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离提取番茄红素实验两次滤液为什么要混合在一起
分离提取番茄红素实验两次滤液为什么混啊?在这里混合在旧社会了,两种色素能够溶解在一起,然后能够导致那些
『贰』 (高中化学)如何在自家厨房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是一种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色素,主要含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可用苯或者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然后分离出来后进行蒸馏,分离出四氯化碳,可以提取到番茄红素。
操作步骤1.将番茄洗净,切碎,用果汁机打碎,这样可以使番茄红素尽可能多的被萃取出来。
2.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浸泡后过滤,除去残渣。
3.对四氯化碳溶液进行蒸馏,收集四氯化碳备用,即可得到番茄红素。
『叁』 鲜榨番茄汁榨好后为什么会出现水汁分离现象
两者本身就不会相容 一个固体 一个液体 是不会相溶的 混合后会发生分离沉淀 任何水果榨汁都会出现类似情况
『肆』 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与测定的实验
1.将胡萝卜切碎,充分研磨,后放入试管
2.向试管中加入酒精
3.把试管用试管夹夹住,放入加有水的烧杯中(注意:不要将试管挨着烧杯壁)
4.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水浴加热),这样它们就溶在酒精里了
『伍』 光反射特性将将成熟和不成熟番茄完全分开的依据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成熟的番茄是透亮的,因为果胶酸的特性,而不成熟的没有这种透明度!
『陆』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
1.1浸提法:
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利用这一性质,可利用亲油性有机溶剂浸提番茄红素。一般工艺为:番茄皮进行干燥后用有机溶剂提取;过滤后滤渣继续用有机溶剂进行二次浸提,滤液部分浓缩后成为粗产品,精制可得番茄红素。研究表明乙醇、正己烷、丙酮及其混合液是有效的萃取剂。
在提取过程中,为了分离叶黄素与番茄红素,一般先用有机溶剂洗去叶黄素,再加另一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常常使用不止一种有机溶剂,给最后的精制带来一定麻烦。为此又有人对此工艺进行改进。改进一为利用皂化反应使晶体析出,其工艺为:将番茄皮或制品进行干燥,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研磨成细小颗粒,加入丙二醇、氢氧化钾、水使之发生皂化反应;加水并静止搁置使晶体析出。这一过程关键是皂化反应时控制提取物、丙二醇、氢氧化钾与水的比例在4~5:3~4:1:1皂化反应原料添加顺序灵活,最佳为将碱液缓缓加入番茄红素油溶脂与丙二醇的均相液中,以保证晶粒的最好析出。
改进二为利用有机溶剂在不同浓度、温度下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采用单一溶剂二次萃取。工艺为:番茄及制品进行洗涤,破碎等预处理;加入72%的酒精加热沸腾15min,过滤后的不溶物继续用94%的酒精在72℃下浸提3~4次每次10min;将滤液合并,在10℃下静止2~12h晶体析出。该工艺以含水20%~30%(最好28%)的酒精进行预处理即可洗脱极性物质如叶黄素、胡萝卜素及农药,又可避免溶解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加工)
1.2超临界萃取法:
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萃取剂便宜、无毒、易回收,可低温处理,适于番茄红素等热敏性成分的优点。
Enzo等研究了温度在40℃~80℃,压力在1.8X105~2.88X105Pa,操作参数对β胡萝卜素与番茄红素分离的影响,日本一专利报道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精制番茄红素。将粗番茄红色粉末和己烷(1:2)放人抽提罐,形成均质混合系,使原料中的色素从己烷中溶出,在35℃~50℃300kg/cm2的条件下,接触超临界CO2;,用减压法进行色素回收,在分离罐中得到精制番茄红素(含量13.7%)。孙庆杰等报道了此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实验装置。该装置可取得90%以上的番茄红素,经超临界萃取的番茄红素无异味,无溶剂残留。
1.3 酶反应法:
日本一些专利”’介绍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或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在微碱条件下(pH=7.5~9),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
1.4 生物及化学合成法:
由于番茄红素在天然产物中的含量较低,提取代价较高,各国学者又相继在生物及化学合成领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由丝状真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trispora生物合成β胡萝卜素的过程中,通过pH控制环化即可合成番茄红素。Gavilou等在三孢布拉霉的生长介质中加入工业番茄废水,发现抑制了β—胡萝卜素的生产并刺激番茄红素的合成。Obata等通过对蜂房芽孢杆菌DC—1在6~7klx光照下培养生产番茄红素。Matsmural等开发了能积聚番茄红素螺旋藻的生产方法,通过发酵并在培养基中加入尼古丁200~500mmol/L生产番茄红素,该方法成本较低。
