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家有哪些
科学家有很多,都具有伟大贡献,以下内容排名不分前后。
2. WC是什么意思除了厕所,是谁发明的
很早以前,厕所Toilet里都有水箱water closet, 人们一提到water closet就想到了toilet,因此water closet就成了toilet的代名词。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就用water closet的开头字母W.C.来代替toilet。是英美等国一二百年前使用的,现在一般不用WC,而使用TOILET,Bathroom, Restroom(Am)等较文雅的词。在中国传入多年,许多中国人都知道WC是公共厕所的英文简称,但实际上此缩写在英文国家根本就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Toilet 或者其他单词,所以真正讲英文的人到了中国却不知道此缩写代表什么意思。 在美国,绝对没有人使用这个缩写的。一般称为,Restroom 或者 Bathroom,有些地方也用 Washroom。在中国用 WC 来代表厕所,可以说是中式英语的一种变异。因此建议中国人,在中国,用中文,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不伦不类的现象发生了。
WC不仅有上述含义,还有汉语拼音中“王朝”的意思,WC是“王朝”的拼音的缩写。由此看来,它并不完全是一句脏话。
目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含意——“龌龊”的缩写。由此看来,它还是一句有点脏的话。
WC还是是世界斯诺克锦标赛的简称(world champion)
其他缩写
wild-caught 野外捕获个体
Water Carrier 运水船;
Water Column 水塔, 水柱;
water Cooled 水冷(却)的;
Water Cooler 水冷却器;
Wireless Communication 无线电通信
Winter Camp 冬令营(尤指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
World Cup 世界杯
WORK CENTER 工作中心
Wing Chun 武术中的咏春拳
Wah Ching 臭名昭著的华青帮
worldcraft CS地图制作工具
white chocolate 白巧克力
Wimbledon champion 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
WC QA 电气符号指暗敷在墙内管或线等
WC=Wo'Chuo=龌龊
3. 离散数学谁TM发明的
离散的数学结构这一学科源于信息时代时期,是当时一批数学家和信息学家提出的.但其数学基础早在微积分时代就已经有了,后来经过高斯、欧拉、康托、哈密尔顿等人的研究逐渐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信息学奥赛题
答案显然是C,复杂度理论的基础。Turing proposed an imaginary computing device, called a Turing machine, to provide a primitive yet sufficiently general model of computation. 图灵构思了一种称为图灵机的计算设备,把它作为一个计算原型,但却是非常通用的计算模型。
5. 中国情报学的发展历史
在民国和红色政权共存的年代出现了分支~~~
6. 情报学的历史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它们的情报活动、情报工作和情报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活动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C.E.香农的“信息论”、N.维纳的“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分别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情报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
孕育与形成阶段(40年代中至40年代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情报学有了诞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以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需要处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大增加;计算机问世并被利用于文献加工领域;新的学术思想活跃以及新的学科不断诞生。这些因素成了孕育与形成情报学的强大力量。情报学最初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V.布什和S.C.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发表了“诚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文献缩微品的设想;后者于1948年发表了“文献工作内容的改进和扩展”一文,强调了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文献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所面临的必须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结合铸成了文献工作向情报学的历史性转移。这一时期,情报学发展的最重要国际活动是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在这一阶段情报学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体系和内容:情报组织,情报贮存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美国人M.陶伯、C.N.莫尔斯、A.肯特、H.P.卢恩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或装置,给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布拉德福和B.C.维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别对文献分布理论、R.A.费尔桑对分类检索理论、C.W.克莱弗登对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分别作了研究。
1957年是这一阶段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美国科学家C.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各样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在美国,情报手工检索开始越来越多地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自此开始越来越有力地显露出来。
中国情报学起步稍晚,始于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始。1957年出版了《科学情报工作 》杂志( 后改名“科技情报工作”) 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引起学者们探讨情报工作理论的兴趣,是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该所归国家科委领导,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既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又面向全国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及厂矿企业。同年,丁柯等人为了整理情报资料的需要,研究、引进并编译了国际十进分类法,这是情报部门研究情报理论的早期活动。1958年召开了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的“广、快、精、准”指导方针。1958年中国已开始出现情报述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于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情报专业。
发展与壮大阶段(60~70年代中期)
就国外先进工业化社会而言,情报学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 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与网络实体、 同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程度都变得更为广泛、严格和复杂。1979年由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和苏联6国情报学家所举行的亚特兰大“情报科学研究计划圆桌会议”称这一阶段为情报学的实用研究阶段,重点在于发展适用性情报技术,支持国家情报系统的建立,支持和加强专业化情报服务系统,解决情报用户与情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问题。例如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建立了计算机化的RECON情报检索系统。1964 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成了MEDLARS 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并于1971 年将该系统联机化。1972年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1976年书目检索服务社(BRS) 的联机检索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它们在用户与数据库之间架设桥梁,促使联机系统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如美国的E.加菲尔德发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D. S.普赖斯侧重从历史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科学情报,于1961、1963年分别出版了《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两书,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米哈依洛夫等人于1965、1968、1976年分别出版了《科学情报原理》、《情报学基础》、《科学交流与情报学》3本书,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理论。1970年美国T.萨拉塞维克编出了《情报科学导论》,用文集形式系统介绍了美英学者对于情报交流与情报技术的一些观点。G.索尔顿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了用加权词方法的自动标引方案试验。上述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情报学在60~70年代已进入了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它是以情报技术的发展与联机情报系统的建立为特征的。
