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欧体,颜体,柳体是那些人发明的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四千年来,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和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书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并且被后世推崇和继承,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字体大的分类上存在楷体、行书、草书等主要类型。因为楷体字易于辨认,通用性强,所以在使用中较多出现。楷书经钟繇首创,二王发展,魏碑创新,到了唐代,把魏晋时期风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风格的楷体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工作在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里得以完成,真正的楷书直到唐代才最终成熟。主要的楷体有:欧体、颜体、柳体、魏碑体等。颜真卿(709-785)开创颜体字。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子端庄雄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了极致。其总体风格是森严大度,雄浑刚健,堂堂正正,气势磅礴。柳公权(778-865)的楷书形成了另一种风格。与颜真卿齐名,俗称“颜筋柳骨”,说明柳公权以骨力取胜。柳公权的楷书工整规范,深的帝王喜爱,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现在汉子的形体结构基本脱胎与柳体。魏碑体,在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地区流行。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并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这种书体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多用方笔,结体横肩,内圆外方,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2. 中国四大发明的来历
造 纸 早在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火 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冶炼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了许多矿物的性能,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能炼出长生不老的药来,也有人想从矿物中炼出金银来。虽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或金银,但是炼丹工匠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硝石、硫磺与含碳物质在一起加热后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次次爆炸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制,将会制成会爆炸的火药。
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于这种火药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飞火”,即火箭。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出现了许多火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铳、突火枪、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时,出现了利用齿轮控制的触发性地雷与线香控制的定时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火药传到欧洲,引起了武器制造业和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对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指南针
中国早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利用磁铁制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制成勺状,使用时将它放置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则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磁针。这种经过磁化了的钢针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针了(由于磁针轴受地球磁极的影响,而且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有个11度多的交角,磁针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指南针的制做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悬在空中。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所以,指南针又叫做罗盘针。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后来的海船上,都装有指南针。12世纪末,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
3. 花牌是哪发明的
花牌又称柳氏花牌,清嘉庆年间始于湖北荆州公安黄金口,为柳氏独创。这种牌艺以其奇特的文字符号,新颖的玩法吸引了众多的同趣者,故两百年来人们对花牌乐此不彼。谈花牌,不得不追忆它的发明者,人称画匠的 柳 先生。这位睿智的牌艺发明人,出生在孱陵古城附近的一户农家,靠勤奋成功地闯出一条生路。其祖辈从湖南迁徙来此,除有少量的耕地外,世代靠纸扎为生。随着技艺的日趋娴熟, 柳 先生不满足单纯的纸扎行当,他受当地老百姓玩骨牌活动的启示,突发奇想,倾其毕生精力,发明了一种奇巧结合、深受百姓青睐的“花牌”。 柳 先生制牌,原材料十分讲究。除纸外,所用的浆糊、颜料、桐油等全部亲手熬制。他做的花牌不起壳、不脱色、不霉变且经久耐用。受他的影响,黄金口一带流行做牌的传统习俗沿袭至今。
柳氏花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一百一十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在花牌简洁的字句里,艺人柳画匠向人们传输了“孔乙己、化三千”的内涵精髓,继而将古人的教育观念溶在花牌中,寓教于乐。字型古拙、怪异是花牌的另一特色。这种看起来似隶非隶、似篆非篆的文字,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毛笔书写,结构严谨,轻重缓急,挥之有度。这种在古今书法字典里也找不到的特殊字,后人把它称之为“柳体”。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到了天涯海角,只要瞧见它,就知道它出自何地、始作者是谁,从而成为黄金口形象标志。说来也巧,这种看起来很难读懂的字却很容易普及,即使目不识丁的普通劳动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也会很快掌握应用。奇的是在一叠牌中,只要冒出一点字头,就能准确地辨出是张什么牌,实乃拙中见巧,巧中露灵犀。
4. 我国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时候发明或发现
造纸术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所发明,但是也专有考古证据说明属,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不少影响。
指南针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前身为中国古代的司南。具体时间没有没有明确记载。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航海、野外探险等领域。早在古代已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造成深远影响。
火药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据载起源于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时期,约12世纪中期已经发展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单兵火器(火铳)以及连发式火器(连铳)用于弥补当时宋人战斗力不及金人的劣势。中国在实用性火器的使用上早于欧洲五个世纪左右。
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前身,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5. 四大发明的创始人是谁
四大来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自种论说,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造纸术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不少影响。
指南针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前身为中国古代的司南。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航海、野外探险等领域。早在古代已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造成深远影响。
火药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据载起源于唐朝甚至秦朝,但是有较多实质证据的则为宋代。
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前身,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6. 由柳树可以发明什么东西
可以制杖
7. 中国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是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见彩图缕悬法指南针据沈括记载复制模型).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十六世纪末年,日本侵入朝鲜,把朝鲜的铜活字和木活字抢去不少.于是,日本人也学会了活字印刷术.
