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们如何发明响尾蛇导弹
因为人们发现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具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知周围敌人(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响尾蛇的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厘米那么长。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
响尾蛇导弹原理差不多它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接收喷气式飞机机尾喷管发出的波长为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引导导弹从飞机尾部进行攻击,它只需接收到热源的存在和方位,并不要形成目标的热象图。
㈡ 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所发明的响尾蛇导弹
人类受响尾蛇的眼睛启发发明了响尾蛇导弹,具体如下:
因为人发现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具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知周围敌人(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响尾蛇的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厘米那么长。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响尾蛇导弹原理与之类似。它是利用硫化铅作红外敏感元件,接收喷气式飞机机尾喷管发出的波长为1—3微米的红外辐射流,引导导弹从飞机尾部进行攻击,它只需接收到热源的存在和方位,并不要形成目标的热象图。
㈢ “响尾蛇”导弹的来历是什么
5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始装备“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那之后,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真正成了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响尾蛇”家族。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㈣ 写从响尾蛇发明响尾蛇导弹的过程350字
在茂密的森林中,响尾蛇能轻而易举的发现猎物,无论多么小的虫子,响尾蛇也能将它捕捉到。难道响尾蛇的眼睛特别敏锐,能看见所有的猎物吗?
蛇和所有温血动物一样,体温都是相对恒定的。温血动物的辐射热其实是一种红外线,它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但是有显着的热效应。在眼睛与鼻孔之间有一个凹窝叫颊窝,就具有极灵敏的红外线感受作用。根据离热源越近所接收到辐射热越多的原理,响尾蛇就能准确地测知辐射热源的方位。
将一条蒙住双眼的响尾蛇放在两只灯泡的下面,灯泡不亮时,响尾蛇毫无反应,显得很安静。当开亮灯泡时,热量到达颊窝,窝内的空气膨胀,颊窝膜两侧温度就不同,神经末梢便兴奋,刺激神经细胞,产生脉冲,传给脑中枢,脑中枢便发出攻击猎物的命令。响尾蛇立即昂首张口朝着灯泡的方向,显得异常兴奋。它的颊窝能感受到哪怕只有千分之一度的温度的升高,并在三十毫秒内作出反应。两次实验证明,响尾蛇是用颊窝来感知身旁的热量的。
那又是谁最先把这些运用到导弹里的呢?原来是导弹专家博格纳,他受到眼睛退化了的响尾蛇利用热敏感器官扑食小动物的启示,在导弹的头部安装了一个类似响尾蛇颊窝的红外线装置,结合现代科技,发明了空对空的响尾蛇导弹,它可以追踪敌机发动机散发热和喷出废气时所发出的红外线而准确地击中敌机。
㈤ 为什么要发明响尾蛇导弹
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蛇叫响尾蛇,它有一种红外线的眼睛,人类通过这种蛇的眼睛,研制出一种有着响尾蛇一样眼睛的导弹,它的名字叫响尾蛇导弹,因为人类是仿照响尾蛇眼睛制造出来的,所以命名为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导弹能和响尾蛇一样,能用"热眼"准确无误的跟踪敌人,直至把敌人摧毁.因为响尾蛇的"热眼"是根据敌人的温度来判断敌人的位置,飞机,战舰,坦克等这些东西,响尾蛇导弹都能准确无误的命中.法国研制的机动式低空近程全天候地空导弹.主要用于对付低空,超低空战斗机,武装直升机,以保卫机场,港口要地,也可用于对付巡航导弹.导弹长2.94米 ,弹径0.156米,弹重84.5千克,发射筒长3.02米.战斗部采用破片聚焦型,总重13.9千克,杀伤半径6~8米.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作战半径500~8500米,作战高度50~3000米.导弹具有半越野机动能力.
㈥ 响尾蛇导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对目标实施打击
“响尾蛇”AIM—9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如同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一样。美国“响尾蛇”系列共有12型,早期的“响尾蛇”性能低下,如越南战争中发射100枚,只命中10枚,一次还敌我不分地打下了自己的飞机。AIM—9L属系列中的第三代,被称为“超级响尾蛇”,1977年生产,弹长2.87米,直径127毫米,速度M2.5,最大射程18530米,可全方位攻击目标,最善于近距格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射后不用管”。据不完全统计报导,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它击落的飞机有200多架。该弹于1983年停产,被更先进的导弹取代。
结构性能
“响尾蛇”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弹品质对不同型号差别很大,B型最小,为75千克,D型最大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头攻击不大于12千米,尾追攻击约7千米。
“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系列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即AIM-9M系列。该系列弹长2.94米,弹径0.156米,弹重85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倍音速,战斗部重13.9公斤,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15公里,单发杀伤力概率为50%~70%,作战反应时间6~10s,火力转移时间4s,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探测距离和灵敏度有很大提高,选用镭射引信,提高了炸点精确度,既具有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又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被多国部队大量装备。
“响尾蛇”的弱点
“响尾蛇”虽然凭藉着自身的优势,在空对空导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响尾蛇”也由其自身的弱点。在空战中,战机倘若不能全方位地对目标进行攻击,那么它的尾后便会受到威胁。在全方位攻击方面,俄罗斯的AA-11“箭手”近程空对空导弹因具有“后射”能力而领先于“响尾蛇”。为了保住空战优势,美空军决定开发具有偏离轴线性能的格斗导弹,改进“响尾蛇”。第4代“响尾蛇”AIM-9X在新世纪之初问世。
