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广西宾阳高中的简介
踏实地,夯牢基础。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宾阳高中正式诞生了。面对建校之初的重重困难,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75亩的荒岭建设成为绿树成荫,碧草如茵,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学校。目前,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由建校初期的一幢3层18间教室的教学楼,发展到现在的4幢公寓式学生宿舍楼,8幢教工宿舍楼,2幢教学大楼,一幢综合实验大楼、一幢办公大楼和堪称一流的学生膳厅大楼,教学综合大楼配备了多媒体阶梯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各科资料室和图书馆等。今年上半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投入近50万元更新两间电子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添置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在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开课率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坚持每学期一次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电子计算机课件制作展示大赛。目前,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达96%以上。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加强,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网络设施,积极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宾阳高中坚持按照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来办学,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从我做起,实行校务公开,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每位领导成员既是决策者,又是教学骨干,积极担任学校主科教学,经常深入课堂一线,指导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及时解决教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的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涌现了一批区、市、县级的教学先进工作者和师德标兵。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2人,其中研究生班毕业8人,在读研究生12人,本科毕业135人;高级教师41人,一级教师59人。全体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撰写教学札记和教学论文,努力研究教改课题。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在各大学学报、省级和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60多篇,其中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6篇,获省部级优秀论文奖17篇。黄恩瑞、杨志英老师近年来在省级和各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有6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青年教师巫继福获得两项发明专利。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已成为本地区的学科骨干或带头人。
教改兴校,硕果累累。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宾阳高中在创建示范性高中过程中,提出顽强拼搏,教改兴校的口号和一抓三改两全的指导思想,即抓学科教育,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在实行校长负责的同时,还注意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凡学校的重用决策和重大问题都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在学校五育教育中,该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了严谨、求实、勤研、善导的教风和乐学、勤学、会学、好学的良好学风。近3年来,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合格率99%以上,优良率90%以上,体育合格率达90%以上,达标率95%以上,毕业体检合格率90%以上。高考成绩更是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1994年以来连续10年都有新的突破,高考升学率排在原南宁地区前三名。2002年,学生考上重点线46人,本科线282人,专科线485人,其中,有2人总分超过800分,张云安同学物理单科883分,荣获全区第二名;有4人分数达清华、北大录取线,文玉史被清华大学录取;全校被各类院校录取720多人。2003年,学生考上重点线62人,本科线238人,专科线667人,被各类院校录取940人。2004年,学生考上重点线79人,本科线602人,突破了600大关,创造历史新纪录。二十多年来,宾阳高中,共为社会培养了13000多名合格人才,为各类高校输送了10000多名优秀新生。全校有4个班被评为全区先进集体,有12人被评为全区优秀班干或三好学生,有536人次被评为地区级优秀班干、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在全区物理、化学、外语、生物竞赛中,共有297人次获奖。
一路风雨,一路艰辛,一路硕果。宾阳高中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上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有社会各界的厚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年轻的宾阳高中一定会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光彩,前程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⑵ 炮龙节是谁发明的
炮龙节源于何时,宾阳人说不清楚,宾阳的县志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炮龙节是在清朝期间,从广东的卢姓3兄弟传到宾阳芦圩镇,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宾阳三联社区的居民,常为“炮龙节最早就是从我们三联社区兴起的”而自豪。
⑶ 南宁有什么好吃的美食啊,最好能给我提供全面详细的美食信息给我选择一下,谢谢!
干捞粉:
中山路尾佳和药房对面“皇都食府”的干捞粉十分可口
解放路老味、中山路舒记、中山路仙池的干捞粉
八仙粉:
槎路尾有一家很好吃
中山路最北边,仙池粉店,每天从早上只卖到中午一点左右
烧鸭:
新民路快要靠近人民公园附近有一家大师烧鸭
炒螺:
南国街宫廷炒螺还不错
水塔脚斜对面的“塔香田螺店”里的炒螺
肠粉:
古城路上有一家广州河粉店的肠粉很吸引人
老友粉:
七星路的舒记老友粉号称南宁第一好吃!
中山路"复记"老友粉面,味浓味精多
建政菜市旁“建政饮食店”里的老友粉、杂粉、棕子、糍粑等等,都是南宁原国营店的传统民间小吃.
中山路“大同粉店”的老友粉味道正宗.
新民路“天助粉店”的老友粉利3.5元得一大碗
共和路万兴旁边有一家亚光粉店,老友粉好吃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的老友粉、老友八珍粉、炒粉,价格便宜,味料够足
共和路七医院旁亚光
小嘟来的老友粉
粥品:
圆湖路“广州粥王”的花鱼粥、鸽子粥、麻雀粥再配上油条和小菜那是吃夜宵的好去处
马肉粉:
新竹路朱记桂林马肉粉可以一尝.
