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经济历程
是历史考题吗?这个范围面太大了。。我自己总结些,帮你借鉴一下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从李世民开始,休养生息,利国爱民恢复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时又出现了开元盛世。
主要政策: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出现了均田制等一系列促进生产力的政策,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使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进一步发展 如新罗 日本,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与和各民族国家经济文化高度融合。
安史之乱是唐朝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始实行两税法,对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挽救唐末经济日益的衰落。历史的规律无法改变
现代社会吸取经验: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 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和认识到官场腐败的严重性
Ⅱ 唐朝的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经济是衡量一代帝王政绩的最明显的有力杠杆。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实行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她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恳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这时期的水利事业也有了重大发展。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都兴修起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工程流经几省,有的能灌溉田地9万亩之多。
对逃户问题,武则天实行了比较优容的政策,规定逃户返业可以享受免租2年等种种优待。垂拱2年(686),曾下诏免去并州百姓的全部庸、调负担,终身不再交纳。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政策的宽容,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租佃契约关系。敦煌文书有“天授元年,张文信租地契”的记载,这表明武则天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口殷茂是封建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武则天时期的户口,由唐高宗末年的380万户,增长到中宗即位时的615万户,人口达3714万多,平均年增长率为千分之九点一。在封建社会,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人口的增长,既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更加速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
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
”、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Ⅲ 唐朝是什么经济情况
1. 农业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兴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唐前期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处。遍布于黄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数百顷。如开元时在文水(今属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数千顷。在彭山(今四川眉县)、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顷。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进步,如辘轳、桔槔、翻车等传统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还在江南水田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车和筒车。水车和筒车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轮缚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轮上,随水流转动,将河水汲至高处水槽中,引入沟渠浇灌。水车在北方也有推广。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广泛的使用。
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垦田与产量 唐初田地荒芜的很多,后来逐渐垦辟。至天宝年间,许多高山深谷地带也开垦出来,垦田面积达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亩产量也有增加。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青州、齐州一带,米价最低时每斗才五文。
2. 手工业
唐代的手工业可分为官营和私营。
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工部。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在市场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费。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分工较细,又有最好的工匠从事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但官营手工业强制性劳动的特点突出,束缚了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
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主要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其产品在纳税后自用有余时,也在市场上出售。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纸坊、毡坊、酒坊、铜坊、染坊、绫锦坊等。有的作坊规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由于政府征调手工业者到官营作坊服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主要手工业部类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等。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和麻织业最为重要。丝织品的主要产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主要品种有绢、绫、锦、罗、绮、纱等,花色繁多,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织造精巧。当时生产的布绝大多数是麻布,麻织品盛产于南方,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赀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织品主要产于今西北地区。棉织品主要产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岭南一带。当时棉布称为白叠布,已在内地销售。唐代的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夹缬、蜡缬、绞缬等印染方法都广泛流行,印染的花纹十分精美。
陶瓷业在唐代有很大发展,制瓷技术亦有很大进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的青瓷类玉类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类银类雪,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铅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绿、黄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玄宗时,政府有铸钱炉九十九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另外还有许多私人盗铸钱。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
3. 商业与交通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
商业与市集 当时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七十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东市有二百二十行,数千肆,四周还有许多为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西市比东市更繁华,而且外商云集,“胡风”甚盛。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
国内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当发达。国内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开封),远达山东半岛;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成都;西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远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南至荆(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远达广州。国内水路交通有大运河贯通南北,黄河、淮河、长江与南方的许多河流湖泊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国内海运也初具规模,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线。
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在水陆交通线上,还有私人开设的旅店,接待来往客商,供给食宿和马匹等。
国外交通 唐与国外的交通亦甚发达。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陆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从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
Ⅳ 唐朝的经济为什么那么发达
宋代经济发达,并不是宋代一个时期的杰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社会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早为宋德繁荣作了铺垫,宋代只是这个时期的尾巴了。
因为隋时期国家已经局部统一,不再像隋以前战争连起动荡不安。国家政局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其他行业发展(也就是人们能吃饱饭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其他的事情,而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社会才有机会发展。
宋朝前,在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很多,农作物品种增多。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江西鄱(po)
阳湖;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产粮区。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难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加速了经济发展。3政治上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农业发展的政策 。4南方气候适宜。5 北方战乱,南方政治相对稳定。
北方农业的恢复,曹魏,马钧创建了先进灌溉工具翻车。(用人力)
手工业品种丰富,技术有所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
冶炼技术,北魏相州以制刀著称。魏晋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纯熟,又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青瓷,北方白瓷。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产粮增加,逐渐取代简牍,成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商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文化科技发展和进步。这些东西都会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隋朝时期,兴建都城。开通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对后世有利于农业灌溉。
唐朝,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心存百姓,励精图治。是个仁君。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各国民族交往密切,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农业的发展,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工具发展和工具改进。唐朝专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便于水利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
(时间有限没写完。)
Ⅳ 唐朝时期的经济富庶,科技也不落后,唐朝涌现了哪些发明
“长安百花时,风景以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描写的是长安城内赏花的盛况,从而也反映出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在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背后也反映出了唐朝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进步,这些进步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唐朝时期不仅是经济文化繁荣,就连唐朝的疆土也是非常辽阔的。这就依赖于唐朝兵器。唐朝时期发明了陌刀,马槊等战争用的兵器。在耕田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农业耕田的面积不断的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其他方面唐朝也是有不少的进步。如造纸术,印刷术等。
Ⅵ 唐朝的经济怎么样
唐朝时期开始经济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后来经历的安史之乱,北方被破坏殆尽,所以经济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转移,虽然安史之乱对当时的唐朝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动摇到唐朝的经济根基,后来到了唐末的黄巢起义,严重影响了唐朝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力大减,最后促使唐朝迅速灭亡。
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的税务制度,就是按照人头来征收税收的,而不是按照田亩,庸是指可以通过劳动力来代替赋税,租就是说的田租。这样的制度对农民有田种起到很大作用,似的农业发展很快。
后来武则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很多地主,国家没有富足的土地来推进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分不到地,生活负担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时期,杨炎提出来新的改革两税法,扩大的纳税面,让贵族和地主都要按财产纳税。
古代时候国家发展主要靠的还是农业,在唐朝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农业发明,包括水车、筒车、曲辕犁,农业水利的可以发展,使得农作物很丰收,到唐玄宗年间,十三文钱就可以买一斗米。安史之乱中,很多北方设施被破坏,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区幸免于难所以修建水利工程,开始种植水稻,后来这里也成了唐朝量产盛产的地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时期比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闲,而且唐朝的对外贸易也是相当的火爆,所以南方产的茶叶会销往海内外各地。当时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誉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业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外交: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公元641年战胜薛延陀。
Ⅶ 唐朝的经济文化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唐朝封建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灌溉工具有较大改进,创制了筒车。农具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曲辕犁。唐朝的丝织品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产品种类繁多,质地精美。制瓷业生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制陶技术的成就以唐三彩为代表。金银器的制作也十分精美。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同时又是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那时,中外经济交流频繁,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河。
唐朝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的长度以及《唐本草》的颁布等成就,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著书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代表了唐朝史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唐代散文有很高成就,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突出。
Ⅷ 唐朝经济的发展状况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随着贞观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威胁。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唐代,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Ⅸ 唐朝是什么经济情况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此时期是中国经济由上古逐渐转为中世的关键时期。
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 比重:58%
户口
户口是封建王朝赋税基础。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 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难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万户。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