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元代创造了我们国防

元代创造了我们国防

发布时间:2021-08-14 12:36:39

1. 元朝有哪些国防措施

公元1271年,由蒙古贵族统治者忽必烈(按:即元世祖)在南进灭宋的过程中建立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蒙古族在唐朝时期被称为“蒙兀室韦”,生活在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东南一带。约在公元8世纪以后开始西迁,进至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今蒙古国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游牧,后来先后臣服于辽国和金国。在11~12世纪,蒙古族人还是分散在大草原上以氏族血缘关系聚集的若干大小部落。其牛有蒙古部、克列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刺部、乃蛮部、翁吉剌部、汪古部等。这些部落也被称为“鞑靼”,这是因为塔塔儿部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就取其谐音“鞑靼”,作为蒙古各部的共同称呼。这些部落的人,都过着游牧生活,又兼营狩猎,从小就生长在马鞍马之间,以弓箭骑射见长。后来到了蒙古部统一了这些部落之后,“蒙古”一名就成了统称。

元朝疆域广大,其领土东北至鄂尔库次克海,北至西伯利亚大部,西至新疆,西南至西藏、云南,南至印度河流域,东至于海,横跨欧亚两洲。这就是《元史)记载的“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至辽左,南越海表”的元朝版图,较之汉、唐盛世的疆域还要辽阔。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务。在地方设行省,并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西藏等,统归于中央政府,还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将西沙、南沙群岛隶于湖广行省,重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蒙古部孛儿斤氏贵族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在长期的部落战争中,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各个击破,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他搜罗将才,严格训练本部兵马,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公元1194年,他借金朝进攻塔塔儿部之机,乘机出兵,一举打败塔塔儿部。以后又与克烈部的王罕合军击败札木合。公元1203年,铁木真与王罕决裂,大战于土拉河(今蒙古国布尔根省东边境上),王罕败亡。至此,铁木真战胜了克烈部这个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创造了统一蒙古的条件。公元1204年,铁木真又削平了乃蛮部。经过长期征战,1206年,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铁木真作为各部的共主,在斡难河河滩召开的各部首领会议上,被推选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按:“成吉思”是强大、巩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的意思)。

2. 我国历史上以兵立国,横扫欧亚的朝代是元朝,创造了中国国防史的最高

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3. 我国历史上以兵立国,横扫欧亚的是元朝,创造了中国国防史最高水平对不对

答案是对的,是元朝做的

4. 我国历史上以兵立国,创造中国国防史的最高水平的是元朝横扫欧亚

对的。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4)元代创造了我们国防扩展阅读

元朝远征海外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飓风,无功而还。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忻都率蒙古军、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镇南王孛儿只斤·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

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5. 元朝的国防形势

我国的元朝只算是蒙古帝国的四分之一,它的统治范围广阔,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写的。当时边境的具体情形有限,大概是,今天的内地、满洲、新疆、西藏、内蒙古、外蒙古、澎湖,济州岛及南海诸岛,都在蒙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东西伯利亚大部分,中西伯利亚,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库页岛,克什米尔东半部、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朝鲜半岛北部。
它的国防形势可以说它不欺负别人就算开恩了。它的衰落是由于“四大汗国”多年相互攻伐,只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治下的诸国人民,实行严酷的等级制度,民众起义不断,从而内耗不断,它是亡于自身的。

