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马球的发明人

马球的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8-14 06:38:43

1. 打马球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运动项目—马球。
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资料证实,这项运动早在中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一运动形式除了马以外,主要器械为球和杖。其中的球仅如拳头大小,是用质量轻而有韧性的木料制成的,中间挖空,外边涂上颜色。一般呈红色或彩绘,与现代马球的白色迥异。而打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由于球棍顶端的弯曲部分形如阴历月初的“半弦月”,古代诗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来形容它。如蔡孚《打球篇》中有“初月飞来画杖头”。球杖的质地有用木制的,也有用藤制的,外边裹以牛皮。由于这一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竞技特点,因而在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唐代,成为了一项影响最广、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当然,它的盛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尤其是皇帝的爱好分不开的(图)。因为在整个唐王朝300年间的22个皇帝中,居然有18个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 唐朝自开国皇帝提倡马球运动后,300年间马球运动久盛不衰。唐中宗景龙三年,吐蕃派遣使者尚赞咄(官名)来长安迎接金城公主。唐中宗邀吐蕃使者观看汉人比赛马球,尚赞咄见汉人打球艺术一般,便上前禀奏唐中宗,要与唐朝马球队比赛。中宗答应了吐蕃与汉人交锋的要求。结果。经过几局的较量,“吐蕃皆胜”。唐中宗见吐蕃人球技高超,又派皇室中的马球高手临淄王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战吐蕃十人。开赛之后,李隆基往来奔驰如风回电激,挥动球杖,所向无敌,连连洞穿对手大门,并大获全胜。唐中宗大喜,赏赐了优胜者。七年后,唐玄宗登基,其马球瘾不减当年。玄宗曾数次登楼观看打球。《题明皇打球图诗》中说:“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玄宗登基35年后,也就是天宝六年,颁诏规定军队须练马球,由此马球与军事体育结缘。由于唐玄宗的球瘾名扬天下,于阗国特派使臣送给玄宗两匹专门用于打马球的马。当时交通不便,从于阗(现新疆南部)到长安,少说要走半年,可谓万里迢迢。
在唐玄宗以后的皇帝中,穆宗李恒算得上是一个大马球迷了,以致因打球受伤而丧命。穆宗死了,敬宗李湛继位后也是日夜打球,并从各地招来一些马球选手,一起打球,不理国事,以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宝历三年,敬宗与马球将苏佐明等28人一起喝酒时,终被苏佐明杀掉,时年18岁。
唐代的几个球迷皇帝中,要算僖宗李儇的球技最高。他击球时:“每持鞠仗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雷电,两年老手咸服其能”。而其后的唐僖宗竟然还想出了“击球赌三川”的花点子。那是在与四位大臣一起击球时,“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先胜者得第一筹。”比赛结果,大臣敬瑄以赢球的方式赢得了三川节度使的职位。此事虽说荒唐,但可看出当时的打马球已发展到何等狂热的程度了。
唐昭宗李晔是唐代最末一个皇帝,也是朱全忠的傀儡。当他被朱全忠逼迫迁都洛阳时,六军都已逃散。尽管如此狼狈,他还将十几个马球选手带在身边不离左右,可见当时唐朝宫廷中是如何沉湎于马球了。 中国古代的马球运动从唐开始,一直到明,前后沿续了1000多年,演绎出了许多故事,流传下不少诗篇。遗憾的是盛唐时的马球热,在进入清代后期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和传入的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已经逐渐地销声匿迹了。中国开展的马球运动还是从西方引进来的。

2. 风靡唐代的马球运动起源于何地

马球汉朝就有了,江苏睢宁(淮陵)出土东汉墓葬砖画中的打马球图像
曹植 连翻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吐蕃的马球是唐朝的时候传入的

