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硕士导师介绍
郭惟嘉
1982.07毕业于原山东矿业学院采矿系,1996.12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建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学院党委书记,2004年5月起任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特殊开采、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矿业工程)授权专家、中国煤矿开采损害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653工程”首席专家等。
林东才
山东矿业学院地下采煤专业77级本科毕业,一直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至今。2001年晋升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谭云亮
男,1964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导,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矿事故抢险救援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技学会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煤矿事故抢险调查专家组成员、《采矿安全科学学报》编委等。出版著作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SCI、EI等收录50余篇);完成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70余项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优秀科技奖(金奖)、中国科教发展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第三届“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程卫民
程卫民,男,1966年9月出生,博士(后)、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7年7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兵器与科学专业博士后。
第四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府安全生产专家、山东省应急救援专家、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安全生产专家、第二届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循环经济促进会理事、第五届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尹增德
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副院长。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8年硕士毕业,2007年博士毕业。一直从事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特殊开采及岩体探测、安全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压力监测预报》、研究生《采场与巷道围岩控制》课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6名已经毕业,3名考上博士,1名公务员,3名留校任教,现在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工程硕士7名。参加或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三十多项,其中多项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副主编教材《矿压控制设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3部,出版《薄煤层矿井高产高效》著作1 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教委三等、中国煤炭学会二等、山东省科技厅二等与山东省煤管局一、二、三等科技奖8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20万元以上,目前在研课题4项,经费90万元。
辛嵩
196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2002年获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2006年晋升教授,2001年开始任安全工程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2007年任资环学院院长助理。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山东省安全评价报告评审专家,国家煤矿安全会诊专家,全国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安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采矿工程“泰山学者”团队学术骨干。
2006年以来,年均教学工作量573.6学时,教学效果受到师生好评。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2007年主持申报了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主持完成了山东省教改项目“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体系研究”,参与完成了省级教改项目“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2009年“矿业类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2006年以来,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科研项目11项。其中主持科研项目5项,合同经费234.2万元。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6项;出版著作、统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㈡ 山东科技大学专利申请人变更证明盖什么章
这好像要通过科研处来办理,最后盖学校的章。
㈢ 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是什么
山东科技大学是由“两个源头、汇成一条主线”而来。
一个源头: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迁至安徽省淮南市,更名为淮南煤矿学校。
1958年,淮南煤矿学校升格为淮南矿业学院。
另一个源头:
1956年,成立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矿学校。
1958年,济南煤矿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
汇成一条主线:
1963年,淮南矿业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随后,江西煤矿学院、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和江苏煤矿专科学校相继并入,建立了新的山东煤矿学院。
1971年,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山东煤矿学院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
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
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
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
2001年,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
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㈣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立项是一学期一次吗
正常情况下,科研立项的研究周期是一年。
学年开始的时候,团委会下发通知,征求立项,这个时候如果有好的项目或想法就可以提交申请;各学院初选提交后,由校团委组织专家评选,分成院级立项和校级立项。
校级立项各学院是有规定名额的,由学校出钱资助,评上后一般情况下要严格结题,否则会影响学院下一次立项时校级立项的名额数。
科研立项申请时要写明详细的科研计划,每年十月份会有中期评审,年底结题。
㈤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济南、泰安三地办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
学校设有12个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2个本科专业。有包括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7个,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
学校现有在校生2950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11名,硕士研究生1490名。有教职工2818人,其中专任教师1911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11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另有10名两院院士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泰山学者”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导师125名。
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岩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专业研究院(所)80余个。学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于煤炭科技需求、服务于山东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研上水平,开发上规模,学科上台阶,管理上档次”为指导思想,突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2001年至2006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13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10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1884项,科技经费4584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539 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16 篇,出版著作501部;鉴定科技成果237项,获准专利44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7项。2004-2006年连续三年科研经费过亿元,2006年科研经费13500万元。
校办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资产总额达5000余万元,年经营收入6000余万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30余家,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5个国家的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50项,并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接收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德国、蒙古、巴基斯坦等国留学生。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承办和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
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矿业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㈥ 山东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怎么样
先看一下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本专业毕业生适应面广,既能在高校、研究院(所)胜任有关高分子材料及化工的教学、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工作,又能在工业企业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应用与生产工艺改进等生产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
再看一下该专业隶属我校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成立于1997年,学院成立于2004年。目前学院下设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化学系和材料实验中心。“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微结晶强化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均设在本学院, “材料学”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目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面向社会培养工程硕士。本科招生专业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化学”。现有在校本科生1100余名,研究生60余名。
学院现有教师5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6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部级技术拔尖人才5名。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实验室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拥有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计、自动显微硬度计、多功能真空炉以及等离子表面处理成套装置等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973项目课题、军工86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 项,其中学院金属表面工程团队完成的“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在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环境材料与污染治理新技术、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新能源材料、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等方向,开发出一批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电力、造纸等行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利用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创办了3个材料产学研基地,每年接纳学生实习实验1000余人次。面向市场的科研体系在创造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的学术团队。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培养素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连续7年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奖。在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位居全校前三位,2009年达到100%,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
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和谐发展,本着对学校负责,替家长着想,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构建以师生“双主体”和谐为核心的“学生、学院、家长、社会”全方位德育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学院积极开展“亲情教育”活动,山东电视台在学院建立“天下父母亲情教育基地”,引领学生建树道德、完善人格、激发成才的内在动力,设立“爱心诚信”贷学金,以“无息借贷”的形式资助困难学生,实现“助学”与“助德”并举,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精神;学院高度重视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成立了“材料学院远程亲情教育学校、远程家长学校”,畅通和家长的经常性沟通渠道,架设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学院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企业家讲坛”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使大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社会,做好“学校人”向“社会人”的素质储备;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央视国际、人民网等媒体先后报道和转载了我院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相关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我认为在山东材料学方面位居前列的
欢迎您报考!
科大信息专家
㈦ 请问一下山东科技大学薛庆军教授的最新专利是什么啊,有什么重大成果啊重谢了越详细越好!
你可以登录佰腾专利查询网,输入这位教授的名字来查询他所有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技术。
㈧ 山东科技大学一项发明专利相当于什么论文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