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的英雄史诗有什么
长篇史诗《虎皮武士》是格鲁吉亚大诗人绍.鲁斯塔维里的旷世作品,代表格鲁吉亚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格鲁吉亚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非洲具有伟大而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创造了宏伟的史诗,《松迪亚塔》、《盖西瑞的诗琴》、《姆比盖的传说》、《李昂戈.富莫的传说》、《姆温都史诗》表现了英雄的伟大业绩,表现了非洲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与想像力,更表现了非洲人民的文学艺术才华与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西元十三世纪前后冰岛人与挪威人用散文把从前叙述祖先英雄业绩的口头文学记载下来,加工整理成了《萨迦》。流传至今的《萨迦》不下一百五十种,主要反映了冰岛与北欧氏族社会的英雄的战斗生活经历与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精神面貌,兼有人物传记、家族谱系、地方志的内容。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双峰并峙,是印度两大史诗,而《罗摩衍那》在印度的影响远远超过《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大约有两万四千颂,每一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一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以罗摩与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与列国间的斗争。
《萨逊的大卫》讲述了萨逊家族四代巨人英雄的故事,既描绘了亚美尼亚英雄率民众抗击哈里发等等外敌入侵的壮阔画面,也展示了英雄创建萨逊城堡,建设家园的火热场面,但这一些都是英雄成长史的背景,史诗在英雄从摇篮经马背到坟墓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英勇顽强与善良纯真的性格,童年放牧、杀妖降魔、千里娶亲、比武招亲......让大家对这一个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民族性格、历史事件等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古代文化意义的史诗可以涉及多种主题,神话、传说、宗教、历史、哲理、伦理,乃至动物故事等等,但所有史诗中最令人神往的无疑是各个民族歌颂他们光荣祖先的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英雄时代已经遥远,但英雄那一些寻求与开辟、夺取与保卫、艰难飘泊与返回家园的寓言仍然意味深长。
《尼伯龙根之歌》即《尼伯龙根的厄运》,大约写成于西元1202至1204年间,作者可能是奥地利人。早在西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尼伯龙根之歌》就译成了中文。从那时起,《尼伯龙根之歌》这一部德国中世纪的著名史诗便为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所熟悉,成为中国读者最喜爱的欧洲古代故事之一。
冰岛诗体《埃达》是中古时代的冰岛民间史诗,在北欧别的地区中,这一些口头文学已经失传,惟独在冰岛得以保存下来。这一部诗歌巨著格律鲜明、音步清晰、韵律工整,保存了古典诗歌与吟唱艺术特有的音韵节奏,并有大量的使语言形象化的修辞手法。
《卡莱瓦拉》是芬兰文化的基石,对芬兰不同的艺术,文学、音乐、绘画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还在继续,将经久不衰。
《马丁.菲耶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阿根廷人民的喜爱,出版的次数已经难统计,并被翻译成大约三十种文字。据说当时在阿根廷的偏僻乡村小店中,除了卖烟酒油盐等等生活必需品外,还要摆上几本《马丁.菲耶罗》,这或许是对这一部文学作品的最高奖赏。
《列王纪》是波斯诗人菲尔多西以三十余年时间创作的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民族英雄史诗,一共有六万联,十二万行。描写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推翻前,波斯五十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兴衰大事,时间跨度超过四千五百年。《列王纪》问世后,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纪末,都被认为是伊朗的史书,西元十九世纪伊朗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逐渐显现出来,确定了《列王纪》的民族史诗的地位。
《伊利亚特》
《奥德赛》
《埃涅阿斯纪》
《贝奥武夫》
《罗兰之歌》
《熙德之歌》
《伊戈尔出征记》
⑵ 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
创世史诗, 也有人称作是“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它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创世史诗多运用艺术虚构手法,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奇的色彩。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中国的《格萨尔王传》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 《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 、《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
英雄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典型的例子。最早的史诗与口头诗歌有很强的联系,文学家常借用这种形式,最早和最明显的例子是《埃涅阿斯记》 ,与荷马用相同的形式和题材。
⑶ 什么是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就是歌颂英雄事迹的长篇叙事诗。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了处在氏族社会末期的蛮族部落的生活,他们基本上还未封建化,一般也没有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类代表作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贝奥武甫》,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歌颂的多是部落的贵族英雄,而自由贫民和奴隶都不占重要地位。它们的内容多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神在故事中干预人的命运,但人对神已开始失去敬仰。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写定的人往往不可考稽。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数量极多,从更多方面反映了氏族社会生活,如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象征权力的黄金给部落带来的诅咒和灾难;更加突出英雄的悲剧性格;更多魔怪、法术等因素。 另一类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如《罗兰之歌》、《熙德》、《尼伯龙根之歌》和《伊戈尔远征记》,但这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各部落先后从分散状态走上趋于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道路。国家的统一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是进步的。史诗中的英雄反映了这种愿望。他们和前一时期的英雄不同,他们的荣誉观念已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英雄的复仇义务,而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他们是要求团结、抵御外侮的英雄。同时,在他们身上,封主、封臣的关系体现得很明显。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他们的爱国行为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在这类史诗里,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史诗题材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写定的年代也不同,因此上述特点在各国的英雄史诗中很不一致。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⑷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英雄是指那些有所成就的人.
