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景泰蓝工艺画的创始人
——比较详细的景泰蓝介绍
景泰蓝,学名“掏丝珐琅”,是将不同色彩的珐琅依附在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溢彩的工艺美术品。
景泰蓝最早传自西方,却由中国匠师不断完善,终于在使中国的景泰蓝成为世界上掏丝珐琅审核的标准。以下是关于景泰蓝的一些小常识:
一、 由国外传入
大约在中国的元朝时,掏丝珐琅就由传教士自中亚传入。
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铸铜等冶金技术及玻璃、琉璃的制作知识,且懂得控制锻烧的温度,具有发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
二、名称的来源与历史传说
景泰蓝传如中国之后,几经中华能工巧匠的改进,从元朝之后,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
传说,景泰为宣德皇帝的儿子,因为宣德很重视铜器的铸造,景泰在幼年时,便耳濡目染,但是,在铸造方面,宣德年间的工艺已经达到了极端,已经无力再发展下去,只好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景泰蓝的创制。
因为,事先就对这种颜色谋图已久,所以,爱之深,也就用之多。所有的御用陈设,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繁多,不可量计。
景泰蓝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却循规蹈矩,难有突破,很难和前两朝媲美。
三、景泰蓝的识别
明代:
大体上来说,明代的景泰蓝的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型略显厚重,一般为仿古造型。凡是明代的制品,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大绿色更是比别色更为透亮。
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铀多为天然矿物质,色彩深沉而逼真,红象宝石红,绿象松石绿。此时的丝扭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铀上多有砂眼。
清代:
清代的工艺,比明代的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铀也比明代要鲜艳,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
民国:
民国时期的整体工艺明显不如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粗,这时候,只有“老天利”、“德兴成”的景泰蓝,工艺好,制作细。造型多为仿古铜器,或者仿造乾隆年间。都已经是刻款了。
伪品: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朝乾隆年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主要用珐琅为原料,而伪造者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
主要伪造的方法有:先制成铜胎,然后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然后将普通的颜料研碎后,填入烁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菱磨掉。
② 景泰蓝的发明人
明景泰皇帝
③ 景泰蓝名字的由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名称多解释为在景泰年间,由于景泰皇帝酷爱景泰蓝,而且其制造工艺日趋成熟,渐渐达到了一个时期的巅峰,因此诞生了很多的景泰蓝精品,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工艺特色的珐琅艺术,因此景泰年间的珐琅非常的出名,这也是景泰蓝这个名称由来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景泰年间珐琅的品种也日渐丰富,除了盒、盆、碗、花瓶等日用品以外,还有花觚、鼎、尊等大的摆件;装饰图案更是多姿多彩的人物、花鸟、动物、果实、风景等。
景泰蓝(景泰蓝全面介绍)是一种集美术,金属,石料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诞生于我国元末明初,是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传入我国后,与我国青铜、玻璃、釉料、陶瓷、掐焊丝镶嵌、金银器等多门技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我国历代聪明智慧的工匠手中培养出来的新的艺术骄子—高级金属手工艺品,而景泰蓝名字的由来却并不是在元末明初就定下来的。
景泰蓝本名又叫铜胎掐丝珐琅,学名叫做金属胎起线珐琅制品,传入中国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格古要论~窑器论》。明末清初的文献中有“景泰御前珐琅”的称谓《天府广记》。清康熙十年(1680年),清宫造办处设立“珐琅作”。雍正乾隆时期,《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内,称金属胎起丝珐琅为“铜胎掐丝珐琅”。清宫物品入库时栓系的黄色签条上,亦称做“铜胎掐丝珐琅”。由此可见,铜胎掐丝珐琅这一称谓在清代已普遍流行。这个名称概括地反映了该项工艺的基本特征,比较科学,故为学术界所接受。
铜胎掐丝珐琅还有个叫得很响的名字--“景泰蓝”。景泰蓝这个名字并不是元朝或是明朝出现的,虽然他以景泰做名,其实景泰蓝这个名字却是在清朝雍正时期才第一次被使用的: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作仿古样款掐丝珐琅一件、宝瓶一件、罐—件,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先画样呈览,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记录。
④ “景泰蓝”得名于( )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得名于明朝景泰蓝年间,且以蓝釉为其特点。
清乾隆年间,景泰蓝木品的花色、品种增多,除大量制作祭器外,还制有围屏、屏风、桌椅、绣墩、枕头、鼻烟壶等用具和陈设品。由于制作技木的提高与设备上的逐渐完善,不但能制作极小的精致器物,还能制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蓝工艺品在国际市场渐负盛名,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建立后,景泰蓝行业逐浙扩大,技艺精湛的工人和设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产值提高了好几百倍,品种规格达1000多种。近年来又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的生产,还恢复了过去认为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统产品。用景泰蓝形式仿制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银错豆"、"凤头扁壶"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龙凤、狮子、缠枝莲等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实主义题材的"钢花瓶"、"咏梅盘"、"礼花盆"、"首都八景"等产品不断涌现,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今天,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畅销世界五大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⑤ 景泰蓝的历史
