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能"撬"起中国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哪几个
国庆抽空拜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受颇深.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就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应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即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无视教学规律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作法必须改变.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生动活泼地发展. 2、让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是看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首要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 合作性学习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不是四个人简单的作样子.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思辩性,讨论时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讨论后要进行每组间的组际交流.不要把一看就会,一找就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如果把真正能表现学生不同见解的问题拿来讨论,那讨论后的学生回答将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统一认识,这样的讨论才真正有意义.但这样的讨论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了解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完成. 4、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课堂上,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实际.对于疑难问题,只找举手同学答对就完事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到其他层次的学生,给中等或低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让大家帮助分析、解决.这样,才能是真正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不仅全体都学习,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学会. 5、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天才的想象家. 所说的创造性学习,应该是在课堂上,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的结果.只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作出预定答案的,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局限于课本内知识的,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象家.就看我们的老师能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启发学生,并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就看教师能否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谁做到了这一点,谁的课堂就将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那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更将是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的一代优秀人才. 教为了不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心系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⑵ 冯恩洪的个人荣誉
曾先后六次获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曾将他的教育改革事迹以23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
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图书目录
主题1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主题2 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二、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主题3 育人的第三课堂-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一、建设隐性的第三课堂
二、建设积极的第三课堂
三、正确认识小环境和大环境
四、多元起点建设第三课堂
主题4 为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实效德育
一、德育需要改进也需要加强
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主题5 特长和选择-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一、合格+特长
二、规范+选择
主题6 享受讲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一、热爱讲台,享受讲台
二、热爱讲台是一种职业标准
三、珍惜讲台,才能够热爱讲台
主题7 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一、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
二、积累经验,学会反思
三、学会合作,实现双赢
四、做复合型的老师
主题8 优化学校文化-文化是发展的保障
一、一流的单位出标准
二、实现全员全程过程最优化
三、文化的价值在于执行
主题9 来自媒体的声音
跨世纪教育工程-建平中学整体改革巡礼
探索者的新里程-记上海市“模范班主任”冯恩洪
合格加特长 规范加选择
中国,呼唤明天的教育-上海建平中学教育改革纪实
一个深刻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开拓者-访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
文化铸精魂 激情满校园-上海市建平中学课程改革之路
⑷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专家简介
冯恩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冯恩洪先生194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
他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
曾先后六次获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曾将他的教育改革事迹以23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
⑸ 考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哪些书
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书目
一、基础篇(30本)
(一)教育类:
1、《学记》
2、《论语》
3、《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
4、《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
5、《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
6、《外国教育史》戴本博
7、《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8、《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意大利)
9、《爱弥尔》(法国)卢梭
10、《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1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
12、《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默尔
13、《家庭作业的迷思》(美国)艾尔菲·科恩
14、《什么是教育》德国/雅斯贝尔斯著
15、《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16、《论教育》(美国)爱因斯坦
17、《教育常识》李政涛
18、《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
1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 爱恩·格莱格瑞 尼克·麦克基恩
20、《周国平论教育》周国平
21、《做一个有策略的教师》孙志毅
22、《家庭教育》陈鹤琴
23、《爱的教育》亚米契斯,夏丏尊译
(二)人文类:
24、《推开哲学的门》傅佩荣
25、《窗边的小豆豆》(日本)黑柳彻子
26、《谈美》朱光潜
27、《世说新语》刘义庆
28、《红楼梦》曹雪芹
29、《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30、《追风筝的人》(美国)卡勒德·胡赛尼
二、拓展篇(70本)
(一)教育类:
1、《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2、《童年的消逝》:(美)波兹曼
3、《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4、《收获幸福的教育》(美国)瑞克•波斯纳
5、《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6、《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阿德勒
7、《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
8、《吓人的国粹教育》柏杨
9、《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10、《学生第一》李希贵
11、《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12、《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著,皮连生主译
13、《夏山学校》(英国)A•S•尼尔
14、《学校在窗外》黄武雄
15、《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李新玲
16、《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李雅卿
17、《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国)雷夫•艾斯奎斯
18、《不跪着教书》吴 非
19、《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20、《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平
21、《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夏雪梅
22、《光有爱还不够》【法】克洛德•阿尔莫
23、《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刘波
24、《了解你的学生》(美)威廉•格拉瑟
25、《教书,不简单》曾纪洲
26、《冬去春又来》铁皮鼓
27、《教师的境界与教育》陶志琼
28、《做整个的校长》祝卫国
29、《名校和名校长的诞生》陈华
30、《帕夫雷什中学》(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31、《三问分数》丛立新,黄华
32、《让教师期待星期一》(美国)戴安•霍吉斯
33、《老师的谎言》(美)洛温,马万利译
34、《移动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5、《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6、《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
37、《教育诗》(苏)马卡连柯
38、《向孩子学习》孙云晓
39、《孩子们!你好!》(苏)阿莫纳什维利
40、《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41、《不做教书匠》管建刚
4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
43、《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
44、《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
45、《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
46、《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刘新科等
47、《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主编
48、《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刘铁芳
49、《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二)人文类:
50、《孟子》
5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52、《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53、《国学的天空》傅佩荣
54、《顾随诗词讲记》顾随
55、《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李家同
56、《本能的缪斯》(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
57、《陶行知传》周毅,向明
58、《布鲁克林有棵树》(美)史密斯
59、《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
60、《理想国》柏拉图
61、《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台湾)
62、《我的阅读观》朱永新
63、《过去的教师 》商友敬
64、《蒋勋说红楼梦》蒋勋
65、《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鲍鹏山
66、《飞吧,乔舒亚》(英国)克里斯托弗·福斯特
67、《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68、《苏东坡传》林语堂
69、《教师阅读地图》魏智渊
70、《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⑹ 冯恩洪提出的合适的教育主要包括哪3项
冯恩洪是一个婴幼儿,
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博士
和教育学博士后研究型
学者,他的合适的教育
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合适的才是最合理的;
②合适的才是最有生命力
的和长期存活的;
③合适的才是最有发展
潜力的和容易推广的。
⑺ 《建设中国好课堂 为大国教育奠基》冯恩洪观后感
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石。
⑻ 教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读后感
国庆抽空拜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受颇深。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就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应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即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无视教学规律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作法必须改变。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生动活泼地发展。 2、让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是看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首要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 合作性学习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不是四个人简单的作样子。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思辩性,讨论时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讨论后要进行每组间的组际交流。不要把一看就会,一找就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如果把真正能表现学生不同见解的问题拿来讨论,那讨论后的学生回答将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统一认识,这样的讨论才真正有意义。但这样的讨论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了解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完成。 4、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课堂上,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实际。对于疑难问题,只找举手同学答对就完事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到其他层次的学生,给中等或低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让大家帮助分析、解决。这样,才能是真正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不仅全体都学习,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学会。 5、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天才的想象家。 所说的创造性学习,应该是在课堂上,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的结果。只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作出预定答案的,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局限于课本内知识的,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象家。就看我们的老师能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启发学生,并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就看教师能否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谁做到了这一点,谁的课堂就将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那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更将是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的一代优秀人才。 教为了不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心系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