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皇太极创立八旗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满语为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⑵ 清代的八旗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邻近满洲的各部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招来的人口编入自己的队伍,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左右置副职称梅勒额真(美凌额真)。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共四百个(一说二百三十一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未改。
⑶ "八旗制度"建立的时间
八旗的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邻近满洲的各部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招来的人口编入自己的队伍,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左右置副职称梅勒额真(美凌额真)。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共四百个(一说二百三十一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未改。
⑷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才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使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这些丁壮,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使得清朝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很多朋友觉得很奇怪,为何清朝的八旗军总人数仅十多万,却能够打败拥有数百万军队的大明朝和大顺军?面对这样的百倍差异,大清仍能获得胜利,这究竟是为什么?
以至于,在这种制度的巨大诱惑下,八旗各旗主自然打的十分卖力。他们也知道了这一道理:谁在战场上的功劳大,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汉民则不一样,究其根本,还是早已形成的固定的统治理念,就连继承人也是提前被册立的,就算底下有能兵强将也没用,是抵不过候选人势力的。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八旗军比较残忍,而且,显得有些“粗俗”,但是,结果却是很理想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对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起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这也是清军最后能入主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⑸ 八旗制度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存在有什么历史意义
八旗制度是在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的主张下所建立的,建立之初主要是为了统一女真各部整顿军事和政治上的工作,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同时也让女真后金迅速成为统治中原的重要武器!
八旗制度的作用
应该这样说弄,他去后期所确定的八旗制度是后金军队能够大胜明朝能够夺取江山的最有力的武器。八旗制度容易黄白红蓝四色为八旗的主色,其他颜色走在路上哈赤的集中整编之中,逐渐形成了正黄,正白,正蓝等八旗!八旗制度不仅仅是一项军事制度,同时它也涉及到政治以及经济方面。你发起制度从军事上有效调整了,使努尔哈赤后金军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⑹ 什么是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子弟因为享有特权,后来逐渐堕落腐化,不堪一击。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⑺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创立“八旗制度”作用又是什么
为了更好的管理部下 因为当时努尔哈赤的势力已经扩大 要维护自己的统治
⑻ 八旗制度在初建时设的四旗是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 黄、白、红、蓝 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
⑼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怎么建立的
努尔哈赤从前车之鉴和征战之需,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牛录原意为“大披箭”,很久以来,女真人遇逢出征行围,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领,指挥九人而行,此首领称牛录额真,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兵列完毕即行解散,
努尔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编立牛录,以率众来投之部长为牛录额真,辖其属人,或受功臣猛将为牛录额真,统辖分与他们的女真,但是随着征战的胜利,辖区的扩大,牛录越来越多,但牛录之间,人丁多寡不一,有的牛录是一二百余人,有的一百人,有的四百户,二百户编一牛录,而最少的牛录才十八户,并且,牛录已经演变为固定的社会基层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皆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三百丁为一牛录。万历四十二年(1615),“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正式确立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规定,所有人员必须编入八旗“聚集之众多国人,皆均匀整齐点数”分隶多牛录,八旗实行三级管理,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置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置一固山额真和二员梅勒额真,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战者披甲当兵,由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辖领,遵照汗,贝勒命令,冲锋陷阵,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征赋佥役,刑罚及管辖旗人的财经政法等方面的职能,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统辖下的女真国,便不是昔日所辖的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出兵征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军事条件和政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