在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发展和壮大的这一时期,中国的情报学只在60年代初期经历了短暂的发展。1962年袁翰青与曹昌等10多位学者编写了“科技情报工作讲义”,为创立中国的情报学理论作了可贵的尝试。60年代初期有关文摘的大讨论和分类法还是主题法的大讨论,经过争鸣,肯定了自编文摘的方向,加深了对两种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的认识,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同期,还建立健全了中国情报刊物体系,提出了3大类,9小类的理论。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了情报方法研究室,购置了布尔检索机,进行机械检索与计算机自动翻译等的试验与研究。这是中国有计划地研究情报学的开始。在情报交流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情报网站,通过召集会议,出版刊物,举办培训班等开展情报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发达国家情报系统的作用。
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1966年至70年代初,中国情报学研究陷于停顿。
提高与充实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情报学重点面向国家和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及网络的“设计与开发”,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学与信息化社会。 在基础理论方面,英国B.C.布鲁克斯发表了《情报科学基础》连载论文,提出情报学要研究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观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情报科学技术处制订了加强情报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情报技术与系统的计划。肯特开始研究情报传递的经济学。F.W.兰开斯特“无纸社会”的观点,F.马克卢普开始研究“以科学/学术交流为基础的综合数据库”,为未来的情报系统与技术提供必需的理论结构。与此同时,跨越国界的情报联机检索系统发展迅速;CD-ROM技术、光盘技术、电子出版物、电子邮政在信息存取和传播中广泛应用。情报科学面临着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到来的挑战,从而进入了全面提高与充实的发展阶段。
1978年以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情报学也进入了繁荣的局面。1978 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成立,1982年《情报学报》创刊。到1990年底该学会共举办学术讨论会59次,收到论文4904篇。各省市区、各部委科技情报学会(分会)先后相继成立。《情报科学》、《情报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等杂志陆续出版,使情报学研究十分活跃。1978 年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情报学方面的专业,并编出了“情报学”、“情报学概论”与“科技情报工作概论”等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或专著,培养了不少毕业生与研究生。不少科技情报所与大专院校已设立情报学专门研究机构,它们在情报政策、情报需求、情报产业、情报教育等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情报学从一开始发展就注意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情报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1978年第一次翻译出版了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图书《情报学浅说》;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合作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培训班;1984年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首先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立。已在近50个城市中配备终端110余台,检索课题已超过3万个。各级情报机构已配备大中小型计算机70余台,微型机1000多台,从事情报检索系统与数据库开发应用服务与维护的人员达4000人以上。中国科技情报系统已自建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引进国外文献数据库达到50多种,累计已提供3万余个课题的检索服务。随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在中国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已开始跟上国际情报学发展的步伐。其标志是: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研究方法开始定量化;有了近千人的研究队伍和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专著和刊物,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相应的科系或专业,培养了自己的研究生。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情报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交叉学科正在中国学术界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7. pascal 语言是谁发明的
瑞士Niklaus Wirth教授于六十年代末设计并创立。
以法国数学家命名的Pascal语言现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基于DOS的语言之一,其主要特点有:严格的结构化形式;丰富完备的数据类型;运行效率高;查错能力强。
正因为上述特点,Pascal语言可以被方便地用于描述各种算法与数据结构。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的初学者,Pascal语言有益于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习惯。IOI(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把Pascal语言作为三种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NOI(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把Pascal语言定为唯一提倡的程序设计语言,在大学中Pascal语言也常常被用作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学语言。 现在由于版权等问题,在NOIP中使用Turbo Pascal,而在NOI和IOI中使用Lazarus 0.9.10和Linux系统。
8. 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谁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11、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15、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6、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学家)
18、林巧稚(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张孝骞(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20、吴阶平(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9. 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有哪些不得不知道的大牛教授/研究者
genomics或者说测序依然是很大的领域,其中的方向细分依然是很多的。genomics整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主要做方法,一类主要做生物。前者一般使用public data做一些方法,后者主要使用现有的技术研究生物问题。如果说大牛一般都在后一类里面。但是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比如研究rna的,dna的,基因调控的。所以最好根据自己关注的方向去找。
一个很直接找genomic方向大牛的方法就是看encode,roadmap和4D nuckesomes这些大genomic cobsortium的主要pi。当然也有很多牛人不在这些项目里面。下面简单说几个比较熟悉的,欢迎纠正和补充。
Eric Lander
Broad的创始人,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起人之一,不过现在自己lab似乎不做大多了,但很多broad的paper还会挂名。
John Rinn
Broad的PI,研究lncRNA。最早发现了H19。
Michell Guttman
Eric Lander的学生,和John Rinn一起发现了lncRNA,在clatech独立不久。
Howard Chang
主要研究RNA,John Rinn的postdoc老板。
Michael Synder
研究基因调控,具体方向很多,组特别大。
Job Dekker
3D genome领域的开拓者,3C,5C和HiC的发明者。
Bing Ren
最早开发了chip-chip技术,研究enhancer,现在做更多3D genome。
Joe Ecker
最早是植物领域的大牛,后来转到做甲基化。
Chuan He
化学出身,之前做DNA甲基化,现在开创了RNA甲基化的新领域。
Mark Gersrein
比较少的主要做计算的大牛,各种network和system biology
Menolis Kellis
Eric Lander的学生,主要做计算也做实验,各种consortium都很活跃。
John Stam
名字很长很难写,主要做DHS,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向。
Shirely Liu
主要做计算,lab开发了MACS
10. 离散数学是谁发明的啊产生于什么时期,是计算机技术产生以后,发明的吗
离散的数学结构这一学科源于信息时代时期,是当时一批数学家和信息学家提出的。但其数学基础早在微积分时代就已经有了,后来经过高斯、欧拉、康托、哈密尔顿等人的研究逐渐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