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1.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早年生活和教育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里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 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 words and music, 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 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 他的第一首交响曲(D.82)。
后期生活和作品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个为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 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Želiezovce, 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
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地人狂热追捧。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 D.839, 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
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维也纳。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死亡与少女” (D.810)写于1825-1826冬天,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 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 D.898; and E flat, D.929)。
2.
Ⅰ
奏鸣曲(作品42,a小调)
2.奏鸣曲(作品53,D大调)
3.奏鸣曲(作品120,A大调)
4.奏鸣曲(作品122,E大调)
5.奏鸣曲(作品143,a小调)
6.奏鸣曲(作品147,B大调)
Ⅱ
7.奏鸣曲(作品164,a小调)
8.奏鸣曲(死后出版,c小调)
9.奏鸣曲(死后出版,A大调)
10.奏鸣曲(死后出版,B大调)
11.奏鸣曲(幻想曲等,作品78,G大调)
12.奏鸣曲(作品15,C大调)
尽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对当时音乐的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如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及再后来的Hugo Wolf和Skrjabin所发扬光大。在十九世纪他以艺术歌曲的创始人闻名于世,而在二十世纪他在器乐的贡献也逐渐被人们认可。可惜在歌剧上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歌词的晦涩难懂和乏味,从而使作品的水准大打折扣。
3.李赫特演绎的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赏析
这张Regis公司出版的唱片收录的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即是先前于70年代初期出版的Olympia的唱片OCD 335中的第19号与21号钢琴奏鸣曲,乐迷可充分领略伟大的钢琴大师李赫特演绎这两首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令人惊异的效果。尽管李赫特拥有令人敬畏的演奏技巧,他自始至终全神贯注的演奏以及对细节的雕琢使舒伯特晚期这二首钢琴奏鸣曲如此的感人,同时带给欣赏者独特的感受,这张唱片可以与李赫特演奏作品目录中最好的演奏录音相媲美。
这首C小调奏鸣曲(作于1827年8月)经李赫特的演绎散发出强有力效果,同时带给人极具感染力的感受。从引人注意的乐曲起始部分直至乐章发展部最为凄凉的声响,李赫特对节奏的精心控制推动乐曲不断向前发展。他完美的音色赋予舒伯特作品极限的声音响度。尤为重要的是纵观整张唱片,李赫特的演奏处处营造出舒伯特乐曲声音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对于推进乐章向前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处理充满热情的乐段时,李赫特避免采用过度松弛的速度演绎方式,旋律潜在的律动自始至终保持着一致的连贯性。
在柔板的处理上,李赫特近乎极致的全神贯注是极其感人的。李赫特处理音乐的全面理念意味着他能赋予波动的小步舞曲乐段以最丰满的音色, 这种音色的处理方式听起来会觉得自然恰到好处。在终曲乐章,李赫特不得不面对舒伯特作品中十分顽强的乐章,这里没有一丝一毫悔意的暗示。或许,他不够松弛的处理会引起争议,不过,这样的评论与他感人的演绎处理不相称。内田光子版(Philips 456 579-2, 同时收录了第20号奏鸣曲 D959).对于19号奏鸣曲终曲乐章高超的敏锐把握与李赫特的演奏难分伯仲。
李赫特对于19号奏鸣曲主要节奏的理解,也浸透在1972年录制的最后一首宏大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绎中。无疑,李赫特肯定注意到”很有节制的”的速度记号,但他仍保持平滑连奏的处理。李赫特所采用的速度为演绎带来更多发挥空间,左手低音区的颤音与开始旋律的最初陈述相呼应的确是让人心烦的,缓慢的演绎这个乐章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一直持续25分钟进行这样的音乐诠释需要李赫特般全神贯注的毅力。贯串这个丰碑式的诠释处理,李赫特的演奏完美 (有时甚至是精致)驾驭了音乐织体结构。
李赫特维持不采用近乎停滞速度来处理持续的稍慢行板,现在看来这样的演绎非常的恰到好处,营造出自然的平衡感。经过第一乐章的演绎体验,恬美抚慰人心的第三乐章谐谑曲诠释成一个祈福安慰的乐章。只是后来才意识到李赫特只不过依照舒伯特的指示来演绎,即精致且纤细。终曲乐章的处理非常完美,同时末乐章的演奏使其它版本都黯然失色。
对于第20号钢琴奏鸣曲演绎的探究还需要对比其它现存的伟大演奏版本,在关注精神层面上超越其它版本的内田光子版(Philips 456 572-2); 拥有帝王之气象的波利尼版(DG 427 326-2)以及(Dante HPC123)玛丽亚·尤金娜1947年的现场演奏录音(该版在市场中应有其流通价值)。李赫特的演绎对研习舒伯特作品的音乐学院学生(或钢琴系演奏其奏鸣曲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版本。
⑵ 舒伯特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⑶ 以舒伯特的歌曲为例子谈谈艺术歌曲的特点
