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彝族热情好客的古诗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很好啊,很贴切
2. [转载]诗歌是什么,请倾听来自彝人世界的声音求解
中国最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现居青海省西宁市): 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诗人要真正站在人类的精神高地上,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诗歌需要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帮助人类走出困境,这是一种责任。诗是通向世界、同向自由的门扉;在不同文化中寻觅“使人们更加亲近”的因素和内涵。中国彝族著名诗人、中国后朦胧诗杰出代表诗人、中国“非非”诗派重量级诗人之一吉木狼格(现居四川成都市): 诗歌在思想之前,在知识之前,在所有已知的人类文化之前,或者在人类文化的最前端。诗歌为自己负责。诗人他们只代表自己,回到个人、回到生活本身,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诗,说自己想说的话。一个自觉的诗人,他就是为诗歌这个形式而写。面对文化,诗歌具有超前性,至少靠前性,它永远在前方,在我们下笔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我说过愿意用一生去靠近它,但是离它越近,越得不到它。对于诗,我要说的是:同意所有关于诗歌的言说,同时对所有关于诗歌的言说表示怀疑。 中国彝族著名散文诗作家 、青年文学评论家海讯(现居四川省西昌市): 文学拯救自己的灵魂。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一种能力、道德和责任的尺度,更是一种拯救。 每个人的一生划过时光的长空都不过是一瞬。但,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含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我自幼就对灵魂生活情有独钟,我爱思想和大自然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与诱人的名利都高贵。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的出现。其时,救世主从来都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因此,于我看来,与其说自己喜欢文学,不如说自己一直都在拯救,拯救自己的灵魂于水深火热之中。作文其实就是做人。要是非得说点我的文学观,我倒以为:每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自始至终做一个心里有天有地的人,此生便了无遗憾!中国彝族著名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罗庆春)(现居四川成都市): 关注母语!关注诗歌!关注世界!母语,族群尊严与个人使命。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先天地拥有多元共生、互补互融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论是否受创造主体个人文化视野、思想观念、感情倾向的制约和限制,不论对本民族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有无正确的把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都必须和只能走向“文化混血之途”。 人的生命的真正的快乐,首先是从承担开始的。自从我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天资、自己的机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以来,我就能够很平静地思考、写作。至少能够宽容地、平静地感受生命的潮汐,承担生命负荷时力求做到举重若轻。用我至今还十分健全的生命肌体和旺盛的思维活力来完成对我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生命力的承载与接续,用我一生的文化行为、精神举措及生命内涵去破译并保护我的母语文化。中国彝族著名诗人霁虹(现居四川省会理县): 其实,诗歌是一条自我们的灵魂里流出来的河流,流动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只有融入人类真、善、美和大爱之心,这条河流才会永远清澈而不会断流。 诗歌不要华丽的语言,我喜欢平淡中见神奇;用自然而又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我们人类丰富深刻的情感,这才是大作品。中国彝族著名散文作家诺尔乌萨(现居四川省西昌市): 文学,历来是通过以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类文学门类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人们内心情感世界,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里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但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特定环境又不尽相同。