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因发明序其指意翻译

因发明序其指意翻译

发布时间:2021-08-14 03:50:31

1. 《聊斋志异 高序》翻译

1 蓝翎 《聊斋志异》序 一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伸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十七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以志怪书的代表作《搜神记》为例,作者干宝就表明其创作动机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自谦非干宝之才而“雅爱搜神”,正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志怪书的,取法其设幻的种种大胆想象,造异立奇,并非追随其明神道,有取有弃,所以能摆脱单纯模仿之恶道。六朝文人的设奇造幻,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动人,就要造得让你感到象真的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写作实践过程中,无疑的是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因素。蒲松龄从志怪书中所受到的启发,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 唐传奇的确堪称有唐一代之奇,产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立意在写人,又重情节,尚文词,故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给人留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传奇蔚为奇观,也使后来的刻意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个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上的较少束缚,社会风尚的较为开放大有关系,正因为如此,传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则日趋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没有产生过象唐代那样的名作,作为文言小说代表的志怪传奇的全盛时代过去了。文言小说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始有意为小说”,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坛,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已争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一词就含有贬意,它与声势浩大的唐诗和散文是不能并驾齐驱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这时,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评话是白话小说,它的产生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主要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评话到章回,历经几代数百年,越来越旺盛强大,同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戏剧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文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显得居于次要了。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文言小说,走着与白话小说并不相同的道路,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犹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同唐传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2. 古文翻译

这是一篇游记,里面许多词语用字翻译了就韵味大减。
试译如下:
马架山,在光福镇西面,和铜井(后那个井可能是并)并排而列。山中的人以种梅、茶、桑为生。(后面三句不好理解,可能是对三种生计的评价,确定没有错别字?)名字叫光福,幽静绚丽奇绝的地方。
我进了山,和各位同行者治着邓尉所说的树阴前行了几十步远,才有了平原。弯弯曲曲的涧水迂回地游趟,清澈见底倒影着我们的影子,心里稍稍有喜欢(高兴)。这时,游客架车的,骑马的,徒步的络绎不绝。等到了山底,看到的景色就更奇特了。一个个短畦为界,种着一丛丛的竹子,竹影斑驳。勉强能通过小驴,坐车的就不能走了,他们都放下车步行上山。前前后后的梅花多过上百株,香气迷漫,落下的花瓣随风飘扬,(人其中者,应为入其中中)在里面的人,迷恋着不肯出去。稍舟向北往山上走,看到半山几十个大石,有的仰立,有的平躺。小的可以做几,大的可以席,这大概就是尔雅里所说的署吧。于是我们过去,站于石间,左顾右盼,只见漫山遍野,白的像雪,没有一处不是梅花的。再加上有几朵轻云相印衬,青烟缭绕,(左澄湖以为镜,左应该是有,与下句对仗)又有清澈的湖水做镜子,有清翠的高山做屏风。水天交接,苍翠交错。就算邓尉、玄墓他们,也未必真正欣赏到此山的奇妙(这句凭感觉了)。
可惜,这里大山又深又远,没有人在山里修房子,所以不能在随心在这里住宿,以览尽此山的幽静与变化,这是我的遗憾,马架山没有记载于县志中,也许是因为它又叫朱华山。
一起游览的人有,刘天叙、潘爽,我的门人句容王介石和他的儿子王筠。

