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做创作背景
作者写这文章、歌曲等时的社会背景、故事背景。
如《背影》的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1)好的作品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揭示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深入挖掘其内涵,将其合理配置在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有利于让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中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生命内涵。
背景资料的把握是个复杂和交替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一种或几种写作背景互相穿插,这样更加增添了学生的把握难度,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具体把握,讲解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文章。
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是为了通过这些文章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继承美的东西,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我们的学生随意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品,常常会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对文本写作背景的解释正是激起学生品读文本兴趣的前提条件,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都可堪称经典,当把握了作者在何时何地何原因表达出作者何种情感体验,想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显现出写作背景的介绍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写作背就像一把解开课文神秘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学时牢牢的抓住它,教和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背景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是引领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学习的一块基石。
B. 我要你好好的的创作背景
在《我要你好好的》专辑筹备之前,伴随着结婚、生子,刘若英对自己是否还要唱下去、为了谁而歌唱等问题有疑惑。直到刘若英在飞机上遇到了李宗盛,李宗盛鼓励刘若英:人生不只有失恋、热恋或是痛苦的时候才需要歌唱,只要有故事、就应当记下来整理、将故事唱下去。在李宗盛的鼓励下,刘若英再度站稳步伐录制专辑。
专辑在制作过程中,刘若英都是以“真心”为唯一宗旨:选歌是要真心喜欢的、编曲是要真心有感觉的、唱歌是要真心发自内心的、后制是要保留最初选择这首歌时的真心的。刘若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好好地说她想说的话、确认自己再发唱片的意义。 为此,刘若英在选歌上也不再考虑传唱度和市场,只唱自己想唱的歌、给愿意静下心去聆听的听者。
在专辑的制作上,制作人马毓芬负责声音的录制部分、而制作人陈建良则负责照顾专辑的整体性。两位制作人同刘若英一起在录音室制作了2个月,在制作过程中因追求细节部分、每首歌都做了2次以上、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完成了这张诚实的专辑。
专辑名《我要你好好的》取自专辑中一首歌的歌名,刘若英感觉世界越来越混乱、负面能量多,希望大家都要好好的、世界才会更好一点。 专辑请到了周迅、汤唯、桂纶镁三位影视演员献声。在听完《我要你好好的》原曲后,刘若英即想到了三位演员,三位演员主动与各自经纪人联系安排档期无薪酬共同录制这首作品,促成了这次合作。
刘若英并没有选用专业音乐人的作品作为专辑的主打,而选用了一位歌迷阿超的作品《我懂了》,为阿超实现了为刘若英写歌的愿望。
C. 男人的好的创作背景
听张宇+十一郎《男人的好》为你我刻画出爱情最动人的模样
华语乐坛情歌最佳拍档 张宇的好 十一郎最知道
音乐潮流再改变创作艺人的好风格却不会抹灭 乐坛最佳情歌代言人张宇和十一郎的创作无可取代
张宇自从1993年发行了首张专辑《走路有风》至今,已经发表了13张专辑和数百首的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十一郎的创作组合,更是与其它创作人不同,是华语乐坛历久不衰独树一格的最佳创作拍档。
“张宇的好,十一郎最知道”,《男人的好》新歌+精选也是张宇和十一郎自出道以来,完全以二人的创作为主题,自选了31首历年来的创作私房最爱所推出的专辑,不论是对一向支持张宇和十一郎的旧而或是还不熟悉二人的新知,都是一个最好认识他们的机会!
首波新歌《男人的好》,其实是选自1997《整个八月》专辑,当时就算是唱片公司宣传时的遗珠之憾。这一次夫妻二人提出后,公司一致透过作为精选第一主打,不但代表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张宇的创作仍保有其历久不衰的传唱度,歌名也和张宇阳刚男人味十足的形象十分贴切。时隔8年重新混音,现下听来就像是新瓶装了老酒般的越陈越香,后劲十足!
