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输血

发明输血

发布时间:2021-08-14 01:52:54

㈠ 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开始对人体输血的

早在17世纪,人们不仅把血液看作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还错误地把它看作是决定人类一切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人们认为新生儿和羔羊的血液中存在着决定文雅文静性格的因素。为了改变人的气质和性格,人们开始从血管内进行输血的尝试。 1668年,法国的一位医生丹尼士,接受了一个妇女的要求:把新生羊羔的血液输入她丈夫的血管内。因为她的丈夫性格暴戾,她认为输入性格文雅文静的新生羊羔血液,对改变她丈夫的性情会有好处。 丹尼士大胆割开了这位丈夫的血管,用一根金属管把血管和羊羔的股动脉连接起来,输入了约150毫升新生羊羔血。接着又输了一次。在两个月后的第三次输血中,这位可怜的丈夫感到腰部剧烈疼痛,胸部发闷,心跳加快,最后在狂躁中死去,成了人类输血历史上最初的牺牲者。 直到150年后,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才真正认识输血的重要意义。为了抢救产科大出血病人的生命,开始大胆进行了人与人之间输血的尝试。

㈡ 输血有啥历史

人体内的血液,就像一条长流不息的长河,在我们的身体内日夜不停的循环。如果说人体是一棵生命之树,那么血液就是滋润这棵大树的生命之水,没有血液就没有生命,更不会有生命的延续。

今天,医疗急救输血是外科手术中一个最基本的程序,许多人因为得到输血治疗而获救。然而,这项对人类影响巨大的输血技术的开端,却是肇因于彻头彻尾的错误认识,这在医学史甚至整个科学史上,恐怕都难以找到类似的例子。这一切都要从人类输血史上的第一个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的故事说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个小村庄,当他疯病发作时会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并沿路放火烧房,这些行为让他远近“闻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疯病再次发作,赤身裸体的在巴黎流浪。一个贵族发现了他,出于仁慈,莫里被带到御医丹尼斯的住所。当时丹尼斯正在尝试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以治疗人类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的疾病。要了解这种匪夷所思的治疗,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点西方传统医学的经典学说——体液学说。

体液学说是由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创建,并统治西方医学实践数千年。其要义在于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体液的失衡,而恢复平衡的主要手段则是呕吐、发汗、腹泻和放血。其中放血疗法最被世人推崇,作为一种“无所不能”的治疗手段,在至少2500年内被医生们狂热并忠实地实践着。这从一首流传了几个世纪的歌谣中,就可见一斑。

身体放血改新颜,

提神醒脑又亮眼;

思维清晰无悲愁,

运动内脏益睡眠;

听力敏锐精神旺,

声音洪亮每一天。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放血疗法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例如理发行业的标志物——红蓝白三色的转花筒。据说,在中世纪,由于放血手术被医生认为是下等人做的事,自己不肯动手,而是托理发师来做,于是理发师就成了业余外科医生。1540年,经英格兰国王批准,成立了理发师、外科医生联合会。从此,理发师正式打出了外科医师的牌子,并选三色柱作为他们行医和理发的标志。三色柱中的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的名称也是来源于实施放血疗法所用的主要工具。

1818年,年轻的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博士(James Blundell)因无法忍受产妇因大出血而频频死亡,决定给病人输血。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系统的动物实验,布伦德尔博士总结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只能使用人血;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后来,他一共给11个大失血病人输血,其中5人获救。布伦德尔的成功,再一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为了方便输血,医生们甚至发明了不少器械。虽然很多医生都遵循布伦德尔的原则,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输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象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而也有人进行不必要的输血。毫不奇怪,伴随着输血疗法的再次兴起,批评和反对它的声音也随之而起,许多著名医生指责输血疗法是哗众取宠。1873年,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数十年间所有他能获得的输血记录,统计显示44%的病人因输血而获救,本来他们是必死无疑的。这项研究使得支持输血的声音在医学界占据了上风。然而真正让输血疗法声名鹊起的是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卡雷尔博士(Alexis Carrel)。

