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能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系统干预》的pdf电子书
是译本,要滴话,加一下本人
《创造性解决问题:全面系统干预》
作者:罗伯特·L·弗勒德
迈克尔·C·杰克逊著;杨建梅 庄东 陈安琪等译 页数:220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428-4459-0
⑵ 求“从0到1思考术:未来社会的15种创新思维训练法”的PDF或TXT
这个电子文档版本的都有
⑶ 如何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pdf
《客户说:如何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一书由(美)拉姆·查兰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当今时代,在很多行业,新的供应商会不断涌现,供大于求会成为常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过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为此,客户会不遗余力地利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以及充分透明的市场信息,不断要求供应商降价。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光靠产品好、关系铁,销售仍有可能拿不到订单。有时即便能拿到订单,也没利润,甚至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现有销售模式,难以为继。
这样的困境,应如何破解?方法只有一个个不把自己企业的成功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帮助客户成功。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能掌握的全部资源,帮助客户完成重点工作、达成业绩目标,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真正帮助客户成功,企业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和回报。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全新销售模式,能有效提升企业的销售能力,让整个组织意识到销售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能为企业创造显著效益,如能在业界率先采用,将帮助企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本书将为你提供指南,向你介绍必要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教你如何培养和支持相关人员,推进必要的组织变革。这不仅与销售人员直接相关,而且与所有参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员都相关,对所有服务企业客户的公司都适用。这些企业必须摒弃过去一味"拼价格"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新模式。
⑷ 盘点PDF如何转换成Word文档的三种方法
将Word文件转换为PDF是比较简单的,稍微新一点的Word版本或者WPS软件,将Word文件另存为的时候都有个选择,就是存储为PDF格式。
但是将PDF文件转换为Word文档就没那么简单了,特别是某些扫描文件制作的PDF文档(也就是里面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图片)。不过虽然困难,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下面就是职场充电宝为您搜集整理的6种主流的PDF转换为Word文档的方法,相信总有一种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一、文字型PDF文档
将文字型的PDF转换为Word相对是比较简单的,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
方法1:Smallpdf Smallpdf是一个提供免费文档格式转换服务的网站,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文字型PDF转换为Word格式。除此之外,网站还提供PPT转PDF,PDF转JPG等多种格式转换服务。
2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完全免费,不用安装任何软件,只要记住网址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格式转换,并且转换的质量也非常好高。
方法2:新版Word软件
自2013版起,微软自家的Word软件已经支持打开和编辑PDF文档,并且可以将PDF转换为Word格式。微软自家出手,效果当然不凡,而且同样你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用Word打开PDF文档,Word自动便会将文档转换为可以编辑的文字信息,保存的时候我们选择docx格式即可。
方法3:Adobe Acrobat Pro
3
PDF祖宗和创造者Adobe出的PDF编辑软件Adobe Acrobat Pro也有将PDF转换为Word的功能。毕竟是PDF的发明者的软件,用它来转换的效果自然是杠杆的,不过可惜的是这是一个收费软件。
二、扫描型PDF
如果我们的PDF文档是扫描制作而成的,那么上面3个方法就有些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到一种叫OCR的技术来完成格式转换工作。
OCR的全称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中文释义为“光学字符识别”。通俗地讲,这种技术可以将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可以编辑修改的字符信息,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计算机技术。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软件,其OCR功能非常强大,准确率也非常高,有些还支持PDF文档OCR识别,转换为Word文档一条龙服务。
方法1:ABBYY FinReader
这应该是目前最强大、最稳定的PDF转Word软件,自带OCR识别功能,并且识别的成功率非常高。
