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吕氏的历史名人
吕氏名人还是很多,例如:
吕不韦:从豪商到佩秦国相印的执政,一生经历堪称传奇。
吕布:三国名将。
吕端:宋初名相,留下了“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吕蒙正:北宋名相,寒窑苦读,一朝登第的励志故事为吕氏后裔传颂不已。他的儿子吕公著和侄子吕夷简也先后为相。
吕文德:南宋将领,襄阳保卫战的实际领导者,被金庸的小说黑得够狠。
吕留良:清朝有气节的知名学者。
㈡ 吕姓的来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以后,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史称吕錡琦,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三大主流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 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十九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㈢ 吕的来历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
(3)吕氏发明的扩展阅读:
相关介绍: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位。
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
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㈣ “吕”的来历是什么
榜眼
姓氏:吕
祖宗:大岳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
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㈤ 姓氏"吕"的起源是什么
源自姜姓,炎帝的后裔伯夷曾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建立吕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其后裔有两支,一为姜太公吕尚,辅佐了武王克殷,封于齐国,后裔或以吕为氏。另一支为东吕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东吕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姓。
源自姬姓,晋国大夫魏武子之子魏锜被封于“吕”,后裔称为吕氏。
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为北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代北地区叱丘氏汉化之后所改。
(5)吕氏发明的扩展阅读:
历史人物
吕伯夷:虞夏,吕姓始祖
吕尚:周朝,齐国始祖
吕不韦:战国,秦国丞相
吕雉:西汉,汉高祖皇后
吕布:东汉,汉末年名将
吕蒙:东汉,汉末年部将
吕岱:三国,东吴大司马
吕光:晋朝,后凉国始祖
吕洞宾:唐朝,吕姓仙祖
吕蒙正:北宋,宰相
吕祖谦:南宋,理学家
吕留良:清朝,思想家
㈥ 吕姓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吕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
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
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
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
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
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
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
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
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
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
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是台湾的第二十九个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支。吕姓,始于清康熙煌二十三年
(公元1684年)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莺歌镇,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氏源
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次为嘉义县。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
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
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
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
氏春秋》。
吕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
吴下阿蒙"。
㈦ 吕氏的来源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㈧ 吕氏的图腾是什么
吕,本义的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图腾, 是炎帝族支发明宫室型会堂的氏族的族称,吕由两个“口”组成,代表宫殿基址的平面图,上面的凤鸟代表炎帝氏大阳火鸟图腾。始祖伯夷父裔太岳分支。
㈨ 吕姓起源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㈩ 吕姓起源于哪里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齐太公吕尚。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和亲族就被舜分封到现河南省南阳附近,组成了一个强域不过七十里地的候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候。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候国。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公元前553年东吕国被蔡景公灭国。公元前391年齐国被田氏所篡失国,齐宣公积一部分子孙流亡他国,就以祖上的封国名作氏。
2、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