卡雷尔是法国人,因不满于法国外科学界的保守,他离开了欧洲。卡雷尔先到了加拿大,而后定居在美国的纽约,并进入当时新创建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法(人体的血管除动脉毛细血管与静脉相通连之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通过血管支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卡雷尔在血管外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他发明了特殊的针和线以及特别的“三线缝合”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血管缝合的成功率;他研究器官移植技术,解决了心脏移植中的外科手术问题,开创了现代器官移植历史的新纪元。但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却起因于他的助手兰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紧急求助……

(未完待续)

(作者:三思逍遥)

㈢ 第一个采血和输血工具的发明者是谁

应该不是布伦达尔
我记得早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人尝试过用羊血给人输血,不过,当然是没有成功了

㈣ 输液是谁发明的。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于1628年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之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
而1656年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人狗的静脉内的英国医师Christophe:wren和Robert,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Thomas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人病人静脉,补充因霍乱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
因此,ThomasLatta医师理应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当时困扰医生的是静脉输液治疗当中的感染和热源反应问题。所以在1930年之前静脉输液仍只能被用于急症患者,且规定护理人员只能协助准备静脉输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执行静脉穿刺操作,只限于医师亲自为之。所有输液用液体均为医院自行制备。
1931年,美国医生Dr.Baxbr与同伴合作在改造后的汽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
伤、病员的抢救。

静脉输液产品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开放式静脉输液系统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
系统,它是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㈤ 关于输血,谁是第一个发明输血的人,第一次输血时有没有什么情况发生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红细胞血型的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 Landsteiner <1900年发现的>

㈥ 人造血是如何发明的

从根本上解除了血缘危机

——1978年人造血液的发明1978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制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这一成功轰动了医学界。人造血液的制造成功,使人类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从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机,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显微镜发明之前,人类对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难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认为血液是生命和灵魂所在,血液一旦从血管流出,灵魂就跟着血液离开了人体。公元前2500年,古希腊人用血来治疗精神病,用角斗士的血当药物。打仗时,驱赶一大群绵羊跟在部队后面,战士如果受伤,就把他泡在盛满羊血的浴盆里,或给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纪,斯旺默丹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血细胞;1900年,奥地利33岁的生物学家兰斯坦纳发现,人体血液存在着三种组合,即A、B、O三种血型。血型的发现,奠定了血液分类学基础,并揭开了过去输血屡屡失败的原因。原来,不同型的血液,其红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糖分子组成的抗原,而每种血液的血清中,又带有抗他种血型的抗体。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体相遇,就会使本来悬浮在血浆中的红细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从而危及生命。

说来也巧,人造血液制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有某种联系。1966年的一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氢化合物时,一只该死的老鼠突然掉进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过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从溶液里捞起来时,它居然没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烟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只大白鼠重复了类似的过程,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视,他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氟氢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当于血液的两倍多。于是,他立即联想到,可以用这种溶液来制造人造血液。这一意外发现,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发现,使科学家茅塞顿开,纷纷投入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这个领域的研究园地绽开了第一朵鲜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做了第一个使哺乳动物在完全失血的状态下存活的实验。他在制得一种全氟碳乳溶液后,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并用这种乳液取而代之。然后,把老鼠放进一密封的玻璃罩里,并向罩内加进氧气。10分钟后,老鼠便苏醒过来,而且活了8个小时之久。

这一实验,证实了用氟碳化合物制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学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制的成功曙光。

可是,这一花朵没开多久就凋谢了。用来试验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数只能活几个星期,最长的也只活了几个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颗粒太大,注进动物机体之后排不出来。它在肝脏、胰脏里沉积,会使动物发生慢性中毒。

美国人没想到,日本人在制造人造血液的领域里会捷足先登。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受美国人实验的启发,采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制得一种牛奶似的白色悬浮液。它的颗粒极细,直径不超过1/10微米,而且状态稳定,可从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经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进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体内,4星期内就可基本排净,8星期几乎没有任何残留。内藤良一往自己体内注射了50毫升,证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体血液和平共处,互相配合。4星期后检查身体时,发现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体外。

