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学家怎么发现共振的
音叉或者大桥都有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当外界驱动力(例如:一队士兵以整齐的步伐过桥)的频率与固有振动频率一致,则有可能使大桥的振幅越来越大,最后大桥不堪重负,垮台了。以上是关于共振发现的一个故事。
⑵ 共振器的发明者是谁
1952年,斯坦福大学的费力克斯博士Dr.FelixBlock和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珀塞尔博Dr.EdwardPurcell,在核磁共振理论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1977,范德瓦尔斯VanVleck在“磁性电子结构和混乱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和菲力浦安PhilipAnderson一起获物理学的诺贝尔奖。 而凯恩博Dr.Kane发扬光大了核磁共振理论,引入了钕等多种催化剂来重新调整排列燃油分子碳氢链的结构,这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了:磁力是可以影响和改变分子结构的,但仅靠磁力作用来节油是不行的。而后,凯恩博士Dr.Kane在他的另一项伟大发明:无线寻呼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BP机之后,发明了第一代汽车节油器FUELMAX福尔玛斯,直到第二代超级福尔玛斯汽车节油器SUPER
FUELMAX。其工作原理为一已申请专利的钕超导体磁性频率共振器,产生特定的共振频率。当装置于供油管上时,会破坏流过的燃油分子的碳氢链,使燃油结构分子在钕化合物催化作用下,在产生的特定共振作用下重新排列,原来燃油分子紊乱无序的运动排列变为排列整齐的运动直线,使燃油的燃烧变得充分而有效率。超级福尔玛斯汽车节油器SUPER FUELMAX是由获得专利的合金制成的。它是由辐射、动力、软粒子感应、高斯、矫磁力、自供能源、共振谱组成的结合体,它的设计参数及制造过程两项专利在全世界受到保护。SuperFuelMAX超级福尔玛斯汽车节油器是美国本土品牌,拥有多项世界专利及权威认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节油产品,已有25年的辉煌历史,其第三代ODIC FuelMATE超级傲迪·福尔玛特汽车节油器,是美国IRD公司针对中国地区燃油质量等级进行参数调整,从而开发出最适应中国车辆的超级汽车节油器。
⑶ 谁发明了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检查发明者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诺丁汉山大学的Sir Peter Mansfield,由于其在核磁共振研究中的重大贡献,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⑷ 磁共振最先由哪国人发明
据了解,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3年10月6日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版国科学家权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⑸ 发现共振的科学家
最早记录共振的科学家------墨子
1、早在战国初期,当时的人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共鸣器,用来侦探敌情。《墨子·备穴》记载了其中的几种:
在城墙根下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只容量有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这样,实际上就做成了一个共鸣器。让听觉聪敏的人伏在这个共鸣器上听动静,遇有敌人挖地道攻城的响声,不仅可以发觉,而且根据各瓮瓮声的响度差可以识别来敌的方向和远近。另一种方法是:在同一个深坑里埋设两只蒙上皮革的瓮,两瓮分开一定距离,根据这两瓮的响度差来判别敌人所在的方向。
2、宋代的科学家沈括就曾巧妙地利用共振原理设计出了在琴弦上跳舞的小人:先把琴或瑟的各弦按平常演奏需要调好,然后剪一些小小的纸人夹在各弦上。当弹动不夹纸人的某一弦线时,凡是和它共振的弦线上的纸人就会随着音乐跳跃舞动。这个发明比西方同类发明要早几个世纪。
3、唐朝时候,洛阳某寺一僧人房中挂着的一件乐器,经常莫名其妙地自动鸣响,僧人因此惊恐成疾,四处求治无效。他有一个朋友是朝中管音乐的官员,闻讯特去看望他。这时正好听见寺里敲钟声,那件乐器又随之作响。于是朋友说:你的病我可以治好,因为我找到你的病根了。只见朋友找到一把铁锉,在乐器上锉磨几下,乐器便再也不会自动作响了。朋友解释说这件乐器与寺院里的钟声的共振频率相合,于是敲钟时乐器也就会相应地鸣响,把乐器稍微锉去一点,也就改变了它的固有振动频率,它就不再能和寺里的钟声共鸣了。
⑹ 最早发现共振现象的是哪个国家
共振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就已被人们发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这种现象的国家。中国古代大量的书籍中都对共振现象有所记载。《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篇》中把共振现象叫做“声比则应”。而古籍《周易·乾》中则把共振现象称“同声相应”。这两个对共振现象的解释与现在的科学定义几乎完全相同。
⑺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谁
雷蒙特V达马迪安
⑻ 核磁共振的发明者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版向或反向有序平权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NMR。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处在无线电波波段)同时作用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核磁共振很快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高新技术。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⑼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 ( )和英国 的( )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
1985年至今,保罗·劳特布尔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彼得·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动量。由于核带电荷,它们的自旋就产生磁矩。当原子核置于静磁场中,本来是随机取向的双极磁体受磁场力的作用,与磁场作同一取向。
以质子即氢的主要同位素为例,它只能有两种基本状态: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们分别对应于低能和高能状态。精确分析证明,自旋并不完全与磁场趋向一致,而是倾斜一个角度θ。这样,双极磁体开始环绕磁场进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拉莫尔关系:ω0=γB0,即进动角频率ω0是磁场强度B0与磁旋比γ的积。γ是每种核素的一个基本物理常数。氢的主要同位素,质子,在人体中丰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于检测,因此最适合从它得到核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