作为一个彝人,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守望脚下这片与生俱来的神奇土地,守望这片别具特色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去面对和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大背景。 我们生存于这样一种历史与现实,山里与山外交替交融的双重生活境况之中,那么我个人认为该是由彝族文学率先来反应和表达这样一种民族思维和观念正在发生裂变的时代,这也属于它的责任和使命。 就我的散文,我始终不渝和努力去贴近我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以简洁、朴实、生动和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感受,表达我们共同所关注的那些画面和情节,避免晦涩与故作深奥。这就是我永远的追求。世界著名彝族女探险家、女作家吉胡·阿莎(英美藉彝人、现居英国、中国西昌市): 诗歌是心灵的故事,是心灵的酸甜苦辣咸。只有当心灵被一把尖刀插在里面时,诗歌就流出来了,就像鲜血一样。真正的诗人是没有名子的,真正的诗人在民间。那些无病呻吟的诗歌是因为不痛不痒的缘故。中国彝族知名作家、彝族青年诗人赵振王(现居云南省昆明市): 为彝山抒写;为爱情抒写;为步履抒写。写诗的人生,是自由的;有诗的人生,是幸福的。在文学的沃土里,点点滴滴栽种,颗颗粒粒回收。将军旅诗和爱情诗,进行到底!中国彝族著名青年诗人普驰达岭(现居北京市): 漂泊与鹰对视,用一生的虔诚,合掌走入文学的隧道。守候的日子,亮一亮生命中缺失的畅然。固守低于生命高于群山的诗歌山脉,是我一生牧放的不死的箴言与信仰。我的言语生长在表象之内,所谓的思想与灵感不是在背负着文字前进,而是在文字的翅膀上用灵魂掌舵着飞翔。站在岸上,我们看到的是水中飞翔的风景,有些事物与岸无关。潜入水中,我们感知的是岸上驰骋的世界,有些事物与水无关。有一种仰望比泉水的叮咚高过八度。有一种回漩比涟漪更加神奇壮美。 与风一起奔跑,我们感悟的是无风的世界;与火一起跳动,我们预知的是无极的寒冷。最高的音阶不一定是音符,可能是火苗。最痛的爱不一定给心脏,可能给了故乡。我是我的敌人,痛苦在酒杯里;我是我的诗歌,燃烧在骨头中。诗歌最重要的品质是有灵魂的根骨;诗意最重要的强度是有生命的体验。灵魂的冒险与远游,确立了人的个性。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不弃诗意的生活。人类居住在年龄的内部,我们却从未发现过年龄一次。麦子就生长在麦子生长的地方,我们却忽略了麦田。从文字中站立起来的语言就是诗。如果可以打开真理的眼睛,人类可以不直视真理。中国彝族青年诗人付荣元(白云、吉狄吉万)(现居四川省会理县):诗歌是为了自己的心灵与灵魂有一束亮光,写诗的目的是“清洗自己灵魂的房间”。中国彝族青年诗人沙辉(现居四川省盐源县): 诗歌创作是向自己和读者打开自我并传达生命体验。诗歌是“神灵”关注现实的另一只眼、人文精神的艺术化“现身”,它引领人类走向审美艺术高地。 在当下,它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打破一切又重构重组之际人类寻求建立心灵美学的“共同心声”;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引领者、人文关怀的昭示阵地;成为“精神生存”的标榜和构建力量。 作为一个忠贞于自我心灵虔诚于自我生命的人,始终秉持白居易式质朴文风以让作品回归一种醇正与厚实,追求“直击现实而诗意盎然”、以艺术化形式无限“远离”却又无限逼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对自欺欺人和因故弄玄虚而背离生活的诗歌写作保持应有的警惕,拒绝滥情性的诗写行为,推崇生命感动中自然生成的现实意义写作。中国彝族青年诗人王国清(曲木伍合)(现居四川省喜德县): 诗,是对生的呼喊,对灵的救赎及洗礼,给自己给读者都要留有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以诗的名义出发,吸一口纯朴的民风,聆听呼吸的声音。诗歌,不应为神秘而神秘,不应为易懂而易懂。用最简洁的语言,呈现最丰富的思想;用文字触摸内心,直达生命的本真。作为一名文学作者,我自然认为,应该简单地做人,平淡地生活,自然地写诗!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彝族青年诗人、作家阿克鸠射(现居四川省昭觉县): 诗歌没有永恒的承诺,只有永恒的光芒。我与诗歌有时只是陌路的相逢,但总有一刻,可以挨得很近,可以互相坦诚,犹如忧伤时的一支歌,孤独时的一杯酒,冬夜里的一把火。 (待续)
3. 关于彝族的诗词
描写彝族的诗句
(一)
我家住在,
彝族山寨,
那是生我养我的,
美丽的故乡
那里山山相连,
那里莽莽苍苍。
我的故乡还不富裕,
山上只生长,
荞麦和洋芋。
一年四季有风,
从坡脚滑过,
山风寂寞苍凉。
连名字都有,
彝族血统,
叫“阿里的”。
“阿里的”是,
当地彝族语言,
意为美丽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辈为何,
给故乡起了这样一个,
直观上实在是,
名不符实的名字,
这或许是祖辈对故乡,
一种情感的,
寄托和祝福吧。
山寨紧挨山脚,
走出一锅烟距离,
回头一望,
