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闰年谁发明

闰年谁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13 10:09:09

Ⅰ 闰年的由来

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次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长365.2422平太阳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与历平年有一定差数,故每隔数年设闰日加以调整。
科学家的告诫最初未被皇权重视和采纳,这样年复一年地以每四年增加一天的速度增加着,终于不按科学办事的报应来了。季节开始混乱了,开始春耕的月份却是秋收的季节。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一种新历法,称儒略历,是现行公历的前身。恺撒大帝决定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将当年改为445天,把过去搞错的时间全部更正过来,儒略历年平均长365.25日。平年365日,分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2月29日。四年一闰年2月为30日。后来,其继承人奥古斯都决定从2月减去一日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4秒,积累到16世纪末,春分日已由3月21日提前到了3月11日。1582年10月4日,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令以次日为10月15日。为避免以后积累误差,置闰的法则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逢百之年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如公元1900年不是闰年,公元2000年才是闰年)。平年2月28日,闰年2月增加一日。每400年中共加97个闰日。此法至今沿用。

Ⅱ 古人是怎样发明的平年闰年的

这个叫发明发现都不合适,应该说是古人采取了合适的纪年方法。古人校准纪年是甲子天象,平常以月圆一次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但发现这么纪年再到甲子天象时,有较大误差,于是就把这个误差分配在年数里以修正时令。

Ⅲ 有谁知道闰年是怎样被人类发现的

现时的公历以回归年为“年”的计算基础,而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365.24220日。因为在平年公历只计算365日,结果四年后便会累积0.24220×4=0.9688日,大约等于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闰日以抵销这0.9688日。

计算闰年的方法:
公历纪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除了那些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以外,如1900年是平年。

西方农历的“闰年”:
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天。闰年平月2月29日为闰日。

中国农历的“闰年”: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参考资料:维基网络

==

关于公历闰年是这样规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
参考资料:小学数学

Ⅳ 闰年和平年是谁发明的

一开始,人类试图将自然的时间表与我们的日历相匹配的做法就有缺陷。有些古代日历,如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的历法,简单的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因此,苏美尔人的一年为360天,比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短了近一周。

然而,在一年之中添加几天的做法至少跟360天的纪年历法一样古老。

“埃及人采用苏美尔人的历法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没有在日历中添加额外的天数。他们只在每年的年底加入了5天的节日和聚会时间。”Lowe说道。

更早期的埃及人(大约公元前3100年)以及中国、罗马等国家曾经使用过阴历纪年。

不过,阴历每个月平均29.5天,一年只有354天。因此,由于存在11天的差别,使用阴历的国家很快就发现无法与实际季节保持同步。

为了修正这一历法,罗马人试图在该历法中不定期的添加天数或月份,不过这些修补措施更突显革新的需要。

“混乱之年”

到尤利乌斯•凯撒与克利欧佩特拉享受着浪漫关系的时候,罗马的日历与季节已经相差了3个月。不过,埃及的历法一年是365天,自公元前3世纪起他们就开始使用闰年系统对日历进行矫正。

尤利乌斯下令一次性加入334天的“混乱之年”矫正长期以来造成的纪年误差(公元前46年)。后来他又规定每年为365.25天,每四年加入一天闰日。

不过即使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因为每年增加0.25天比太阳年小数点部分的0.242天略长。这就导致日历年度比太阳年长11分钟,每128年会相差一天。

“事实证明,如果每4年增加1天稍微有点多,”普吉特湾大学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历史杂志》的编辑James Evans说道。

在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46年引入“混乱之年”和公元前16世纪之间,这一微小的差异已经导致一些重要的日子出现较大误差,如基督教节日差了10天。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认为这种局面不能维持下去,因此1582年他推出了格列高利历(公历)。

“格列高利改革了历法,并将1582年的10月减少了10天。接着他们更改了闰日规则来矫正这一问题。”Evans说道。

如今,能被100除尽的整百数年份不一定是闰年,如1900年。除非还能被400除尽,如2000年才算是闰年。现在在世的人没人能记住上一个减少的闰日是哪一天,不过每400年减少3天闰日的做法可使日历与实际保持一致。

Ⅳ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呢闰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再回首——《吕氏春秋》记录了十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完整记载了廿四节气,《太初历》首次在国家历法中收录了廿四节气。接着,《魏书·律历志》记载:“肃宗以历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历》,班于天下。”北魏《正光历》之廿四节气以冬至开头、大雪为终;又“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为历法里的廿四节气并七十二候,臻于完备。

