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楞严咒》、《大悲咒》等佛教咒语是释迦牟尼佛创造、发明的吗
释迦摩尼佛也只是一个佛,佛拥有大圆镜智慧,得佛眼,出得五行六道。
但是,所谓的佛法,并不是佛创出来的。佛法是宇宙存在之前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真理。佛只是向众生来阐述和引导佛法,并不能凭空生法,更不能篡改因果。
B. 释迦牟尼佛法从那里来的
不是从哪里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天地宇宙之间,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所谓佛法,就是宇宙自然人生的规律,只不过由于是一位当时印度释迦族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发现了,人们称其为觉者,印度话的发音就是佛陀或佛,这个名族也尊他为释迦族的圣人(牟尼),所以:1、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2、佛或佛陀的称呼也是音译,是指这个人自觉(100%了解自己)、觉他(100%了解他人和周遭世界)、觉行圆满(行动与思想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有个专门的称呼:佛陀或佛。3、佛法:一位成为了圣人(佛陀)的人为大家讲述他发现的宇宙自然人生的规律(法),称为“佛法”。
C. 密丝佛陀是哪个国家的
品牌是源于美国
诞生于1909年的彩妆品牌Max Factor蜜丝佛陀,拥有最纯正的好莱坞血统,世界上任何一个化妆品牌都没有Max Factor蜜丝佛陀这样丰富和辉煌的历史,为一代又一代的好莱坞明星打造传奇妆容。从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到茱莉娅·罗伯茨、麦当娜、芮妮·齐薇格,都是Max Factor蜜丝佛陀的魅力演绎者。
1920年, Max Factor先生首次提出"Make up"(彩妆)一词并沿用至今。同年,Max Factor蜜丝佛陀发明并推出第一套供大众使用的彩妆用品,Max Factor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彩妆第一人。与所有女性分享魅力妆容的奥秘,他深谙 "无需天生之美,魅力任你创造",这也成为品牌百年以来的核心理念。
在《贝隆夫人》、《诺丁山》、《芝加哥》、甚至后来经典的《泰坦尼克号》等大片中,Max Factor蜜丝佛陀让那些经典造型熠熠生辉。因其在艺术和科技方面的非凡成就以及对电影业的杰出贡献,Max Factor先生于1969年受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唯一一个彩妆行业的金色五星。
此后,Max Factor蜜丝佛陀不断发明出众多革新彩妆产品,如假睫毛、防水性化妆品、唇彩、便携式粉饼、不易脱色唇膏、棒状睫毛膏等等。2008年,Max Factor蜜丝佛陀正式进驻中国。自上世纪面市以来,Max Factor蜜丝佛陀用无尽的灵感证明每一位女生都可以创造媲美巨星的个性化的魅力传奇!
D. 使释迦牟尼佛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不是智者,而是苦修自性 觉 正 净 路上的智慧。是不是这样
你的理解有偏差,建议平时多听高僧大德讲经,学佛不是靠自己的分别念就足够的了,必须听善知识如何讲解才行。
提问:
学佛之人,总是希望自己也能解脱、也能成佛,那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成佛似乎是一种妄想,禅宗祖师大德们留下了很多破斥这种成佛作祖妄想的公案。大抵上那些成天想着成佛作祖的人,多是没有什么真正修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之人,他们连最基础的知见都有问题,佛法的门道都没摸清楚,却成天想着要如何才能成佛。
在祖师大德们看来这简直可笑,所以他们不惜将佛比作“干屎榜”(即厕筹,在卫生纸还没发明之前,古人蹲茅厕后所用之物)等至秽至贱之物,以此来打破他们的执着,让他们把仰望星空的头低下来,也看看脚下的土地,沉下心去修行。
但祖师大德们又说了,佛陀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而只是觉悟了的人,他洞见了宇宙的真相,于是他将看见的真相告诉了世人,这就是佛法。所以说佛陀是修行者的导师、引导者。
佛陀到处弘法,实际上是希望我们都能像他―样解脱成佛。那到底如何才能成佛呢?
