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包括思维规律吗
物质规律不可创造消灭,思维规律可以,思维方式也叫思维模式,当模式固化成为思维定式,叫思维规律。
从意识的分类来讲,人有意识、身识、心识,其中意识、身识可以改变,心识不变。
当然意识最容易改变,身识很难,而心识相当于树根,树挪死,所以不可变。
2. 解释下面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物质的单纯组成成分(由于物质是由它们构成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原子
有些物质是由单纯的原子构成的,比如氢气,氧气,铁,铜等
有些物质是由不同原子相互结合成分子构成的,比如水 是H2O,NaCl,这些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是有原子结合成的分子构成的细胞构成的,比如单细胞生物,他们有水,RNA分子,DNA分子,糖分子,蛋白质分子等等所有这些分子都是原子构成的,而这些分子相互结合有变成了有机体,这个有机个体就是一个单体。
有些物质是由一个个有机单体相互组合构成的,比如多细胞生物,他是有一个个单个的细胞相互之间左右,通过神经网络,通过消化系统,通过骨骼结构支撑,肌肉伸缩等
但是无论以上的这些物质(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等等)构成的基本微粒都是原子,原子是不会消失不会增加的。它只能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
希望你能理解。这些应该是物理和化学内容的结合。高中的一些概念
3. 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同样联系是客观的。为何可以创造联系
请注意,你错误的把“客观的事物”理解为了“不可创造”。
规律之所以不可创造是因为规律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而联系仅仅是一种普通观点,和前面说的“规律”意思不同,这个联系的观点中包括了人为制造的层面。所以,联系除了泛指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包括人为创造出来的联系。
谈论创造,关键要看允不允许人为的参与,不要望文生义和随意构建名词之间的联系,哲学对于名词的具体含义要求很严格。
4. 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该怎么解释
这是指质量守恒定律。质量无论怎么被打碎,总的质量不会减少。物体不专会无中生有,而是由碎属片甚至是粒子质量组成的。 这个命题更准确的说法是质能守恒。即质量会转化为能量,看似物质消失了,但能量也是物质的一个量度,所以还是没有变化。
5. “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是在哪个范围内
在大自然界内。物质不灭定律是指物质的原子属性不变不灭,但它的物理属性却在不断变化,皆在毁灭再毁灭,生成再生成中。
6. 为什么说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物理中物质构成的最基本粒子。
7.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运动,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普遍的运动生灭着万事万物。没有不运动的物件,也没有能离开物件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能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
哲学上,运动的定义:物在时空中的线性迁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
8. 政治辨析题: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因而也是不变的。
答:①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利用和认识规律。
②但不能由此认为规律是不变的。因为,规律是由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与一定的条件联系着,只要事物的性质没有变化和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起作用。如果事物的性质起了变化,与之联系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也就不存在了,可见,规律本身的变化和人们改变消灭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