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品德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样一来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整合。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之活动主题三《法律保护你我他》。
另一位老师则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把能整合的话题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师从新买的衣服出现了质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同时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组织互相交流,深化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他们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没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识一一呈现,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开设模拟法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注重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与其如此,还不如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先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是比较广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或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可见,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了真实有效的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结合校班实际,适当整合教材。
品德课程强调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校班实际,追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欧洲风情、世界真奇妙五个活动主题。这五个活动主题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我先组织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主题,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关国家、人口、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主题内容的学习,均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呈现。我便根据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个性强、富有表现力、有竞争意识等,将全班学生分为美洲组非洲组欧洲组三大组去比赛。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及设计问题答辩和贴近主题式的才艺表演等,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课堂上,我采用一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其他组提问,教师只在关键处、困惑处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呈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的风俗习惯活动主题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辨,他们拥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质疑、释疑等综合表现来相互评价,综合评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兴致很高,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这也能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觉,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合本地实际 ,适当增减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的途径,为了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和本地的情况,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做适当增减,况且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都知道,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教材难以完全兼顾北方和南方、城乡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之活动主题一《我喜欢过年》,讲的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同样的春节,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北方人春节看冰雕、贴窗花、包饺子、赶庙会等,而我们海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看琼剧、看公仔戏、舞龙、调声、吃年糕等,教师还可适当补充海口万春会、府城换花节、文昌糖糕、用鱼祭祀等名俗习惯简介,引发学生对自己在城里或在乡村分别是如何过年的情景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
总之,新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但并非唯一。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② 如何培养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性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
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
No.1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 “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 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 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 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
No.4 质疑:真的还是假的?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 当孩子对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并支持与之对立的观点,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下面的活动中,孩子将学会如何这么做。
No.5 别让“不”绊倒孩子 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前提。有了自信,孩子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而当你对孩子说“不”时,可能阻止了孩子很了不起的主意。这会让孩子沮丧,让他觉得自己很笨,越来越自卑。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赞扬孩子,避免让“不”束缚、限制住孩子的创造力。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各种可能性的事说“是”,说“为什么不”,而不是“我不能”。然后集中精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伟大的创造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No.6 一二三,向后转 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经常尝试用与常人相反的方式进行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够打破条条框框,在别人认为不可能地方和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灵机一动,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从而救起了小伙伴,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解脱大脑中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你需要创造出一些你无法描绘、或者无法见到的事物时,帮助你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No.7 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也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
③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也倾向于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写在最后:
日常生活中,凡是可以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的观察,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切忌一成不变的传授给孩子。
④ 浅谈如何理解为创造性而教,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一个民族能否创新,涉及到民族的存亡,当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和创造性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说是抓手和桥梁”。
创造性思维区别于“再生性思维”。它是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是用新方式处理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主要特征。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科学。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数学可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养,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迎接新技术发展的到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新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特别结合数学学科特有的思维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值得每位数学教师去研究和探讨。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思维的“过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处理具体问题时思路的畅通、贯通及变换打好基础。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累积,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主要采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智能的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创造的触媒,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因而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推测能力及对抽象内容作形象比喻能力的培养。这些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数学美感教育,由于学生的数学修养有限,不能够自觉地将数学作为审美对象,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要自觉地揭示数学美,做好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促进学生形成数学美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刻意求美来引导探求方程的化简,为学生作出审美示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其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审美意识。 还要鼓励学生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审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增强数学美感。
高科技在飞速发展,只有模仿、跟随、术而不作不行,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迅速走向知识经济,创造性的活动正在逐步取代重复性的,模仿性的,非创造性的活动。当今的时代是用未来设计现代的时代,只凭过去的经验办事,是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小生产的思维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需要,必须换以创造为最突出特点的现代化的、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对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起很大作用。国外一研究机构曾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成长道路。发现他们的知识20%是在学校获得的,80%的知识则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获得的。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它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紧紧围绕“学思结合”的自学途径,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而必须让学生有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观察提出问题,把实际发生的现象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经过反复思考琢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索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颖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识范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冒险精神。
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作用。
