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遇春散文《苦笑》全文。求高手啊
《苦笑》(梁遇春)
你走了,我却没有送你。我那天不是对你说过,我不去送你吗?送你只添了你的伤心,我的伤心,不送许倒可以使你在匆忙之中暂时遗忘了你所永不能遗忘的我,也可以使我存了一点儿濒于绝望的希望,那时你也许还没有离开这古城。我现在一走出家门,就尽我的眼力望着来往街上远远近近的女子,看一看里面有没有你。
在我眼里,天下女子可分两大类,一是“你”,一是“非你”。一切的女子,不管村俏老少,对于我都失掉了意义,她们唯一的特征就在于“不是你”这一点,此外我看不出她们有甚么分别。在FICHTE的哲学里,世界是分做EGO和NON-EGO两部分;在我的宇宙里,只有YOU和NON-YOU两部分。
我憎恶一切人,我憎恶自己,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你,都是我所不愿意碰到的,所以,我虽然睁着眼睛,我却是个盲人,我甚么也不能看见,因为凡是“不是你”的东
西,都是我所不肯瞧的。
我现在极喜欢在街上流荡,因为心里老想着也许会遇到你的影子,我现在觉得再有一瞥,我就可在回忆里度过一生了。在我最后见到你以前,我已经觉得一
瞥就可以做成我的永生了,但是见了你之后,我仍然觉得还差了一瞥,仍然深信再一瞥就够了。你总是这么可爱,这么像孙悟空用绳子拿着银角大王的心肝一样,抓着我的心儿。我对于你,只有无穷的刻刻的愿望,我早已失掉我的理性了。
你走之后,我变得和气得多了,我对于人生总是这么嘻嘻哈哈敷衍着,对于知己的朋友总是这么露骨地乱谈着,我的心已随你的衣缘飘到南方去了,剩下来
的空壳怎么会不空心地笑着呢?然而,狂笑乱谈后心灵的沉寂,随和凑趣后的凄凉,这只有你知道呀!我深信你是饱受过人世间苦辛的人,你已具有看透人生的眼力
了。
所以,你对于人生取这么通俗的态度,这么用客套来敷衍我。你是深于忧患的,你知道客套是一切灵魂相接触的缓冲地,所以你拿这许多客套来应酬我,希冀我能够因此忘记我的悲哀,和我们以前的种种。你的装成无情,正是你的多情;你的冷酷,正是你的仁爱;你真是客套得使我太感到你的热情了。
今晚我醉了,醉得几乎不知道我自己的姓名,但是一杯一杯的酒使我从不大和我相干的事情里逃出来,使我认识了有许多东西实在不属于我的。比如我的衣服,那是如是容易破烂的,此如我的脸孔,那是如是容易变得更消瘦,换一个样子,但是在每杯斟到杯缘的酒杯底我一再见到你的笑容,你的苦笑,那好像一个人站
在悬崖边际,将跳下前一刹那的微笑。一杯一杯干下去,你的苦笑一下一下沈到我心里。我也现出苦笑的脸孔了,也参到你的人生妙诀了。做人就是这样子苦笑地站着,随着地球向太空无目的地狂奔,此外无别的意义。你从生活里得到这么一个教训,你还它以暗淡的冷笑,我现在也是这样了。
你的心死了,死得跟通常所谓成功的人的心一样地麻木;我的心死了,死得恍惚世界已返于原始的黑暗了。两个死的心再连在一起有甚么意义呢?苦痛使我
们灰心,这真是“哀莫大于心死”。所以我们是已失掉了生的意志和爱的能力了,“希望”早葬在坟墓之中了,就说将来会实现也不过是僵尸而已矣。年纪总算青
青,就这么万劫不复地结束,彼此也难免觉得惆怅吧!这么人不知鬼不觉地从生命的行列退出,当个若有若无的人,脸上还涌着红潮的你怎能甘心呢?因此你有时还
发出挣扎的呻吟,那是已坠陷阱的走兽最后的呼声。我却只有望着烟斗的烟雾凝想,想到以前可能,此刻绝难办到的事情。
今晚有一只虫,惭愧得很我不知道它叫做甚么,在我耳边细吟,也许你也听到这类虫的声音罢!此刻我们居在地上听着,几百年后我们在地下听着,那有甚么碍事呢?虫声总是这么可喜的。也许你此时还听不到虫声,却望着白浪淊天的大海微叹,你看见海上的波涛没有?来时多么雄壮,一会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你我的事情也不过中海里的微波罢,也许上帝正凭栏远眺水平线上的苍茫山色,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一起一伏,那时我们又何必如此夜郎自大,狂诉自个的悲哀呢?