3. 马球的渊源


马毬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毬的运动,所以又称“打毬”、“击毬”、“击鞠”等。骑马击鞠的运动是唐代时从西藏传入的。由于古代体育分类并不细密,而且前述《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等将马毬归入“蹴鞠”部,也就使两者的区分更加复杂。马毬所用的球状小如拳,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有点还加上雕饰,被称为“彩毬”、“七宝毬”等。蹴鞠使用的球“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并是以步行足踢,且与马毬起源地点不同。更大的不同是,马毬用毬杖击打,足毬用脚踢。马毬的毬杖长数尺,端如偃月,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纹彩,被称为“画杖”、“月杖”等。
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䎱或击䎱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 ,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充分表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壁画全图高130~240厘米, 宽 600厘米;画面人物众多、背景宽阔,生动形象;参与击球者二十余人, 皆着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头戴幞头,手执偃月形球杖,身骑奔马,做出竞争击球的不同姿态。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动中有静,有强烈的节奏感、运动感。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马球俑、描绘马球活动的铜镜,特别是在长安城唐大明宫含光殿发现记载修建马球场的刻石,证实了当时开展马球运动的盛况。马球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骑术和技艺的锻炼。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747 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有一专门描绘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画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中,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热烈、壮观。直至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马毬的普及不限于男子,有许多女子打毬的记载。王建《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有“十队红妆伎打毬”、《宫词》有“寒食宫人步打毬”之句。
马毬的流行也不限于中原地区。辽人从中原学去马毬,史载辽圣宗“好击毬”(《辽史 · 圣宗纪》)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公元13世纪,马球传到印度。英国种植园主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这项运动,并将其带入英格兰。在阿萨姆邦,马球比赛所用的马是当地的曼尼普尔小型马,有些马仅有12手宽(一手之宽相当于4英寸),称作kangjai。在波斯,人们把这种马叫作chaugan(一种槌棒,美国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还有一个藏语名叫pulu,意思是一种根茎,木制马球即是用这种根茎制作的。
很快,马球在英国军队中流行开来。Cachar地区首府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char俱乐部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球俱乐部。现代马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依据这个俱乐部当年的规则制定的。最早时选手有9人,随着座骑逐渐变大,速度也逐渐加快,人数慢慢减为7人,最后变为4人。
1876年,印度马球比赛中马的身高不超过13.2手宽,英国是14手宽。2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4.2手宽。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宽。1869年,皇家骑兵队的一些军官将马球运动介绍到英格兰,惠林汉姆俱乐部成为英国马球中心。
1875年制定了英国第一部马球规则,就在同时,印度马球协会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纳特将马球传入美国。
1878年举办了首届马球(军)团内锦标赛,1893年,旨在推动马球用马繁殖的全国小型马协会也宣告成立。这项运动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英联邦各国、美国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为马球用马最大的培育国和出口国。
20世纪20和30年代是美国马球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汤米·希区柯克、塞西尔·史密斯等著名选手。美国的马球运动主要在俱乐部进行。
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英 、美、阿根廷、印度、中东等国今仍喜爱这项运动。

4. 唐代的马球是从哪个国家传进来的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或击?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 ,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充分表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壁画全图高130~240厘米, 宽 600厘米;画面人物众多、背景宽阔,生动形象;参与击球者二十余人, 皆着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头戴幞头,手执偃月形球杖,身骑奔马,做出竞争击球的不同姿态。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动中有静,有强烈的节奏感、运动感。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马球俑、描绘马球活动的铜镜,特别是在长安城唐大明宫含光殿发现记载修建马球场的刻石,证实了当时开展马球运动的盛况。马球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骑术和技艺的锻炼。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747 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有一专门描绘唐、辽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画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 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中,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热烈、壮观。直至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
[编辑本段]现代马球的发展
公元13世纪,马球传到印度。英国种植园主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这项运动,并将其带入英格兰。在阿萨姆邦,马球比赛所用的马是当地的曼尼普尔小型马,有些马仅有12手宽(一手之宽相当于4英寸),称作kangjai。在波斯,人们把这种马叫作chaugan(一种槌棒,现在美国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还有一个藏语名叫pulu,意思是一种根茎,木制马球即是用这种根茎制作的。
很快,马球在英国军队中流行开来。Cachar地区首府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char俱乐部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球俱乐部。现代马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依据这个俱乐部当年的规则制定的。最早时选手有9人,随着座骑逐渐变大,速度也逐渐加快,人数慢慢减为7人,最后变为4人。
1876年,印度马球比赛中马的身高不超过13.2手宽,英国是14手宽。2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4.2手宽。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现在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宽。
1869年,皇家骑兵队的一些军官将马球运动介绍到英格兰,惠林汉姆俱乐部成为英国马球中心。
1875年制定了英国第一部马球规则,就在同时,印度马球协会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纳特将马球传入美国。
1878年举办了首届马球(军)团内锦标赛,1893年,旨在推动马球用马繁殖的全国小型马协会也宣告成立。这项运动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英联邦各国、美国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为马球用马最大的培育国和出口国。
20世纪20和30年代是美国马球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汤米·希区柯克、塞西尔·史密斯等著名选手。现在美国的马球运动主要在俱乐部进行。
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英 、美、阿根廷、印度、中东等国今仍喜爱这项运动。
[编辑本段]马球的基本规则
由于马球比赛激烈程度与危险性相对较大,其规则大多是出于保护运动员和骑乘马匹的安全考虑。这里我们紧对比赛中比较重要的几规则做个简单介绍:
1、运球路线
比赛中,裁判主要依靠运球路线和球员进攻权来进行处罚。运球路线是指球被击后的运行轨迹。
2、球员进攻权
进攻权是指击球后的球员有策马接着在运球路线上追逐再次击球的权利。谁最后击球,谁就拥有进攻权。
比赛规定对方球员不可在进攻球员前横穿运球路线以干预进攻或者将他撞离运球路线。但是,在进攻球员没有被阻挡的前提下,并排侧面阻挡或使用球杆干扰是允许的;角度小于45度的冲撞也并不算犯规。冲撞接触点仅仅限于马的臀部和肩部,球员间的故意碰撞则视为违例。
3、球员不可用球杆有意触击另一球员以及他的坐骑。比赛中规定右手持球杆。
4、每匹马球马最多可在一场比赛中参加两局。
比赛暂停规则
以下情况中,比赛铃声会示意暂停:
1、犯规。
2、人、马摔倒或者受伤。
3、马具设备断开,球员头盔撞落,以及球滚出边界。但是,球员在比赛中换马、以及球杆折断更换时,比赛继续进行。
[编辑本段]马球的参赛球员