虽然音乐的潮流随着新世代出炉一直在变,但张宇的创作风格并不随波逐流,这张《男人的好》新歌+精选全记录里的每首歌,似乎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你我的情感和历练,看十一郎的词令人陷进回忆的世界,听张宇的歌让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
男人听张宇,唱《月亮惹的祸》、《雨一直下》、《消息》, 咀嚼情感的味道,女人听十一郎,从《用心良苦》、《囚鸟》、《猜心》,回忆感情的煎熬,用情歌满足人们泪中带笑自寻烦恼的爱情百态,所以说张宇和十一郎是最佳情歌代言人,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内地乐迷跨海网路热情喊话:“别让盗版卖翻天”,十一郎亲写专辑内页歌曲文案引人好奇是否为亲身经验的联想
张宇自从1992年发行了首张专辑【走路有风】至今,已经发表了14张专辑和数百首的作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十一郎的创作组合,更是与其他创作男歌手不同,在华语乐坛历久不衰独树一格的最佳创作拍档“张宇的好,十一郎最知道”,《男人的好》也是张宇和十一郎自出道以来,首次完全以二人的创作为主题,自选了31首历年来的创作私房最爱所推出的精选辑,不论是对一向支援张宇和十一郎的旧雨或是还不熟悉二人的新知,都是一个最好认识他们的机会!
其实这一次促成《男人的好》这张新歌+精选的发行主因之一,应该要感谢许多来自内地的歌迷,他们非常热心的在网站上向张宇和十一郎喊话,大爆近年大陆内地出现了许多以二人创作为主题的盗版精选,他们的热情加上去年在内地华语市场表现亮眼的维京音乐大家长姚谦,也将张宇视为今年维京音乐继续拓展内地市场的主力的双重催促下,这张《男人的好》精选终于在2005春天问世。
张宇和十一郎二人并首度亲自从过去的创作中挑选了31首歌曲,并特别在选曲上和上一张2000年发行的[奇迹创世纪精选]在歌曲上有所区隔,十一郎并专程为其中某些历年成名曲写下心情文案。当好奇的同事问她这是他们二人的故事吗?十一郎却不正面承认只以卖关子的口吻说”让歌迷们自己看完保留一些想像空间不是很好吗?” 果然非常符合她低调到不行的作风!
抢好歌要“趁早” 张惠妹比那英早一步唱到张宇和十一郎的好歌 张宇为2005年度大戏“京城四少”量身打造全新单曲“问心无愧”
双CD+AVCD收录8首历年冠军主打MTV 精装40首歌迷收藏要趁早
张宇这一次在新歌加精选中收录了三首首度曝光的新歌,除了第一首《男人的好》是属于遗珠之憾的重新混音版,他和十一郎也特地从多首写给其他歌手的作品中,挑选了张惠妹在丰华唱片时期的代表歌曲“趁早”来重新诠释,更因此让这一首“趁早”幕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插曲曝光!
原来当初“趁早”这首歌同时分别被阿妹和那英的制作人听到,听说十一郎当时写词时就是以那英为主唱而下笔,没想到后来因为联络上的因缘际会让阿妹抢先唱了这首歌,“有时候做唱片就是这样,听到一首喜欢的歌,想唱就要趁早!” 但事后张宇觉得对那英非常不好意思,所以又再写了“心酸的浪漫”这首歌给她,没想到十一郎当时因故脱稿未交歌词,却因此让那英和张宇同时都入围了金曲奖最佳作词作曲,那英更一举抱走作词人和女歌手二项大奖!算是由“趁早”这首歌所引发的最美丽的插曲! 当初张惠妹版的“趁早”唱出女人的内敛沧桑,但这次张宇版的“趁早”则将男性的情感宣泄表现的淋淋尽致!绝对又是另一首男性乐迷们上KTV的必K之作!
而多年前曾在国内掀起收视高潮叫好又叫座的经典连续剧《京城四少》,今年在内地又被重拍被视为二岸的年度大戏,制作单位特地邀请张宇为本剧量身订作全新主题曲“问心无愧”,希望藉由张宇的创作功力让新歌再创当年主唱叶倩文“潇洒走一回”红遍大街小巷的高传唱度!除了这首全新单曲“问心无愧”收录在精选辑的 Bonus AVCD 之外,还有8首自1993起在EMI时期的历年专辑冠军抒情主打歌“一言难尽”、“消息”、“千金难买”、“月亮惹的祸”、“雨一直下”、“不像你”、“荒废”、“最勇敢的季节”等的精彩音乐录影带也会收录在这张AVCD当中。
张宇《男人的好》 二个陌生女人不问十一郎自己找 首度以帽子造型登上封面塑造音乐达人新造型
为了让这一次《男人的好》新歌精选带给乐迷不同以往的新视觉,唱片公司特地挑选二位之前从未和张宇合作的知名女摄影师和女造型师为他塑造新形象,十一郎的歌词说“男人的好只有他身边的女人才知道”,不过这一次显然透过二个陌生的女人,让十一郎看见张宇不同以往的好帅气!