七星路“富豪饼屋”旁边一家马肉粉,味道特别
双皮奶和姜撞奶:
人民路南宁肥仔和中山路中山北小对面的中润,还可以。
双孖井的方太美食,够甜够滑
叉烧包:
四中旁的柏顿总店和建政路分店的叉烧包
中华路金都的叉烧包味道很不错,就是嫌肉馅少了些.
阳光城喝早茶时总点那里的叉烧包
步行街广州照相馆旁的美味情缘的叉烧包,0.50元一个,味道过得去.
绿豆沙或红豆沙:
中山路的鲜甜阁的红豆沙,绿豆沙,红薯糖水和水圆.
寿司:
文化市场对面的稻之源,鳗鱼寿司和果盘不错。
小山原汤羊肉粉:
人民路新万通附近也有一家,粉的汤料的确很鲜
少年宫对面和唐山路口都有一家
瓦煲饭:
中山路皇都旁的那家也不错.
新华街水塔脚对面的富士摄影器材店楼上的
中山路和南环路交界处,有两家,面对铺面左手第一家味道最好.记得要一碗酸辣汤.
水塔脚斜对面的“塔香田螺店”瓦煲饭
荷叶饭:
连升甜品屋的腊味荷叶饭
建政路千色的海鲜,排骨等荷叶饭
新梦附近的半闲居
粉饺:
水街老甘饮食店的粉饺
葛村路广电中心内的缸中缸的绞股兰饺粉饺色泽碧绿,皮质透明嫩滑,很有特色.
石巷口,老牌粉饺店,在快意水饺馄饨旁边
中山路尾有2家,旁边就是岔路那家好吃点,粉饺和鸭血都很不错
甩饼:
紫云轩的牛肉甩饼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印度甩饼
烧烤:
中华路体校对面,有一家"黄英记烧烤店"
南铁的刘记烧烤鸡爪最好吃
江南图书馆右边的"大头勇烧烤",那烤鸡脚特入味特脆!
野矿厂斜对面有家烤青口螺的,3元10个
南铁文化宫周围O记烤鱼
建政小巷里的O记烤鱼
中山路仙池饭店对面O记烤鱼
七星路一医院对面的小福楼,那里的烤青口螺,排骨,鸡脚,芋片不错
中山路西一里路口那家小卖部前的那家烧烤青口螺特好吃
石巷口水饺店对面的王八烧烤摊,烤鸡脚好吃
南宁小嘟来的烤鸡翅,排骨和鹌鹑
青山路三中对面的辰日韩国料理店的烧烤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那里的酱料很香.
锦华酒店2楼的椒盐鸭下巴
紫云轩的烤鸭下巴也可以,有干湿两种
石巷口有一个叫崩牙英的烧烤摊
新竹路和鲤湾路交叉路口的粉之都门口的青口螺(加酸料烤那种)味道很好,不过要晚上11点才有
卷筒粉:
民族大道花鸟市场内的“越南妹小食档”,那里有多种越南风味小吃,如:鸡肉粉、肉糕粉,春卷等
建政路小巷有一家的也不错
古城路梦之岛对面天河饮食还不错
狗肉:
双拥路1号怪味楼的马车六的羊肉狗肉干锅
民主园湖路和建政路口的玉林美食城
航洋的狗肉或兔肉干锅不错,不过上周又去了一次,觉得味道不如修路前好.
芋头:
桂林肥仔的芋头夹
南宁小嘟来的芋丝饼
人民路南宁肥仔的芋头角,是那里的招牌
汉斯的拔丝芋头
中山路皇都的芋蓉蛋
阳光城旁雨石阁的肥肉裹芋片
阳光城的榄仁芋头饼10元4个,想起来让人流口水猪脚粉和腐竹排骨粉: 衡阳西路南铁一中那条巷口的温记粉店的猪脚粉,还不错
旧梦古城路的天河粉店粉店旁的大门也有一家温氏的记腐竹排骨粉
牛巴粉:
中山路的昌记玉林风味(不过我每次去都会单独要一小碗牛肉丸,汤又鲜又浓)
七星路的肯德基后德天桃路也有昌记德分店和平商场的都不错
云吞:
和平对面有家南宁老牌云吞
中山路的玉林风味的云吞加点牛肉丸才好吃.
石巷口那家水饺店也有云吞,云吞本身的味道一般,就是云吞的汤很鲜
建政路三品王旁边的福建沙县小吃馄饨王的汤是虾味的,馅又脆又鲜
万隆旁的北宁街小巷也有一家云吞王分店,吞王和馄饨王都是同一家人开的
牛杂:
步行街的银丝巷.