㈡ 梁遇春《春雨》的读后感400字
梁遇春《春雨》的读后感
“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平生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 滴沥,仰观波涛汹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里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清静的白莲花了……”
我将它抄录下来,我喜欢这段话,喜欢这文字的肉体和肉体上飘逸的灵魂,喜欢字里行间透着的那一段清愁,那才是绝代的风华啊!我也常常静坐在窗边,想眼前身后的事,想自己简单却又复杂的经历。是涉世太深?太浅?或者是没文化?太浅薄?总之,到头来我都困倦、疲累,沉落下去,从没化作过“清净的白莲花”。
《春雨》,我慢慢地翻下去。果真象春雨细密而又绵长,滋润着我精神的每一粒细胞,我立刻就和梁遇春熟识了。真的,好多绝妙之笔都和我想过却说不出来的一样。我一定去拜访你,假如你活着。可惜,你却27岁的时候便早逝了。
为什么以前没见到过梁遇春这个名字呢?历史啊,不过是几十年的功夫,便将一粒珍珠深埋于瓦砾之中了。
㈢ 梁遇春的翻译风格
梁遇春短暂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忙于创作译书的一生。尽管他没有总结自己的翻译理论,但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翻译原则和他在翻译上的追求。下文谨以《英国小品文选》为例,对其翻译特点及风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英国小品文选》是梁遇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作。据说那些三四十年代念大学的人在步入老年阶段还会津津乐道于这本著作。这本书的深广影响或许应该归功于梁遇春采取了适合于那个年代的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readers-oriented)。这一翻译思想首先体现在这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这种想读者之所想的做法还体现在其详尽的译注中。梁遇春试图通过自己的翻译和注解,在原著者和不甚了解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史和其他西方文化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读者从这些译注中吸收知识,更好地了解原作。此外,由于他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尤其是小品文非常熟悉,他的注解给人以娓娓述说周围人逸事的感觉,很是亲切。
书中的译注主要包括(1)有关作者的介绍。兰姆(Charles Lamb)在《一个单身汉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写到: ……却是为了一个更结实的理由。原文中没有进一步解释,对兰姆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就会有疑问-什么理由。梁适时加注: 兰姆为了照顾偶尔发疯的姐姐而终身不娶。这么一来,读者就豁然开朗了。(2)对文中涉及的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如在兰姆的《读书杂记》中出现了三十多个历史人物,梁对此一一加注,其译风严谨可见一斑。(3)对小品文及小品文作家的论述。这些论述观点之精辟独到,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多,实可结集为 小品文论,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梁在《读书杂记》的一个译者注中称:兰姆是对现在没有热烈的趣味,而无时无刻不沉醉于过去朦胧仙境的人,他最擅长的题材是 '忆旧'。所以他对新闻报纸没有什么爱好。他说过, 'I cannot make these present times present to me.'深思好古的Hawthorne 也说,'I cannot understand the newspapers on history till it is at least a hundred years old.'凡是带这种癖性的人,写出的小品都情绪婉转缠绵,意味隽永,经得起我们的咀嚼,所以好的小品文作家多半免不了钟情于已过去的陈迹或异代的逸闻,如Montaigne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又如在翻译William Hazilitt的《青年之不朽感》 里有这么一个译者注: Hazilitt把'过去'看得比'现在'还重,他是一个恋着肉化血枯的骸骨的人,曾做过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论'过去和将来'。本来回忆是小品文作家的一种好法子,不管什么东西经过时间宝库的储藏,拿出来都觉得带有缥缈蕴籍的气概,格外有趣,那种妙处正如白云罩着半露天外的远山一样。Charles Lamb最擅长做这种文章。这样的评论,随处可见,不甚枚举。
梁遇春这种译注法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在那个年代是必需的,也是极其合适的。他生活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具有先进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掀起一场革新运动,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思潮,小品文也是在这个年代被大量引进和借鉴的。一般读者对西方作家、作品、作者所处年代以及西方文化等不可能都像知识分子了解得那么深刻,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加以适当的译注无疑有益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前文提过,梁遇春没有留下什么翻译理论。他在自己的译作中是实践着某些翻译理论,其中之一即是同乡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他也以这种理论作为判断翻译优劣的标准。如在艾迪生(Joseph Addison)《论健康之过虑》中,他加注道: 最近牛津大学出版部有一种E.J.Trechmann译的(Montaigne的小品),达雅两条件具备,至于信与否,则原文是十六世纪的法文,我连拿来对照看,都没有这勇气……。