造型师特地从张宇目前的生活型式为发想点,替他打造了日本里原宿系成熟专业达人的穿着风格,一位身兼音乐人,好丈夫,好爸爸等多重形象的新好男人 Look,张宇更自出道以来,首度以戴帽子的造型拍照,效果也出奇的好到通过公司内部票选成为专辑封面,摄影师更特地将专辑封面拍摄地点拉到五指山山里的艺术家住所中,让这次新专辑的整体视觉,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过去张宇的其他作品,增添了一份成熟与艺术家的气质,也更贴近和反映出张宇目前的生活 Style 和态度!
张宇的好现场唱给你知道 张宇《男人的好》LIVE 巡演经典原音重现机会难得拥有趁早
为了配合这次《男人的好》新歌加精选的推出,张宇一开始就和公司表达了想举办小型 LIVE 表演的意愿,用最贴近歌迷距离的方式,唱歌给这些年来一直支援他的歌迷朋友们听,因为当初踏入歌坛前就有丰富的民歌餐厅演出经验,所以张宇选择了 Pub 这样的环境来表演,场地虽小内容却不马虎,集结音乐界的顶尖好手包括黄显忠 (Band Leader/鼓手)、倪方来 (吉他)、李庭匡 (吉他) 、郭宗韶 (贝斯)与屠颍 (Keyboard)以精致的迷你演唱会模式演出,将所有歌曲都重新编曲设计过,不过因表演场地关系,可以入场听众有限,要听张宇唱歌的人可是要对他的歌暸若指掌,因为演唱会中将开放现场歌迷点唱张宇与十一共同创作的歌,所以,维京唱片在网路举办征文比赛,前50名入围者,将可以携带另一半参加,一同沉浸在张宇浓情蜜意的情歌世界中。张宇也将带着这套LIVE表演到内地去巡回演出。
演唱会开放点歌,背歌词可是一大考验?张宇担心吗?张宇笑说:“忘词有可能,但只要是现场互动情绪很 HIGH,那就是最棒的了!”提前为自己解套,而一旁的十一郎听完大笑:“到时他一定说是创作的人写得词太难背……,不如要求他唱错时扣版税。”张宇听完大叫:“你是我老婆,骼臂本可往外弯!”笑翻所有人。
歌手演唱会彩排前夕各式养身进补时才纷纷出笼,张宇彩排室却推满泡面。原来张宇虽然贵为天王,其实私下保有许多纯朴的嗜好,从学生时代到进入歌坛熬夜创作,泡面成了陪伴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佳元气补给站,工作人员意外得知泡面是启动他的超级特效补药,特地在他彩排时准备了他心目中的泡面四大天王,即是统一葱烧牛肉面、味味A排骨鸡面、维力炸酱面和来一客牛肉蔬菜尽贡补充元气。张宇看着他心目中排名第一名的统一葱烧牛肉面,原本口中直呼:“这个太辣!”但实在忍不住诱惑,又说:“不过平时不吃辣是保养,唱歌吃辣是开嗓!……味味A排骨鸡面的汤头最美味!……泡面再来颗蛋,简直完美!……”应现场传媒的要求,就开心的这一口那一口吃起他的四大天王进补。只是四大天同时进了五脏庙进补,张宇彩排前意外吃太饱,让他一开始彩排先前为阿妹量身打造的“趁早”,唱到情绪高昂的副歌时,竟有几句唱不上去,让敬业的他直呼:“应该彩完再吃的!”
“男人的好” MV初剪挑战尺度的双性劈腿男男穿裤版本意外流窜网路掀话题
MV大胆写实的呈现双性劈腿麻辣话题,张宇坦言:“未曾经历过同志情谊,对于他们属于特殊氛围微妙的感情无法真切体会。而自己的筋太硬劈不了腿!”
