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园林造景其手法有哪几种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
Ⅱ 龟纹石与植物创造景观有哪些形式 龟纹石石
龟纹石庭院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象,是看得见、听得到、嗅得着,也摸得着的实体。这种景象能对人的感官起作用,而产生一种意境,有这种意境,就可以产生诗情画意,境中有意,意中有情,以此表现出龟纹石庭院的特色与风格。今天就给大家介绍龟纹石庭院如何进行植物配置的意境营造。
植物是龟纹石庭院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龟纹石庭院的活力,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简单的挖坑栽树,不论是其个体的姿态美还是其整体营造的层次之美,都需要对于庭院场地进行细致的分析,合理的选择植物的品种与种植形式,来创造具有诗情画意般庭院景观。
龟纹石庭院植物配置的意境营造,不单是植物本身的组合,也同时注重与山石、建筑等有机融合,针对建筑、小品的特色与形式,根据造景的法则进行构思、立意、布局。将植物与庭院布景的要素构成一幅富有生机、三维动态的、立体效果的画卷。
龟纹石庭院植物配置的意境营造,要在植物与庭院空间、大小、色彩、线条的等方面进行协调与对比,掩映成趣才有画意展现。配置植物要符合诗情,要有文化气息。只有认真分析庭院要表现的文化与艺术承载,才能合理的搭配植物的习性、形态以及内涵,形成植物的个性与庭院的气质的切合,才有植物最终的意境营造。
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
Ⅲ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有几种营造方法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下几点:
充分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可以不断的采用水景和照明的烘托作用。
充分利用水景和植被的氛围。
水景设计当中的动植物搭配。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置更加注重水景的生态功能,要将当代水景设计与传统美学充分的结合,这样才能做好景观设计,如果有更多园林景观设计需求,可以咨询绿动园林。
Ⅳ 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有哪些
景观序列的形成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多半离不开形式美法则的范围。有如下5种手法:
①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 风景序列是由多种风景要素有机组合,逐步展现出来的,在统一基础上求变化,又在变化之中见统一,这是创造风景序列的重要手法。以植物景观要素为例。作为整体背景或底色的树林可谓基调,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树种为主调,配合主景的植物为配调,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树种为转调,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基调、主调和配调,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风景序列韵调子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
②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作为风景序列的构成,可以是地形起伏,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筑空间,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总应有头有尾,有放有收,这也是创造风景序列常用的手法。
③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这是利用地形地势变化丽创造风景序列的手法之一。多用于风景区或郊野公园。一般风景区山水起伏,游程较远,我们将多种景区景点拉开距离,分区段布置,在游步道的引导下,景序断续发展,游程起伏高下,从而取得引人入胜、渐人佳境的效果。
④园林植物景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路等,必将出现绚丽多姿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⑤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需要,对建筑群体组合的本身以及对整个园林中的建筑布置,均应有动态序列的安排。对一个建筑组而言,应该有入口、门厅、过道、次要建筑、主体建筑的序列安排。
Ⅳ 园林景观: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哪些
在园林设计中,对各种造景方式的处理都有一定的手法,这些手法是历代园林艺术家的宝贵创造和经验总结,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造景手法,以便广大园林工作者参考和选择:1、分宾主:园林景物的组成有主副之分,造景时要处理好其间的宾主关系。主要景物在形状、大小、高低、色泽、位置等方面都比较显著,一般放在游人注意的集中点,或者作为风景线的终点景物。副景或配景所起的陪衬、烘托作用也不能轻视,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主景的表现。客景的衬托安排在形状、色彩、组织、装饰繁简、分布聚散疏密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其中运用调和或对比以显出主景的重要性,尤为常用。无论运用何种手法,关键在于保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2、布虚实:在园林风景中,虚与实的表现是多样的,景物的实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树丛、山石、厅堂,为实;风景中的留空处,或者即使有景物,但以空疏或轻巧的状态存在,如空旷的草地,宽广的水面,剔透的栏杆为空。在造景中处理好虚实的关系,对增加美观,产生情趣与魁力,效果是明显的。3、做呼应:呼应表示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有景物之间的俯仰、顾赠。情态联系的意思。除园区之间的联系以外,一个园区内各景点、景物之间也要讲究联系,一个景物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也要注意呼应。为做好呼应,首先,在位置上各景物不能散乱,而须按布局格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其次,呼应之中有一种“势”的关系,在造景中,势是景物分布趋向的表现:如山脉的走向、山坡的倾向、流水的索绕分聚,都有一定趋向。只有符合或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状态,才能表现悦目动人的气势,呼应的联系才能亲切灵活。4、排层次:层次指景物前后远近出现的次序,这是园景呈现不同干图画平面表现的特点。在景物的层次安排上下功夫,可使立体感更加突出,表现悦目的进深和风景丰富的内容及变化,大大增加人们前去探寻游赏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在景物的远近作位置上的安排,调整好它们前后左右的距离;其次,在景物之间穿插布置其他物体,以进一步加强层次感。再次,运用掩映的手法,在设计布置时,使一些景物的一部分互相遮掩,可以有效地出现或加强层次。5、求曲折:在造景中,曲折的手法是对景物的形状作弯曲变化的布置,同时还及于景物表面的凹凸高低起伏。从景物由于曲折所出现的节奏、韵律,从而进入到园景的情趣、意境。曲折蕴藏着变化、幽深,运用得法,如顺着地形地物,配合景物的演变,能有效提高布局造景的质量。不过,曲折的运用需有节制,过多则易陷于烦琐。总之,园林设计中的造园方式与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悉心把握,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好的园林作品,为生活增添光彩。
Ⅵ 园林中常用的景观造景手法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
Ⅶ 景观设计方法的内容简介
《景观设计方法》旨在介绍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内容、特点、原则和方法、表现及流程等专业设计知识,以期使读者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认识景观设计的本质,进而达到运用景观设计原理来进行设计的目的。《景观设计方法》以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深入浅出地探讨,阐述了居住区、城市公园、城市道路、河岸、校园、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典型景观设计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景观设计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与实用性。