山寨被树群,
遮隐了身影,
鸟在其间飞来飞去。
房前屋后块块野石,
凸凹突起,
当仁不让的神态,
但已被寨人闲坐,
而磨去了棱角,
乖巧地做了,
寨人们吸烟锅、
聊闲天的石凳。
秋季的清晨,
常常有雾,
让外来者惊喜不已,
随便往里一蹿,
隐没了人迹。
人在屋中,
任你关紧木门,
雾总会从各种,
有机可乘的缝隙处,
一股股扭曲着,
身子挤进来,
飘满一屋。
人在雾里,
隐隐约约走动,
常踩着贪睡的狗。
狗埋怨地哼叫两声,
爬起来张嘴打着哈欠,
后腿扯直伸个懒腰,
屁颠屁颠跑着,
满寨子溜达去了。
人随后也出了家门,
两眼装满了山。
(二)
黄土地上的春种秋收,
袅袅飘落的炊烟,
夕阳暮归的牧歌,
那块生长过我,
希望和幻想的地方,
那块孕育过我,
生命元素和成分的地母,
总在我心中有着,
不可释然的情怀。
寨人耕种的地里,
野石立在其中,
无数棵包谷从小到大,
长于块块凹石里,
靠薄薄的土,
和雨水生长。
若老天连绵不断地下雨,
往往把山坡上的,
包谷冲倒,
裸露根脚,
生命难保;
凹处的又蓄水烂根,
奄奄一息。
寨人吸足了烟锅,
不服气的站起来,
将一棵棵被雨水,
袭击的包谷扶正加土,
以保证秋天的收获。
白天,寨里,
声响稀少,
人影单调,
猪们不约而同,
躺倒在屋檐下养膘,
为主人过年,
作好牺牲准备。
地里劳作的男人们,
脱光衣裤,
只穿一条,
肥大的裤衩,
亮出一身,
如酱油浸泡过的肌肉,
爬山似的弯腰,
整治山地。
干到太阳落山,
才牛前人后悠闲回家。
小寨处在,
山与山的夹缝间。
这种地方虽然,
十分贫困,
却容易生长,
幻想和童话。
家门前有沟,
常年不断的溪水,
终日里倒映着,
狭窄的蓝天、
缭绕的白云、
苍翠的绿树……
溪水清悠悠、
绿丝丝的,
看得清蓝天、白云、
绿树间悠悠游动着的,
小鱼鱼亮晶晶的小眼睛。
沟两旁,
齐崭崭铺地长着,
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一年四季轮番开着,
高高矮矮,
各色各样的野花。
竹是寨里房前屋后,
田边地角四季常青的,
高大植物,
一篷又一篷,
刮风时竹枝扭动,
老竹叶纷纷飘落,
鲜竹叶更显强劲。
竹子多,用竹,
做成的用具也多,
簸箕、筛子、
粪箕、背篮、
背篓,还有一些,
盛物的各种玩艺儿。
寨子很小,
一块平缓的地坡上,
南边依地势从低到高,
房子一排一排的,
排与排之间,
有一两家人连接,
北边的紧紧,
挤在一起。
寨子中间有块地势,
更矮的低洼坡地,
以前种稻子,
现在一年四季,
菜青花黄,不
时有哪位婶婶娘娘,
躬腰劳作其间,
细细的摆弄着,
从一边看去,
让人想到恬然,
恬淡的田园风光。
山寨中最亲切的声音,
是那永远,
飘不走的唢呐调,
最忧伤的也是那些,
山里汉子鼓起两腮,
吹着唢呐把山妮儿,
送到山那边,
而山那边除了山,
还是山那种使人,
笑着流泪的唢呐调。
这种声音,
既能让人热血沸腾,
力量倍增,
勇往直前,
也会让人变得,
走投无路,
万念俱灰……
多年来故乡的,
风风雨雨浇铸了我,
从小营养不良的,
瘦弱身躯;
故乡人苦荞粑粑一样,
质朴纯善的情怀,
养育了我鹅卵石一样,
厚实而普通的灵魂。
4. 关于彝族的诗词有哪些
1、《日史博克》——吉克布
2、《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
3、《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等待》——俄木妮空
5. 关于彝族的古诗
我家住在,
彝族山寨,
那是生我养我的,
美丽的故乡
那里山山相连,
那里莽莽苍苍。
我的故乡还不富裕,
山上只生长,
荞麦和洋芋。
一年四季有风,
从坡脚滑过,
山风寂寞苍凉。
连名字都有,
彝族血统,
叫“阿里的”。
“阿里的”是,
当地彝族语言,
意为美丽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辈为何,
给故乡起了这样一个,
直观上实在是,
名不符实的名字,
这或许是祖辈对故乡,
一种情感的,
寄托和祝福吧。
山寨紧挨山脚,
走出一锅烟距离,
回头一望,
山寨被树群,
遮隐了身影,
鸟在其间飞来飞去
6. 什么是什么人民创作的长诗,已被拍成什么。
阿诗玛是彝族人民创作的长诗,已被拍成电影。
【阿诗玛 (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简介】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阿诗玛》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汉文整理本以来,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在国内,《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在各地上演。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随着生活方式、教育体制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社会空间的改变,《阿诗玛》的传承正面临着危机。
7. 彝族的民歌有那些出名的
1、《西乡坝子一窝雀》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雷佳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华五十六民族之歌》中,由新禧未来/天浩盛世公司发行于2008-07-28,该张专辑包含了56首歌曲。
