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看到张謇创造如此大的业绩我觉得张謇是个

看到张謇创造如此大的业绩我觉得张謇是个

发布时间:2021-08-13 09:15:25

1. 阅读下列材料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

①原因:(1)张謇不热心官场,对创办实业有热忱。(2)提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提倡在不损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务,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②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说明:(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2)中国民主资本主义成份单一,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深远。

2. 张謇本人对自己的成就持什么态度

张謇本人陶醉于自己的成就和名声之中,再加上年事已高,对企业再不像原先那样刻苦用心了。他70岁生日时,看了梅兰芳特地到南通演出的三天大戏。

3. 张謇的成就是什么

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1853年生在海门的张謇(音简)16岁考中秀才,直到41岁才中状元,仕途并不顺遂。其间跟过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他在支援朝鲜政策上主张对日强硬,受到拥戴光绪皇帝的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但是在帝、后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謇却因父丧必须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发展事业。 他在老家根据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指示,练兵、搞商务、办工厂,做了许多事,而对家乡的情感,估计也是这期间越发浓烈。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他还出任过实业总长等职,但眼见国事越来越难有作为,他更加决心把心力用在建设家乡。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为了培养科学等方面的人才,他又积极兴建师范学校,培养师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是他所创办,今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前身也都与他有关。 张謇的功业还包括建立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据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的作为在那个时代其实广为人知,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但是也因为事业太多,劳心劳力,据说还背着财务问题,他在73岁那年带着遗憾病逝。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与人大副委员长黄炎培、陈叔通等人谈及民族工业发展时说,“……(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紧紧联系在一起。

4. 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民族企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了9个公司的投资。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应该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他曾呼吁说:“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如此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1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5. 评价张謇,最好300字

张骞(?~前114)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6. 简要评价张謇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世代耕读传家。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时“命背诵千文,竟无伪。自1874年起,他先后投身于孙云锦(时任通州知府)、吴长庆(淮军将领)幕下。作为吴的主要幕僚,他参与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深为吴氏赏识。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岭,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是全国的首创。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开全国风气之先。他把南通各专门学校的学习水平提高,扩建校舍,添增教学设备,合并为南通大学。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国人才,但反对将国外的教育方法简单“嫁接”过来,而是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行严格教育。他认为:“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为转变社会风俗和繁荣地方戏剧,1919年他邀请了著名的导演兼剧作家欧阳予倩,在南通办起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伶工学社,并且建造了一座更俗剧场。剧场实行一些文明的规定,如观众按号入座、不许随地乱扔果皮、不许乱喊乱叫等,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积极效果。此外,他在军山设立气象台,“一方面为农事的测候预防,一方面为农学生实习气候的地方”。一战期间,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到1923年,它的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申新、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此后,受内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通实业走向衰落。但张謇直接开启并促进了南通地区的近代化,为全国树立了楷模。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与人大副委员长黄炎培、陈叔通等人谈及民族工业发展时说,“……(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紧紧联系在一起。

7. 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

社会贡献

实业救国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张謇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教育为民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解放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城市开始用电灯照明;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1916年,设立气象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新风。

书法贡献

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自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沉稳深秀,传世以行楷为多,隶书绝少见,然此副一则为隶,另则长言龙门,笔法瘦硬,纵横飞动,妙得《礼器碑》,《石门颂》精髓,偶参篆书体势,古雅清新,更是绝品中之精品。

张謇书法落款謇字写得看上去像繁体“宝宝” 两字,又被人们戏称为“张宝宝”。 张謇一生练字极为勤奋,在青壮年时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张謇的字自有一种独特的挺秀之美,带有颜体笔意。他曾习临颜真卿的楷书《告身帖》、《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行书《争坐位帖》。

张謇的字,也时显褚遂良、欧阳询、欧阳通等余韵。他曾习临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行书《 枯树赋》、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张謇的字,更得力于晋楷、汉隶。他曾习临传为王羲之所书小楷法帖的《曹娥碑》、王献之所书小楷法帖《洛神赋十三行》。张謇行草,多学文徵明、包世臣,曾悉心临写文徵明行草书两年有余,得其“遒逸婉秀”韵味,其挺秀的字又蕴涵着一种雄强、洞达与平实浑然统一的美。

张謇 (清末状元)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8. 张謇是一个怎样的人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9. 张謇给我的感悟,要多一点,快快快快快快快!!