我国的印刷术还传到了越南.十五世纪的时候,越南开始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印书.十八世纪初,他们也开始用木活字印书了.
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受了我国印刷术的深刻影响.
元朝时候,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他们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纸币可以代替金银使用,觉得非常新奇.在他们写的游记中,对于中国的纸币记载得很详细.
当时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书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练.有的欧洲人在那里住过好几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术带回欧洲去了.
8. 古人发明的春凳和竹夫人是什么
“竹夫人”这个名字起源于北宋。苏东坡《次韵柳子玉二首》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又《送竹几与谢秀才》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自注云:“世以竹几为竹夫人也。”
其实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是具有生机勃发、一派盎然的寓意,吃的饼里面有春饼,茶叫春茗,当然后来慢慢演变对于一些情事称之为春,春凳虽然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家居用品,但由于被冠上了“春”字,自然就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而且很多古典名著里,对于春凳的描述更是多用于男女之事。
你们还记得:“新婚一夜值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吗?这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所需的物品。是女方必须的陪嫁物品。
9. 柳体是谁发明的
柳公权 先生
10. 有哪些发明家发明了什么东西的故事
列举如下:
1、爱迪生发明电灯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个性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务必找到更适宜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做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
2、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3、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关于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巧合提醒了一位伟人突发奇想,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4、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史蒂芬孙在煤矿工作时,每天看到运煤工人总是用力地把煤从矿井里一点点地背出来,工作非常辛苦,就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念头:他要制造一辆既可以运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机车。于是他就埋头设计起这样的机车来。
1814年,史蒂芬孙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统靴号”的火车头。当他驾驶这个火车头,在煤矿进行试车表演时,很多人都嘲笑这辆只能拖30吨货物,每小时只能走六七公里,样子像笨鸭子一样丑,走起路来像地震一样响的破车。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到处造谣,说:火车的声音很响,这会使牛受惊,不敢吃草,从而牛奶就没有了;
鸡鸭受惊,从而蛋就没有了;而且火车的烟筒里会放出毒气,将杀绝飞鸟;火星四溅,将酿成火灾;倘若锅炉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乘客将遭断手折骨之痛!一些原来赞成火车试验的官员,听到这些谣言也开始极力反对,并且非常肯定地说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技术上的困难和这些谣言带来的压力,史蒂芬孙并没有像另外一些也在发明火车的人那样灰心丧气,止步不前。他始终相信自己发明的火车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帮助,因此鼓足勇气,总结经验,决心继续研究和改进火车。
1825年9月27日,天还没有大亮,居住在英国斯多林克顿的许多男女老少就纷纷起床了。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向同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去干什么呢?原来,史蒂芬孙要在那里举行一次试车表演。正当机车缓缓启动时,一个青年骑马疾驰而来,他大声叫喊着要与史蒂芬孙的火车比试比试。于是,火车和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一开始,只见火车缓慢行驶,而马则狂奔不已。一会儿后,火车的安全阀升起来了,鼓风机嘶鸣着,腾起团团烟雾,车速逐渐加快,很快火车与马并驾齐驱了。再过一会儿,火车毫无倦意,一往直前,马却渐渐累了。越往后,马就越显得力不从心,被火车甩得越来越远。
这条飞奔的钢铁长龙,可载重90吨,乘客400人,最高时速24公里。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车——“旅行号”。
从此,火车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赞和重视,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使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史蒂芬孙那不畏艰辛,百折不回,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称赞,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5、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要是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该多好呀!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是什么呀?就是咱们今天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