景泰蓝历经五个发展时期,即启蒙时期(唐至元),诞生与发展时期(元末明初),初盛时期(明),中盛时期(清),强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工艺师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着灿烂的景泰蓝文化。他们先是铸造,继而发展为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钢铲填充各色釉料,用炉火将釉烧结在焊好丝的铜胎上,用脚踏带动轮轴转动并手持沙石木炭磨光。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家享用,他是权利的象征、地位的代表,在昔日的皇家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行宫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一件古代景泰蓝和今天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现在的质量标准来看,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制品在丝工、蓝工、磨工以及外观、润色,配件,砂眼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都比古代有明显的改善。今天的景泰蓝仍是手工操作,上下大小工序达百余道。
总体看,明代胎体铸胎显厚重,造型以仿古(其它工艺造型)为主。所用釉料均为天然矿物质料,并从西亚进口“蓝中透紫”的钴蓝釉料与国产的“蓝中透绿”钴蓝釉料并用,色彩深沉、逼真而新奇。此时的丝比较粗,鎏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尤其是丝的附近。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比明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胎略薄,掐丝较细,釉料也比明代鲜艳,并且品种增加许多。砂眼明显减少。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期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现代景泰蓝工艺今非昔比,造型多样,品种繁多,工艺精堪,加之工艺大师们的亲力亲为,竭力创新,主要表现在①在历史的基础上塑造新奇器形。②设计前所未有的题材内容和色彩。③挖掘传统文化,以现代人的人文思维和审美意趣重新打造、再现,产生“质”的飞跃。④广泛与姊妹艺术融合,发挥景泰蓝最大的潜质。⑤充分利用珍贵的材料,结合其工艺特点,以提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⑥工艺的精湛,是工艺品最值得收藏的一面,利用高技能、高水准,将工艺做到极善尽美。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⑥ 景泰蓝有多少年历史了
2000多年。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瓷器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瓷器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瓷器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⑦ 景泰蓝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一说景泰蓝在元朝时期由阿拉伯国家传入。
一说景泰蓝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吗,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剑,剑柄上就镶嵌有珐琅釉料。
⑧ 被誉为中国景泰蓝之父的是哪位大师
被誉为中国景泰蓝之父的是丁明鸿。
丁明鸿,生于1962年,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设计艺术学院。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景泰蓝工艺品设计师之一。丁明鸿大师声名远播海内外,是新中国第一批定向培养的景泰蓝专业设计人才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以及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大师等亲授下专心研究景泰蓝工艺技术和设计开发,深得大师真传。从业33年来复活多种失传百年的景泰蓝绝技,秉承“跟随时代、贴近生活、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丁明鸿多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被评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善于把景泰蓝的掐丝工艺和工笔画的线描技艺有效结合起来,作品能以形写神并富有生命力。特别是在色彩运用上,他力求作品的整体色调和美感,被誉为“中国景泰蓝色彩之父”。
⑨ 景泰蓝和景泰蓝的历史和现状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和现状: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清朝晚期,珐琅(景泰蓝)制品虽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之景象,但这种形势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1911~1933年,景泰蓝行业基本上处于徘徊发展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泰蓝艺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充实,有效的提高了从业队伍的综合素质。20世纪90年代末期,掐丝工序实用工人自行研制的制地儿机器和鳔丝机,一些平时用量较大且规格化的丝工也部分实现了半机器化,2003年开始,北京市珐琅厂通过技术改造用上了即环保、又节省能源的天然气进行烧焊活。解决了历史上“十蓝九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老大难问题。直至近代,景泰蓝真正走进了市场,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品,泰和坊景泰蓝中国景泰蓝行业私人定制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