马球比赛两队对抗,每队4人,1号和2号为前锋,3号、4 号为后卫。一般来说,1号是主要的射门手;2号球员要求击球准确,主要负责组织进攻,传球给一号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门得分;3号球员一般比较强壮,在阻碍对方传球的同时还要回球给队友,所以必须攻防兼备;4号球员是场上的组织后卫,主要通过用球杆干扰对方球员射门得分。对于经验丰富的球员来件,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战术与策略。当然,在具体比赛中,每个队员的角色必要时要进行替换,以保证准确把握战机,射门得分!
运动员头戴马球帽,腿着皮制护膝,脚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马裤和本队颜色的上衣。比赛以中线争球开始,运动员用球槌击球,每个人在场上不受位置限制。在争球过程中 ,对方队员必须与领先抢球队员的跑动方向保持一致 。如形成角度或迎面而来则判犯规 。由于马球运动对抗性强,故规则细而严格。裁判员可根据情况判罚点球。比赛过半或每攻进一球 (点球除外 )双方交换场地。球进入两球门柱之间即得一分。
一场比赛为8小节,每节7分钟。节间休息 3分钟,半场间休息5分钟。马球场地长275米,宽 183米。两端线有白线和旗子做标志,各设一球门 。门柱高3米,用布包裹 ,以确保安全 。两柱间距为 7.3 米。球槌为木制,柄长1.2~1.4米,厚1.9厘米。槌头成雪茄状,长22.8厘米,直径5.1厘米。球为柳木制成。最大直径8.3厘米,重120~135克。马的身材和年龄不限 ,但需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特别是脾气温顺,否则易在激烈对抗中受惊、失控而引发事故。比赛设 2名裁判员,1 名仲裁,1名记录员。重大比赛在两个球门旁增设2名裁判员。
[编辑本段]马球的等级平分赛
等级平分赛也称让分赛,是由美国马球协会(USPA)第一届主席H·L·Herbert首次引入马球比赛中的一种记分体系,旨在使每队获胜的机会均等。冠军联赛多采用此体系进行比赛,到1910年,英国和印度也开始在比赛中采用此体系。
赛前根据参赛球员的以往成绩排名而划分等级,分数从初次参赛者为0分到顶级球员10分之间。然后,分别将每队球员的登记加起来,登记分数低的队可优先获得一定比赛分数。或者是使两队的等级分数和相等进行比赛。根据各队的等级分数和,马球比赛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
马球运动有着一个古老而有趣的特别程序——作为一名观众,你有一项义务:踏草皮!
这些草皮是因为赛马的奔驰和急停而被掘出的。当比赛第三巡结束的中场哨声吹响之后,坐在球场四周的球迷们便纷纷走上球场寻找那些翻起的草皮。接着,球迷们将草皮放回原处,尽情用力地踏实草皮,以使整个球场恢复平整。此刻,球场上一扫比赛紧张、激烈的气氛,取而代之的是球场上人们踏草皮的欢声笑语。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影片《风月俏佳人》中男女主人公携手来到马球场踏草皮时轻松、浪漫的欢快情景。踏草皮是马球运动中的传统活动,它使你充分而自由的参与运动,享受阳光和绿地的气息;更使你在轻松中有更多的机会结识其他热情的马球球迷。踏草皮这项活动已经成为马球运动中又一重要的风景。
[编辑本段]马球运动装备
马球运动员的装备
头盔
长至膝盖的马靴和皮质护膝,以防比赛中马球杆碰撞到膝盖
皮质手套
用竹子或藤木制作杆,杆长51英寸。
杆头用有韧性的木制,与杆成77.5度

