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针炙是谁发明的
针炙疗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在华夏大地上用砭石磨成石针,于人体上刺治疾病。迨至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书中载有用金属制成的“九针”即九种针具,其治病范围较广。随着冶金术的不断发展,至汉代就制有金针、银针;明清使用过马卸铁针,而当代则普遍使用较为完美的不锈钢针。而且电针仪器相继迭出,真是锦上添花,异彩纷呈,疗效卓著,且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由于针炙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镇痛作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调整作用和“扶正祛邪”的免疫作用。正由于针灸疗法具有上述三种作用的独特优势,所以其治疗病种极为广泛,目前据有关资料的数据统计能治800多种病,而以300多种病的疗效最为理想。正由于针灸疗法具有抗炎、抗感染、抗病毒和抑制原虫的作用,所以能治病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中耳炎、胃炎、肠炎、胆囊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宫颈炎、盆腔炎、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腮腺炎以及由疟原虫感染的疟疾等。
针炙疗法是自然疗法,是绿色疗法,深受国际医学之林的重视和应用,并引起了五大洲各国的专家学者纷纷来我国学习针灸医学。我国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针灸学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贰』 中医针灸是谁发明的
针灸学起源中国来,具有悠久自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
『叁』 中医针灸的创始人是哪个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根据古代医学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的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
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铜人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开创了应用铜人进行教学的先河,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和考试的工具,在医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肆』 针灸是谁发明的
伏羲。
针灸学起源中抄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4)九针发明人扩展阅读:
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中国针灸”申遗方案已提交给联合国。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10年9月13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证实,我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将“中医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新华网快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伍』 小针刀的创始人
是朱汉章,小针刀是朱汉章于1976年在古代九针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
『陆』 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大成(光绪木刻)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柒』 伏羲九针是什么东东
伏羲氏始创了九针,多是石制的。在冶金术发明之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出来了金属针,这也是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大创举。九针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头的,用来按压止痛;有尖头的,用来点刺或放血;还有带刃的,用来切割等等。
『捌』 新九针的新九针的发展
1983年,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标志着新九针成果的正式认定;1990年,祁越主编《九针新义》出版,这是对新九针临床运用的初步总结;1993年,新九针及其针具申请了发明专利,标志着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新九针知识产权的确认;1998年,编写《全国九针疗法培训教材》对新九针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1999年,冀来喜教授主讲的新九针电视教学片出版,把新九针内容从文字上升为直观的影像资料;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新九针的临床应用”列为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这是新九针普及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体现了国家对推广新九针的重视;2002年,“‘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非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和“磁圆针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两项新九针技术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这两项课题的立项标志着新九针从临床的经验积累逐步上升为科学研究;2002年,《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出版,是新九针创始人师怀堂对新九针从基础到临床的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新九针疗法学术思想,对指导以后的新九针临床和科研有着积极的作用;2007年田文海撰写的《新九针火针疗法》和田建刚撰写的《新九针疗法》出版,使得新九针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2007年,冀来喜教授的“新九针针具系列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资助;同时,周然教授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食管癌等疾病的治疗技术”中有六项新九针技术,以及2008年,“新九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获省卫生厅资助,同时冀来喜教授的《新九针实用技术》一书面世,这是对新九针从临床到科研,从基础理论到实用技术的一次提高性的总结,随着国家对新九针科研的投入给新九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玖』 伏羲九针是什么
伏羲氏始创了九针,多是石制的。在冶金术发明之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出来了金属针,这也是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大创举。九针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头的,用来按压止痛;有尖头的,用来点刺或放血;还有带刃的,用来切割等等。这是一套完备的外科用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被用于医疗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