AIM-9X采用先进的自动驾驶仪飞行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机动控制能力。AIM-9X弹身细长,达3米,弹径0.127米,重85公斤。只有4个很小的矩形尾翼,空气阻力几乎减少了一半,马赫数超过3,速度更快。AIM-9X采用的新一代红外线导引头,具有在晴空下更高的目标辨识能力,能清楚分辨是人工热源还是自然热源。AIM-9X在飞向目标过程中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它已具有很好的偏离轴线射击能力,就是说不单会直线攻击,还能选择不同角度甚至向后方向攻击。因此,飞行员能选择更佳机会攻击目标。以前各个型号的“响尾蛇”只能在20度角的范围内寻找目标,而AIM-9X可以在90度角的范围内寻找目标,能防御敌机从尾后偷袭。
美军方称,美军现役的F-15C、F-16C、F/A-22和F/A-18C/D/E/F系列战机都要装设LAU-12X或LAU-7发射架。飞行员配发与AIM-9X“响尾蛇”导弹配套的头盔,以具备发射AIM-9X“响尾蛇”导弹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可使飞行员获得空战优势,也使飞行员的战斗能力有“质的飞跃”。AIM-9X是目前美军拥有的惟一一种可与俄罗斯AA-11“箭手”相较量的近程格斗的空对空导弹。它在不久前完成了靶机测试,开始批量生产并服役,已经装备驻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基地的美空军第8航空队第12和第19战斗机中队。美空军计划采购5100枚AIM-9X,美海军计划采购5000枚AIM-9X。
空对空导弹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响尾蛇”作为空对空导弹的典型代表已经迎来了第四代,它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㈦ 人们是如何通过响尾蛇的眼睛发明了响尾蛇导弹
大多冷血动物都是通过冷热感知的,每种生物的热量是不同的,响尾蛇就是通过热量的变化来确定捕杀猎物的,响尾蛇导弹就是追踪热源的空空导弹,每架飞机(尤其是喷气的战机)都会产生热量,就会被追踪
㈧ 响尾蛇导弹的原理是什么
响尾蛇”AIM—9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如同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一样。美国“响尾蛇”系列共有12型,早期的“响尾蛇”性能低下,如越南战争中发射100枚,只命中10枚,一次还敌我不分地打下了自己的飞机。AIM—9L属系列中的第三代,被称为“超级响尾蛇”,1977年生产,弹长2.87米,直径127毫米,速度M2.5,最大射程18530米,可全方位攻击目标,最善于近距格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射后不用管”。据不完全统计报导,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它击落的飞机有200多架。该弹于1983年停产,被更先进的导弹取代。
结构性能
“响尾蛇”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弹品质对不同型号差别很大,B型最小,为75千克,D型最大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头攻击不大于12千米,尾追攻击约7千米。
“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系列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即AIM-9M系列。该系列弹长2.94米,弹径0.156米,弹重85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倍音速,战斗部重13.9公斤,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15公里,单发杀伤力概率为50%~70%,作战反应时间6~10s,火力转移时间4s,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探测距离和灵敏度有很大提高,选用镭射引信,提高了炸点精确度,既具有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又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被多国部队大量装备。
“响尾蛇”的弱点
“响尾蛇”虽然凭藉着自身的优势,在空对空导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响尾蛇”也由其自身的弱点。在空战中,战机倘若不能全方位地对目标进行攻击,那么它的尾后便会受到威胁。在全方位攻击方面,俄罗斯的AA-11“箭手”近程空对空导弹因具有“后射”能力而领先于“响尾蛇”。为了保住空战优势,美空军决定开发具有偏离轴线性能的格斗导弹,改进“响尾蛇”。第4代“响尾蛇”AIM-9X在新世纪之初问世。
AIM-9X采用先进的自动驾驶仪飞行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机动控制能力。AIM-9X弹身细长,达3米,弹径0.127米,重85公斤。只有4个很小的矩形尾翼,空气阻力几乎减少了一半,马赫数超过3,速度更快。AIM-9X采用的新一代红外线导引头,具有在晴空下更高的目标辨识能力,能清楚分辨是人工热源还是自然热源。AIM-9X在飞向目标过程中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它已具有很好的偏离轴线射击能力,就是说不单会直线攻击,还能选择不同角度甚至向后方向攻击。因此,飞行员能选择更佳机会攻击目标。以前各个型号的“响尾蛇”只能在20度角的范围内寻找目标,而AIM-9X可以在90度角的范围内寻找目标,能防御敌机从尾后偷袭。
美军方称,美军现役的F-15C、F-16C、F/A-22和F/A-18C/D/E/F系列战机都要装设LAU-12X或LAU-7发射架。飞行员配发与AIM-9X“响尾蛇”导弹配套的头盔,以具备发射AIM-9X“响尾蛇”导弹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可使飞行员获得空战优势,也使飞行员的战斗能力有“质的飞跃”。AIM-9X是目前美军拥有的惟一一种可与俄罗斯AA-11“箭手”相较量的近程格斗的空对空导弹。它在不久前完成了靶机测试,开始批量生产并服役,已经装备驻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基地的美空军第8航空队第12和第19战斗机中队。美空军计划采购5100枚AIM-9X,美海军计划采购5000枚AIM-9X。
空对空导弹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响尾蛇”作为空对空导弹的典型代表已经迎来了第四代,它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㈨ “响尾蛇”导弹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
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响尾蛇”导弹问世之后,为了适应新的作战对象,虽然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多数“响尾蛇”仍然是采用红外制导来追逐目标的。只不过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盯咬”有热辐射目标的本领越来越高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