室外比赛中球是木制,球直径10英寸。
室内和围板比赛中,球是充气皮球,直径14.5英寸。
马匹的装备
马球鞍具
缰绳和低头革
绑腿的绷带,和绑马尾巴的绷带

5. 马球的发源地

马术被称为贵族运动,而马球运动则更非常人所能及。马球不是大众化运动,因为赛马本身价值高昂。而为了避免受伤,一匹马只能进行两个回合的比赛,因此每名选手在一场比赛中至少需要三匹马。
马球运动的高速性对马匹的质量要求极高。马匹必须具备平稳地高速飞驰、疾停、用脚尖旋转打转、180转弯、突然加速疾驰等品质。为了能将对手抛在身后,还要求马匹在奔跑时不断变化路线。当然,勇气是最重要的素质,其他要素还包括长脖颈、短而强健的马背、宽阔的腰身、格外强健的后腿以及最优秀的“驾驶员”。
马球这项古老的运动起源于2000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以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人们相信马球运动即起源于此。
来自西北的穆斯林和东北的中国人将马球运动带入了印度。在上世纪中叶,英国种植园主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这项运动,并将其带入英格兰。在阿萨姆邦,马球比赛所用的马是当地的曼尼普尔小型马,有些马仅有12手宽(一手之宽相当于4英寸),称作kangjai。在波斯,人们把这种马叫作chaugan(一种槌棒,现在美国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还有一个藏语名叫pulu,意思是一种根茎,木制马球即是用这种根茎制作的。
很快,马球在英国军队中流行开来。
Cachar地区首府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char俱乐部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球俱乐部。现代马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依据这个俱乐部当年的规则制定的。最早时选手有9人,随着座骑逐渐变大,速度也逐渐加快,人数慢慢减为7人,最后变为4人。
1876年,印度马球比赛中马的身高不超过13.2手宽,英国是14手宽。
2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4.2手宽。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现在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宽。
1869年,皇家骑兵队的一些军官将马球运动介绍到英格兰,惠林汉姆俱乐部成为英国马球的中心,1875年制定了英国第一部马球规则,就在同时,印度马球协会也宣告成立。
1878年举办了首届马球(军)团内锦标赛,1893年,旨在推动马球用马繁殖的全国小型马协会也宣告成立。这项运动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英联邦各国、美国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为马球用马最大的培育国和出口国。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纳特将马球传入美国。
20世纪20和30年代是美国马球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汤米·希区柯克、塞西尔·史密斯等著名选手。现在美国的马球运动主要在俱乐部进行。

http://www.chinatimes.cc/content/list.asp?id=5665

6. 唐朝的马球起源于哪里

在西藏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运动项目——马球。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吐蕃赛马、马术的发展,出现了需要高度技巧和严格训练的马球运动。随着这项运动在吐蕃的广泛开展,并使马球传入唐朝,流行于中原地区。

马球这一运动形式除了马以外,主要器械为球和杖。其中的球仅如拳头大小,是用质量轻而韧性的木料制成,中间挖空,外边涂上颜色。而打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马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和娱乐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古称为“击鞠”,它又和古代以骑兵为主的作战形式极为相似,既可锻炼军人的身体素质和培养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又能提高策马作战的技巧,有利于作战水平的发挥。