中国上海有机研究所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经过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制成功了和日本一样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临床应用,开始于1979年4月。那时候,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本多宪儿教授,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输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此,人造血液便在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它被用来抢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机、保存移植脏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来有很多优点。其一,节省输血准备时间,有利于及时抢救病人。因为不管什么血型的人体,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输换,它不会引起任何排斥、变态反应。其二,它可形成固体,方便运输。其三,它易于保存,不像人血那么娇贵。人的鲜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两周。人造血液则不需要低温,贮藏数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现代工业产品,无毒无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忧。

不过平心而论,人造血液并非十全十美。它虽具有运送空气的功能,却远不如人血“能干”,不能像人血那样还能输送营养物质,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输入人体后,寿命只有60小时左右。它严格说来只能叫做人造红细胞,只能作为人血的临时代用品。

今天,医学界仍用奥地利生物学家兰斯坦纳的方法,按红细胞划分血型,现已发现了21个血型系统。1983年,对改变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马大学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来,A型血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O型血;然后,他又同样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装在O型血红细胞表面,使O型血变成B型血。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血库的科学家们,也用类似的方法,使B型血变成了O型血。

改变血型方法的发明,意义不同寻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输血时对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园地绽开的又一朵鲜花。

㈦ 古代有什么输血材料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历史还不到一个世纪,人类认识输血却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远古时代,古罗马的角斗场里,得胜的角斗士会将对方的血喝下去,以获得勇气和力量;

15世纪后期,血液用于治疗精神病,癫痫,抑郁症,怪癖等疾病,未用于失血和贫血;
1616年,英国的Harvey发现了人体血液是循环的,这一发现为输血奠定了科学基础.
1656年,Wren用银制成小管,动物膀胱作为注射器,将药物和血液输注给狗;
1654年意大利医生Folli宣称发明了”输血”,在1680 年出版的书中写了有关他用漏斗,金属管进行输血的试验;
1665年英国生理学家Lower将一只狗的颈动脉与另一只狗的颈静脉相连接输血成功;

1667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医生Denis将羊血输入给人,输后患者稍有好转,但数日后发生了严重的输血反应,并有黑色尿出现.10年后法国,英国下令禁止输血,一直持续了 150 年.
1817年英国生理学家和产科医生Blundell用狗作实验时,发现因出血濒死的狗,输入了另一只狗的血液而获救.在此基础上,他将人血输给了严重大出血的产妇,共10例除两例已濒死者外,余8例有5例救治成功.这样举动震惊了欧洲及美国的科学界,以后这一方法延续了约100年.
直至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1914年抗凝剂的问世,才使得输血治疗走向正轨.开辟了人类输血治疗的新纪元.

㈧ 输血最早是谁实验成功的

看下面的文章:http://www.oursci.org/ency/medi/038.htm
看完相信你就可以回答了。

输血简史

逍遥

血液象征着生命,这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血液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而任何一个合格的情报人员都知道,大规模的血液调度是战争马上爆发的准确信号。今天,输血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程序,多少人因为输血技术而获救。然而,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的输血疗法的开端,却是肇因于彻头彻尾的错误认识,这在医学史甚至整个科学史上,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了。一切要从人类输血史上的第一个著名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的故事说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个小村庄,当他疯病发作时会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并沿路放火烧房,这些行为让他十分出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疯病再次发作,赤身裸体的在巴黎流浪。一个贵族发现了他,出于仁慈,莫里被带到御医丹尼斯的住所,因为他正在尝试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以治疗人类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疾病。要了解这匪夷所思的治疗,需要知道一点西方传统医学的经典——体液学说。

放血曾经是包治百病的办法……

体液学说由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创建,并统治西方医学实践数千年。其要义在于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体液的失衡,而恢复平衡的主要手段则是呕吐、发汗、泻下和放血。其中放血疗法最被推崇,作为一种主要的“无所不能”的治疗手段,在至少2500年内被狂热地忠实地实践着。从十二世纪的一首广泛流传的歌谣中,可见一斑。

身体放血改新颜
提神醒脑又亮眼
思维清晰无悲愁
运动内脏益睡眠
听力敏锐精神旺
声音洪亮每一天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放血时代残留下的一些遗迹。如:理发行业的标志物——红白条纹,从前,理发师是主要的放血疗法实践者,在放血时患者手握红白条纹小木棍,白色代表绷带红色代表血液。以及今日最好的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的名称也是来源于放血疗法的主要工具。