6. 元朝的历史,军事,经济。

元朝的军事和历史元朝 (公元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唐代蒙古之名始见于史籍。蒙古族后西迁至蒙古高原,从事游牧畜牧业。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
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至蒙哥汗时,已先后灭亡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宪宗)死
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位。随后战胜了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汉人李叛乱,巩固了统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义,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建都于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国起,历史上泛称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南宋恭帝赵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
1279年),元军在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流亡官员和宋军残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灭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
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军、政体制与前代相比是较为健全的。中央Government的军、政统治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
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国设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权宪,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 元朝军事制度是蒙古旧制和中原王朝军制的结合体。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宿卫制度。元朝宿卫军队一般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
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到元末曾先后设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守全国各地的是镇戍军。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加强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为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但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
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的广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朝畜牧业的发展体现在牧地的扩大、牧养设施的改进等方面。元朝的手工业生产除官办作坊外,民间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业种类超过前代。特别是
新兴棉纺业、毡业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瓷器、印刷业也有较大进步。由于驿传制度的完善和海运的开通,国内外交通空前发达,商业比唐、宋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出现大都
、杭州、泉州、广州等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元朝的国际贸易交往,东到高丽、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东部;西面远达非洲。元朝Government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
、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亡。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 经过长期苦战,公元1206年,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
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尔加湖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同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河源召开大会,正式推举铁木真做大汗,尊称"成吉思
汗"。"成吉思"在蒙古语中,是强大、巩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推行军政合一的"领户分封"制,较快地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各封地内的牧民必须向政府和封主交纳物品和担负军役。这些牧民被编为十、百、千、万户,
是一种在奴隶主新贵族统辖之下的军事组织,平时畜牧生产,战时出征作战。这就是蒙古人所谓的"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人皆为兵的制度。
蒙古国没有固定的疆域防守,其国防纯属攻势。成吉思汗的策略在于强化战争机器,壮大军事力量,它对内采取强有力的军事统治,防止各部落的分裂;对外以进攻的态势,进行武力征服。蒙古统
一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
公元1209年,蒙古军大败西夏;1218年,蒙古军攻灭了西辽,1234年又攻灭了金朝。至此,中国由几个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转变为蒙古与南宋的对峙。
