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有那些著名书籍
1、《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2、《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4、《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5、《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2. 中国智造的书籍
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守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条的末端混饭吃,还是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在全球分工中,中国怎么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进化?中国企业如何全面参与“国际游戏”,中国品牌如何以新姿态、新机制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国智造》将为您一一解答:为您揭示品牌运营的秘密,探寻大国崛起的中国征途,揭开新经济时代财富流变规则,为您解读后奥运时代中国国家品牌革新战略,以“中国智造”新思维倡导品牌蓝海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瓶颈带来全新思路,以商业创新和品牌战略赢得属于我们的尊严!
“中国智造”突围
“中国智造”的发展正是要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对科技创新有着不同的声音。据媒体报道,来自科研院所的委员说,没有好的途径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科研人员无法提高积极性;来自企业的委员则说,尽管中央提出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际上大部分科研经费还是落到了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创新的经费捉襟见肘。虽然角度不同情况不同,但这些问题都与当前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说,打造人才高地和政策高地,才能形成科技创新高地。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领域长期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已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的内涵包含了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2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和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绝佳发展机遇期。
“中国制造”遭遇成长的烦恼
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已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尽管近10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有多少真正叫得响的中国品牌?然而,不久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撰文表示,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77%。
中国已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以单车利润来计算,德国人卖一辆宝马,中国人可能要卖20多辆甚至更多的吉利或者奇瑞。一个爱马仕包动辄数十万元,中国需生产多少个包才能抵得上一个爱马仕?一双耐克鞋能卖到千元以上,而中国生产多少双鞋才抵得上一双耐克的利润?
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国外售价每台499美元,组装费只占售价的3.4%,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员工仅得9美元报酬。
高端回流、低端失守,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后夹击式的围堵”。
目前,中国服装[0.70%资金研报]年出口量达400多亿件,制鞋产量已突破百亿双,皮革箱包出口占全球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每项出口量都是世界之最,但是我们的企业多数在为国外的品牌“做嫁衣”。
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大量制造业企业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以光伏企业为例,不久前欧盟启动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对处于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同许多光伏企业一样,目前不少中国制造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烦恼来自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廉的自然资源,取得了全球中低端产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各生产要素需求持续提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不可逆转。
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表示,目前,我国一些制造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消失,部分外资企业正在迁往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则认为,如果失去“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基石。
“中国智造”备受期待
中国正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迈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但是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体量的增大并非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未来我们的发展不在于快,关键是怎么样持续、健康。”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中国智造”的发展,正是要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改过去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依赖低廉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国智造”新形象。
“一个好的想法或许能改变整个世界。”这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奠基地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第三任校长密斯的名言;“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是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的理念。
苹果系列是“全球代工”的经典产品。公司只负责设计、技术监控和市场销售,而所有的生产加工环节都以“委托生产”方式,外包给遍布世界各地的下游制造商。“我们动脑,他们流汗;我们出思想,他们卖体力”。以高技术专利和创意能力见长的跨国公司,把廉价的加工环节和生产基地像包袱一样甩给“打工国家”。
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
一方面,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加快了创新的脚步,据统计,2012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仍显得艰难。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他们的4倍至10倍;资源绩效居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倒数第6位;据世界银行估计,污染物排放的70%源于制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相当于3.5%至8%的GDP损失。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说。
在“中国智造”发展过程中,各行业不乏典范,制造业自主创新也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国防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力量。
如在许多数控和智能化产品领域,我国企业已经开始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中兴。
又如在冰箱行业连年衰退、压缩机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浙江加西贝拉依然交出了属于“中国智造”的一份漂亮成绩单:今年1月至8月,加西贝拉销售1360万台,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近4成,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如此良好的市场表现,源于创新研发带来的“乘数效应”。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动车组的发展,是对电力机车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产品创新的结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机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竞争力并不仅在于低成本,还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等。但他同时表示,降低对“成本优势”的依赖将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现在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实现产业升级,突破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的瓶颈。”
以改革促创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委员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体制已经有碍于进一步的创新,造成了科技资源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五项重要任务。一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三是改革科技管理。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五是营造创新的环境。
万钢表示,因为国家经费支持下产生的科学成果是我们共同享受的资源,我们将实行科技报告制度,把每一个验收的项目让大家都可以查询。我们还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使我们大院、大所、大企业科学研究的设备向社会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十余年的艰难探索,让很多中国企业更懂得发展的不易和今天转型的意义所在——唯有创新才能不败,唯有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整体看,投入尚显不足,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研发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表示,要全面迈向“中国智造”,还需以开放式创新思维引领“内涵式”发展。