现在的《柳叶刀》与18世纪的柳叶刀

在那个时代,血液经常和精神、性格、灵魂等等纠缠在一起(注:现代社会仍然有不少人相信血液和性格、命运之间的神秘联系)。这激发了法国御医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以改变性格或精神状态的念头,为此丹尼斯写了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从哲学假设开始,到人类获取和利用动物血液的正当性,最后动物实验显示输血的有益性,因此在论文中他建议将动物的血液输给人类,以治疗一系列由于血液的缘故所导致的疾病,比如麻风、溃疡、疯病等等。

在治疗莫里前,丹尼斯已经给一个少年和一个工人尝试性的输血,没出现太大的不良效果,但也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对丹尼斯而言,恐怕再也没有比莫里更适合检验他理论的人选了。12月19日晚6点,丹尼斯将280ml的小牛血输入莫里体内,希望借由“温柔的小牛”血液治疗莫里的疯狂。莫里一共接受了两次输血,输入的小牛血液在他体内引发了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处于濒临死亡的高烧、休克状态,幸运的是他熬过来了,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这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立刻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时尚。某些医生甚至认为,通过交换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彻底解决婚姻中的不和谐。然而将动物血液输给人,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死亡难以避免,加上很多守旧的知识分子反对变革,最终主教在全欧洲禁止了输血疗法。在此后150年中,输血只是一件奇事,仅供人们在理论上进行探索。

James Blundell的输血手术。The Lancet, 1828-1829

1818年,年青的产科医生布朗德尔博士(James Blundell)无法忍受产妇因大出血而频频死亡,经周密思考和系统的动物实验后,布朗德尔博士总结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后来,他一共给11个大失血病人输血,使其中5人获救。布朗德尔的成功,再一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为了方便输血,医生们甚至发明了不少器械。虽然很多医生都遵循布朗德尔的原则,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输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象这样做将引起什么样的结果,而也有人进行不必要的输血。毫不奇怪,伴随着输血疗法的再次兴起,批评和反对它的声音也随之而起,许多著名医生指责输血疗法是哗众取宠。但1873年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数十年的所有他能获得输血记录,统计显示44%的病人因输血获救,本来他们是必死无疑的。这项研究使得支持输血的声音在医学界占据了上风。然而让输血疗法声威大噪的却是1912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是卡雷尔博士(Alexis Carrel)。

卡雷尔博士是法国人,但他不满于法国外科学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后定居在美国的纽约,并进入新创建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是他开创了今日的显微外科领域。为了进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尔发明了特殊的针和线以及特别的吻合技术。但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却起因于他的助手兰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紧急求助。

1908年3月,兰伯特博士的女儿降生了,和所有初为父母的夫妻一样,兰伯特夫妇自然也十分兴奋和激动。然而好景不长,数天来婴儿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续渗血,这让年青的父母深感惊恐,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止住出血,虽然兰伯特的两个弟弟都是外科医生,可是谁也不敢也无法在这样小的婴儿身上进行输血。绝望的兰伯特想到了卡雷尔博士正在从事的血管吻合术研究,这是唯一能够给小家伙进行输血的手术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的迈向死亡,顾不得已是深夜,兰伯特和他的兄弟们赶到卡雷尔家,将他从睡梦中唤醒。虽然卡雷尔表明他在纽约并无行医执照,而且将供血者的动脉与受血者的静脉吻合,很可能导致供血者出现严重的问题。但兰伯特显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和后果,于是卡雷尔迅速收拾好工具,赶往兰伯特家。