严复认为,信(faithfulness)指忠实,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 达 (expressiveness)指通达,要求译文语言畅达,能令人读懂; 雅(elegance)即语言文雅。这三个标准以信为中心。从梁的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奉行直译的原则,追求与原文基本一致的译文。对双关语及费解的句子的处理方法是直译加译者注。在《一个单身汉对已结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有一句这样的话:I could forgive their jealousy, and dispense with toying with their brats, if it gives them any pain; but I think it unreasonable to be called upon to love, where I see no occasion, … 梁译为:我能够原谅他们的猜忌,情愿不去玩弄他们的小孩子,若使他们因此感到什么痛苦;但是我想那是很无理的,我去'爱'他们的孩子,当我看不出有什么可爱的地方,……。按汉语的语法习惯,从句一般置于主句之前,而主句作为表达重点放在句末。但梁在翻译此句时却一反汉语的常规,将if 和where引导的从句放在主句之后,这是按照英语的习惯,即原文的顺序。结果两个分句恰似平行结构,句子显得更整齐了,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独特的韵味。双关语典型的翻译出现在哥尔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快乐多半靠着性质》一文中。句子是:Dick Wildgoose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快乐的傻家伙。
Wildgoose看似平常的姓氏,却是一个双关语。梁译作狄克·魏尔德戈斯。在译者注中,他进一步解释到: Wildgoose 此字译意是野鹅,英国人以为鹅是傻的东西,这位先生又是野性难驯的,所以这个名字实在有意义。这样处理,译文与原文出现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注解又使读者理解了原文中的双关语。
然而,奉行直译,在实践中常常难以实现。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中有时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对应译出语(source language)的词,这时只能力求对等(equivalence),而非绝对相同(identity)。梁遇春在翻译标题中Essay这个词时就颇费周折。Essay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属于散文范畴,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在汉语中还无法找到与之绝对对应的文体,而且还未有前人翻译过这个词。对此,梁不妄下结论,在译者序中他写道:Essay这个字非常复杂,在中国文学里带有Essay色彩的东西又很少,要找个恰当的字眼来翻,真不容易。只好暂译作'小品文'……希望国内爱读Essay的人,能够想出更合适的译法。这种谦虚严谨的态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小品文'也已成为Essay的习惯译法。
最后,在评价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时,我们必须承认他的成就无法与和他同为闽籍的翻译家严复,林纾,林语堂等相提并论,毕竟他能投入译作的时间太短暂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他在翻译上的成就。对当时西方文化的传播,国人眼界的开拓,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㈣ 梁遇春被称为"中国的伊里亚"出处在哪里
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梁遇春倾心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1935年4月,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论及此话
㈤ 求 梁遇春《又是一年春草绿》的中心思想
分类:文学 | 浏览548次
㈥ 梁遇春是怎么死的
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一中)。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师从叶公超、温源宁等名师,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㈦ 梁遇春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伊利亚为何方神圣寻找关于“伊利亚”的资料!
梁遇春很喜欢兰姆,受他的影响也很大。兰姆是英国著名的随笔作家,著有一本《伊利亚随笔》。也许梁的散文文风和这部作品接近吧。伊利亚貌似是兰姆的笔名。
㈧ 中国二十年代文学社团介绍,包括时间,成立地点,代表人物,宗旨,机关刊物等
新文学社团、流派一览表 名称 成立(活动 )时间 主要成员 主要刊物 文学主张、 文学思想倾向 文学研究会 1921.1 沈雁冰(茅盾)、周作人、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冰心、朱自清、庐隐、老舍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 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921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李初梨(后期)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水》 浪漫主义、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陈梦家 主要刊物同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派小说家 沈从文、凌叔华 语丝社 1924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冯文炳(语丝小说作者) 《语丝》周刊为人生、和文学研究会相近 未名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未名》半月刊 为人生、翻译外国文学 莽原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鲁迅、高长虹《莽原》周刊 为人生、注重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浅草社、沉钟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陈翔鹤、冯至《浅草》、《沉钟》 倾向浪漫主义 弥洒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胡山源《弥洒》 狂飙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高长虹 《狂飙》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湖畔诗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期、中期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 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 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上海戏剧协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欧阳予倩、洪深 南国社 文学革命后二十年代前期由期成立 田汉 浪漫主义倾向的话剧团体 20年代乡土文学 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冯文炳、台静农 象征诗派 20年代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太阳社 1928 蒋志慈、钱杏??