近日网路掀起了一波Duncan、李康宜和另一帅哥二男一女的双性劈腿的影带的讨论风潮,在电视媒体转载报导下,才让所属唱片的维京唱片错愕,张宇新歌“男人的好” MV 初剪的封箱 MV 内容意外外流,对于辛辣的话题提前被破梗 ,维京唱片上下无奈,但是对于网路上路疯狂讨论引发话题,维京唱片却也乐见其成,因为这也是当初拍摄想藉由音乐录影带呈现新世代的新爱情观的慨念强化音乐张力的原始想法,不谋而合。
网路流传的张宇“男人的好” MV 初剪这首歌是他最新作“男人的好”新歌加精选辑中收录了第一首同名主打歌,这首歌本来是选自1997“整个八月”专辑,当时就算是唱片公司宣传时的遗珠之憾,这一次夫妻二人提出后,公司一致通过作为精选第一主打,不但代表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张宇的创作仍保有其历久不衰的传唱度,歌名也和张宇阳刚男人味十足的形象十分贴切,时隔 8 年重新混音,现在听来就像是新瓶装了老酒般的越陈越香,后劲十足!
为了让张宇歌曲的穿透力更直接写实的描绘出新世代的都会爱情百态,“男人的好”音乐录影带在企画和金曲奖最佳导演林锦和的安排下,大胆选择以双性恋和劈腿的二男一女剧情为主题,虽然歌词中写着“我想男人的好,只有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才知道……”,但放眼当今七八年级生的新新世代来说,许多男人也对”男人的好”趋之若鹜,导演特别安排在电影《17岁的天空》中大受同志欢迎的帅哥 Duncan 饰演双性劈腿男和曾以《黑暗之光》入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李康宜演出精彩对手戏,而另一位来自香港的男新人 Vic 也以俊帅的外型让人眼睛一亮,让这支音乐录影带充满如迷你电影般的戏剧张力。
当十一郎第一次看到初剪版时都被这二位帅哥电到,但她更对李康宜的演技赞不绝口,只是当看到二位男主角的床戏时,她还是忍不住担心的说”这种尺度……电视上真的可以播出吗?”最后基于考量张宇发行各地的播放尺度,这个挑战尺度的男男穿裤版本成了十一郎的私人收藏,只是没想到这个私人收藏版本却意外流出,在网路上掀起话题,让唱片公司傻眼。
MV大胆写实的呈现双性劈腿麻辣话题,新世代网友也火辣的发表自身言论“追求爱情是没有对错或男与女……”也有网友反批“爱情的世界容不下第三者,忠贞是爱情游戏的第一守则……”更有一群女网友唉声叹气的说道“像 Duncan 这样的帅哥都爱男人去了,我们抢输男人,没有男人可以爱……”看着网路上网友对MV内容的种种反应,身为主唱诠释者的张宇对三位演员专业写实演出的渲染力直呼:“佩服!佩服!”他坦言:“未曾经历过同志情谊,对于他们属于特殊氛围微妙的感情无法真切体会。”不过他强调:“身为一个好男人一定专情,男人的好必要条件,包含强壮、健康、认真、责任……等必要元素。”而结婚已超过七年之痒的期限的他是否曾劈腿?张宇听完哈哈大笑说道:“自己的筋太硬劈不了腿!”不过希望将“男人的好”这首歌献给所有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天下有情人作为爱情路上省思。
D. 最美好的自己的创作背景
收录为中岛美嘉参与演出,2010年日本夏季日剧长濑智也、生田斗真主演《自恋刑警》插曲。2010年1月,搭配让全日本都哭泣的电影『再见,总有一天』主题曲「ALWAYS」之后,打破了约七个月的沉默,释放出独特的存在感的中岛美嘉终于推出全新作品与大家见面。
副歌歌词唱着「当初最美好的自己已经给了你」如此令人震撼的这首单曲,搭配了日本2010年夏季日剧,同时也是中岛美嘉首次尝试饰演主妇脚色的《自恋刑警》的插曲。剧中饰演主角长濑智也的前女友的中岛美嘉,不但演技上有更深一层的突破,歌唱方面也开始尝试与之前风格不同的作品。
搭配日剧的剧情,这首「最美好的自己」让所有一听到歌曲的人心情也会跟着起伏,随着歌曲一开始的钢琴伴奏声开始,搭配上中岛美嘉的歌声令人立刻陷入歌曲及戏剧的情境当中。
「如果一开始 我就没与你相遇的话...」如此令人心头一阵纠结的歌词透过中岛美嘉的歌声缓缓唱来,一瞬间让所有听歌的人都进到歌曲当中。
单曲「最美好的自己」是日本新生代音乐创作人杉山胜彦的作品,细腻的旋律与中岛美嘉独特的嗓音相互融合,不光只是吸引中岛美嘉忠实歌迷,是一首能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能为之感动的一首名曲。同时单曲中也特别收录了知名绕舌手REGGAE DISCO RODKERS所一起合作的REMIX混音版本,同时加赠收录这首话题音乐录像带的DVD,今年夏天势必引起广大回响的歌曲俨然已经诞生,你千万不能错过。
E. 鲁迅写《好的故事》时的写作背景
鲁迅写《好的故事》时的写作背景是处于中国艰难时期,这篇文章代表着对中国的美好期望来创作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之一,他弃医投文只为了挽救国人迂腐的思想,给国人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他的一生都在搞文学创作,文学批判。他在写这篇《好的故事》的时候处于1925年,当时中国正受帝国主义的迫害,大部分的劳动人民生活比较艰苦,而本篇文章就是作者写的一些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中国的美好期待。
鲁迅先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好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F. 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
一、《阿Q正传》
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