《景观设计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没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用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前言
第1章 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1.2 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
1.2.1 中国哲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2.2 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征
1.2.3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1.3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理论与实践
1.3.1 英国的景观设计
1.3.2 美国的景观设计
1.3.3 拉丁美洲的景观设计
第2章 景观设计的内容
2.1 地形设计
2.1.1 地形设计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2.1.2 新技术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2.2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
2.2.1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流程
2.2.2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2.3 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和注意事项
2.2.4 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2.3 地面铺装设计
2.3.1 铺装的功能
2.3.2 铺装设计的特性
2.3.3 铺装营造意境的设计要素
2.4 水景设计
2.4.1 水景设计的历史渊源
2.4.2 水景的类型
2.4.3 水景设计的影响因素
2.5 景观小品设计
2.5.1 景观小品的类型
2.5.2 景观小品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现状
2.5.3 景观小品设计注意事项
第3章 景观设计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3.1 景观设计的特点
3.2 景观设计的原则
3.3 景观设计的方法
3.3.1 景观设计的思维方法
3.3.2 景观设计的艺术构图方法
3.4 景观设计方法应用的案例分析
3.4.1 设计思维与方法
3.4.2 南京市玄武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第4章 景观设计表现及流程
4.1 景观设计步骤
4.1.1 客观合理的全面分析
4.1.2 明确项目的定位
4.1.3 制订项目发展战略
4.1.4 确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4.2 景观设计流程
4.2.1 设计准备阶段
4.2.2 设计构思阶段
4.2.3 初步方案设计及方案的确立与深化阶段
4.2.4 施工监理阶段
4.3 景观设计表现技法
4.4 景观设计图的构成及范例
4.4.1 设计构思草图
4.4.2 设计方案图
4.4.3 景观施工图
4.5 景观工程概预算
4.5.1 概念及目的
4.5.2 预算定额
4.5.3 计算方法
4.5.4 实例分析
4.6 景观工程设计施工合同
第5章 居住区景观设计
5.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5.1.1 居住环境的变迁与发展
5.1.2 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5.1.3 影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因素
5.1.4 居住区景观结构布局
5.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5.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5.3.1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5.3.2 居住区种植景观设计
5.3.3 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
5.3.4 居住区公共环境设施景观设计
5.3.5 居住区环境小品景观设计
第6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6.1 公园的基本知识
6.1.1 公园的演进
6.1.2 公园的范围
6.1.3 影响公园景观规划设许的因素
6.2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6.2.1 地形
6.2.2 水体
6.2.3 植物
6.2.4 建筑及建筑小品
6.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形式和形态构成
6.3.1 公园设计中的形式美手法
6.3.2 公园设计中的形态构成
6.4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及原则
6.4.1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6.4.2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方案设计的方法
6.4.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第7章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7.1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论
7.1.1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模式与要素
7.1.2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类型
7.1.3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7.1.4 道路景观设计的程序
7.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7.2.1 道路绿带景观设计
7.2.2 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7.2.3 林荫道景观设计
7.2.4 步行街景观设计
7.2.5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7.2.6 交通岛景观设计
7.2.7 滨水带道路景观设计
第8章 河岸景观设计
8.1 河岸景观概述
8.1.1 河岸景观的相关概念
8.1.2 河岸景观的类型及空间构成
8.1.3 河岸景观的主要功能
8.1.4 河岸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8.2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设计
8.2.1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的构成
8.2.2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设计原则
8.3 河岸景观设计原则
8.4 河岸景观设计方法及步骤
8.4.1 “绿荫里的红飘带”案例项目背景与概况
8.4.2 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8.4.3 定位景观功能,确定发展目标,确立核心理念
8.4.4 河岸景观规划的原则
8.4.5 从整体向细部拓展,制订设计框架,定位细部节点设计
8.4.6 河岸景观设计方法与法则
8.4.7 河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第9章 校园景观设计
9.1 校园规划和景观设计理论
9.1.1 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9.1.2 校园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9.2 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9.2.1 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
9.2.2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要点
9.3 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9.3.1 以人为本原则
9.3.2 连续性原则
9.3.3 文化性原则
9.3.4 整体性原则
9.3.5 多样性原则
9.3.6 可持续原则
9.4 校园景观构成要素
9.4.1 自然景观
9.4.2 人工景观