刘安和落下闳整理创制的廿四节气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经验,但他们并非源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包括周朝和汉朝、西晋与北魏,都活跃在黄河流域,从来文献丰富,皆属皇家;刘安奉命整理文艺,获得宫室藏史及文献资料,有其正当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记载廿四节气,是学术交流和运用宫室文献的结果。这一点,从七十二候草木虫鱼之动静反映的是黄河流域豫陕地界的表现,便可证明。落下闳虽然参与了《太初历》的创制,但由于归总人是邓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显著对应川北地界。

这就必须要说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观星台了。今年6月21日夏至恰逢日食,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所在地登封市,当地人在“廿四节气核心传习地”——周公测景台祭周公。中原地区一直将此地视为廿四节气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发明创造,直接演化为秦、汉的遗产,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对应太行中条和伏牛秦岭之间,大河两岸的风土物候。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人好奇廿四节气反映出的天地律动,立足一小块地方再次实验,以验证古人和前人的经验,这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

项丽敏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的节气物候,颇具皖南特色,与经典的廿四节气有同有异。比如皖南同样称立春为“打春”,但与北方的“春雨贵如油”不同,皖南雨多,她在《山中岁时》里说:

进入雨水节气,季候随之启动了降雨模式。

“百年难遇水浇春”,这是民间的说法。这个说法颇为生动,尤其“水浇春”三个字,让人觉得空中有一只提着水龙头的巨手,看见大地草木萌动,鸟雀出巢,就吱扭一声旋动开关,浇洒起来,好比一个殷勤的花农,提着洒水壶,一遍一遍浇灌他的园子。

还有深冬,与黄河两岸说“十冬腊月”不同,皖南人曰“腊月黄天”。大寒节气时,项丽敏站在黄山的山脚下望雪:“比如这场雪,在城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无法造景,到山里就是另一个世界——从进入山门开始,便如同进入古代,进入唐、宋,或更古老的时空。”

Ⅵ 闰年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公转一周不是完整的天数,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换算成天是365.24219天,所以现行历法关于闰年的规定是每4年1闰,每100年减1闰,然后每400年再1闰。这样,每4年多出0.24219*4=0.96876天,接近1天,所以加1闰,但这样每4年就多了1-0.96876=0.03124天,每100年累积下来就多了100/4*0.03124=0.781天,大约多了1天,所以减少1闰。但这样每100年就少了1-0.781=0.219天,所以每400年下来就少了0.219*4=0.876天,所以每400年再加1闰。这样每400年就多了1-0.876=0.124天,1/0.124约等于8,8*400=3200年。也就是说这样的历法要每3200年才会多1天。而到时候再做相应的处理就可以了,何况3200年已经很长了。
不管是加1闰还是减1闰,都体现在2月上,只要是闰年,2月就是29天;只要不是闰年,2月就是28天。至于为什么选择2月,那和这部历法的历史有有关。这部历法起源于古罗马帝国。在古罗马,每年的2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所以人们都希望这个月能短一些,所以只有2月最短。另外还和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屋大维有关。原本1、3、5、7、9、11月是31天,4、6、8、10、12月是30天,2月是29天。奥古斯都.屋大维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把2月拿出了1天,放在自己出生的8月,并相应的调整了一下后面的几个月,并用自己的名字奥古斯都来命名8月,这就是今天的历法了。

Ⅶ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农历,整个发明过程比较复杂,应该是众多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被精细化整理出来的人应该是颛顼和祖冲之,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跟着节气生活的习惯,尤其是农耕更是如此,什么节气种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也都有明确的讲法。

如果单论二十四节气来历,我们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冲之是对的。而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

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实地考察。

Ⅷ 闰年的来历是怎样的

闰年是比普通年分多出一段时间的年分,在各种历法中都有出现,目的是为了弥补人为规定的纪年与地球公转产生的差异。

Ⅸ 闰月是谁发明的又是怎么来的

http://qna.xuevb.net/Class31/Article1572034 你好!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月年384大。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4年一个润年,在农历里就是闰月 因为阴历和阳历每个月的长短不一样 只有通过闰月来调整 要不然阴历和阳历该差好几年了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Ⅹ 闰年是怎么来的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闰年包括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

闰年有366天。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故四年于2月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

阅读全文

与闰年谁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