3. 求文档: 史记之孟子荀卿列传翻译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张凤岭 译注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张凤岭 译注
【说明】本篇是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邹衍等十二人,极似类传。它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
《太史公自序》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就是说本传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荀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作者站在总结诸家思想的高度,综合思想学说和为人两个方面对诸子的事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对于孟子,着重强调了他是直接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张不合时宜。对于荀卿,则突出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有着承袭关系,影响巨大,特别是他们都发愤著述,不以自己的学说阿世媚主,慕荣求利,所以作者才将他们并称,并在传序中予以推重,试读“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这固然是对现实的讥刺,但从现实的一派污浊中不正反衬出孟、荀学说及为人的拔出流俗,难能可贵吗?传文中,还以较大篇幅记载了驺衍,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本受孟子的影响,曾流行一时,作者肯定其“止乎仁义”的目的,而批评其荒诞怪异的内容,对于他的为人则论以有“阿世俗”之嫌。至于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他们的主张虽不同程度地与儒、墨思想相关,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权贵。其地位和为人远不及孟、荀。文末只用一语点出墨子的主张,以回应上文,因其与儒家并称显学故毋庸多言。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散神聚。叙写十四人,以孟、荀为主,时而三驺,时而稷下,错错落落,似是漫不经心,而实际全由传序统领,正如清徐与乔所说:“叙诸子斜斜整整,离离合合,每回顾《孟子传》。首读《孟子书》数笔,间间散散,空领一篇。谓诸子之阴以利于当世而遇,孟子独不遇,故盛称诸子,却是反形孟子,……盖宾主参互变化出没之妙,至此篇极矣。”二是比照衬托。写传主孟、荀用笔少,而叙诸子则泼墨多,主虚宾实,以实衬虚,更见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贵。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土所生的,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他作了《主运》篇。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Bīn,宾)地的事迹。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榫眼,哪能放得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意思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怎能说得尽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学业不专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髡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开了。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有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专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论学说,对黄老学说的意旨进行阐述发挥。所以他们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论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邹奭,是齐国几位邹子中的一个,他较多地采用邹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这些学士,从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人来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偏爱。以此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最能招纳天下的贤才。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省费用。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①,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②。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 ④。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⑤。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⑥!
① 《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②废:放下。③夫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夫子,指孔子。④原:本源,根源。⑤引语出自《论语·里仁》。放,通“仿”,依照、依据。⑥:通“弊”。弊病。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道既通②,游事齐宣王③ ,宣王不能用。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⑥。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⑦。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伐为贤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⒁。
①受业:跟随老师学习。门人:弟子。②道:指孔道。韩愈《进学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③游事:游说。④适:到。⑤果:信。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迂远,不切实情;阔,远;事情,事实。⑦东面:面向东方。朝齐:朝拜齐国国君。⑧务:致力。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通“横”。⑨贤:才能。⑩述:称述,提倡。唐: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尧。虞: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三代:指夏、商、周。德:指德政。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游说的诸侯国。如,往、到。合:符合。⑿退:返回。序:依次排列。这里是整理的意思。《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⒀述:记述,阐述。⒁驺:姓。通“邹”。子:战国时对学者、老师的尊称。属:类,辈。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①,因及国政②,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④,施及黎庶矣⑤。