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获得诺贝尔奖的有谁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Ⅱ 艾克曼因为哪项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买来了一批鸡做试验。几个月后,这群鸡患了病,小鸡走路不稳,慢慢地呼吸困难,有的甚至昏迷死亡,其症状非常像人患的脚气病。
过了一些日子,小鸡又挣扎着站了起来。奇怪的是,这群小鸡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病竟全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呀?”艾克曼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啦!
忽然,他想起来了:他换过一个养鸡人,难道是这里面有文章?
于是,他就找来那两个养鸡人进行了调查。原来是第一个人把买鸡饲料的钱扣下了,直接用精米喂鸡:第二个人专门买了米糠喂鸡。
“哎,这说明米糠里含有治疗脚气病的物质。”艾克曼试着用米糠来喂有这样病的小鸡,果然小鸡的病就好了。
接着,他又用米糠烧水让有脚气病的人喝,乖乖,病人也好了。艾克曼也因为这一发现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人们发现米糠里含有维生素B1,正是维生素B1治好了脚气病。
Ⅲ 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词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Ⅳ 瑞士科学家( )因发明了DDT,获得了诺贝尔奖。可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诺贝尔奖( )DDT的发明者
一九四五年,瑞士的化学家穆勒 (Paul Mueller) 发明合成了DDT (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 能够有效地杀除蚊虫、控制疟疾蔓延,一时之间DDT功德无量,遍及全球。穆勒也因为DDT的发明于一九四八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离出来,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Paul Muller重新认识到其对昆虫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性毒剂。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疟疾病例在10年内从7500万例减少到500万例。同时,对家畜和谷物喷DDT,也使其产量得到双倍增长。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治疗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再加上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的发病己降到很低,为此,世界各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都在当年的世界卫生日发行了世界联合抗疟疾邮票。这是最多国家以同一主题,同时发行的邮票。在该种邮票中,许多国家都采用DDT喷洒灭蚊的设计。也就是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其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使蛋壳变薄,结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以对抗人类由于人口无节制增长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今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除了与疟原虫对氯奎宁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外,也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
DDT进入水中后被浮游植物吃掉后进入其体内,浮游动物又吃掉浮游植物进入浮游动物体内,浮游动物又被贝类吃掉进入其体内,贝类又被鱼吃掉进入鱼体内……
这样最后进入人的体内,但是DDT不能被分解只能积累,所以人的体内DDT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人因DDT中毒死亡。
所以国家现在禁止使用DDT,人们使用DDT最终还是会害了自己....
Ⅳ 发明机器人获得诺贝尔什么奖
诺贝尔共有六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奖
你所说的发明机器人是获不了奖的,能获奖的是在制造机器人的过程中,所发明出的某项重大技术创新
Ⅵ 有哪五个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分别是什么奖项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多了
给你找几个华人吧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要外国的看http://ke..com/view/6170.htm
加分^_^
Ⅶ 是谁发明了盘尼西林 他得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
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来敦大学圣玛莉医自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Ⅷ 发现和发明在获得诺贝尔奖中,哪种更多
皮埃尔·居里夫人――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
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位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在1896年,法国亨利·贝克勒耳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基础上,居里夫人在分娩大女儿依莱娜期间,对当时已知的80种元素一一进行测试,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并用波兰(Poland)命名第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Polonium),另一个新元素为"镭"。