公元1235年,蒙古贵族对南宋王朝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进攻。至1279年,已建立元朝并迁都大都(今北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对宋朝残余势力发动最后进攻,灭亡了南宋,中国复归统一。从蒙古统一到
整个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重建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对于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
上有贡献的著名帝王,他们所建立的大元帝国更是古今中外“以兵立国”的典型。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还不稳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的措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坚决打击和镇压反叛势力,注重从
体制上改变蒙古人落后的部落分封的奴隶制的统治方法,消除诸侯分立,相互争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还吸取了一些汉族封建统治的制度:
首先,元朝在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负责对封建官员的监察;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政令,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和它邻近的地区。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岭北行中书省,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辽阳行中书省,包括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西伯利亚东
部地区。其他行省的范围,一般都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边远的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省。那时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更新的发展。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
和台湾的行政事务。
元朝还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并向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的管理,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其次,废除了地方长官世袭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轮换的办法,分化和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势,加强皇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对朝廷的有功之臣将封地改为赐田,使拥有封地的贵
族只能成为一般地主,难以自立为王。
其三,元朝在军事制度上解除拥有武装的地方豪强的兵权,由军政机构统一统率全国武装力量,集兵权于中央之手,减少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与此同时,元朝还建立了两支担负不同任务的
军队,一支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称宿卫军或朝廷禁军;另一支是归枢密院调遣的镇戍军,其任务是担负地方的镇戍和保卫边疆的安全。
在海防事业方面,元朝已建立起一支规模较大的海军,并在边防地区的重要港口设立万户府,有海军长期镇守。元朝经济的介绍:马可书中最有趣的描述之一是他勾画的中国南北两地经济活动的图画:中国北方,他继续称为契丹(该名来自原契丹人);中国南方,原来的宋王朝,他称为蛮子。从他的书中,我们
知道了在中国北方已经开采煤矿。"从山上矿层中开采的一种黑石头,像木头一样地燃烧,它们很好烧,以致整个契丹不烧其他燃料。"水路的运用同样使他吃惊,他尤其提到了中国经济的主动脉长江在
商业上的重要性。"这条河上往来的船只和运载的货物比基督教世界中的任何一条河和任何一个海都要多。"他还说,"每年沿该河而上的船就有20万条,更不用说顺水而下的船只了。"他还提到了帝国运
河的经济作用,这条运河是忽必烈时彻底凿通的,经这条运河,大米可以从长江下游运到北京。 为管理繁荣的国内商业和开展与印度、东南亚的贸易,在中国中部港口和广州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商会。这些商会可以与佛兰德尔的行会和佛罗伦萨的技术协会相比,甚至还超过它们。关于杭州的商
会,马可写道:"众多商人云集在这里,他们十分富裕,经营着大宗贸易,没有人能估量出他们的财富。只知道贸易主(他们是企业的头目)和他们的妻子们都不直接从事任何事情,但是,他们过着如此
奢侈豪华的生活,以致人们会想象他们是国王。"纸钞的普遍使用便利了商业交流,马可打趣地称纸钞为点金石。"我可以告诉你们,在中国,每个人都乐意接受这些纸币,因为无论他们走到大汗领地内
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像使用金子似地毫不困难地用它们来做买卖。"中国人强烈的商业意识也令这位威尼斯人惊诧。他不断地回忆起那些丰富的场面:从印度回来的船只满载着香料--胡椒、生姜和肉桂;
或载着稻米的帆船沿长江顺流而下,或沿大运河逆流而上;杭州或泉州的商店内,贵重货物琳琅满目,有生丝、锦锻(很厚的丝织品)和锈花织锦(有金线或银线绣成花的丝织品),以及有特殊图案的
缎子,或称"刺桐布"织品。
马可以同样赞赏的语调描述了中国的主要市场:北方丝绸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每天都有上千辆满载生丝的大车驶入,用它们制成大量的金布和成丝);成都府(四川,成都)生产薄绢,并将这种
丝织品出口到中亚;安庆或开封(?)和苏州(江苏省)生产金布;扬州(江苏,扬州)是长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场。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京师(Quinsai,浙江杭州),在蒙古人的统治下,
并没有丧失它以往的商业活动。事实上,因为它现在与蒙古大帝国的一切贸易联系起来,商业贸易还获得了发展。马可把它描述成中国的威尼斯。首先是作为最大的食糖市场而提到它。无数的船只把印
度和东印度的香料带到杭州,又从杭州把丝织品带到印度和穆斯林世界。于是,杭州城内住着大批阿拉伯移民,以及波斯和基督教的商人们。最后,是福建省内的两个大港口:福州和刺桐(即泉州)。