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第二章起移载“新文艺”栏,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写出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苦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记》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五、《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说,被鲁迅胞弟周作人认为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这篇小说探讨了辛亥革命后,曾经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人认为,鲁迅在吕纬甫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命运及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独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鲁迅实际的选择是与他在这两篇小说中假想的两条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条路。
G. 值得的创作背景
烧录音美国制练德国压碟 留存此声岂应天上有十年唱歌生涯,加上长期孵在录音室与发烧录制器材为伴,张敬轩要打造一张以靓声为本的专辑绝对有力。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也需要有合适的题材。一次与好友黄伟文谈到这专辑的计划,Wyman二话不说就提议重新编唱十位Divas的作品,而当中最特别之处,是由这些女歌手从她们的歌库内,选出一首作品由轩仔重新演绎,当中既存有承先启后之意,亦含有期待与玩味,绝对令人引颈以待。有了专辑概念之后,轩仔马上开展了“邀歌”之旅,经过每一位Diva细心为轩仔严选之后,这张专辑的重唱作品包括︰彭羚《完全因你》、关淑怡《假的恋爱》、陈慧琳《风花雪》、叶德娴《不舍也为爱》、陈慧娴《夜机》、容祖儿《未知》、郑秀文《值得》、林忆莲《滴汗》、杨千嬅《少女的祈祷》、梅艳芳《亲密爱人》。
H. 好的故事的写作背景
《好的故事》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
(8)好的作品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I. 我很好的创作背景
《我很好》整个制作班底包括五月天的阿信、袁惟仁、陈晓霞等优秀创作人。此外,刘若英还邀到陶晶莹、韦礼安、陈忠义几位音乐能手的作品。
专辑《我很好》是刘若英加盟亚神音乐后推出的。2008年,刘若英重返音乐,打造专属的录音室。入行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制作助理的刘若英,多年来专注于戏剧演出,依旧未能忘却对音乐的热爱。暂别长期的奔波与飞行,从拍片空档中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刘若英决定把时间留给最爱的音乐,第一步就是拥有自己的录音室。进行多月的专辑制作,从收歌、选词到配唱,所有环节皆亲力亲为,专辑所有的demo也全都是在刘若英的录音室里完成。刘若英坦专辑制作期间承感情一片空白,但她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好: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可以经常到处旅行,还可以说走就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有情人的话反而要考虑更多。在录制配唱期间不厌其烦的要求重唱,就只为追求一小音节的准确与完美,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J. 我需毕淑敏的随意几部文学作品创作背景 希望能越快越好 谢谢的
如果对毕淑敏小说中所体现的“生命关怀”倾向作一个具体的分析,并从她的“生命关怀”意识形成的起缘作一个考察,那么我们显然可以看出,毕淑敏正是有了“生命关怀”为依托,正如行驶的船只有了顺风的帮助,才使其小说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才使其个性和价值得到极大的凸现。死亡情结,对生命的原始理解和深度关怀。生是无法保存这么久远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在《预约死亡》《红处方》《生生不息》《女人之约》《血玲珑》《昆仑殇》等作品中都表现了这方面的主题。
生存关照,对生命家园的极度关注和探索。生存关照,对弱势生命的关照和对生命精神家园的关注是毕淑敏小说对生命关怀的另一个较显著的体现。《血玲珑》中被称之为“供骨髓的药”夏早早,《昆仑殇》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拉练的军人们,作者对生命表现出极大的悲悯。
对生命精神家园的关注,如《女人之约》中对郁容秋生存的环境的解析。毕淑敏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的极度关注是有其原因的。职业的特点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是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明显倾向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一名医生,其职责就是挽救生命,关怀生命,随时面对生命的诞生和消亡,生命成为了其生活的核心。更何况她是一位正直的、富有责任感的医生呢。