吕政指出,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历证明,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当前,国家出台了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广大中小企业要把自主创新转变为内生动力,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建议说,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在不同领域的优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建议政府要更多的重视基础研究,鼓励高等院校更高的参与到国际前沿的、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而在市场上有应用的、竞争力的应该鼓励企业去做,同时通过某种政策、杠杆让企业和高校的研究更好地结合。“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这是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李家俊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说:“我认为德国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借鉴,主要方式是加强创新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荣建勋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他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让企业有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同时我们还要搭建平台,让企业家、科学家和我们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有志于创业的人,多联系多沟通;我们也搭建平台,让这些企业家、科学家和银行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加强联系,这样就把产学研、企业、民间资金、科学成果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华集团[0.00%]有限公司董事张赛娥则建议,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观方向和愿望虽然正确,但亦不宜有太多行政手段干预,否则可能影响中国过去数十年工业发展的基石,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中国继续发展软实力,例如高科技人才培训、鼓励创业及创新精神、完善法制及其他高科技工业所需的配套,则高科技工业自然会兴旺。
3. 高分悬赏,中国自创造文字起至今所有的文体有什么
、记叙文
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虽然不同但是区分极难,往往有两者特点均有的作品出现,所以我们往往将诗歌合称。当然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题材,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这点上常常被许多学习古体诗的人误解。古体诗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合称。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2、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从时间上说,楚辞形成的时间大致和古体诗相同,但是和古体诗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独立成体。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笔者认为,楚辞其形成于古体诗时代,但文体鉴于诗词歌赋之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4、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桃花源记》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爱莲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编辑本段古代文体
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4. 中国制造的相关书籍
作者: 周梅森 著
出 版 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字数: 313000
版次: 1
页数: 282
印刷时间: 2009-8-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2560123
包装: 平装
5. 中国最早的书是谁发明的
仓颉,乃上古抄时代人,据传是中国汉文字的创始人、轩辕皇帝的记事官员、中华民族的文字之相、中国“四圣”之一,本姓侯冈,名颉。由于他创造文字,功德无量,黄帝赐他“仓”姓,意即仓颉是人下一君,君上一人。仓颉出生于陕西白水县北塬乡杨武村,终年111岁,卒于白水县史乡利乡亭(今仓颉庙)。 仓颉依据象形创造文字,他把创造的文字整理成两本书(后经随乱失传),现存“仓颉鸟迹书碑石”藏于仓颉庙前殿内,通过画卦、结绳,再到鸟迹书是破天荒的事业,是文字的发展过程。 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埋葬他的地方栽植松柏,修建庙院、墓冢,即现在的仓颉庙。此庙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初具规模,现保存碑石16通,其中以“仓圣鸟迹书碑石”和“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最为珍贵(现已移迁至西安碑林)。
6. 中国创造的图书
”中国创造“作为一个崭新的词汇,已经渐渐的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体现的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更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在世界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创造》是一本专门探究中国未来发展的创造性书籍,通过研究中国的模式特点,和历史现状,通过对社会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创造“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想法,力在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
7. 中国创造发明国度 的书
推荐《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
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人的书,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书作者罗伯特.坦普尔先生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发现和发明,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全世界都必须承认和尊重中国的贡献。
此书的资料主要源自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此十分有必要把李约瑟博士其人其书简要介绍一下。李博士是位在生物化学方面颇有贡献的生物化学家,但他为了解读中国几千年来的科学发展史,把他的后半生无私地投入了对中国科技发展史的研究,真可谓是科技战线上的白求恩,他以一个杰出科学家公正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系统地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肯定了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巨大贡献,他全力以赴,精心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科技遗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那部尚未全部完成的科学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他献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这是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第二个人从事的一项伟大工程,他令我们国人汗颜。
他指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科学技术是东西方文明互相结合的产物,而中国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正在逐步被人们遗忘,就是在我们中国大多数人也只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对我们祖先在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上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史实却知之甚少,中国古代的发明几乎函盖了现代科技发展的全部领域,这是我们必须向下一代要交代清楚的。
李博士的这套书规模空前,出齐达34册2000余万字,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整理出来的珍宝,我相信除他之外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有这能力与毅力承担起此项重任,他把我们中国人的事当作己任,真是可敬可佩。我们当代的青年人除专业人士之外,几乎不可能去拜读这部巨著,好在我们尊敬的罗伯特坦普尔先生为了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李博士的书以及尚未出版的书稿中撷其精华编写了一本《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的科普书。从我国丰富多彩的科技遗产中,选出了在时间上和科技内容上居世界第一的一百个事例,图文并茂地作了具体简明扼要的介绍,它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年青一代了解祖先对世界科技发展贡献的一个缩影。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将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很适合青少年阅读,它以确凿的史料和令人信服的证据,全面系统地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科学技术成就做了历史的概括,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尊性,激励我们发奋图强赶超现代科学技术领军位置的信心。
为此书,著名科学家、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重版亲笔题词;著名科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为中译本撰写了序言。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与这本书相比我们平时的一些说教多少有点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要教育年青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那么叫他们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他们一定能从我们祖先辉煌的成就中得到鼓舞得到启示。
★21世纪出版社《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8. 中国有哪些创造
中国的创造有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一、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二、造纸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三、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四、印刷术,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
(8)中国创造书扩展阅读
火药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唐朝时期就已发明了火药,并最早用于军事。10世纪初的唐未,出现了火炮、火箭,宋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
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
欧洲人大约于13世纪后期,又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知识,到14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
火器在欧洲城市市民反对君主专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9. 想找一本书!《中国制造》
是不是关于中华老字号方面的书籍<中国老字号>作者: 孔令仁 李德征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老字号方面的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