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林字的来历
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林字的解释
1、本义,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如:
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
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
林麓(森林与山脚);
林泉(林木与泉石);
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2、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如: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3、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如: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
林府(事物众多之处);
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4、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5、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6、众多的样子。
如: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又如:
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
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7、姓氏。
『贰』 林字的由来和意义
林,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造字本义是:名词,成片丛生的树木。
一、释义
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
2、林业:农、林、牧、副、渔。
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二、说文解字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译:林,平坦地面上有丛生的树木叫作“林”。字形采用两个“木”会义。所有与林相关的字,都采用“林”作边旁。
三、汉字字源
常用词组
一、树林 [shù lín]
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二、林地 [lín dì]
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指生长森林和用来发展林业的土地。
三、林场 [lín chǎng]
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等工作的单位。
四、翰林 [hàn lín]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五、林檎 [lín qín]
也叫沙果、花红。落叶小乔木。果实近球形,似苹果而小。
『叁』 “林”字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一、林字的由来:林字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二、林字的意义:成片的树木或竹子。
三、林拼音:lín,注音:ㄌ一ㄣˊ,部首:木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8画,五笔:SSY
仓颉:DD,郑码:FFVV,四角:44990,结构:左右,电码:2651,区位:3354,叠字:二叠字
拆字:两个木,统一码:6797,笔顺:一丨ノ丶一丨ノ丶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林地[lín dì]
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指生长森林和用来发展林业的土地。
2.树林[shù lín]
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3.林场[lín chǎng]
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等工作的单位。
4.山林[shān lín]
有山有树林的地方。
5.林网[lín wǎng]
指纵横交错,像网一样的林带。
6.艺林[yì lín]
图书典籍荟萃的地方。
7.护林[hù lín]
保护森林:~防火。
『肆』 汉字林的来历
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林字的解释 本义,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林字本是树林之义,其来源相传也与树林有关。据谱籍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有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职。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不是忠的表现;因为怕死不敢说话,也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事情,作为人臣则应尽职。”由于他抱定了这一想法,后来便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恶噩传到比干家中,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周武王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一句话,林氏子孙乃比干王叔的后代!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伍』 林字的由来故事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
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
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比干子坚后思及树林之庇护之恩,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 算起来,比干当为黄帝32代玄孙,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
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
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
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
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淫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
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
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
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
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庙文官处工作,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
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领导人、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
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陆』 关于琳字的来历故事
读音
lín
基本信息
笔画数:12
部首:王字旁
笔顺编号:11211234123
郑码:CFF,U:7433,GBK:C1D5
五笔:GSS
区位码:3353
四角号码: 14190
五行属性:木
释义
琳〈名〉
[lín ㄌㄧㄣˊ]
解释:
1、美玉。青碧色的玉、玉石发出的声音。
“琳,美玉也。”——东汉·许慎《说文》
“琳,玉也。”——《尔雅》
“琳珉昆吾。”——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注:“玉也。
" 厥贡惟救琳琅玕。"——《书·禹贡》。郑注:“琳,美石也。
"球、琳,皆玉名。”——《孔传》
“玫瑰碧琳,珊瑚丛生。”——西汉·司马相如 《上林赋》
“球琳重锦,充於府库。”——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2、青色玉 。如:琳函(青碧色的玉制封套);琳宫梵宇(道观;佛寺);琳宇(神仙的居所。后用为道观的美称)。
3、常用作人名,寓意美好无暇。
示例
1、琳琅(línláng)
[beautiful jade;gem]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贵的东西。
2、琳琅满目(línláng-mǎnmù)
[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be a feast for the eyes]
满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东西,出色的诗文,有用的人才很多、商店里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3、琳珉(美玉名);琳华(仙界的花);琳札(珍贵的书札);琳珪(美玉);琳球(指美玉);琳与(美玉)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琳·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8
〔古文〕玪《唐韵》力寻切《集韵》犂针切《正韵》犂沈切,音林。《说文》美玉也。《广韵》玉名。《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传》球,琳,皆玉名。《前汉·司马相如传》琳珉昆吾。《师古注》琳,玉也。又人名。《史记·高祖功臣年表》蓼侯孔臧子琳位至诸吏。又国名。《洞冥记》琴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
说文解字
《卷一》《玉部》·琳
美玉也。从玉林声。力寻切〖注〗玪,古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美玉也。高注淮南、王注楚辞、李孙郭注尔雅皆曰。琳、美玉名。某氏注尙书曰。琳、玉名。从王。林声。力寻切。七部。
『柒』 林字的来历是什么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基本解释:
1、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2、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
3、姓。林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