正因为如此,职业决定她的作品注定与生命有关。从处女作《昆仑殇》中军医肖玉莲、《补天石》中的女化验员朱端阳、《阿里》中的军医游星、《不宜重逢》中以前是军医后来成了作家的秦苏模,到后来《预约死亡》中的齐大夫、《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预约财富》中的毕刀,再到长篇处女作《红处方》中简方宁、以及《血玲珑》中的魏晓日,无不与军人或是医生的职业有关。
从上面分析可知,毕淑敏小说之所以这么关注生命,与她的职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生命关怀,毕淑敏个性和价值的凸现。当我们把视角对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点时,毕淑敏才显出她在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的独特个性和存在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我们在考察她小说中的人文关怀时,可以说,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其人文关怀的核心。毕淑敏以其独特的方式构筑了一个“生命关怀”的艺术世界,我们只有把握这个贯穿其整个小说创作的“脉络”,才能真正深刻感受到其小说的巨大魅力。使其小说既不纯粹是“新写实”,也不是“私人写作”亦或“身体写作”,既不全是“新体验小说”和“军旅小说”,也不是“文化关怀小说”,毕淑敏就是毕淑敏,如果硬要给她归为哪一派,那么,从其作品来看,我想“生命关怀小说”是比较妥帖的。而这正是她独特个性的体现和她在文坛价值的最好体现。
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无论是悲壮的死还是苟且的活,作者都倾注了她那具有独特内涵的对人的终极关怀。
毕淑敏对于人的深层关怀,已经从政治的道德的层面深入到了对生命现象的揭示,又从个性之爱深入到了人类的大同之爱。
二、毕淑敏作品中的白色意象
白色意象,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不断反思。
做过20多年医生的毕淑敏总喜欢与白色结缘,笔下有白衣、白口罩、白帽,有白雪、白花、白发、白粉,这些白色意象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闪烁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和思索。
作为一个16岁就开始了医务工作生涯、有20多年医务工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她眼里,她把医务人员用的白衣、白口罩、白帽等与朴实无华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白色美而不妖,露出隐隐的寒意,从象征的意味上安抚了人类焦躁的心灵。”“做医生的,就该终生穿着白的工作服,永远一尘不染。每逢钻进白衣,就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角色,需忘我,需认真,需冷静如水,需严谨如丝丝入扣的卡尺。”毕淑敏在《红处方》和《血玲珑》里,就多次提到过白衣、白口罩、白帽等,无论是简方宁身上的白衣,还是魏晓日的白口罩、白帽,都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灵魂亦或是生命本身拯救的情思。
从1987年至今,毕淑敏创作的小说中,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到与白衣、白口罩和白帽有关的卫生员或护士或医生,也涉及了白茫茫的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的积雪以及在高寒、缺氧中献给失去年轻生命的白花,给了我们更多对生命的理解。
在漫长的冬季,藏北高原厚厚的积雪,诉说了一个又一个圣洁的灵魂在风雪中悲壮而去的故事,《昆仑殇》中在为了实现某些人个人的意志的拉练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苍茫的白雪高原上,这里,作者通过郑伟良对拉练的怀疑和一号最后反思,表现对生命的极度关怀:
郑伟良已经闸不住了,思路如江河直下:“况且,象这样肩冰衔草式的原始行军方式,自身的供给尚无法保障,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它只能模糊人们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就能打胜仗。其实,战争的物质性是异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达到胜利的手段。我敢说,如果红军有毛皮鞋,他们绝不会穿草鞋去翻越夹金山。抛却了这个实质,反而津津乐道于复制苦难本身,不正违背了先辈们的意愿吗?红军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苦,自身才去受非人的磨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
郑伟良对一号的“攻击”,就当时情况而言,是对司令的背叛亦或是对“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的挑战,所以,纵是死了,司令也不能原谅“攻击”他的个人意志的郑伟良,让他和肖玉莲死后都不能相爱在一起,但正是通过他表达了作者对军人生命的格外珍重,是一种对生命的极度关怀。
作品结尾处有这么一段文字:
墓坑,就是--那些数字?它们从指挥员的统计表上走下来,在这暗淡的黑夜变得如此狰狞可怖,张着巨大的口将吞噬进那些年轻的生命。
一号孤零零地站在墓地,感到难以自制的悲哀。不要登报,不要升迁,不要和呢军帽比高低,只求这高耸的土丘填回去,让地面重新冻结得像钢铁一样坚硬……
