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牧为何写《阿房宫赋》,杜牧想对唐敬宗说什么呢
写到这里,文章就进入了最关键的部分,借古讽今。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描写了阿房宫的华美,便匆匆结束,就算用尽了世上最华丽的辞藻,也只是一篇平庸之文,因为,文中没有投入作者的情感。
而如果仅仅只是就事论事,简单地说上那么几句,分析一下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虽然有一定的思想性,可是,现实意义不大,还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而杜牧的《阿房宫赋》则不是这样,前文对于阿房宫的描写,对于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分析,全都是为了讽谏唐皇勿蹈秦皇覆辙。
为了很自然顺畅地联系到唐皇的身上,杜牧在这里,再次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六国先入手,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之所以会灭亡,不是因为秦国的兵多将广,武器先进,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六国君王不能爱民。
而秦王朝的覆灭呢,其实和六国覆灭的原因,是一样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皇为了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所以,秦皇也和六国的君主一样,并不爱民,他的灭亡,也是必然的,乃是咎由自取。
所以,杜牧才会写下了这篇赋,结合现实,表面上看,是描述秦国因为修建阿房宫而挥霍无度,劳民伤财,最终导致亡国,可是,实际上乃是借秦朝的故事讽唐朝的事情,劝说唐皇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否则必将重蹈覆辙,因此,此篇华翰,可谓意味深远啊。
❷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阿房宫赋》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
❸ 文章为什么要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话
为什么要这么问
❹ 阿房宫赋中杜牧所写与《史记》所记的营造时间,修建目的,修建规模有很大差别,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对当时的执政这提出警告,唐敬宗宝历年间大修宫室,广纳声色。《阿房宫赋》在写作上体现出了赋的文章内容特点,赋的写作手法里多有夸张、排比等。文学色彩较重,而《史记》则重于写实。
❺ 杜牧为什么要写阿房宫赋这首诗
《阿房宫赋》写作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据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实为咸阳宫而非阿房宫,作者以此以示诫人。)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❻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开篇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目的精要的概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句子是
六王毕,四海一
❼ 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体现的哲学原理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句话强调内因作为根本原因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是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是农民起义反抗秦国,最后刘邦这个农民起义把秦灭了,创了汉朝。然而杜牧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把六国灭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国它们自己。打败秦国的也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秦自己。
❽ 关于杜牧写的《阿房宫赋》的一些问题
除了借秦灭来警醒世人,文人笔下对景物的夸张描写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将本是一块浑浊的小水池描写的美仑美奂
❾ 有人认为杜牧作《阿房宫赋》的目的是“指陈病利”,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认识。
杜牧作此赋,笔锋直指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贪好声色,大兴土木,在位三年即为宦官所杀,杜牧希望“后人”即唐朝统治者不要挥霍无度劳民伤财,要爱民,避免重蹈秦朝统治者的覆辙。最后这段议论显示了杜牧直陈病利的勇气和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