2、《星星和灯光 (云南彝族民歌)》是一首由黄田谱曲,木水填词,小蓓蕾组合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儿童民歌集锦》中,由中凯吉韵公司发行于2017-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25首歌曲。
3、《不要怕 (彝族语)》是一首由佚名谱曲,樊韵儿填词,樊韵儿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听见凉山 电视剧原声带》中,由中央电视台发行于2013-07-26,该张专辑包含了16首歌曲。
4、《石林彝族传统民歌-阿诗玛》是一首由蛮虎乐队谱曲,蛮虎乐队编曲,蛮虎乐队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VOICES OF SANI》中,2018-03-1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9首歌曲。
5、《在一起》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梦之旅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流淌的歌声特辑(3)》中,由磁力国际公司发行于2002-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12首歌曲。
8. 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作品,如彝族叙事诗:
阿诗玛
9. 赞美彝族的句子
1、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2、彝族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代。
3、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大多居住在大西南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山脉一带和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等江河沿岸。
4、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彝族人民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字,谱写了族群记忆的辉煌篇章。
5、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了彝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6、诗歌是彝族人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在彝族文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彝族民间诗歌高度发达密切相关。
7、彝族现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彝族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例证。彝族现代诗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文本。
8、彝族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中《西南彝志》是记述彝族历史、风俗的彝文书籍,被誉为彝族的网络全书。
9、彝州楚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绵亘悠久。文化赋予古镇以灵魂,旅游赋予古镇以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彝人古镇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10、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11、看彝家的《云衣霓裳》堪比天边五光十色的云彩,炫亮了彝家人的眼。人间四月,花柳生长,彝家妹子穿上节日的盛装,这人面花面相映红,人比花美,花衬人靓,花与人交相辉映,姑娘的脸上心里乐开了花。听曲比阿乌放声高歌,彝家调子情心合一,演绎着彝家姑娘的美丽心曲。
12、更加赏心悦目的是彝族青瓦房的彩绘装饰,从屋檐到门窗,从横梁到墙板,都绘满了艳丽缤纷的装饰花纹和造型拙朴的图画,将彝人村落特有的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闪片房装扮得古朴美丽。
13、穿梭在古镇的大道小巷,鼻息里浸染着古典民居的气韵,在各个景观和园林中,走过的游人均在演绎中国彝族及各民族的千年文化、万种风情。
14、彝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仅仅是他们的日常起居,离不开火,更因为他们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风风火火,待人热情如火。
15、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与白族村相对,村内的三虎浮雕墙,展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左脚舞”、“大三弦”、“女子龙灯舞”热情奔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