南国街的兰姐,觉得酱料不如银丝巷的好
旧机场路上的王府牛杂
新竹路口边的清香园的味道也很不错,不比兰姐的差
牛扒:
建政路千色的招牌牛扒和民族大道的新华大酒店的金牌牛扒很有符合南宁人的口味,嫩而不腻.
蛋挞:
新民路公安厅对面的美点总店的不错
半闲居
人民路南宁肥仔的蛋挞
建政路的伯顿下午4点前
鸽:
紫云轩的茶香鸽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烤乳鸽
湾仔味的还可以,不过觉得师傅烤得偏湿.
红萝卜酥或榴莲酥:
湾仔味
人民路的南宁肥仔
新梦斜对面的半闲居
海鲜仔的榴莲酥觉得最好,入口即化的感觉
南瓜饼:
阳光城的不错,甜而不腻.
东葛路延长线的金陵春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南瓜饼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味道还好,其他分店的不值一提.
莲藕饼:
中山路皇都的莲藕饼号称一绝.
老友炒粉和粉虫:
阳光城旁的雨石阁总店的滑而不腻,清爽开胃,其他分店的不如总店的好
中山路鲜甜阁斜对面的美食佳的还不错
北湖路大阪楼桥头的粉店,炒粉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 炒粉
螺丝粉:
裕丰后门的品螺香(最近已搬到万隆旁的食通天里面)还可以
建政路南宁十四中斜对面的“宁宁柳州螺丝粉”店,经营了13年,味道正宗
星湖路科技广场旁艺术学院后门的小巷里,有家螺蛳粉,经常排队很长的
农院路西一里化工学校门边的柳盛,在西大里面也有一间(烧肠粉做得也很好)
⑷ 宾阳中医院是否有无痛可视人流
从胎儿的角度看人工流产,那惨痛是无以言状的,这无辜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见到父母一眼,就在机械手术下被绞得粉碎而化为血水。胎儿在7周的时候胎儿已经有心跳,通过B超可以测出来,你可以看看胎儿0-40周的成长过程。胎儿也有感觉、有意识、知道疼痛,胎儿也是一个小生命,在人流的过程中胎儿也会因为疼痛而蜷起身体,...非常残忍,纪录片《无声的呐喊》就记录人流过程中胎儿痛苦挣扎的画面。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放弃,被搅成血水,再被排出来,惨状可能言喻,这个小生命能没有对父母的怨恨吗?很多人相信人流会遭报应的,人流后会事业不顺,家庭不和,生病,遭遇横祸,都是人流的报应啊,网上有很多例子,你可以自己查的,不可不信啊。 儿女跟父母有很深的缘分,没有缘绝不会成为你的儿女。如果只想到拿掉小孩,图自己一时的方便和轻松,依照生命反作用力的原理,这代价必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报给你。那些舍弃自己亲骨肉的,也必舍弃自己的福报,并且还会招感短命、多病的业报。民间有句话:“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指的就是被人流的孩子,他们都是很可怜,孤苦无依,像个流浪儿一样四处流浪,没有住所,没有亲人,没有食物,会每天孤单地喊妈妈,那种悲伤的声音如果孩子妈妈听到了会心碎的。人流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所带来的阴气是最重的,你想想这个后果多严重!有许多人因为无知犯了这个错误,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如不孕、各种疾病缠身、命运坎坷。。。 许多人认为人流是严重违反宇宙自然意旨的事,冥冥之中自然有感应。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相信有婴灵的存在。婴灵就是人流小儿的灵魂。据说,一个生命能投生为人是很难的事,当这个魂神好不容易进入母胎,成为一个人形,而竟然被轻易而且残忍地搅碎吸出,婴灵哀怨不去,总是追扰着母亲和父亲,他们在多维空间中有能量进行破坏,这是人流妇女万事不如意的根源。每一个胎儿都有生命,人流是杀害生命,而这生命在你腹中,是你自己的骨肉,你忍心吗?所以绝不可人流,不要干罪恶傻事;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年轻的女性能三思而行,不管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都应该将孩子生下来。孩子将来聪明、可爱、漂亮又孝顺,你对孩子的一片怜爱之心以后将会得到回报。 人流对女人危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危害,最严重的是人流已经成为很多女人一辈子不如意的根源呀。请您把孩子生下来吧。人流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却可能造成很多女人终生的不幸!为了你们自己也不要堕胎啊!
⑸ 宾阳尖峰网吧各区收费是多少
地址:都市花园大门斜对面
试业期间1元/小时:晚上12时——中午12时2元/小时:中午12时——晚上12时
2元+1个餐巾纸外壳=3元网费(不退卡)
会员.每天3小时免费中午.11点——12点下午.6点——7点晚上.11点——12点
⑹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