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⑥,《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⑦。其语闳大不经⑧,必先验小物⑨,推而大之,至于无垠⑩。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⑾,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⒀,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⒁。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⒂,五德转移⒃,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⒄。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⒆。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⒇,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21),天地之际焉(22)。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23),必止乎仁义节俭(24),君臣上下六亲之施(25),始也滥耳(26)。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27),其后不能行之。
①鼓琴:弹琴。干:求。②及:参与。③有国者:指有封地的诸侯。④《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记叙王政事迹,歌颂周室的统治。整:整饬,约束。⑤施(yì,义):推及。黎庶:百姓。⑥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有些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邹衍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相结合的神秘概念。消息:消失和增长。息,滋生。怪迂:怪异脱离实际。⑦《终始》:即《邹子终始》。据《汉书·艺文志》录,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⑧闳:宏大。不经:荒诞不合情理。⑨验:验证。⑩无垠:无边无际。术:通“述”。述说。大:大体上。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索隐》以大体解之,非。方氏《补正》曰“大”当作“及”,传写误也。”录以备考。并(bàng,傍):通“傍”。依随。⒀祥:泛指吉凶。,求神赐福去灾。度制:法度,制度。⒁窈冥:深幽,奥妙。原:推究根源。⒂剖判:开辟。⒃五德转移:又称“五德终始”。邹衍的学说。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王朝兴废的原因。《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转移”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的某一种势力居统治地位,从而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提供依据。⒄符应:古代迷信,把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称为“符应”。兹:此。⒅儒者:即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孔子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⒆不得为州数: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⒇裨(pí,皮)海:小海。裨:细小。(21)瀛海:大海。(22)际:边际。(23)要:总括。归:归要,要领。(24)止:归结。(25)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据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正义》释“六亲”引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26)滥:泛而无节,泛滥。(27)惧然:惊异的样子。惧,通“瞿”(jù,据),惊视貌。顾化:内心思谋,用于教化。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②,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③,身亲往师之。作《主运》④。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⑥,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⑦!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⑧,伯夷饿不食周粟⑨;卫灵公问陈⑩,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⒀,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⒁,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⒂,作先合⒃,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⒄,倘亦有牛鼎之意乎⒅?
①侧行:侧着身子走。表示谦让。撇席:拂拭席位。撇,拂、轻擦。② 拥彗(huì,慧)先驱: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先导。表示尊敬。彗,扫帚。③ 碣石宫:宫名。在燕国都城蓟。④ 《主运》:《索引》按:刘向《别录》云邹子书有《主运篇》。⑤见:被。⑥仲尼菜色陈、蔡:指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挨饿。菜色,饥民的脸色。这里是挨饿的意思。事出《论语·卫灵公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尤详。⑦ 困:困窘。指孟子不见用于齐、梁。⑧ 王:称王,统治天下。⑨ 伯夷饿不食周粟: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讨伐商纣,伯夷表示反对;武王灭商后,伯夷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⑩ 卫灵公问陈:事出《论语·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陈,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孟轲称大(tài,太)王去邠(bīn,宾):孟轲称说太王离开邠地。事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回答滕文公问“齐人将筑薛”时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与此处所记“梁惠王谋欲攻赵”有异。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大,同“太”。 阿:迎合。苟合:随便附合。⒀ 持方枘(ruì,锐)欲内圜(yuán,圆)凿:拿着方榫头想要放入圆榫眼。枘,榫头;内,同“纳”,放进;圜,通“圆”,圆形;凿,榫眼。语出《楚辞》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而统一了天下。负,背;鼎,古代烹煮的器物。事出《孟子·万章上》:“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yāo,夭)汤’有诸?”《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⒂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因而称霸诸侯。饭牛,喂牛;用,因;霸,称霸。事出《孟子·万章上》:“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史记·商君列传》:“(百里奚)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yù,玉)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⒃ 作先合:行为先要投合人主的意愿。