、洪灵菲 《太阳》 倡导革命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 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丁玲、沙汀、艾芜、叶紫《北斗》、《萌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诗歌会 1932 穆木天、蒲风 《新诗歌》 大众化诗歌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 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 倾向现实主义 京派 30年代 沈从文、萧乾、周作人、废名、李健吾、朱光潜 《大公报·文艺》倾向现实主义论语派 30年代 林语堂 《论语》、《宇宙风》 幽默、性灵小品 自由人 30年代 胡秋原 文艺自由论 第三种人 30年代 苏汶 文艺自由论 现代派诗(或现代诗派) 30年代 戴望舒、徐迟、卞之琳、路易士 《现代》 现代主义 心理分析派小说 30年代 施蛰存、穆时英 《现代》 弗洛伊德学说 新感觉派小说 30年代 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现代》 新感觉主义 “民族主义文学” 30年代 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前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成立于武汉 《抗战文艺》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七月诗派 1937-1949 艾青、田间、绿原、阿垅、鲁藜、冀?P、曾卓、邹荻帆、彭燕郊、牛汉 《七月》 战斗的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40年代形成 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 现代主义 后期浪漫派 40年代 徐讦、无名氏 浪漫主义 战国策派 40年代初 陈铨、林同济 《战国策》 学衡派 20年代前期 吴宓、梅光迪、胡先辅 《学衡》 反对文学革命 甲寅派 20年代中期章士钊 《甲寅》 反对文学革命 鸳鸯蝴蝶派(又名礼拜六派) 民初至1949年 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礼拜六》 游戏、消遣文学观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出版《汉园集》诗集 社会剖析派 30年代 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 新青年社、新潮社 新诗作者: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
小说作者:鲁迅、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陈衡哲、罗家伦 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文学研究会: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语丝社:冯文炳、许钦文;未名社:台静农 30年代杂文作家 徐懋庸、唐?|、聂绀弩、柯灵、巴人(王任叔) 30年代抒情散文作家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陆蠡、丽尼、缪崇群、梁遇春 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南社
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对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起过积极作用。辛亥革命后社员增至一千多人,政治面貌日趋复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内部成员发生分化,终于在1923年停止活动。社员所作诗、文、词,辑为《南社丛刊》,共出22集。
文学研究会
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新月社
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
语丝社
社名源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
沉钟社
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㈨ 梁遇春散文集
《泪与笑》(阿文音译为Dam‘ah Wa lbtis mah/英译为A Tear and a Smile)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结语"共有56篇作品,内容非常丰富;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刊载这些文学小品的是在美国纽约发行的阿拉伯《侨民报》。该报的主持人是纪伯伦的一位同胞,名叫纳希L·阿利达。正是由于这位慧眼独具的出版家的鼓励和坚持,《泪与笑》才得以结集出版。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前后,纪伯伦已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他对《泪与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已经表示出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终还是同意出版了。这一过程的前前后后在纳希L·阿里德撰写的序言中均有记载。
《泪与笑》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这个集于中的全部散文诗作,已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纪伯伦的艺术风格发展趋势。
在《美》、《在美神的宝座前》等文里,作者把"美当作宗教,当作主神;认为美中才有真理,才有光明;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宝座的阶梯"美以使人的灵魂"归真反璞至大自然"。在《幸福的家园》。《情侣》等篇目,他把爱与美比作一对情侣,而把智慧说成是这对情侣的"女儿"。在纪伯伦描绘的生命流程中,爱与美是他的小发点,也是他的终点,他最终是要"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去的。
《火写的字》一文表现了纪伯伦积极的人生哲学,对人生、未来充满信心。他一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那"声名用水书写"的观点,而提出"声名用火写在天空"。他相信人类走过"铺满荆棘的道路",穿过"人生黑夜的阴影'之后,"黎明终将会到来"。在《梦境》一文中,描绘出自己与"青春结伴而行",而"希望则在前面引路飞奔"的理想的人生道路。《在日光下》一文,指出人生有其意义,并非空虚,人生是克服艰辛,走向光明,向真理运行的。从副题上看,是有意否定圣经《传道书》所谓人生空虚的悲观论的。