这些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或是气势磅礴,或是充满阳光气息,或是如小溪般欢快,抑或是哀伤,其根本,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遭遇。
像是贝多芬,他的前期作品风格大多是欢快或反映社会现状,残疾后的作品风格则是催人奋进,跟人一种不屈的感觉,这种不屈,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怒;
再如肖邦,他的作品大多是一些深沉的曲子,如夜曲,这是因为当时的波兰处于被欧洲列强以及沙皇俄国瓜分的时期,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向 舒伯特 的曲风大多欢快,舒伯特生于贵族家庭,而且在国家音乐团为上层社会作曲。
以上完全个人见解,不对之处,还望谅解
⑷ 舒伯特的性格促使他创作了怎么样的作品
舒伯特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的浮华、空虚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憬美好希望。正因为这样,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正因如此,他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像舒伯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在国家警察的档案中,舒伯特被记录为是一个“鲁莽的人”,而当他的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时,他也因受牵连而被拘留。虽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181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5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歌曲《流浪者》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奥地利钱币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二万七千盾。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却已身无分文。他不得已走进了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要饭的,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并免费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一盾钱。在出版商的残酷剥削下,舒伯特艰难地生活着。
⑸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
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⑹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
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
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⑺ 舒伯特创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 王》、《鳟鱼 》、《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被后人称为“歌曲之王”。
⑻ 《外国音乐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何特点
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他是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派别。他把带钢琴伴奏歌曲的传统音乐体裁提到了十分完美的艺术高度。他的声乐套曲《冬日的旅行》和《美丽的磨坊女》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色彩鲜明,生动深刻,脍炙人口,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新的艺术境界,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结晶。舒伯特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他第一个将和声、伴奏、旋律和歌词视作同等重要。人们说通过舒伯特之手,所有的诗歌都变为音乐。”但他的音乐并不是盲目的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平庸诗词只要他感觉喜欢,也可以把它谱成富于生命力的歌曲。他使艺术歌曲这一体裁趋于完善,并对后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⑼ 舒伯特在创作音乐方面都什么成就
舒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却给世界留下灿烂辉煌的音乐瑰宝。他的作品直至1821年才在友人的资助下陆续得以出版。他曾对朋友自称是“失败的音乐家”,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可怜虫”。在其短促的一生创作了9部交响曲,7部弥撒曲,许多室内乐曲和钢琴曲,以及包括《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三部声乐套曲在内的600余首歌曲,9部歌剧,20首宗教音乐,70首以上的附管弦乐的合唱曲,各种管弦乐曲等。其中所作歌剧均以失败告终,但其所作《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曲》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戏剧配乐《罗莎蒙德》等却流传至今不衰。特别是他所作的艺术歌曲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⑽ 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特色是什么
1811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14岁作第一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5部歌剧及140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31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总共写下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