据卡雷尔回忆,当时场景甚是凄凉,兰伯特的妻子紧挨着她那昏迷不醒、脸色极度苍白的小女儿,似乎想把自己的生命传输给她的孩子,但她也早已经心力憔悴、极度虚弱到几乎不能动弹了。看到孩子的状况后,卡雷尔非常担心婴儿在手术前就可能死去。经过短暂的争执,卡雷尔选择了兰伯特充当供血者,他小心的分离出兰伯特左手的桡动脉,将它和婴儿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静脉吻合在一起,经过几次失败后,手术终于成功。婴儿获救了,兰伯特的手部循环也恢复良好没有瘫痪的迹象。满心感激的兰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们资助了卡雷尔博士的研究,因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儿。作为被人诟病的大财阀,洛克菲勒出资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变世人对其集团的印象,这件事对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简直是“飞来的横财”。信件立刻被转给了各大报社,引起了巨大哄动,卡雷尔迅速成名。而他所创立的血管吻合术,一时之间也成为输血疗法中的被竞相模仿的技术手段,虽然很难掌握。为此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些辅助器具,以帮助外科医生进行血管吻合。

卡雷尔(右)与飞行家林白,还有他们共同发明的通过体外循环支持器官的装置。《时代》周刊,1938年6月13日封面

在欧洲、北美为卡雷尔所取得的成就欢呼时,一项对输血疗法具有革命性贡献的科学研究已经完成,但却默默无闻。1901年,维也纳的一位年青病理学家,兰士台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的血型。这得从1900年说起,在一次研究中,兰士台纳发现不同人之间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血细胞会发生凝聚现象。为此他写了一篇论文讨论此现象究竟是由于细菌污染还是由于个体间差异引起,紧接着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抽取了自己和助手们的血液,静置到血浆和红细胞分离后,将它们分开。然后在一系列试管中,将血浆和其他所有人的红细胞混合,观察结果。兰士台纳发现,实验结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标记为A组的血浆可以引起标记为B组的红细胞凝聚,反之也然,既B的血浆可引起A的红细胞凝聚,但兰士台纳本人的红细胞与标记为A、B的血浆混合后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浆却可以将A和B组的红细胞都凝聚。起初他称第三种类型为C,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将其改称为O。这就是今日几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统的来源,两年后,兰士台纳的同事在更大规模的一次交叉实验中发现了AB型,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的研究到此既告一段落。

兰士台纳

兰士台纳意识到所谓输血综合症——接受输血的病人有时候会发生发热、寒战、肾脏剧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为人类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间彼此不能相容,才导致了这一切,他将此写入科研论文中。但兰士台纳过于内向,以至于这项重大成果,外科学界几乎没有人知道,只有纽约的奥藤伯格博士(Reuben Otternberg)看到他的论文后,率先在输血前进行血型匹配,从而避免了输血综合症。虽然奥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医生响应,直到输血疗法的另外一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将输血这个从前的大型高难度手术,转变为任何一位乡村医生都可以实施的手术后,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视。

输血疗法由于血液一旦离体就极容易凝固,使得输血十分困难。卡雷尔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他的技术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对供血者的手有潜在的极大伤害,二则无法知道供血者输出了多少血,有时候甚至出现供血者失血太多差点死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当供血者,并不是所有的亲属都愿意为了亲人冒如此巨大的风险的。鉴于此,两位医生发明了两套系统,通过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针将血液引流出来后定量,然后输给受血者,这些系统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供血者的风险和痛苦。当然为了防止凝血需要医生的动作要快,而且需要诸多助手。这时候,奥藤伯格的同事卢因森博士(Richard Lewisohn)开始向血液凝固发起进攻,并在1915年发现0.2%的柠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对人体无害。这项关键性发现,使得输血这个从前需要专家才能做的手术,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小手术。于是输血疗法在所有医院迅速开展,其结果自然是输血综合症的发病数量也急剧增加,经过无数惨痛的教训后,终于在1920年,输血前必需进行交叉配型成为标准操作。至此输血的三大障碍皆被一一克服,有了合适的输血设备,保证安全的交叉配型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柠檬酸。而1930年,兰士台纳也获得了他应该获得的荣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㈨ 静脉注射发明者是谁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在此期间有那些重大的发明呢?我们可以输液、导管与敷料的历史回顾,了解到这些发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间与照护品质。用血液治疗疾病的最早记录是1492年,当时将3名男童的血液给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但当时还不能实际操作。输血概念是静脉治疗的开端,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才成为可能,又经过了更长的时间才出现安全的输血技术。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19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 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确认。在输血治疗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

阅读全文

与发明输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