罗氏公司所采用的合成番茄红素工艺是由三苯基(3,7,1l—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氯化磷与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用甲醇钠甲醇在2—丙醇中进行Wittig烯化反应,制得番茄红素,收率65%。此外,Wegne等也完成了由三苯基(3,7,11—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甲磺化磷与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经Wittig烯化反应得到番茄红素的工艺开发,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请,1999年10月获批准。
1.5 其他方法:
在各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又开发出许多高科技的生产技术。日本Kirin Brewerry公司采用代谢工程技术,即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细胞的代谢系统生产番茄红素。Kajiwara等从产生虾黄素的酵母Pharffi'arhosozyma和雨生红球藻中分离出cDNA编码异戊烯焦磷酸酯(IPP)异构酶,将编码IPP异构酶cDNA转入E.codi菌株JMl01能增加番茄红素的产量3.6~4.5倍。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些技术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柒』 请问我炸的这个番茄汁为什么要扶一半在上面和水分离是什么原因是番茄有问题吗
这个炸的番茄汁是有水份的,这个浮在上面的是水份和番茄沫的,这个番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个是正常的。
『捌』 红果皮番茄与黄果皮番茄杂交后代F1,F1自交后代为F2,F2代的番茄果实会发生性状分离吗
F2果皮颜色依然是母本的意思是与母本控制该果皮颜色的基因所决定的颜色相同,而不是与母本果皮颜色相同,比如F1的果皮颜色是白色,但它的基因决定的是红色,那么F2的果皮颜色是红色。
『玖』 番茄里面的番茄红素是怎么提取出来的
目前,世界上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有几种,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根据不同的工艺所提取出的番茄红素在品质及对人体的健康保健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下番茄红素的几种提取工艺及它们的优缺点。
1、番茄果肉提取法(植物提取法)
工艺:首先精选新疆优质番茄,经过打浆粉碎,去除表皮、种子、纤维等残渣等工序后生产的番茄原酱,再经过科学萃取技术提取天然番茄红素。
原料:番茄果肉
优势:产品质量好,品质高,呈完全的自然状态,拥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具有天然活性,是其他工艺所不可取代的天然特性。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提取周期长。
小知识:十吨番茄,十天时间,只能提取40公斤左右番茄红素。
2、超临界CO2法(植物提取法)
工艺:利用CO2作为萃取剂,从番茄皮渣中萃取番茄红素,分离和纯化其有效成分。
原料:番茄皮渣
小知识:农药一般附着在果实表皮,很难清洗,有无农药残留很关键。
3、化学合成
工艺:利用化学分子式,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番茄红素。
优势:工艺简单,成本低。
缺点:产品质量差,有异味,会增加人体肾功能代谢负担。
4、微生物发酵法
工艺:通过藻类,真菌及酵母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类似于细胞排泄。
优势:成本低,周期快,颜色鲜艳。
缺点:有异味,对人体影响目前不确定!
总结:
在番茄果肉提取的番茄红素中含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具有天然活性,是其它提取工艺所不可替代的。纯天然的番茄红素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效果佳。
『拾』 番茄酱有水分离出来能吃吗
可以吃。
番茄酱在长期贮存的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析水现象,造成固液分层,降低番茄酱的食用品质。
几乎每位现代世界的人都会有过这个令人不愉快的经历。番茄酱是由水和番茄泥(加糖、黄原胶和其他添加剂)混合而成,它非常黏稠,但放置时间长了就会容易分层,水密度相对较低就会浮在上面,当你打开瓶盖用力一挤,略恶心的番茄水就会喷出来。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添加到番茄酱中,借助其自身优良的糊化性能和亲水基团的亲水、保水能力,均匀的填充、分布在番茄酱体系中,起到一个空间的阻碍作用,将番茄成分隔离开,防止了他们之间的聚集;同时,附着在番茄表面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有较强亲水能力的羟丙基基团吸水形成的水膜,这层水膜也会阻碍番茄胶体的聚合,从而降低了番茄酱体系的平均粒径。颗粒粒径小的体系,其体系的稳定性越高。因此,番茄酱中加入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可以防止酱体水分的析水,提高酱体的稳定性。虽然原淀粉也会对番茄酱形成空间的阻碍作用,降低番茄酱的粒径,但是由于原淀粉理化能力的缺陷,原淀粉会发生聚集,不能与番茄形成良好的分散体系,番茄酱体系中大尺寸颗粒要更多一些,大颗粒多就会对体系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