4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日常工作涉及大量的图文混排,扫描型PDF文档转换为Word的工作,那么ABBYY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ABBYY是商业软件,目前简体中文版的售价为508元,提供试用。
方法2:CAJViewer
5
这个软件,相信大部分写过论文的朋友都知道吧?它的主要功能是文献阅读,但同样具有OCR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将PDF转换为Word。这个软件识别的准确率还是不错的,但识别的速度比较慢,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自2006年之后好像就从来没有更新过了……,它可以作为我们的候补转换软件。
方法3:清华紫光OCR 这是中国最知名的老牌OCR软件了,在识别准确率、速度上表现都非常不错,完全可以满足我们日常需求。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Smallpdf将扫描PDF文件转换为JPG图片ge'shi格式,然后再用紫光OCR软件将图片识别为文字信息,最后将文字信息复制到Word里面。
这个方法的缺点,就是不提供直接转换为Word的功能,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如果文档数量比较多的话会非常麻烦。
⑸ 如何创造思维 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pdf
看书要看好书 肤浅而缺乏内涵的书让人迷惑而无所得。《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是2006年出版的,好吧,2006——2014,这在其它科学和工业领域不算什么,但是在电子信息领域是旧世界和新世界的概念,很多认识都已被颠覆。再说作者:杰夫·霍金斯——商人发明家(一直在忙于资金困境、公司并购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事情),科学研究偏向于商业应用(弱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具有开创性和权威性,书名起得好销售不用愁。内容就像是太阳系旅游手册,跟什么也没说一样。 一本好书要有明确的思想,确凿的事实依据和带有预见性的结论。《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是一部2013年出版的人工智能力作,作者:雷·库兹韦尔(参见网络,不是一般人儿),阐述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认知科学和智能的最新认识,最重要的是他揭示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和未来(2045年)蓝图,正像库兹韦尔说的:自然进化出大脑是为了预测未来。而这本书所叙述的就是本领域实实在在的认识成果,以及基于严谨逻辑的愿景分析。 笔者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胸怀人工智能理想的研究人员必看的一本书,也应该是最先看的一本书,看书要看对书。这部书是基于多门学科的思想性著作,阅读它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书中会直接出现诸如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专有名词,而不会考虑你是否理解它的含义,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遇见什么就去了解什么,哪有生物本科生+脑外科研究生+程序员那样的复合人才准备好去进军人工智能领域。这本书是在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基础上出版的,有质的变化,看完这本之后就不用看《奇点临近》了。 看完了《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必看的就是《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了,麻省理工的经典基础教材,看思想。之后需要看《人工智能高级技术导论》。这是任务主线。至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蚁群算法”、“遗传算法”等等,自学者之前就可以看,或者穿插着了解。对Lisp的理解不能太浅显,也不用太高深。 意识来源于复杂物理系统的“涌现特性”(emergent property),“感受性”(qualia)是其突出特征。——雷·库兹韦尔 《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封面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封面 《人工智能高级技术导论》封面 《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版(2014年1月1日) 平装: 30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13058646 商品尺寸: 22.8 x 17 x 2.2 cm 商品重量: 481 g 目录: 各方赞誉 推荐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跨界思想家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前言 揭开人脑思维的奥秘 第1章 自然界的思想实验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思想实验,特别是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实验,爱因斯坦的“驾乘光束”实验就是其一。研究大脑,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通过简单的思想实验,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人类智慧是怎么一回事儿。 思想实验1:大峡谷和大洞穴的形成 思想实验2:驾乘光束 大脑新皮质的统一模式 第2章 思考的思想实验 大脑和计算机都能存储和处理信息,但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似性可不只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大脑的记忆是层级结构和连贯有序的。记忆奇妙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一定是某些事物触发了它们。 思考,人脑不同于计算机 记忆是连贯有序的 联想因触发而生 记忆的结构是层级的 第3章 大脑新皮质模型 大脑新皮质分 6层,共包含 300亿个神经元,它们又组成了 3亿个模式识别器。