福州商人'囤积了大量的生姜和良姜,城里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砂糖市场和一个大的珠宝交易市场,这些珠宝是用船从印度群岛捎来的"。
元朝最大的货栈仍要算马可所记的刺桐,"从印度来的所有船只,满载着香料、宝石和珍珠停泊在刺桐,简直难以想象。蛮子[指中国南部]的所有商人们云集在此,它是全中国最大的进口中心。可
以说,如果有一艘载着胡椒的船从印度群岛驶往亚历山大港,或者基督教世界的任何一个其他港口的话,那么,就有一百多艘驶往刺桐。"这些记载得到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塔的证实,他在1345年
左右谈到了刺桐[泉州]。
显然,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中国市场与印度和马来亚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按马可的陈述,大批中国船只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带回"黑胡椒、良姜、毕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刺桐商人们因经营这些
商品而致富"。从另一些史书中,可以了解到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们与特拉万可和卡纳蒂克的大公们缔结了真正的商业贸易协定。中国的商船队载着大捆的生丝、彩色丝织品、缎子、薄绢和金丝锦缎定期在
加韦里伯德讷姆,卡亚尔、奎隆和锡兰停泊;返回中国时,运载着印度世界的胡椒、生姜、肉桂、豆蔻、平纹细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钻石。
此外,元朝大汗的幼支在波斯建立的汗国促使了两国之间的频繁交往。旭烈兀家族的波斯汗们在伊斯兰环境的包围中仍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蒙古人的爱好,他们派人到中国获取诸如丝、瓷器之类的
奢侈品,当时的波斯袖珍画像开始显示出中国工匠们的影响。反过来,蒙古人统治下的波斯也把地毯、马具装备、盔甲、青铜器和搪瓷制品输往中国。
最后,马可的游记和佩戈洛蒂(Pegolotti)撰写的《贸易实践》(Praticadellamercatura)都证实了这一点:蒙古征服使中国社会与欧洲发生联系。到13世纪末,贯穿大陆的两条路把欧洲与远东
联系起来。第一条路是从钦察汗国到敦煌,对欧洲人来说,它起于克里米亚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业据点,更准确地说,起于顿河河口处的塔那。该道的主要驿站有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即蒙古钦察汗国
的都城,接着是锡尔河中游的讹答刺和伊塞克湖以西的怛逻斯和八拉沙衮。从伊塞克湖起,有一条小道进入蒙古,途经叶密立河、也儿的石河上游[黑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到达鄂尔浑河上游的哈
拉和林,从哈拉和林该路南通北京。从伊塞克湖西端出发的另一条小道,通伊犁河上游的阿力麻里(固尔扎附近)、别失八里(今济木萨)、哈密和甘肃肃州,然后进入中国本土。第二条路是穿过波斯
的蒙古汗国,它的起点或者是特拉布松希腊国都城、黑海边的特拉布松城,或者是从法属叙利亚附近的西里西亚的亚美尼亚国最繁忙的港口刺牙思。无论从哪一个起点,该路都要穿过与波斯的蒙古汗国
保持紧密联系的属国、小亚细亚塞尔柱克苏丹国的东境,然后到波斯汗国的实际上的都城桃里寺。从桃里寺起,主要驿站常常是可疾云[加兹温]、刺夷、莫夫[马里]、撒麻耳干[撒马尔罕]、塔什
干(当时名柘析)、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和甘肃。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即从莫夫到巴里黑、巴达克山、喀什、于阗、罗布泊和敦煌。经过这些不同的商路,从远东来的商品被直接运往欧洲。
除了这些与古丝绸之路一致的陆路外,蒙古征服还重新开通了海路,或称香料之路。当阿拉伯人和塞尔柱克人统治的伊朗一直对欧洲实行关闭时,而波斯的蒙古汗们则对要经海路去中国的商人和传
教士们敞开了他们的领土。从报达哈里发朝的灭亡到伊斯兰教在波斯汗国内获得最后胜利的期间,天主教的旅行者们可以从桃里寺到霍尔木兹,畅通无阻地穿过伊朗,然后从霍尔木兹码头乘船去塔纳、
奎隆和刺桐。正如下面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鄂多立克的旅行就是沿这条路线旅行的典型。反过来,来自中国的丝绸和来自东印度群岛的香料在霍尔木兹卸下,由商旅们带着通过蒙古统治下的波斯到达
桃里寺大市场,然后由此分发到基督教世界的港口特拉布松,或者是刺牙思。
必须强调的是,道路所以这样自由畅通是以大屠杀为代价的,是蒙古征服的一大有利的客观后果。中国、突厥斯坦、波斯、俄罗斯团结在一个大帝国之中,在蒙古王公们的统治之下,按严格的札撒
进行管理,这些王公们关心商旅的安全,宽容各种信仰,重新开通了自上古末期以来就阻塞不通的世界陆上与海上的大道。而波罗一家的旅行证明了比以马厄斯·梯梯安洛斯一名为标志的旅行大得多的
活动。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伊朗与欧洲互相之间开始了真正的接触。这是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征服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也是幸运的结果。

7. 元朝国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从13世纪初到元朝建立,强大骠悍的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率领下,以飓风般的速度和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亚大陆。蒙古统治者在军队的建设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建立了以维护统一和对外扩张为目的的军事体制。可以说,元代国防是以向外扩张为其基本特征的。

8. 我国历史上以兵立国,横扫欧亚得朝代是元朝,创造了中国国防史的最高水平。这个说法对不对

我国历史上以兵立国,创造中国国防时的最高水平的是元朝横扫欧亚
判断:✔

9. 元朝的国防形势是什么

元朝的问题来自内部 也就是防农民起义基本上(不懂赈灾 加上腐败 上层有赈灾心 下面却一直贪 另外民族分等级) 国防上基本上是对外扩张 掠夺 但并不懂经营 所以元朝广大的版图在历史上只能是昙花一现

阅读全文

与元代创造了我们国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