在这里,通过一号的反思,表现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
显然,作者是力图通过积雪上关于生命消亡和灵魂的拷问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关注,“白雪”作为一个意象,它涵盖了作者当时对生命的价值的全部理解。
白花,这里是花圈的代名词。《冰雪花卉》里,白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
这些白色意象,呈现了作者长年生活的“白色”环境里,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酷爱,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三、毕淑敏作品中体现出的尊严观
人人都要有尊严,那么,个人尊严赖以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这是毕淑敏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有的人以身价显赫、地位高贵来作为尊严的资本,有的人企图用金钱来买到自己的尊严,而从不在自身内在修养上下功夫。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最可贵的,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只有人才追求生命的意义,才如此看重精神世界的价值,毕淑敏作品中所体现的尊严观的价值,恰恰是在弘扬人的精神追求的同时,注意到了对尊严观赖以存在的基础,既生命的关照。“自尊,便是自己尊重自己,只要自己不倒,别人可以把你按倒在地上,却不能阻止你满面尘灰遍体伤痕地站起来。”《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极度渴望尊严,由于生活上的一度做法不检点,而被人戏称为“大篷车”,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为了重新获得尊严,在工厂被“三角债”套牢面临困境,大家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她主动请缨,使用种种手段,终于将工厂的债权讨回。对此功劳,她唯一企求的报酬是希望厂长能够当着全长职工的面给自己鞠上一躬,还她以尊严。在这里,郁容秋对尊严的理解注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但这样的自尊,只能是企求而不是真正的自尊,她也不懂得真正的自尊,她竭力想要别人一句好话而不能如愿,那么她的悲剧结局和可怜之处就显得易见了。毕淑敏塑造的这个渴望尊严而不得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索。
可以肯定毕淑敏在创作中执着地、深切地关注人的尊严这一问题。尊严对人如此重要,那么尊严的实质在毕淑敏的作品中究竟是什么呢?夸耀概括为两点:第一,尊严是有别于物质享受的精神满足,它不是对金钱物质之类初级层次的需求。第二,尊严注重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注重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自尊,人格的尊严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尊严。在今天,当尊严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现代人会做出理性的评价。这或许正是毕淑敏的文学创作别具深意的地方。
四、毕淑敏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待死亡的态度
死亡是人生的归宿,无言的结局。
死亡又是人生的终极辉煌,最后的升华。
谁也逃不脱一死,“万岁”是不可能的。
死亡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形态,它折射着生命的悲凉与无奈,作为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人生问题,死亡又寄予着人类对生的种种态度。意识到死,才能自觉的生存。因此,一个对死亡过分敏感的作家也必然会对生存有超乎寻常的执着。事实上,毕淑敏始终对生的探讨,她恰恰是以对死亡的彻底逼近,来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她把人物设置到特殊的背景中,让他们面对死亡的种种纠缠和折磨,来展示生命的诞生、挣扎、毁灭的动态过程,并用勇敢达观的态度思索人的存在问题。在生与死形态展示的背后,流淌着毕淑敏对生命存在的诗情向往、对生存意义的永恒追问。
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悲哀的,特别是当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美好构成强烈冲突时,人生本身浓烈的悲剧意味就不言自明了。毕淑敏是个敏感而细腻的人,她总是能从平凡琐碎的世事中洞察人生的不幸与尴尬,进而探求生存的终极意义。《生生不已》就是一篇极富哲理意蕴的小说。女工乔先竹在与关大夫的闲谈中得知女儿患上了脑肿瘤,于是,这一对平凡的夫妇全力以赴抢夺女儿,却始终因医治无效而失败,在经受丧女之痛的打击后,乔先竹消耗着自己快要枯竭的身躯,重新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个凄婉的故事,除了生动感人的描写之外,更深的意义在于触及到了一个颇具哲理的主题——生命的循环不已。无死自然生,无生也必然无死。生和死在本源上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我们承认死亡使得生命更为匆忙、短暂。然而,死亡并不是虚无,而是显示生命的标志。人之生命象自然之循环一样,周而复始,在完成了死亡时又重新开始又一环新生。就象是乔先竹一面体验着死亡的步步逼近,一面也同样感受着自己对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儿的到来无疑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不断延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毕淑敏道出了关于生与死的人生的哲学意味。