昌乐法师的回答如下:
所以,成佛其实很简单,只要放下成佛的妄念,像佛那样去生活、去觉悟、去帮助众生,那么你就是“佛”。若你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那么放手去做就好了。
对于修行者来说,与其想像自己成佛,不去按照佛所说的去做、去践行。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啊?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才能进入清净。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准的。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吗?你如道吗?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那你能舍什么?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所以很难有成道者。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E. “咖喱”对于印度人来说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咖喱在印度被当作神食。
饮食的最大特点是刺激人。自古以来,当地人就喜欢吃香料。我们看到的咖喱似乎是非常单调的食物。实际上,它富含各种香料。印第安人最喜欢的咖喱是什么?做成了?普通咖喱是指以姜黄为原料,以多种香料制成的酱料,再加上香菜籽,肉桂,胡椒,白胡椒,小茴香,八角茴香,小茴香等各种香料。又甜又有特殊的香气
实际上,除此之外,它还与印度当地的气候有关。印度的环境炎热,气候非常潮湿,温度很高,人们的食欲不是特别好,咖喱中的物质可以有效地促进胃酸分泌,从而增加人们的胃口。胃口大开,所以当他们吃一些食物时,为了让自己多吃,还会增加很多咖喱。
F. 缘起性空是佛陀所发明的吗
不能说发明,只能说发现。缘起性空是大自然的真理,不是任何人发明的!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他发现的。佛发现后,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因此,佛之所说是述而不作。佛之所说皆是古佛之所说之所传。
缘就是因缘,现在人说的各种各样的条件。性是性体,又叫实体。万事万物都是各种各样的条件和合在一起的假相,并没有实体,即缘起性空的意思。佛用慧眼发现这个事实真相,并且告诉我们。缘起性空的真相,现在科学家通过仪器也发现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由极微小的原子组成的,以前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基本的、不可分割的微粒,这就是说原子是组成万事万物的哪个实体。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发现,原子还是可以分割的。原子是由更微小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和电子所占的体积不到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整个原子空间是空洞的。以前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原子,其实并不是实体,而是电子高速运动产生的虚妄幻相。进一步再研究,原子核和电子也是由更微小的微粒组成,原子核和电子实际上是这些更微小微粒高速运动的虚妄幻相而已,更微小微粒又由更更微小微粒组成。其底无穷,其量无尽。究其底也找不到一个实体,一切皆是波动产生的幻相。这正是华严十玄义,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佛在三千年前,不借任何仪器,就凭一双眼睛,就发现这个事实真相。佛用当时人们可以理解的羊毛尘、兔毛尘、微尘、微尘之微,极微之微、邻虚尘做比喻,说明这个科学家费劲力气发现的事实。我们不能不赞叹佛的高明。
G. 这是什么佛
这不是佛,是一对古代的童男童女
H. 佛陀的故事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
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
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8)咖喱佛陀发明扩展阅读:
思想评价:
扬弃时代思想的深见:佛陀打破婆罗门的第一因论和非婆罗门的共因论,立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这接近辩证法;又承认业力,有反唯物倾向;以缘起为本,无神我为世界主宰,无神我为个人灵体,又倾向无神论;东方虽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颇嫌于神秘和苦行的极端。
释尊以中道为解脱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间为无我的缘起,反侵略而唱无诤,辟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万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对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的彻底扬弃。
超越思辨的如实修证: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都以本体论为依据,某青年曾请教了有关世界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十四个问题(十四无记)。 是当时印度思想界各为执持的哲学命题,他们都自称能真正解答现象的本质。
佛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诉诸经验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锁;这些基于想象或思辨的理论,只是独断的教条主义;并且由于见解不同,而引发针锋相对的冲突。佛陀对此一概避而不谈,代之以实际的修证;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们。
意义:佛教是释尊本其独特深见,应人类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树立。佛教蕴藏着许多新文化的萌芽,从而成为后来印度新思想的代表。
后起六派哲学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在东方崛兴中动摇;佛教的传布冲过恒河上流,到达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国达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进而为印度国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I. 印度教与佛教各是什么为何印度人不信他们发明的佛教
佛教不是谁发明的,是佛陀传道时自然形成的教育团体。印度教在印度比佛教渊源深厚。
J.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原先一直以为是释迦摩尼 才知道不是
佛教的创始人的确是释迦牟尼佛,道听途说的东西,也许人家没说清楚,也许是自己没理解好。
要知道,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在三界流转,根本说不清,也想象不到有多么的久远。而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也是一次又一次,释迦牟尼佛就说,在他之前还有7佛,其实不知道有多少佛,释迦牟尼佛就说了7个佛。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流传不是永远的,也有成住坏灭,所以是一次一次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次传的佛法,法运只有一万多年,然后人们就不知道佛法了。在久远的将来,弥勒佛会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示现世间,那时候,又可以说,佛教是弥勒佛是佛祖了。所以这一次,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佛教的创始人,在本师佛之前的迦叶佛的法灭尽到本师佛成道前这段久远久远的时间段,我们这世间的确没有佛法,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确是创始人。有没有修道的人呢?有的,也有出家的沙门,但是这些人修不成佛,大成就也就是独觉,也叫辟支佛,但那也不究竟,更多的是外道,连三界都不能出,比如婆罗门的目标就是到梵天。
我建议还是自己好好看些经书、或者大德的文章,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