《泪与笑》中有许多篇章是直接针对人类社会中的不义和罪恶的。作者通过《梦境》暴露出一个颠倒、荒诞的世界:"我看到祭司们像狐狸般老奸巨猾;骗人的帝王在千方百计地笼络民心""牧师多如牛毛,他们两眼仰望天空,心却埋在贪婪的坟墓中","可怜的穷人在耕种,富豪却去收获"。《茅屋与宫殿之间》、《两个孩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类在岁月舞台上长年演出的悲剧,批判了那些为这悲剧"喝彩叫好"的"观众"。《罪犯》控诉罪恶的社会把好人变成凶手飞哑巴畜牲》通过一只"受尽了人的残酷虐待"的护家犬,如何逃离了那片"不讲仁义、没有公正"的土地,形象地揭示厂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悲惨命运。一部分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与纪伯伦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在激烈程度上、深刻性上,都不相上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泪与笑》也涉及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题,《相会》通过历史的追忆,表现"黎巴嫩之子"与"尼罗河仙女"之间永恒的爱情,实际上歌颂丁阿拉伯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同胞手足之情。《时世与民族》以历史老人的深沉目光,审视了民族的兴衰,阐述了一种历史哲学。作者借时光老人之口,指出东方:—些民族的衰落,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沉睡","随之而宋的将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纪伯伦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和他的人类一体观相联系着的。他认为祖国和世界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在《致责难者》中他提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所有的人类都是我的乡亲。'在《诗人的声音》中,更具体阐述了自己的这一立场。他说:"人类划分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体,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而我认为自己却既不属于任何一国,又不属于任何一地。因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因为我觉得,人类本来就不够强,把自己肢解得零七碎八,岂不荒唐,地球本来就不够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国家,岂非太傻?"所以他说:"我爱故乡,更爱整个的大地。"他反对和憎恶假借"爱国主义"之名占侵略邻国,屠杀无辜这是典型的人类一体论,地球家园沦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的叫嚷甚嚣尘上的时候,发出这种充满理性的呼唤,喊出"你是人,我爱你,我的兄弟!"这样的口号,充分说明了纪伯伦的清醒和良知。
《泪与笑》也是纪伯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次集中展示。在《真伪之间》、《致我的穷朋友》等篇章内,我们可以看到体现他价值观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字眼:"生命"、"自由","良心"、"公正"、"博爱","真理',当然还有纪伯伦神庙里的主神"爱"与"美'。在《展望未来》、《幻想女王》等篇章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他的社会理想,未来世界的蓝图,一那是一个没有贫者、没有"医生"、没有"教士"、没有"律师",人人平等的世界。
《泪与笑》中最优美、最有韵味的抒情散文诗,恐怕当推《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诸篇了。这几昌-作品情思交融,婉约清丽,晶莹剔透,称得上是散文诗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读者喜爱,把它们视作散文诗的"典范"或"标准"亦无不可。这几篇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们十分难得地实现了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自然"这一目标。这篇篇佳作,既显示出真实的外在的"自然",又显露出清淳的内在的"自然",并通过从"自然"中选取的种种意象,将情、理、景融为一体,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实属上乘。
泪与笑(梁遇春)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得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使不笑,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他这句冷语所显露的)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给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得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于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上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铁轮,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寿命,却又不觉得或者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到面前,缠着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也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他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猩猩而心酸,同时害怕地全身打战。此外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官对于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她们结婚席上所呈的干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的微笑”(smiling at grief)说尽此中的苦况。拜伦在他的杰作Don Juan《唐璜》里有二句: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派诗人格雷在他的On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远见依顿学院》里说:
留下也就忘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
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人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漠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㈩ 急求梁遇春的散文赏析 梁遇春的<春雨>
读梁遇春《春雨》 钟磬声 梁遇春是个短命的文学天才,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短短的28年(实为26年,六无公子注),便如同一颗流星,于瞬息间殒灭了,给予我们,这些倾羡他才华横溢的人们,留下了过多的遗憾和伤感。事情就是这样,早慧的诗人许多都是短命的。唐代的王勃、李贺,英国的雪莱、拜伦、济慈,俄国的普希金、叶赛宁、莱蒙托夫,以及与梁同时代的徐志摩、朱湘、刘梦苇等人都是一颗颗瞬息殒灭的流星,人们见到那流星瞬息的璀璨,每惯以无限的惆怅和伤感缅怀。 他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这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在内的《春雨》了,这也是他《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小册子的合集。这十二三万字,是作者用情感、学识和思想酝酿而成的春醪,虽然只是这么一点点,却浓郁得让人心醉。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泪与笑》序)。因为他的生命短暂,所以他并未体验到爱情的滋味,也不可能交往许多朋友,更没有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但是他却写了别人心中有而却未曾道出的体会,使我们于细微之处,得以见他思想的真谛和情感的凝结。在文中,他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朋友,引经据典,而毫不迂腐造作;侃侃而谈,却无琐屑唠叨,是纯粹文学的议论,也属于文人的清谈。在小册子中,我们看到作者是如此热爱生命,赞美人生的,他对待这个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并没有用\"拍案而起\"的态度来批判,而是以一种冷漠而鄙夷的方式揭露。 如,他在\"猫狗\"一文中是这样表述自己对\"狗\"的态度: 我虽然怕它,却万分鄙视它、厌恶它。缠着姨太太脚后跟的哈巴狗是用不着提出的,就说那驰骋森林中的猎狗和守夜拒贼的看门狗罢,见着生客就狺狺着声势逼人,看到主子立即伏贴贴在低声求欢,甚至于把前面两脚拱起来,别的禽兽绝对没有像它这么奴性十足,总脱不了\"走狗\"的气味。西洋人爱狗已经是不对了,他们还有一句俗语\"若使你爱我,请也爱我的狗罢\"(Love me,love my dog.)这真是岂有此理。人没有权利叫朋友这么滥情。 梁遇春短暂的一生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度过的,无论在北大的书斋,还是暨南的课余,或于福州的寓所,他都能够静而忘俗一尘不染地埋头于译著,终日陪伴着自己的中英文书籍度日。看书、译书、写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未能如同时代其他作家们一样,投身于风起云涌的社会实践中去,却在书斋中营造出一个仅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注定了他的写作不仅题材窄小,思想的深度也极其有限,甚至连典故章句也是用西方的多于东方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他对西方文化的熟稔和偏爱,并没有使我们与他文字之间产生任何隔阂,反而使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出许多另一样的情趣,比如: 英国一位诗人说道,我们一生的光阴常消磨在两件事情上面,第一是在学校里学到许多无谓的东西,第二是走出校门后把这些东西设法弃掉。最可惜的就是许多人刚把这些垃圾弃尽,还我海阔天空的时候,却寿终正寝了。(《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 屠格涅夫所深恶的人是那班成功的人,他沉得他们都是很无味的庸人,而那班从娘胎里带来一种一事无成的性格的人们却多少带些诗的情调。(《破晓》) 梁的另外一些文章,写得情意连绵,算得上地道的散文诗,如: 她走了,走出这古城,也许就这样子永远走出我的生命了。她本是我生命源泉的中心里的一朵小花,她的根总是种在我生命的深处,然而此后我也许再也见不到那隐有说不出的哀怨的脸容了。这也可说我的生命的大部分已经从我生命里消逝了。(《她走了》)他的这方面的文章,也算是沾着生命和情感的血泪写成的,引用了法朗士\"当一个人恋爱的日子已经结束,这个人大可不必活在世上\"和高尔基\"若使没有一个人热烈地爱你,你为什么还活在世上呢\"这样比较极端的语言(《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这类散文诗一样的文章有《苦笑》、《坟》、《吻火》、《善言》、《第二度的青春》和《又是一年春草绿》等。有时候,读者或许会感觉出作者有一些\"无病呻吟\",但是如果你能在阅读中时时记住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你会觉得这位青年文人并不是在无病呻吟,而是娓娓道出自己的心声,和你的思想作无声的交流。他的感情如同多情的少女,思想如同英国的绅士,语言风格有些像徐志摩、郁达夫?或者都不像,是他自己的,显得多少有些苍白文弱。 现代文学的文章阵营,有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派,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最富于战斗性和时代气息,另一派是以知堂为代表的小品,文人气息意境自得,再有就是以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梁遇春为代表的一派,以英美文学中的小品为主导,幽默、诙谐、冷静的绅士风度。可以这样讲,看过这三派文章,再加上郁达夫、朱自清等一些大家,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一章就基本了解了。虽然梁遇春在其文中也引用了姜白石的\"人生难得秋前雨\"和陆放翁的\"何处楼台无月明\",但人们觉得不如他引莎士比亚和惠特曼来得自然,更能体现他的风格。当然,若想读到更\"纯正\"的中国散文,不如去捧\"二周\",或者干脆去翻\"文选\"。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的候,命运之神同剌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春醪集》序)。梁遇春总习惯以这种抑郁的情绪感染读者,以至于我怀疑他的一些文字,就是在这种微醉或者半睡的状态下写出的:\"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松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春醪集》序)。 注:《春雨》,梁遇春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