这些模式识别器按层级关系组织,它们是思想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识别理论的基础。只有具备自联想能力和特征恒常性能力,大脑新皮质才能识别模式。思维模式分两种:无目标思维和导向式思维,做梦就是无目标思维实例。 分层模式 模式结构 流向大脑新皮质模式识别器的数据本质 自联想和恒常性 学习 思想的语言 梦的语言 模型的根源 第4章 人类的大脑新皮质 尽管进化带来的改变并不总是朝着更高的智力水平前进,但是,智力仍是一个重要的进化分支。大脑新皮质的分层学习能力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在进化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大脑的主体。大脑运转时,并不以神经元为基础,而是神经元集合。 智力,一个重要的进化分支 新皮质的分层学习能力 积木式神经元集合 视觉皮质与通用算法 第5章 旧脑 虽然大脑新皮质已成为大脑的主体,但我们的旧脑并未消失,仍在帮助我们寻求满足和躲避危险。丘脑的突出作用是与新皮质持续联络,海马体存储最新记忆,而小脑则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 感觉传导路 丘脑 海马体 小脑 快乐与恐惧 第6章 卓越的能力 人类的卓越能力,主要归功于大脑脑岛中的纺锤体细胞。大脑新皮质某些区域的优化,使其更善于处理联合模式,这就是天分的由来。跨领域合作和非生物大脑新皮质的云端存储,将让我们更富有创造力。从进化观点看,爱情的存在就缘于大脑新皮质的需求。 天分 创造力 爱情 第7章 仿生数码新皮质 我们现在已能模拟包含 160万个视觉神经元的人脑视觉新皮质,模拟完整人类大脑的目标,预计 2023年就可实现。“矢量量化”方法既能高效利用计算机资源,又能保留重要的语言识别特征。“隐马尔可夫模型”让语音识别系统能同时完成识别和学习两项任务。 脑模拟 神经中国络 矢量量化 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解读你的思维 进化(遗传)算法 列表处理语言LISP 分层储存系统 人工智能的前沿:登上能力层级顶端 创造思维的策略 第8章 计算机思维的4大基础 尽管人脑的思维模式极为精巧,我们仍可通过软件对人脑进行模拟。要想做到这一点,计算机必须要具备准确的沟通、记忆和计算能力,具有计算的通用性和冯 ·诺依曼结构,并且能够按大脑核心算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基础1:准确的沟通、记忆和计算能力 基础2:计算的通用性 基础3:冯·诺依曼结构 基础4:按大脑核心算法进行创造性思考 第9章 思维的思想实验3 意识来源于复杂物理系统的“涌现特性”(emergent property),“感受性”(qualia)是其突出特征。成功模拟人脑的计算机也是有意识的。思维就是有意识大脑所进行的活动。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将于 2029年出现。将非生物系统引入人脑,不会改变我们的身份,但却产生了另外一个“我”。把我们的大部分思想储存在云端,人类就能实现“永生”。 谁是有意识的 你必须有信仰 我们能够意识到什么呢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自由 意志身份 第10章 有关思维的库兹韦尔定律 信息技术的发展,都遵循着库兹韦尔定律,与思维相关的技术也不例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医学已成为一项信息技术,并呈指数型发展。在互联中国上,每秒比特的传递量每 16个月就翻一番。磁共振成像技术,也以指数级速度稳定发展,目前的空间分辨率已接近100微米。 生物医学 信息传输 大脑研究 第11章 反对的声音 库兹韦尔定律及其在人类智能提高方面的应用,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保罗 · 艾伦对“指数发展”说完全持否定态度。罗杰斯 ·彭罗斯认为,计算机无法像人脑那样进行量子计算。约翰 · 赛尔说,计算机即便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它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奇点遥远”论 “量子计算能力缺失”论 “无意识”论 后记 拥抱“奇点” 注释 译者后记
⑹ 求创造财富的维度电子书,发一下[email protected]
创造财富的100种方法,100种致富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本书将带你与过去彻底决裂,用100种具体有效的方法武装...
⑺ 求电子书~~创新40法等创新系列丛书!!
这些都很难找呀,抱歉
⑻ 求超级漫画素描技法同人创作技法篇pdf
⑼ 谁有关于TRIZ的电子书发我几本,不胜感谢!
电子书我没找到,这里有个网址是关于triz的
http://www.triz.gov.cn/
还有一些关于它的著作,你可以去书店看一下
在我国较早介绍TRIZ的书籍产生于1987年,由赵惠田、谢燮正撰写的《发明创造学教程》。随后魏相、徐明泽编译了《创造是精密的科学》,吴光威、刘树兰编译的《技术创造原理》与《创造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也相继面世。这些书籍中介绍的TRIZ知识大都出自于1979出版的阿奇舒勒所著《Creativity as an Exact Science》。当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书中TRIZ许多关键的内容都没有介绍,所以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自从1998年牛占文教授在中国发表首篇介绍TRIZ的论文以来,TRIZ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受到关注。TRIZ被大学和相关政府部门列为国家创新工程得到财政支持,国家及省市级的一些基金委员会特别把TRIZ确定为资助项目。因此在TRIZ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TRIZ的理论研究之中。主要成果包括:檀润华教授领导的TRIZ研究中心开发出Invention Tool 1.0和2.0版应用软件;北京亿维讯公司推出TRIZ应用和教学软件(Pro/Innovator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及CBT/NOVA创新能力拓展平台)。檀润华、张志远与何川、赵新华、杨清亮等分别撰写了《创新设计—TRIZ理论》(2002)、《发明问题解决理论》(2004)、《发明创造方法学》(2003)、《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2004)、《发明是这样诞生的》(2006)等。范怡红与黄玉霖编译了《哇……发明家诞生了》与《创新40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