汉园三诗人。
1940年代: 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
1950年代: 中国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群(创世纪诗社)。
1970年代: 朦胧派(今天派)、白洋淀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
1980年代: 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1990年代: 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

7.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以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归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尚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追求“为人生的文学”的文学研究会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已经确定文学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积极参与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7)徐志摩与创造社扩展阅读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8. 中国近现代有哪几派诗人,比如徐志摩是新月派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等。

1、尝试派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代表人物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统照、周作人、冰心、鲁迅、朱自清、刘延陵。

3、创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

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

创造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

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

5、七月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

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

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现代诗歌流派

9. 徐志摩和老舍分别是怎么死的

徐志摩之死

三十年代印象中是一张发了黄的旧照片,只有黑白对比的轮廓。女子端坐着
两手半握双肘微抬专注的看着前方,穿着窄领西装的男子梳着扁平的分头则站在
女子身边,微微倾着身体。她也许还烫了卷发,能看到的旗袍是黑色的,但原来
也许是玫瑰一样的红。三十年代是安静的,没有现在喧哗,是无声电影记录片中
留下的失真影画,是有轨电车发出叮当的声响,是张爱玲笔下三十年前的月亮,
还是《边城》中翠翠一声清亮的呼喊“爷爷”。

发自欧洲的远洋邮轮马达发出了长长的呜鸣。上海滩上的欧式建筑出现在水
平线上,游客们发出了欢呼,向岸上挥手,归国的游子流下了热泪。徐志摩那一
刻紧握着船舷上的栏杆,上海在那一刻给他留下了最美的印象。他在四年后1926
年和陆小曼移居上海,他喜欢这个有些欧洲味道的城市。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开始
写诗,回国前他写下了《康桥,再会吧》。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
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
(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
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土欧洲)
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
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
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
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
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
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
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
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便想
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
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
......

1922年回国后在报纸上大量的发表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
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他的志愿本是
做个政治家,大概所有的诗人都有过这样的理想。但是诗人的政治理想都太单纯,
没有实现的希望。胡适《追悼志摩》“……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
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诗人
重要的并不是用文字写表达自己而是行动,徐志摩一生都在行走中。1915年毕业
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
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
诗镌》,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曾先后任光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邮
政飞机到北平,机坠身亡。1935年,林徽音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
,“……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残片……”。她将徐
志摩乘坐的焚烧过的一块飞机残片拿回家置于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辞世。

诗人是文人但和其他文人不同的是,内心强烈的不安,“我的心灵的活动是
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痉挛性的。”徐志摩《落叶》。诗人又都是好动的“我的
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
旅期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
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
,雷雨时云空的变动,大海中波涛的汹涌,都是在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是动,
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
生命。......”,徐志摩《落叶》。而诗人又是孤独者,脆弱的象孩子。甚至没
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诗人是这个有序的世界的对立物,试图逃逸出这个世界。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为要寻一颗明星》

生命就是奇迹,光辉就在脸上,诗人从云云众生中突兀出来,那是个孤独的
生命个体。诗人站立在群体对面,而他并不强大,随时会受到伤害。诗人总在危
险中。在那个灰色的三十年代,徐志摩象颗流星,在天空闪耀一道光亮而坠落。
死亡是诗人最好的归宿,海子卧轨死了,顾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对于诗人
并不可怕,甚至被死亡诱惑。雪莱死于大海的拥抱,拜伦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而成
为希腊的民族英雄,在一场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

现在我
真正可以死了,我要你
这样抱着我直到我去,
直到我的眼再不睁开,
直到我飞,飞,飞去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
呵苦痛,但苦痛是短的,
是暂时的;快乐是长的,
爱是不死的:
我,我要睡……
———《爱的灵感》

勇敢的面对死亡并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他在这篇题为《落叶》的讲演的最
后用英语呼喊出“Everlasting yea!”“永远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普
希金死于和情敌的决斗,诗人死于情场是最适合的。徐志摩一生最为密切的三位
女性: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都是出身于江南豪门淑媛。张幼仪是徐志摩的
第一任妻子,因为追求林徽英而离婚。在语丝派”及“创造社”中徐志摩与胡适、
陈西滢、梁实秋、闻一多及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同为欧美留学生,私谊笃厚。徐
志摩苦恋林徽音十年,死在看望她的路上。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虽都是出
于名门但性格却不相同,张幼仪贤良淑德,在离婚后依然孝敬公婆,抚养儿子,
后出洋事业有成。林徽音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领丽人: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杰出的诗
人,对于徐志摩的追求保持了友谊的关系。陆小曼则是北平交际明星,她琴棋书
画,英文法文,无所不通,性情奔放。

“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女性?为了爱情?还是仅仅缘由
于他‘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和美’?他诗人的禀性注定了他一生的命
运。对于爱的追求,是想谁能接受一个抛弃了自己的妻子满世界追求别人妻子的
人。徐志摩的老师梁起超,胡适都曾经相归劝过。张幼仪其兄张君是当时中国社
会政界和财界颇有影响的大人物,林徽音的父亲曾任父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
总长,也曾是徐志摩的忘年交。陆小曼的父亲是位学者和外交官。她的前夫王赓
,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与二战英美盟军总司令、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
归国后任张作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这样一个权贵林立的世界里,徐志摩专门做
些有伤人体面的事,还是最伤颜面的那种,简直是前无古人奇耻大辱。而这些人
又都是最有面子的人。三天两头就在报纸上露面的公众人物,怎么可能能容的下
他的存在。

徐志摩死于航空事故是值得怀疑的?他应该是被杀掉的。一个诗人死于自杀
都能接受,但是死于谋杀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他所伤害到的每一个人的颜面,张
君,王赓,都是完全有能力杀掉他的人,他只是个文弱的书生。而嫌疑最大的是
王赓。由于他无意中引“郎”入室,造成了徐陆二人相识相恋,最后闹得不可收
拾,由画家刘海粟等从中斡旋,王赓退出情场,徐陆二人方才子佳人得以结合,
一时成为北平文化界的一大逸闻。而王赓则成了最大的笑柄。虽然他有在美国学
习生活的经历,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中国。明目张胆的杀一个著名诗人,实在在舆
论上也说不过去。再说夺妻之仇虽大,但也罪不至死。身为东北军高级将领的王
赓太有理由杀了徐志摩,当友谊变成仇恨,那仇恨就会加深。即使当时有风度的
退出情场,算是对陆小曼的尊重,或者在公众舆论下,也没有办法做什么。但是
徐志摩竟然还和林徽音纠缠不清。王赓就是为了陆小曼也有理由杀了徐志摩。但
可惜不是决斗。

在1931年11月,前夕,东北军某部或者是别的什么特务机关接到一个密令。
破坏由南京飞往北平某次航班。命令中只有行动的目标,没有其他内容。这次行
动没有什么难度。行动迅速准确,在冷静的专业操作中顺利完成。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老舍之死
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红卫兵装到文庙,在震天的口号声中,跪着被轮番殴打,3小时候后,被拖回单位,老舍继续被毒打至深夜,最后因为稍有反抗,被斥为"现行反革命",抓到派出所。遍体鳞伤的老舍,终于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继续到单位报到。第二天,老舍独自前往太平湖,在那里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投湖自杀。
更为可惜的是,老舍先生已经被内定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因诺贝尔不授予已死去的人,所以评奖委员会特地到中国调查,确定先生已死,而当年的诺贝尔奖还要照顾东方,就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使我国和诺贝尔失之交臂,这是让我现在想起来还气愤的事。

阅读全文

与徐志摩与创造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