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是谁发明的
14年前的问题了,刚好我也在搜,我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1958年诞生的,主要是天津大学的何志迈和李英才两位教授设计制造。何志迈1974年发布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文章
㈡ 太阳能热水器在国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得
研制开发阶段 1978-1986
中国SWH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七十年代后期。自1978年中国诞生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到1986年我国第一台卧式磁控溅射镀膜机的设计制造是在政策扶持下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主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是一些研究所、大学等学术性机构。
孕育发展阶段 1987-1992
1987年,铜铝符合条件引进首次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铜铝复合平板集热器板芯生产线的引进,与之配套的阳极氧化的选择性涂层的生产线的自行研制成功,使国内的平板集热器的制造水平上了新台阶。
成果转化快速发展阶段 1993-2000
结合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议,中国国务院于1994年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文件中指出: “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并“要加强太阳能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开发”。在该文件的基础上,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于1996年联合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
㈢ 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什么时候出世的
1979年!
㈣ 世界上第一台热水器什么时候发明的啊!~~
太阳能利用历史回顾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作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 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阶段(1900-1920)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阶段(1965-1973)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1973-1980)
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 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太阳房 、工业太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为实施这一计划,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 ,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题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例如,美国曾计划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 能电站还未升空。
太阳热水器、太阳电他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
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引进技术。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十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促使 人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七阶段(1992- 至今)
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 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 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1996- 2010),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 》,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 2005),《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 ,广泛利用太阳能。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可以说是: 罗门·德·考克斯
㈤ 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
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占据国内95%的市场份额。真空管式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管、储水箱及支架等相关附件组成,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主要依靠集热管。集热管利用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达到所需热水。
吸热过程
真空管式热水器的吸热时,太阳辐射透过真空管的外管,被集热镀膜吸收后沿内管壁传递到管内的水。管内的水吸热后温度升高,比重减小而上升,形成一个向上的动力,构成一个热虹吸系统。随着热水的不断上移并储存在储水箱上部,同时温度较低的水沿管的另一侧不断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整箱水都升高至一定的温度。
平板式热水器,一般为分体式热水器,介质则在集热板内因热虹吸自然循环,将太阳辐射在集热板的热量及时传送到水箱内,水箱内通过热交换(夹套或盘管)将热量传送给冷水。介质也可通过泵循环实现热量传递。
循环管路
家用太阳能热水器通常按自然循环方式工作,没有外在的动力。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为直插式结构,热水通过重力作用提供动力。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通过自来水的压力(称为顶水)提供动力。而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均采用泵循环。由于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不大,考虑到热能损失,一般不采用管道循环。
使用过程
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为顶水方式工作,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也可实行顶水工作的方式,水箱内可以采用夹套或盘管方式。顶水工作的优点是供水压力为自来水压力,比自然重力式压力大,尤其是安装高度不高时,其特点是使用过程中水温先高后低,容易掌握,使用者容易适应,但是要求自来水保持供水能力。顶水工作方式的太阳能热水器比重力式热水器成本大,价格高。
1. 温差控制集热循环
太阳能热水地暖系统中有集热器温测器和水温感应器,集热系统吸收太阳能辐射后,集热管温度上升,当集热器温度和水箱温度水温差△t设定值时,检测系统发出指令,循环泵将中央热水器中的冷水输入集热器中,水被加热后再回到水箱中,使水箱内的水达到设定的温度。
2. 地暖管道循环系统
增加一台热水循环泵,通过控制器控制地暖管道循环。当水温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启动地暖循环泵,使高温水通过地暖盘管在室内循环,从而使室内温度不断提高。当水箱水温低于某一设定值时,自动停止地暖管道循环泵。
(5)太阳能热水器的发明扩展阅读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水的势能等等。太阳能利用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学利用、光—生物利用四类。在四类太阳能利用方式中,光—热转换的技术最成熟,产品也最多,成本相对较低。
如:太阳能热水器、开水器、干燥器、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房、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以及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器等。太阳能光热发电比光伏发电的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但应用还不普遍。在光热转换中,当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好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