藏族从古自今称球为“波罗”。对这个词,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这是波斯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系由古藏语演化而来,马球源于西藏。①著名藏学家王尧在他的《马球(polo)新论》中指出,马球最早起源于吐蕃,这一点从藏族最早的一本词汇集《翻译名义大集》中可以得到确认,成书于公元八至九世纪的这本书就载有“polo”一词,即是说在藏文中也有“polo”一词,在这之前,美籍德国学者劳弗尔:(Bertnod Laufer1874-1934)他在《藏语中的借词研究》(载M《通报》1916年卷)一文中说“在(英语中)我们最有意思的藏语借词是polo,马球戏。《本世纪词典》和《大英网络词典》都认为它出自藏语。”应琳也在《英语中的藏语借词》一文中指出:“‘polo’是从藏语的一支方言借入英语的,有时与英语词ball连用,作polo-ball,ball用来说明polo是一种球或一种游戏”。而polotist则是“马球队员”。对此,阴法鲁教授已于五十年代著文做过详考,指出:“马球之戏”藏语谓之“波罗”,唐代所谓之“金波罗”当即指此而言。……欧美及阿拉伯语称“球”为“颇罗,”均源自藏语。(载《历史研究》1959年6月号)从这些学者的论述来说,马球理应当是起源于吐蕃。当时的吐蕃是以牧业为主的马背民族,会骑马成为人们生存与争战的主要方式,在马背上开展各种技巧的马上运动,成为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使 “波罗”球成为在马上玩的一种运动形式,并形成吐蕃广泛开展的马球运动。马上运动仍然是今天西藏最普及、最激动人心的体育项目。从马上拾哈达、马上射击等项目的一些动作中,不难看出它们与马球运动的“亲缘关系”。这与藏民族自古是马背民族是分不开的。

据《敦煌写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略》记载,吐蕃王子从小就得学习骑马。吐蕃当时处于内忧外患,又受外来的威胁,为扩充疆域,增强吐蕃实力,加强对青藏高原的统治,除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和扩大军队编制以外,还建有强大的骑兵部队,特别重视军队体育运动和习练马术,以加强军事训练。其中马球运动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军事体育项目在吐蕃王朝军队中蔚然成风。赤德松赞时,已非常注重对于作战英勇之士的褒扬与升授,并且注意对他们的培养,教以善良、正直二事,对军士教以谋略武艺,注重从马球运动中培养和选择骑兵人才,这样不但为统治阶级搜罗了一批性格武勇剽悍的骑士,还给技艺高超的运动员创造了以马球运动晋升仕途的机会,从而在客观上激发了许多军人参加马球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吐蕃马球运动的发展。所以,对吐蕃来说,马球运动是较为突出的一种重要的军事体育训练项目,马球运动成为当时提高骑马作战技能的好方式,使马球运动在军队中异常活跃。随着吐蕃马球运动的开展,使这项在当时带有军事性质的运动走出了吐蕃疆域,由吐蕃传入唐长安,并向中原一带扩展,吐蕃马球的魅力使后来唐朝朝野上下竞向趋之。

7. 唐朝时的打马球是当时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䎱或击䎱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

8. 马球的介绍

马球(英文:Polo,或源于藏语Pulu的音译,意即“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并风行于唐代。但对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说法。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马球如何起源的

马球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其英文是“Polo”,源于西藏语“Pulu”,意思是“球”。

曲棍球,甚至高尔夫球和板球,都是由马球演变而来。马球起源于波斯,后来传到君士坦丁堡,再传到土耳其、巴基斯坦、中国和日本。1859年,欧洲首次成立马球俱乐部,并拟定了一些规则。

早期玩这种游戏的时候,马的高度有所限制。但是今天没有,也不特别规定哪一种马。可是速度非常重要,所以通常用纯种马,而且至少要训练一年以上。

马球比赛分两队,每队四人。场地周围被围起来,有几条白线贯穿两边,球门柱插在白线上,球门柱之间隔7.3米,与周围距离相等。

每场比赛分6局,每局7.5分钟。每匹马只可使用2局,所以每位球员每场比赛都需要3匹马。

10. 马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古代球类运动除了蹴鞠,还有一项就是马球,马球运动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还有争议,但是在公元三世纪,曹植在他的《名都篇》里有这么一首诗句,叫做“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个“击鞠”实际上就是对古代马球的一种描写,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球就已经存在了。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长安唐长安大明宫曾经发现了一个奠基石,上面就记载着关于马球场建立的情况,刻的是 “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它是马球场建立的一个见证。除了球场,当时有关马球的画面表现的非常丰富,陕西章怀太子墓里边就有一幅很宏大的打马球的画面,其中球的形式、马球杆的形式、人的动作都表现的维妙维肖。除了这种画面,有关马球的陶俑也经常见诸于各地,这件马球俑是存于新疆的。另外在其他国家许多博物馆也经常有打马球的唐代陶俑出现,中国体育博物馆前几年在国际奥委会洛桑博物馆举行了一次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览,其中有一部分文物是从其他国家调入的唐代的马球俑,所以唐代马球俑在其他国家存着很多,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也有,这证明马球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唐代是非常盛行的一项运动形式。现在马球运动是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马球到了清代基本上消亡了,不过它的一些形式,跟现在马球还是一样的。

阅读全文

与马球的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