他们的研究工作是在自己修整的简陋"实验室"里。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后来还第一次获得了金属镭。1903年,巴黎大学授予居里夫人国家理学博士学位,她和居里先生、贝克勒耳一起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总结: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Ⅸ 富勒烯的发明者获得诺贝尔奖吗
1996年,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理查德·斯莫利由于发现富勒烯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Ⅹ 约翰·巴丁发明了什么诺贝尔奖的简介
约翰·巴丁,一位两度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他第一次的获奖是由于晶体管的发明,而再度获奖则是因为在超导方面的研究。
约翰·巴丁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美国理论物理学家。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布拉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利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在很多人看来,天才往往是一些性格思维与常人迥异、行为举止斜出边界却不以为意的怪人。约翰·巴丁正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天才,但他没有怪异的性格,也没有神秘的背景与经历,这与传说中的天才形象有太大距离,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巴丁总是远离公众视野之外。如果没有晶体管也许就不会有电子媒介的崛起与信息时代的勃兴。但是,这位成全了信息时代的科学家在大多数时候却总是被媒体与公众所忽略,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晶体管的发明开始于巴丁进入贝尔实验室后的1945年10月。6个月前,巴丁所在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肖克利让巴丁检查一个有关硅的“场效应”放大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肖克利6个月前写下的,但在实验中并未奏效,而肖克利无法解释原因所在,他把计算过程演示给巴丁看,巴丁没发现任何错误。“但是巴丁认识到这一理论一定是错的,或至少是不完全的。解释其原因是他喜欢做的事……此外,这激起了他的竞争意识,因为这一问题也让另外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受挫”。对于巴丁来说,“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非瞬间的灵感,他时常在许多问题上花费数年的时间,执着得就好像一条斗牛犬啃一块骨头”,不过这一次他只啃了5个月便提出了一种新理论,不仅成功解释了肖克利设计方案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正是巴丁提出的解释引导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有关表面态的研究,它最终导致了晶体管的发明。当成功近在眼前,肖克利的表现变得古怪起来,他将巴丁和布拉顿(美国物理学家,1947年12月23日,他与J.巴丁和W.B.肖克莱发明点接触晶体管,因此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甩在一边,开始独自在家设计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制造固态放大器。而巴丁与布拉顿则一切如常,继续他们的研究。
1947年12月16日,星期二下午,他们这个特别的实验初次就奏效了。在第一次试验中,有一次输入了1000周每秒的电流,他们发现电流放大了1.3倍,电压放大了15倍。“我制作了一个放大器,使得声量增大了100倍,可听见了。”布喇顿吹嘘道,“有时候它会不起作用,但是我可以不停地摇摆它,让它再次起作用。”于是晶体管诞生了。
但是,贝尔实验室的副总裁凯利“严格限制大家在实验室之外谈论巴丁和布喇顿的发明”,并且要巴丁和布拉顿抛开手头的其他事务专心申请专利,以便让肖克利有更多时间设计他的结型晶体管。不久,肖克利公布了他的秘密研究以及设计方案,因为他显然意识到如果再不这么做的话,风头就要被巴丁和布拉顿抢光了。肖克利的做法以及他“不再是研究小组成员这样一个事实”令巴丁和布拉顿感到震惊,但是巴丁什么也没说,这是他的性格。
在随后的几次面对公众和媒体的展示中,肖克利的表现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肖克利才是晶体管的最重要甚至是独立的发明者。“作为无声电影时代好莱坞高中的产物,他能说会道,在许多方面具有一种古怪的性格特征,他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具有神赐之力的天才”。当传播手段随着技术的变迁而发展变化,1940年代的人们已进入一个大众传媒时代,无论是深谙此道抑或误打误撞,肖克利显然十分适应这样一个时代。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巴丁的沉默寡言与不事张扬,甚至媒体也常常会忽视他的存在,记者们会发现他很难写,他也许更像是一个邻家的男主人,而不是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与戏剧性经历的天才科学家。于是当媒体与公众都更热衷于打造和追逐神话的时候,错过巴丁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巴丁一生充满值得回味的精彩,假如真的就此错过无论如何都将是一种遗憾。除了晶体管的发明,巴丁在科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有关超导的研究。另外,他还是一位高尔夫运动的热衷者,有一次当巴丁被问及诺贝尔奖和一杆进洞哪个对他来说是更大的成就时,他回答说:“或许两个诺贝尔奖的价值大于一个一杆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