光热利用:它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阳能收集装置,主要有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等3种。太阳能发电:未来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是用来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光—热—电转换。即利用太阳辐射所产生的热能发电。一般是用太阳能集热器将所吸收的热能转换为工质的蒸汽,然后由蒸汽驱动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前一过程为光—热转换,后一过程为热—电转换。
②光—电转换。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
光化利用:这是一种利用太阳辐射能直接分解水制氢的光—化学转换方式。
光生物利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将太阳能转换成为生物质的过程。主要有速生植物(如薪炭林)、油料作物和巨型海藻。
㈥ 是谁发明的太阳能热水器呢
阿基米德.利用聚集的太阳能催毁罗马舰队. 传说在2000年前古希腊的某个王回国遭到了罗马答人的侵袭,罗马人乘船从海上进攻,可王国只有老人、孩子和妇女,这些老弱妇孺怎样抵抗强大的罗马舰队呢? 此时满头白发的老科学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号召妇女们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叫她们拿起自己的梳妆镜子,一起来到岸边。 烈日高悬,强烈的阳光射向大地,阿基米德站在高处喊:“大家用自己的梳妆镜将太阳反射到帆上!”说完他举起镜子,只见一道光线反射到一面帆的中央,映出一个微弱的小斑点。 一个妇女明白了他的意思,连忙举起手中的镜子,把光也反射到那只船帆上,小光斑亮了一些。接着又是一面镜子、两面镜子……都射向帆上的那一点。不一会儿,帆着火了,敌人吓得纷纷落水。罗马的许多船只都被烧毁了,但罗马人却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后,有位科学家按史书介绍的阿基米德的方法制造了一面凹面镜,成功地点着了距离镜子45米远的木头,而且烧化了距离镜子42米远的铝。所以,许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始祖。
㈦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7年,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专利在美国诞生,用的是黑油漆吸收太阳能。此阶段可以算作是雏形阶段,大概时间可以算作是1920年以前,而1920年以后的近30年内,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矿物能源的开发占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5年以后的10年,太阳能的研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平板集热器(热水器)遭遇了第一次成型的失败。
第三阶段: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能源危机(也叫石油危机)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出现了开发太阳能的热潮,此后的20年,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集热管等成果在这个时期出现。热水器也逐步走向成熟化和商业化。而80年代后10年,太阳能发展又进入低谷,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研发工作在大量削减的研发经费等不利影响下,并未停止。
第四个阶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各国对太阳能的研发重新重视,太阳能光热在我国推广成为典范,走了特色的低端线路:太阳能热水器。
㈧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是什么
太阳能热水器今后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改进技术,实现全天候使用,与建筑结构一体化,使产品能进入大中城市;
扩大太阳能热水使用范围,逐步由生活用热水向商业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
另外,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经济性和环境特性也是与电、燃气热水器竞争,扩大太阳能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估计到2010年和2030年,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和推广面积将分别达到1、2亿m2和8、0亿m2,在全国建筑面积中占有相当的份额,节约和替代了相当于1677万tce和1、04亿tce的能力。
㈨ 太阳能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利用的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的发展 我们国家追溯历史在1958年,天津大学有12.6平米的太阳能浴室。到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寻求可再生能源,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起,加大研发与生产太阳能集热器。1979年前后我国有些单位迎头研发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清华大学运用电真空物理的背景,坚持了下来。结构就是一个拉长的暖棚,只不过在内玻璃管上有一层选择性吸收涂层。 清华大学的发明专利就是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在世界上开创用单个铝阴极通过磁控溅射制备红外低发射率低层、铝—氮化铝吸收太阳光的陶瓷薄膜和淡化铝减反膜三个部分。使用真空管的集热器可在严寒、低太阳辐射下利用,很适合多种气候。 这是一个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结构,吸收层每层只有10到30个纳米,低发射层是到150纳米。想要达到科研的水平产量要减一半。 关于太阳光热发电,这部分我省略,它是将低密度太阳能集中,聚光方法产生高温介质,推动传统发电设备产生电能。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在突破了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结合,生产性能价格比较好的介质。 2001年到2006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销售额近300亿元,提供就业机会60多万个。中国太阳热水器2005年安装量为世界的77%。真空管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硼硅玻璃3.3年产量约占世界70%,吸气剂约占世界95%以上,年约1.9亿支真空集热管用,年约0.9亿支显像管用。大量显像管都在中国生产,吸气剂也在中国生产。有三个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面。 形成配套的产业链。3.3的玻璃30万吨其中用于真空管有28万吨。真空管镀膜生产线1000条及配套设备,生产能力为2亿支,装配约2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还有配套设备。一些骨干企业做了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条件。
㈩ 太阳能热水器从什么时候走进中国
1、全玻璃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欧文斯(Owens)公司首先研制开发的,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全玻璃管一开始在国外应用,里面就有U型管。直接进水的,不被接受,直到现在还是不接受,因为玻璃吸热体容易损坏。
3、大概在78、79年的样子,美籍华人贝聿昆先生,从美国拿了几只全玻璃管的样管,送到了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79年正式成立),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包括殷志强教授在内都看过。
4、沈阳玻璃计器厂首先生产出全玻璃管,并代表中国参加了1982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能源博览会。
5、当时全玻璃管镀膜技术是双靶,还有喷涂的,技术水平很低,和现在的产品还是有区别的。
6、1983年,这时国家开始倡导发展校产经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创办北大四方科贸中心,刘振德在北京北三环马甸西成立太阳能厂,分别以以“北大四方、北大正元”品牌生产太阳能热水器,开始向全国推广。
7、1984年,清华大学殷志强教授研制了单靶镀膜,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便于大规模生产推广。清华阳光品牌太阳能自此便开始向市场推广。
8、1986年全国热水器评比,一共送检129台,只有6、7台全玻璃管的,很不成气候,殷教授转而想研制金属吸热体真空管。
9、1988年,孙哲被任命为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经理,开始以桑普品牌向市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10、1989年,李先航成立了天普太阳能厂,开始以天普品牌低价位向农村发展。
11、1995年,黄鸣成立德州皇明太阳能技术研究所,开始在媒体上大幅度宣传皇明品牌太阳能。从这一阶段开始,太阳能热水器开始被众人接受。可以这样说,黄鸣对中国的太阳能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12、从此以后,太阳能热水器开始进入百家争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