这就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时事造就英雄,有位哲人曾今说过:产生英雄的名族都是不幸的,从这个观点入手,英雄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常人不能所及得,产生英雄的环境必须的残酷的,有了常人的平凡,更突显英雄的伟大,有句诗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有了大的环境,也就是时事,才能磨练出伟大的英雄!
纯属个人见解……
⑸ 世界五大英雄史诗是那五个
中古欧洲的四大英雄史诗,即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纪》、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⑹ 传说英雄和史诗英雄还有精良英雄有什么区别
传说皮肤是带画面和声音特效的皮肤,史诗没什么技能。
史诗皮肤:标注上这个标缀的就说明这个皮肤是有出处的,比如说索拉卡的月光女神;探险家的未来战士;黑天使的刀锋女王等等,这些都是有出处的,要么是一些童话故事,要么是一些民间传说,还有是出自电影游戏等等,总之实在现实世界有原型的。
传说皮肤:虽然认为史诗这个词应该比传说更高级,但事实是,在LOL中传说皮肤比史诗皮肤高级,传说皮肤基本上就是和原来的皮肤大变样了,模样变了,技能都有特效,一些舞蹈动作和语言也是做了改变,甚至官方会推出这个皮肤的专门宣传视频。
⑺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的艺术成就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⑻ 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主要成就
中古欧洲的四大英雄史诗,即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纪》、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三、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其中,英国的《贝奥武甫》,讴歌为民杀死水妖、除灭火龙而牺牲的部落英雄贝奥武甫;芬兰的《卡列瓦拉》(又译《英雄国》),以能制造夺取“三宝”(谷物、盐和金币)的神磨为中心主线,赞颂智慧超群、勇夺“三宝”、为民造福的部落英雄万奈摩宁和伊尔玛利能。约在公元6、7世纪,北欧出现了神话和英雄史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冰岛的《埃达》与《萨迦》。欧洲早期英雄史诗因产生较早,带有较多的神话色彩,但在用文字写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如《贝奥武甫》中把水妖格伦德尔说成是出卖耶稣的叛徒该隐的后代等。
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中期英雄史诗的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罗兰之歌》(1080?)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它叙写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取得决定性胜利,所剩顽敌马西里为免于灭亡,遣使求和。查理大帝派去谈判的使臣甘尼仑,贪生怕死,被敌人收买。当查理率领大军回国时,马西里以10万大军袭击掩护法军撤退的罗兰部队。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大将罗兰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查理闻讯赶来,消灭敌军,处死叛徒甘尼仑。
史诗着重歌颂罗兰的英雄气概,赞美他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贞,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在遭到敌人大军的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他仍然无畏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当他身负重伤,力尽倒地时,仍艰难地将宝剑和号角放在背后,面向西班牙,表示至死不忘卫国抗敌;又将右手伸向上天,表示甘愿为护教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对王权的象征——查理大帝也极尽讴歌之能事:讲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讲他深谋远虑,坚持正义;讲他对内能镇压诸侯叛乱,对外能击败入侵之敌,建立统一强大的国家。这正符合中世纪社会从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
《罗兰之歌》在艺术上巧用夸张、渲染手法。罗兰吹号角求援时因用力过度而口喷鲜血,胀裂了太阳穴而死去;把历史上远征西班牙时只有36岁的查理,写成已有200岁的“长须雪白”、“容颜威严有神”的理想君主。这些手法有助于突出罗兰的刚强性格和查理的威严形象。
史诗还使用教会文学中常用的神秘梦幻、上帝显灵、天使下凡等手法。尽管这是基督教神学迷信思想的烙印,但用得好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例如上天让太阳停止不动,使查理能在白天乘胜歼灭一支敌军,这一奇迹正好表现了查理和广大士兵渴望消灭敌人,为罗兰复仇、为国雪耻的心情。
《熙德之歌》(1140?)是一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侵略的英雄史诗,着重讴歌英雄人物熙德英勇善战、忠君爱国、对敌狠对友亲的崇高品德。史诗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熙德沙场血战和个人家庭的坎坷经历,很少用其他史诗常见的神秘梦幻手法。《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谴责罗斯国内王公们的内讧引起外族的入侵,赞美勇士伊戈尔。史诗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上采用民歌手法,对后代俄罗斯文学有深远影响。《尼伯龙根之歌》(1200?)用公元5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移时代的传说,反映12世纪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意识。它歌颂勇武过人、心怀坦荡、急公好义的理想英雄西格夫里特,谴责阴险狠毒、图财害命的封建朝臣的典型哈根。艺术风格上接近早期英雄史诗
⑼ 为什么说荷马史诗是英雄史诗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荷马史诗》写的就是一群英雄战斗的故事,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 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 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喀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喀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暗杀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喀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奥德修斯取得了胜利。后者清醒后觉得羞辱而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战争。史称木马记。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注定一路坎坷,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