⒄ 不轨:越出常理,不合常情。⒅ 牛鼎之意:指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以干求人主之意。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①,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②,以干世主③,岂可胜道哉④!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⑤,学无所主。其谏说⑥,慕晏婴之为人也⑦,然而承意观色为务⑧。客有见髡于梁惠王⑨,惠王屏左右⑩,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⒁;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⒂: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⒃,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⒄。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⒅。于是送以安车驾驷⒆,束帛加璧⒇,黄金百镒(21)。终身不仕。
①稷下先生:指战国时齐宣王在国都临淄稷门一带设置学宫所招揽的诸多文学游说之士。②治乱之事:指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孟子·腾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③ 世主:国君。④ 胜:尽。⑤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强于记忆。⑥ 谏说:规劝、说服君王。⑦ 慕:效慕,学习。⑧ 务:专力从事的。⑨ 见:推荐。⑩ 屏:使退避。 再见之:两次接见他。 让:责备。⒀ 称:称赞。⒁ 驱逐:指策马奔驰。⒂ 音声:指音乐声色。⒃ 私心:内心、心思。⒄壹:专一。⒅ 谢:辞谢,辞别。⒆ 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 驾驷:一辆车套着四匹马。⒇束帛:古代帛五匹为一束。(21)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①,因发明序其指意②。故慎到著十二论③,环渊著上下篇④,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⑤。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⑥,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⑦,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⑧,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①黄老道德之术:指黄老学派的学说。黄老,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尊为其祖,故称“黄老”;道德,在道家经典《老子》中,“道”指万物的本源、规律,“德”指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② 发明:阐明发挥。序:陈述。指意:意旨,意图。指,同“旨”。③ 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已失传,现仅存辑录七篇。④ 环渊著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著录蜎渊著《蜎子》十三篇,已失传。⑤ 颇:大多。纪文:著文。⑥自如:这里是“从”、“由”的意思。梁玉绳《史记志疑》引滹南《辨惑》曰:“‘自如’二字连用不得”。⑦ 开第:建造住宅。第,大住宅。 康庄之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⑧ 览:通“揽”。招揽。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②;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③,雕龙奭④,炙毂过髡⑤。”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⑥。齐尚修列大夫之缺⑦,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⑧。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⑨。春申君死而荀卿废⑩,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⒀,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⒁,信祥,鄙儒小拘⒂,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⒃,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⒄,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⒅,剧子之言⒆;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⒇;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21),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22),或曰在其后。
①始:才。② 奭:指驺奭。 文具:文章写得完备。③ 谈天衍:高谈阔论的是驺衍。《集解》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④ 雕龙奭:精心雕饰的是驺奭。《集解》刘向《别录》曰:“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⑤ 炙毂过髡:智多善辩,滔滔不绝的是淳于髡。炙毂过,炙烤盛放润车油的器物。油虽尽,仍有余流。用以比喻智慧不尽,议论不绝。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孔,可插轴;过,通“锅”,盛车油的器物。⑥ 老师:年老资深的学者。 ⑦修:通“修”。整备,补充。 ⑧祭酒:古代飨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长者举酒祭地,因而把位尊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⑨ 春申君:即黄歇。⑩ 废:罢官。 家:安家。 嫉:憎恨。浊世:乱世。⒀属:连续不断。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遂,通,达;营,通“荧”,迷惑;巫祝,古代从事鬼神迷信活动的人。⒂ 鄙儒:见识浅陋的儒生。小拘:拘泥于小节。⒃ 猾稽:狡猾多辩。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于是推究儒、墨、道三家从事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推,推究;墨,指墨家,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反对礼乐繁缛;道德,道家的重要经典《老子》中所使用的一对范畴,这里指道家。⒅ 坚白同异之辩:指战国时公孙龙学派的“离坚白”和惠施学派的“合同异”的名实论辩。公孙龙认为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是脱离了石头而互相分离、各个独立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则认为万物的同和异是相对的,而相同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合同异”抽象地统一起来,从而忽视了事物个体的差别性。二者各夸大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因而都流为诡辩。⒆ 剧子之言:《汉书·艺文志》著录《处子》九篇,已失传。梁玉绳《史记志疑》:“疑‘剧’字传写之讹”。⒇ 尽地力之教:指李悝提倡耕作,鼓励开荒,以尽地力的经济改革主张。(21)善守御:善于守卫和防御战术。(22)并:同。
不留邮箱怎么发你。

