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匠精神内涵是什么
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对自己作品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在不断雕琢中享受着自己作品的升华。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领域中的王者,所以他们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创作。
为什么提到中国的产品,大多数外国人想到的是manufactured in China“中国制造”原因其实很简单,很多的中国企业缺少这种工匠精神。做事不严谨,想法不创新。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这也就是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中国创造”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② 关于“工匠精神”的名言有哪些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答案就是小批量生产,甚至单独定制!凡是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是不符合“工匠精神”的。
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匠精神之于事业,则是服务第一,其他都是第二。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
拥有修行的状态,才会带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无穷的热爱,无穷的收获;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 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招”。
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
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
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工匠师。去实现价值、去创造财富、去建造一个帝国。让社会明白,褪尽铅华,真正珍贵的,是诚意的用心与对梦想的坚执。
匠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③ 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内容
工匠精神培训师蒋小华老师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全体行动,需要顶层设计。好的制度为工匠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好的价值观为工匠的茁壮成长提供“甘甜雨露”。“土壤”与“雨露”的共同培育下使匠魂得以形成。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要建立与工匠相吻合的远景、使命和价值观,并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例如,日本有“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不定期地选拔和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④ 生活中有哪些“工匠精神”的例子
问问
工匠精神的案例有哪些?
最佳答案
有以下例子:
张毅: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琉璃工房创意总监与执行长
一个人只要愿意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个所谓日本工艺振兴协会所办的展览会里,800多位工艺家的作品集中呈现,陶瓷、漆器、编织、金工、莳绘、景泰蓝、玻璃„„我惊讶的不是工艺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艺家的工作年资,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长期沉浸在一项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头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开始觉得自卑。因为,他做的,只是一个盘子。 我们生活里有没有人为了一只盘子而每天去创作?为什么没有?因为一只盘子不能让人当艺术家?
听漆器家说:做漆器的人,因为经常用手去抛磨漆器,因此都没有指纹。要指纹做什么?他们的作品就是人类文明的指纹。想到这里,我觉得那一件件圆润的漆器作品背后,充满让人悸动的灵魂。而当那样一件黑亮的漆器盘子,盛装着三只黄色的橘子,是人间罕见的美好印象。
1.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2.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⑤ 工匠精神是指什么
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⑥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问题是我所理解的工匠之心是怀着敬畏之心把一个简单工艺重复成千上万遍而产生精纯。去故宫博物院看看元青花什么样。唐英监管下宫廷造办处做出来的东西什么样。一年时间基于人家的CM做个rom,还吹什么颠覆。请不要侮辱工匠。他们也许没有创造力。但他们知道什么叫祖师爷。他们懂什么是本分。
⑦ 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哪个最重要
都重要,而且工匠精神包括着创新精神。
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中挑选一个最重要(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有时很有必要;有时没有必要;有时非常荒谬。
⑧ 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针对当下艺术发展的疲软,有人将其归结为工匠精神缺失。鉴于市面上存在大批粗制滥造艺术品的事实,这一说法乍看上去貌似合理,却又经不起仔细推敲。工匠精神是什么?是指工匠执著于产品的精雕细琢,追求极精致极微、臻于完美的工艺生产理念。当今商业市场上涌现大批低劣产品,让消费者权益大大受损、商业诚信丧失殆尽,正是因工匠精神缺失造成的。可以这么说,追求极致的工匠意识丧失,让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商业困境和社会问题,但这又与艺术创作扯得上什么关系呢?
我们所谈论的艺术,是指具有哲学高度的文化创造活动,而不是普通的装饰工艺品生产(尽管现在很多人也将其称为艺术)。艺术与哲学、科学、文学等学科一样,既是基础文化学科又是文明社会之精神核心所向。艺术创作是具有强烈文化创造欲望的个体以自身的学识、情感、思想进行的知识再创造活动,而不同于普通工匠的手工劳动只为生产一件更为精致的产品。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精细手工劳动的事实,艺术家必然需掌握基本的手工技艺,但并不因此就等同于工匠的制作手艺,其侧重点还是在文化创造上。艺术发展史中,如西方的古典油画和中国北宋以前的绘画,都非常注重精细描绘,这是因为早期艺术本身与工匠的技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决不能因此将古典绘画艺术创作等同于普通工匠的手艺)。但南宋以后的文人画和西方现代绘画,则是将重点放在个体生命内在精神自由挥洒上。艺术从最初的工匠手艺脱胎而出,发展为需要投入更多心智劳动(而非熟练技能)的文化创造工作 ,这既代表艺术的发展进步,又是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明证!
于此,现在还把工匠精神拿来混同艺术创造精神,且不是开历史之倒车吗?事实上,正是在所谓工匠精神的误导下,才让当代艺术(特别是绘画)陷入工匠式重复制作的歧途。一切艺术学习必须从素描开始的荒唐学院派教育,让很多艺术家练就一手熟练的技艺,却失去了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要说源自西方的油画有太多机械式制作痕迹,就是所谓的传统中国画,许多也变成素描的毛笔翻版。甚至,现在一些画家为夺得大奖,花上几个月时间精心打磨一幅工笔画,可谓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了。
虽然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古代绘画都将对物象的精细描绘看得特别重要,但这种精细的技艺只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而非终极追求。中国古人认为气韵生动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则更重视超越作品图像之上的精神意境传达,两者实质上都有相通之处。东方人眼中的艺术杰作,在西方人眼中仍是艺术杰作,反过来也一样,因为艺术的本质是语言文字之外的文化创造,是对本体文化的升华与再创造,是所有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人类共同追求的至高精神理想!回头来再看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质上追求的是什么?是制造出满足人们享受优质生活的高端商品。瑞士的钟表生产技术和中国古代陶瓷工艺(虽然现在也把古代陶瓷当艺术品,但严格讲只是工艺品,不能因岁月流失而改变其原为生活用品的本质)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所做出来的产品,基本职能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非具有哲学高度的文化创造物。或许,工匠精神也可衍生出所谓“工匠文化”来,这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东西。但“工匠文化”只能作为次级文化存在,决不能与哲学意义上的高级精神导向文化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