其实,生命从它诞生时起,就受到来自生命内部和外部两种力量的牵拉,这种力量既可促进生命的成长,又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昆仑殇》就隐喻了生命的这种存在方式。作者将故事的背景放在极左的年代,一个不尊重科学,不尊重生命,不实事求是的病症恶性流行的年代,牺牲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下被神圣了,明知前进是死,却不能不进,因为后退就意味着终生也抹不去的屈辱。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戕害性力量的干扰,而人只有顺从。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幕:
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永冻地带,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国军人正在徒步行走。他们给养极差,没有必要的御寒设备,甚至还被人为地造成饥饿。而进行这次原始行军仅仅是因为“一号”与“呢军帽”争高低!仅仅是“一号”想在军区制造一个别人无法超越的坐标!是为了追求一种不计利害乃至是狂热冲动的英雄感!然而这种不畏死,不讲究科学的行为今天已唤不起任何英雄感了,即便在当时,“一号”也没有得到设想中的豪迈。因为他涉及一个命题:意义。“一号”的特殊在于他可以决定许多人的命运,伴随着大量年轻人的死而来的是一号地位的升迁,随着冲动的消失,人性的良知站立起来,它以那一个个巨大的墓坑拷问着“一号”:这就是死亡的意义?面对那些年轻人来讲,当他们充满热情地追寻理想,创造生活,但当用尽力量、筋疲力尽之时却发现整个过程不过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游戏,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从自己的追求上得到任何幸福快乐的报偿。在觉醒之际伴随而来的会是什么?可见《昆仑殇》决不是仅仅在控诉极左,也不仅仅在歌颂那些可爱的生命,它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个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
尽管生命充满了缺憾,但人必须坚韧地活着。那么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或许作者讲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所启示:一个美丽的女人患了不治之症后,渴望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不能让我的无意义……我除了消耗别人的精力与财力外,唯一的用处就是感受痛苦……”这位女病人为自己的死设置了一个温馨的情景:明媚的春天傍晚,空气中浮动着毛茸茸的撩拨人打喷嚏的花粉气息,暴晒过一天的大地,蒸腾着湿润岚气,白桦林显出幽蓝的色泽。这位患者唯一的请求是在安乐死时能保持她容颜生时的美丽。这个女人是幸福的,因为她能自由地选择生或死的时间及方式,她有爱的温暖陪伴她,她的心灵始终在感受着生命的美好。而作家笔下众多的人物缺的不就是这些吗?宽容、善良、真诚、尊重、富足,就足以使生命显得辉煌了。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但不知死,又焉知生。毕淑敏体味死亡感悟生命,表现了她的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因此,“死亡”便如“苦难”、“爱”一样成了作家永恒的演绎主题。它是一方舞台,在这里显现着作家与作品的高下优劣。
托尔斯泰讲:“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③毕淑敏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边防线上的战士、多年的医务人员所“体验过的情感”,通过生命意识中对死亡的观照,而“透明”出了革命豪情、军人风格、历史伤痕、两难境地、威严态度、心灵破碎、生命延续等多方面的意蕴。这无疑是作家深入喧嚣与骚动的社会生活所获得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受。
毕淑敏从作为女性作家的真挚细腻,到作为学者的睿智深刻,这期间,理解生命,继而感悟生命的轨迹和印痕在她的作品中表达得相当鲜明。字里行间升腾起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达观,从而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和深刻启迪。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作品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感悟,阐述了她的人生观、女性观。表现出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