走进南通 感受张謇

时下,在金乡这片热土上,到处洋溢着“干事创业,招商引资”的热潮,在“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走近中国近代著名的书生实业家---张謇,对我们的思路和事业将不无裨益。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民初农商总长。出身农家,世代耕读传家。幼年聪慧好学,苦读成才。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著成效。

在齐鲁大地素来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 它是山东的一个旅游口号。“山”即泰山,“水”指泉水(趵突泉),“圣人”指孔夫子。一个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地方,张謇亦可谓是一个典范。到南通,看一山、一水、一人足矣:狼山,濠河,张謇。张謇之于南通,正如康有为之于南海,李鸿章之于合肥,毛泽东之于韶山。

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张謇决心用事实来反驳,舍身喂虎。他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张謇坦言自己没有做官,但未尝一日不做事。《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向来高瞻远瞩,务实求是。他常常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步入南通博物院,登楼回首,一幅大型的张謇荷锄图映入眼帘,上面画着健壮的男子,左手提起下垂的衣襟,右肩扛着一把锄头,头戴斗笠,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上书《张季子荷锄图》,四周填满了题署,最触目的左上方是翁同龢写的一首诗,末句为“一水分南北,劳君独荷锄”,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张謇最重视的是农业,而且是躬亲实践的。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1500年来共出了700多个状元,状元出身的大实业家则只有张謇一位。胡适说,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毛泽东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据说,孙中山曾对张謇的儿子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张謇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一个多面复合型的人物,他一身兼有儒生、状元、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地方自治实践家、政府高级官员和资本主义企业创始者的身份与经历,论名头,他是状元,论财富,他有大生,论地盘,他有南通。又是一个难以超越的、远去的背影,多少豪杰去过南通,在张謇的雕像前,深深地为其所折服。

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岭,1894年(光绪甲午)中状元,时年已41岁。同年中日海战,惨遭败北,他义愤填膺,上疏弹劾李鸿章:“渄特败战,并且败和”。继又联想到日本,“土地面积少于我20倍,人口少于我10倍”所以能胜我者,主要是国富而兵强,要想富国安民,除了坚船利炮,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实业。

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农家,逐步达到高位的旧士大夫来说,既深知民间疾苦,又了解外侮日深,高层昏聩矛盾重重。张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直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主张变法,继而呼吁立宪,最后力促共和。但辛亥革命之后,共和又使他大失所望,于是发出“政府顽固如此,社会腐败如彼”之叹,感到“国不亡而日演亡国之事”,然则“何以解人民之痛苦?他只得决心,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

张謇所“做”之事,一如他所“作”的文,条理万端,数量惊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状元从商,自然不同凡响。张謇一生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涉及纺织、垦牧、盐业、蚕桑、染织、油料、面粉、肥皂、印书、造纸、电话、航运、码头、银行、火柴、电力、房产、旅馆业等,虽令人眼花缭乱,但基本都是围绕纱厂这个核心。

张謇既是一介寒儒,又出身田亩,深知农民疾苦,成名后亦未忘本。据说他当了状元郎,荣归乡里,到通海一带去勘察荒地水情时,不但不要鸣锣开道,连轿子也不坐,而乘农民的牛车。他一心向往干些实事,造福百姓。他说:“凡事不能通于齐民,不能无阻;凡利不能及于妇孺,不能大有功”,这种亲民爱民之举堪为楷模。

张謇作为历史人物,在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首为黄帝,末乃张謇。在中国近代农业史上,则应属开拓启蒙之第一人。胡适曾曾评价张謇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成的志愿而死,张謇的失败纯属于一种缺憾之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进南通,感受张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阅读全文

与看到张謇创造如此大的业绩我觉得张謇是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