9.5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9.5.1 总体概况
9.5.2 设计依据
9.5.3 规划原则
9.5.4 景观处理和总体布局
9.5.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设计图样
第10章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
10.1 工业园区概述
10.1.1 工业园区的概念
10.1.2 工业园区的分类和特点
10.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10.2.1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10.2.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10.2.3 工业园区景观建设目标
10.3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方法
10.3.1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理念
10.3.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分析
10.4 规划案例——广西崇左湘桂糖厂工业园景观设计
10.4.1 项目背景
10.4.2 崇左工业园功能布局
第11章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
11.1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11.1.1 风景名胜区定义
11.1.2 风景名胜区发展概述
11.1.3 风景名胜区景观特点
11.2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要素
11.2.1 社会要素
11.2.2 物质要素
11.3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11.3.1 新材料的选择
11.3.2 新技术的应用
11.4 广西南宁状元泉景区设计
11.4.1 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11.4.2 状元泉风景区规划总纲
11.4.3 景区专项规划
11.5 广西南宁青秀山旅游区凤凰台建筑景观设计
11.5.1 项目概述
11.5.2 规划目标
11.5.3 设计理念
11.5.4 总体规划及节点分析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城镇建筑文化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对广大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能源危机、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已使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伐,面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正不断确立新的环境体系的价值观,以种种新的理念超越技术、艺术、经济、政治等领域;延伸到更高的层面,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悦心而又健康的环境。
Ⅷ 园林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只看数字后面的可以忽略解释的段落
1.主景与配景(次景)
造园必须有主景区和配(次)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景观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配植也要主体树和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占据重心等。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在园林景观中是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抑景与扬景
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景园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区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逐渐放开,到达开敞空间,如北京颐和园人口区。
3.实景与虚景
园林景观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峙为夹景,四方围框为框景。常利用山石峡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前景与背景
任何园林景观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种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为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为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
景。
6.俯景与仰景
园林景观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仰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峡谷迫使游人仰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则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
园林景观空间或建筑以内部观赏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
如,亭桥跨水,既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是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景观具有一定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来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
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景观效果。
8.季相造景
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南京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的有杏花邮、消夏湾、红叶岑、松柏坡等。其他造景手法还有烟景、分景、隔景、引景与导景等。
Ⅸ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有哪些创新的手法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有哪些创新的手法?绿维创景认为,传统景区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的精华景区、经典景区,因其开发较早,集中了各地最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随着旅游产业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景区以观光为特色的旅游方式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纵观我国主要的传统景区,无不存在着旅游产品老化、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鉴于此,绿维创景经过专项研究,提出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主题游乐化升级策略及打造手法。 大部分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散乱,缺乏统一的主题,没有形成景区的独特吸引力和主题品牌。绿维创景认为主题提升是传统观光型景区增加吸引力的必然选择和首要工作,有利于统领整合景区游憩结构和旅游要素配置,增强吸引力,重塑品牌形象,使老牌景区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是传统观光型景区提升主题的突破口。 在传统观光型景区提升中,要善于发现和提炼精品文化的主题,打造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主题,创造强势吸引核,这是景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增强景区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观光型景区传承沿袭了极强的品牌认知度,在主题化设计时要注意对其传统品牌的提升,利用文脉的梳理与自然地脉的剖析,通过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景观的再造、特色参与项目的开发,凸现景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