4. 接氏比较有名的祖先

接治权 接长军
据史籍《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接子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接,姓。<史记·孟子荀卿传>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接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本名陆通,接舆是他的字,本是楚国公族贵胄的后裔。

5. 谁知道<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的从孟轲,邹人也~~~~到 作<孟子>七篇 的翻译啊

《史记·孟子列传》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司马迁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6.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九 翻译

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主考官在书后作序。只要是书也都是这样。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人中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所请的人必须是适合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写序的官员,他的文采必须很好,他对于这本书也必须有贡献,这样才不会被这个地方的人责备。这个地方的有学识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对于书也有贡献,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有学识的人和官员。这样才叫专业。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做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两篇序是不符合体例的。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专业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学却好多说话啊。
如果对书的内容有所发现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和明示,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欢给人作序。
唐朝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师。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就别再这样做了。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要叙述作序的意图,大概是开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以为名声不是很大,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现在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胡作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为好事,过多的用一些宣扬的辞藻,这些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读了这些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别再这样做了。

7. 文言文翻译:【出自】: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

【原句】
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氏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
【译文】
那些能够阐发先贤的旨意,追根溯源,论述讲解介绍卓越自成一家的(人),只有广汉人张敬夫、东莱人吕伯恭(吕祖谦)、新安人朱元晦(朱熹)而已。
【注释】
1、这句话出自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
2、发明:阐述;阐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宋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公于六经长《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明文征明《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时举子学《易》多事剽掇,以求合有司,于经义初无发明。”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刘师培《管子斠补》)多列类书徵引文字之异同,少所发明。”
3、溯流徂源:顺支流上溯河源。比喻追根究底。溯:逆流而上;徂:往、到。
4、论著:论议和著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所云‘读《礼》,因欲有所论著’,顷尝为介甫言,亦有此意。”清戴名世《九科大题文序》:“其为学者分别邪正,讲求指归,由俗儒之讲章而推而溯之,至于程朱之所论著。”
5、卓然:卓越貌。汉刘向《说苑·建本》:“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晋陶潜《饮酒》诗之八:“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明李贽《答李见罗先生》:“聪明盖世,刚健笃生,卓然不为千圣所摇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琐缀录》:“吴康斋、陈白沙卓然一代人物,即有所短,亦白璧微瑕。”鲁迅《坟·春末闲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

8. 2011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的翻译啊,谁会啊刚考完,有高手会翻译吗 是顾炎武的《日知录》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主考官在书后作序。只要是书也都是这样。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人中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所请的人必须是适合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写序的官员,他的文采必须很好,他对于这本书也必须有贡献,这样才不会被这个地方的人责备。这个地方的有学识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对于书也有贡献,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和官员。这样才叫专业。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做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两篇序是不符合体例。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专业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学却好多说话啊。
如果对书的内容有所发现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和明示,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欢给人作序。
唐朝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师。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就别再这样做了。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要叙述作序的意图,大概是开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以为名声不是很大,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现在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胡作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为好事,过多的用一些宣扬的辞藻,这些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读了这些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别再这样做了。

9. 知识问答025

春秋战国时期(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着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着书不止一种,故称之为“诸子”,又谓子“诸子百家”,又谓之“百家争鸣”。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庄子·天下篇》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是乃历史与学术之势必所然也。后又以“诸子”名学术思想之一大部类,进而以之名古书部类之一种,至四部分类而定型。 子、夫子者,本以称卿大夫。故章炳麟有所谓“子犹今言老爷”之说。自孔子始,渐变为弟子称师之词也。加氏以别之,曰某子。诸子之书,多非自着,乃弟子后学记述成书;即出自着,亦本为单篇,由后人编纂成书。古昔着书,意在笔先,又非有意为之,故着书之初本无名,弟子后人取首简文字以命篇;积篇成帙,亦不另题书名,而以某子称之。

吕思勉曰:“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兴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积之久,泄之烈者,其力必伟,而影响于人必深。”(《先秦学术概论》,页4)

根据吕氏的总结,先秦百家的兴起有二个原因:一谓出于王官之一守,官、师分离,故“诸子皆出于王官”。二曰出自救时之弊。实际上,诸子百家的兴起是经济、社会、政治变化的直接结果,是对政治社会进行变革的内在要求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是应付挑战的结果。如《汉志》所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衰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百家争鸣

诸子蜂起

七国争雄,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着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孔学儒家外,还有墨、道、法、阴阳、名诸家。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大多具有独立思考的学风,绝不苟同别人的见解,做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所谓“百家”,只是对当时学派众多的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也只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

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当时前后有数篇文献已论述之。一曰《庄子·天下篇》,一曰《荀子·非十二子》;至于文中间论及此者,所在多有。总结性的论述最早出现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乃迁之父司马谈所撰。柳诒征谓:“庄子泛称百家(益案:《天下篇》有‘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而未指称某氏之学为某家;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遂有法家、名家、道家之名。”司马谈总分在他之前共几个世纪的“百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六大学派)。冯友兰以为,司马谈是后来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一人,是。此后《汉志》承向歆之说,益以纵横、杂、农、小说,为诸子十家,去小说家,又谓之九流,总称“九流十家”,而各溯其所出(益案:向、歆父子溯其源流,是主要贡献,见前文论“诸子出于王官”)。实际上,吕思勉认为,《汉志》之“数术”、“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实可概算为十二家,即再益以兵、医二家也。

