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关于屠呦呦创造青蒿素的读后感

关于屠呦呦创造青蒿素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14 06:18:50

⑴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⑵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对后世科研人员有什么启发

青蒿素提取者屠呦呦继2015年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又在今年10月再获新奖。作为家中的独女,屠呦呦没有像传统的独生子女那样意志薄弱,反而在工作研究中严谨认真,践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最终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提取了造福世界的青蒿素。青蒿素也在人类与疟疾对抗的道路上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将被我们攻克。

⑶ 屠呦呦创新青蒿素的言行有什么精神或理念

艰苦奋斗。屠呦呦做出诺奖级别的成果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跟现在国内科研体制的现状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无论有多少问题,但涉及到个人,涉及到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要想做出点成绩,必备的素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别管这种投入是出于科研兴趣,还是革命任务,客观的事实肯定是面对无与伦比的困难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想做出点像样成绩,时间和精力上超乎寻常的投入是必要的条件。自力更生。当初那个年代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是无奈之举。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自力更生不是闭门造车,也不能闭门造车。没有或者没有条件与世界同行之间广泛的交流,即使在几十年前对科研的发展也是致命的。然而,现今这个时代,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信息量极度膨胀的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们在扩大交流的同时更要能静下心来,主动自力更生,才不会陷入浮躁,跟踪热点,虚假繁荣的怪圈。面向实际问题。我们耳熟能详的在世界范围拿得出手的成果,普通老百姓一下子就能想起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包括屠呦呦的青蒿素等。原因很简单,这些成果关乎普通百姓的民生。科学的选题来源于实际的问题,这是合乎逻辑的,也是有生命力的。正确的方法论。屠呦呦的背景是中西医结合。她的方法论应该也是这个:综合+演绎。然而,不懂英文,不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优点,不能本末倒置。公平公正。屠呦呦获奖首先不是自己报的,是别人提名的,而且是匿名提名的,是老外给颁的。老外颁的奖就一定公平公正吗?当然没有绝对的事情。然而这里面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利益纠葛,单就这一点,无论得奖,没得奖的,还是普通看客,大家心里都是坦然的,平和的。诺奖不是目标。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诺奖级的成果,其实,别说什么诺奖级别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而言,哪怕是自己领域一丁点的进展都非常困难。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当分母的,搞科研还搞个什么劲,就让那些有机会得诺奖的人去冲吧。然而,搞科研其实跟搞足球有点相似,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的,高水平的踢足球的人口基数,单纯选出几十人,即使再重点培养,封闭训练,别说面向世界,冲出亚洲都是问题,这是事实证明的。看淡名利,无欲则刚。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是凡人,这个其实是最难做到的。

⑷ 关于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的作文

人工合成胰岛素 侯氏制碱法 中国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补充:

【人工胰岛素】
人工胰岛素是第一种由人类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化学结构与天然牛胰岛素完全相同,化学本质为由3个肽链和5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该物质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等。该发明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但因最终无法确定获奖人选而没能得奖。
【人工牛黄】
主要成分为胆红素、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等作用。天然牛黄产量极低,且价格昂贵,其价格远远超出工薪阶层的承受范围。而人工牛黄价格则远远低于天然的,含人工牛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等),价格与大多数中成药无异,但人工牛黄疗效不及天然的。
【青蒿素的抗疟性质】
青蒿素复合物的抗疟疾药物是在蒿属植物黄花蒿上发现,而黄花蒿与青蒿同属长期以来虽为中国传统中药药方但由于主流医书记录错误,且不愿采取视为旁门左道的《肘后备急方》之方而备而不用,却稍后在197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青蒿素,用于治疗多耐药菌株恶性疟原虫疟疾收效良好。
【杂交水稻】
西元1973年一队以袁隆平(生于西元1930年)为首的农业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水稻,叫做杂交水稻。这种水稻可在每公顷(10,000平方米)面积上种植约12,000公斤(26,450磅)的稻作。杂交水稻已被证明对耕地极度有限情况下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为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所采用。

⑸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的感想

细数2011年健康领域发生的大事小情,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医疗卫生,哪怕是再细小的事情,都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经历了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抢盐闹剧,见证过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为可能出现在餐桌上的地沟油而焦虑……当然,我们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获大奖的喜讯,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史上最严厉抗生素整治措施的出台。

为此,《科学与健康》编辑部邀请多位专家、媒体人士、采访对象以及读者评选出2011年十大健康事件。史上最严的抗生素整治行动
今年4月18日,卫生部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近日,又公布了第二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

点评:滥用抗菌药已经成为了感染科医生最大的心结。要止住这股滥用之风,不仅要提高医院和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还应该改变百姓的观念,百姓应对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的治疗意见予以配合、予以尊重。

谣言引发抢盐潮

3月11日13时,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受日本核污染影响,不少中国百姓担心海水污染吃不上盐或者想通过加碘盐预防核辐射。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从北刮到南,许多市民纷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食盐,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外围城区商店买盐。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

点评:恐慌多起于未知,谣言止于智者。从2003年非典时抢购板蓝根、口罩,到今年的抢盐风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关注危机干预,当然,公民自身也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独立判断力。勿让抢购潮再次上演!