教师的劳动过程“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教育的能力:1、思维要具有流畅性,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并伴有直觉和自由联想。2、教学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3、教学思想要具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能够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要善于进行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信息的传达经济、迅速、有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并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机智的教学调控。
第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既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集中,又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加快思维速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思维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势,促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广泛寻觅知识;加强、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创新意识,在好奇中探索知识,在活动中锻炼科学思维。以最佳心态接受信息,气氛轻松,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可以收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得到的效果。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探究知识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协作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最终目标。
目前,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而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已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转变教学思想,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及知识结构在创造性思维中所占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美感的强化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就一定会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⑤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数学教学价值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还要有助于思维的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这就需研究知识发生的思维过程,即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展示数学公式、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寻求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探讨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概括出解题规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使他们在参与中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把下列四个不等式:①7>4 ②-3<5 ③-4>-5 ④-2<-1 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5,都乘以(或除以)5,都乘以(或除以)-5,观察计算后不等号的方向有没有改变?2.通过上面的计算及观察,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3.所得的结论对不对?请你验证一下;4.你认为不等式会有哪些性质呢?这样,学生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了观察思考,提高了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理想、信念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能激活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又加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案的交流,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如在学完锐角函数后,有的学生提出:“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才有正弦、余弦吗?”“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边长有关吗?“等典型问题,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小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猜想,不仅养成了敢想敢问的习惯,而且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挑战性及解题的创新性都得到了培养。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及深化基本概念,揭示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培养创造精神。
1.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如图所示,结合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求方程ax+b=0的解。
(2)求不等式ax+b>1的解。(3)求x<-2时,y的取值范围。
通过以上问题能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力,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一题多解。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途径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思维呈“礼花状“散开,从不同的认识层次寻求多种解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如: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60°,它是几边形?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法。不妨设它是n边形,方法1:从内角和方面考虑,易得180°(n-2)=(180°-60°)n,即可求出n。方法2:从外角和方面考虑,可得60°n=360°,更易求出n。这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大有好处。
3.一题多变。适当变换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使一题变成多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ABC,找一点P,使△APB、△APC、△BPC为等腰三角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找出三角形的外心符合条件,随之进一步提问:“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呢?答案唯一吗?”这一点P是否一定在△ABC内部?是否还有其他的点也满足条件?学生的思维自然展开,紧接着提问:“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帮助学生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常识的问题也可以问。鼓励这种行为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当学生通过提问学习和成长时,他们会永远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要想帮助学生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就要以身作则,公开分享你的创意。
建立模型,展示反馈意见,并将你和学生的观点相互融合。在分配课堂活动时,允许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个人喜欢的事不仅可以避免群体思维,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帮助他们更重视他人的优势。
拓展资料
作为人们最信赖的榜样,教师在鼓励或抑制创造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虽然创造力萎缩的责任并不完全落在教育系统上,但值得记住的是:几乎100%的学生在成为学生之前都拥有强大的创造能力。正如肯·罗宾逊爵士所说的:“现在,创造力对于教育来说和识字同样重要。”
通过课堂设计,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体在可改以前的美术教育,学生大多是照着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极大限制。教学应当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 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
⑦ 怎么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创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各种创新层出专不穷,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属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提升自己,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平台。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因循旧规,不能“受习惯和群体意识的限制,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所以有时反其道而行之或打破常规性的思维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但创新不能脱离于也不能背于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否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兜了很大一个圈却回到了起点。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⑧ 如何培养创造性
题主所言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维,是看待事物的独特角度,是在素材积累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散的思维逻辑。这种创造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培养的。而怎么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总结来说就是多看多想多感受。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状况,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和亮点,用设计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产品。只要你善于观察、思考,不需要任何相关基础,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变为你手中的素材。
康石石就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为大家具体列举几项收集素材、锻炼思维的途径,其他的设计专业之间也有很多相通的部分,大家可以参考:
1. 时尚杂志
很多主流的时尚杂志:Vogue、Elle、Marie Clarie、Bazaar、ID等等,每期杂志里汇总的时尚信息都是可以让大家充分了解到最近最新的时尚圈潮流信息。
2. 互联网资源
各时尚品牌、杂志总编、超模、时尚博主都又开设公众号、微博、twitter、Instagram,全方位关注他们,可以无时无刻得到最前沿的一手资讯。
3. 时尚书籍
时尚类书籍的分类有:某个品牌的自传类型的(比如,香奈儿、纪梵希就有出书讲述他们品牌的成立与发展)、综合时尚简史类型的(服装的罗曼史、150年以来引领潮流的时装设计师和品牌、服装和时尚简史等)
4. 时尚电影
很多全球著名的时尚设计师和品牌都拍摄了自传类的电影(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 、Dior&I、Jeremy Scott:The People's Designer等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google找相关资源观看。
5. 多去逛街
商场、精品店、买手店都是汇聚时尚品牌的好地方,多去这些地方逛逛,可以培养自己的时尚意识,对提升品位也是很有帮助。对于其他设计专业而言即是多观察主流产品,优点是什么,是如何实现的,思考有什么问题存在,能否改进。
⑨ 专利的创造性是如何规定的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专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本法所称现有设计,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设计。
审查指南规定:
22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如果发明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仅仅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则该发明是显而易见的,也就不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23显著的进步
发明有显著的进步,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例如,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或者为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同构思的技术方案,或者代表某种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⑩ 如何进行创造性判断
与新颖性的单独对比原则不同,采用组合对比的原则,采用三步法进行创造性判断专:
第一步,确定与本发属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第二步,找出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中与最接近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特征;
第三步,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结合启示,即是否显而易见。