《庄子·天下篇》之六派:一墨翟、禽滑厘;二宋钘、尹文;三彭蒙、田骈、慎到;四关尹、老聃;五庄周;六惠施、桓团、公孙龙。

《荀子·非十二子》之六派:一它嚣、魏牟;二陈仲、史鳅;三墨翟、宋钘;四慎到、田骈;五惠施、邓析;六子思、孟轲。

老子:生卒年不能详考。若有老聃其人,大约生于前580年。但此老子与《老子》一书,尚无明确理由联系在一起。

关尹:与老子同时。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孙子(孙武):与孔子大体同时。

墨子:名墨翟,生卒年不详,大约是战国初人,后于孔子。

子思子:孔子学生,与墨子同时。

杨子:名杨朱。诸家记载不一,极难确定。应在墨子同时或稍后,而在孟子之前。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认为杨朱所代表 的一些隐者是道家的第一阶段,而老子无考,《老子》一书应在其后,故《老子》学说仅能称之为道家的第二阶段。

陈仲:墨翟之徒,齐人。

宋钘、尹文(简称宋、尹):生卒年不详,约与孟子同时或略早。尹文出于周之尹氏,或云(《汉志》颜注)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銒、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 《汉志》着录《宋子》十八篇、《尹文子》一篇,均佚。今存《尹文子》,魏黄初山阴仲长氏析为上下两篇,故《隋志》作两卷。乃后人依托之作。目前关于宋、尹的重要材料是《管子》中的《心术》、《白心》、《内业》篇,与《庄子·天下篇》、《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的记载基本一致。 宋、尹之学,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上距孔子约百年。

孙子(孙膑):与孟子同时。

禽滑厘:鲁人,与孟子同时。

庄子:与孟子同时略后。

惠施:约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元前318年,宋人,曾做过魏国的宰相,是合纵的实际组织者。与庄子同时,先庄子死。经常与庄子进行辩论。庄子“子非我”之论,即与惠施言之。庄子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杂,其言也不中。”惠施的十个命题,散见于先秦诸子书中(主要是《庄子·天下篇》): 1.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 日方中方睨(音逆,斜视、斜),物方生方死。 5.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结异,此之谓大同异。 6. 南方无穷而有穷。 7. 今日适越而昔来。 8. 连环可解也。 9.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魏牟:魏公子,后于庄子,与公孙龙同时(钱穆《系年》)。

公孙龙: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315年,较惠施略迟,约与邹衍同时。字子秉,据说是赵国人,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汉志》着录其书十四篇,六篇保存至今,其中五篇基本可信。“公孙龙析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淮南子·齐俗训》)

稷下学者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 《史记·孟子荀卿传》: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着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着十二论,环渊着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史记》称稷下学者以邹衍为首(齐有三邹子,其先邹忌,先孟子;其后邹衍,后孟子;再后邹奭),“谈天衍、雕龙奭”。田骈、慎到、彭蒙常对举,“齐田骈好谈论,故齐人谓之天口骈”(王应麟《汉志考证》引《七略》),大约为道家之言。慎到,大约本黄老,归刑名。 稷下学派,大部继承道家学说和儒墨两家思想,但又不同于各家,有自己的特点。

最好的时代

虽然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学术发展和思想传播而言,确实是一个黄金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以后的朝代里,几乎不可能不受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的影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等等等学派的思想,无一不对后代产生着影响。这一时期思想之丰富,以至于我们无法能够超越他们。试想,在他们之后,还有比他们更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吗?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也不会五彩缤纷了

阅读全文

与因发明序其指意翻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