百余人染丙肝
11月中旬,河南安徽两省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感染。据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疫情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点评:虽然事件起因还只是停留在“可能性”的猜测,但事实已经出现,无论是输血还是不洁器具,都将是导致疫情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事件直接反映了中国农村医疗现状的薄弱。乡村医生是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多数村医没有医师资格证书


地沟油流向餐桌

今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6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此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据嫌犯交代,购买的地沟油主要销往粮油市场。

点评:继去年之后,地沟油再次“荣登”年度新闻事件,可见社会公众对其“关心”的程度。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可惜,截至目前,国内仍然没有非常奏效的对地沟油检测的方法。

徐文被砍17刀
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在医院被曾经的治疗对象王宝洺连砍17刀,致使这位国内顶尖的喉科专家肌腱断裂、颅骨、尺骨等多处骨折,后经多学科专家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点评:患者砍医生,这不是第一例。造成这一类恶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医患之间信任缺失。不过,恐怕重塑信任的路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以治疗疟疾的新型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2011年度拉斯克奖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屠呦呦研究员及其青蒿素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点评: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很多拉斯克奖获奖者后来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所以称它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塑化剂风波
“潜伏”30年后,在饮料食品中的塑化剂在今年的5月27日遭曝光。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等遭到污染。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大陆随即禁止进口台湾“涉塑”的294家企业的973种产品。

点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层出不穷,但是完全了解这些化学物质潜在的危害却还需要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更期待的是,在产生危害之前,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能对新化学物质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多去追问可能的危害。

双汇“瘦肉精”事件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流向了双汇。一直对外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却不检测“瘦肉精”。

点评:积攒声誉、创立品牌可谓千辛万苦,需要数十年之功,可稍有松懈、管理不善便可能土崩瓦解。双汇“瘦肉精”事件让大家又回忆起了几年前因三聚氰胺轰然倒塌的三鹿集团。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染色馒头
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曝光了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

点评:做馒头的工人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馒头,但不能不吃加了瘦肉精的猪肉。中国人扎扎实实地进入了“互相投毒”的时代。苦苦问道:我们还能吃点啥?

“健康教母”马悦凌受质疑
马悦凌曾凭借一本《不生病的智慧》长期蝉联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其首创的马悦凌固元膏更是风靡全国。2011年,100多人因按照她书中所写的“生吃泥鳅”导致中毒住院一事将马悦凌推到风口浪尖,其鼓吹的其他养生怪论也不断遭到质疑。

点评:看病贵,看病难,给所谓的养生专家制造了机会,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伪专家”的揭露。去年的张悟本,今年的马悦凌,我们很“期待”明年还会有哪一位专家“闪亮登场”!

⑹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给人们什么感悟

屠呦呦的精神中,有一种更令人佩服、值得人学习的就是在科研工作中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工作态度。在她没得奖之前,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她也没在乎过自己住的什么房子、是不是院士。

可能好多科研工作者,在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功结论前,都是默默无闻的,或者漫长的时光中都是在摸索道路中被消耗掉。但是没有认真的忘我的牺牲精神作为前提更不会登上真知的灯塔。所以,科学家屠呦呦给我们的展现不仅是科研上的硕果,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青蒿素的发现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是基于中医理论,最终也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6)关于屠呦呦创造青蒿素的读后感扩展阅读:

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1971 年 5 月 21 日~6 月 1 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北京中药所重新组织了研究小组,屠呦呦仍任组长,与组员钟裕蓉继续提取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试验。

根据北京中药所的药物筛选记录,1971 年 7 月 26 日筛选(序号 16)青蒿抑制率 12%,9 月 1 日(序号 114)青蒿醇抑制率 40%,10 月 4 日(序号 191)青蒿乙醚抑制率达 100%。1971 年 1月起,屠呦呦小组开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并于当年 6 月底完成了狗的毒性试验。

为了能尽快开展临床试验,在当年对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狗的毒性试验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的同时,6~8月期间,屠呦呦、郎林福、岳凤仙与章国镇、严述常、潘恒杰、赵爱华、方文贤先后以不同剂量分作两批进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部分的自体试服,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⑺ 屠呦呦这个读后感该怎么写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⑻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对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⑼ 感动中国屠呦呦三百字观后感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0

阅读全文

与关于屠呦呦创造青蒿素的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